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人的突围

张华

张謇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异类,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先知”往往意味着孤独,意味着不被理解,意味着遭遇世俗的非难和抵制。无论是形而上的思想,还是形而下的实践,张謇一生都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惨烈无比的突围。张謇,一介书生,常常独自以横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初次参加州试,张謇名列百名之外。先生宋蓬山训斥道:“就算一千个人去考,如果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张謇羞愤交加,回头就在屋子里都贴上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睡觉时,他用青竹板将辫子夹住,身体一翻转,辫子牵动头皮就疼醒了,看到满眼都是“九百九十九”,立刻爬起来点起油灯读书,每夜必“尽油二盏”。一次次“卧薪尝胆”,张謇不仅中了举人,而且获得了“江南才子”的美誉。但后面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从16岁到42岁,张謇的科举苦旅历经26年,直至42岁第五次进京应试,才大魁于天下。

如果张謇止步于科举上的成功,满足于高官厚禄的前程,中国不过多了一个幸运的读书人,多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官员,但他没有,他在酝酿着一场更为精彩、更加宏伟的突围。

张謇高中状元之时,正值列强环伺、民族危亡的时代,他审时度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而是以强国拯民为己任,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江海大地。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很多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抱有历史偏见和民族情绪,抱残守缺,张謇却表现出难得的气度和远见,将“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为探究“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而成东亚强国的原因,1903年4月,50岁的张謇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大阪博览会展示了日本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当时电灯等电器在大清国尚属罕见,而日本已经极其普遍了。这令张謇大开眼界。在日本考察的两个多月中,张謇先后8次前往博览会参观。他认为,中国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回国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突围开始了。

在张謇的倡议和推动下,我国第一个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成功举办,吸引了30多万人的目光,展览会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与此同时,张謇“实业救国”的宏大计划也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有序推进。

张謇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到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旗下超过70家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难能可贵甚至令人叹为观止、不可思议的还在于,这些企业组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系和相关产业横向联系的经济生态网络。1920年张謇筹建了南通绣织局,并在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设立分局和办事处,这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筹建张謇纪念馆时,人们赫然发现,因张謇创办实业的门类太多、成果太丰,竟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体系加以概括和划分。一个人的业绩让后人连概括、分类都颇有难度,当年创办之时的艰辛可想而知。

张謇依然抱持着“兼济天下”的士人梦想。他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大生集团,他追求的是整个南通地区的均衡发展。在张謇的努力下,南通成为万人瞩目的“全国模范县”,给了很多人一个梦想的现实参照和慰藉。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注,却标有“南通”这个小城。

1926年8月1日中午,张謇已感不适,但为了察看长江保坍工程的进展情况,他还是冒着酷暑和工程师一起来到施工现场。察看工地后,张謇因病情加剧卧床不起,8月24日与世长辞,应验了他曾说过的“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的豪言。

“文革”期间,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掘开张謇墓穴,开棺后,发现内中仅有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这一刻,张謇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人格突围,这次突围深深感动了后人。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他一生孤独,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奋斗一生,不断突围。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张謇读书时“卧薪尝胆”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不服输、肯吃苦的人。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B.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但他从16岁到42岁参加了五次科举考试,最终才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他的运气非常差。
C.张謇屡经磨难高中状元,但他审时度势,认为应该独善其身,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D.张謇认为干事业应该放开眼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他筹建的南通绣织局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E.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从中可知人无完人,张謇在性格上也是非常孤僻的。
【小题2】张謇一生完成了几次“人生突围”?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张謇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题4】文章结尾说张謇“独来独往”“一生孤独”“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可见他的一生确实是孤独的,孤独与成功有什么关系?请对此进行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5 09:0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2009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李崇银在重庆参加第11届科协年会作报告时提出,“女士的爱美之心,也导致全球变暖”。因为,化妆品中含有氟利昂,这种物质释放出来后上升平流层,如果没有强烈的光化学作用,就无法分解,从而破坏臭氧层,导致了紫外线辐射加强。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爱美之心也推动了全球变暖。
李先生的“女性爱美让全球变暖”其实就是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如果女性减少使用化妆品,就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会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所以,低碳生活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低破足迹的行为方式,即在生活和生产中少排放二氧化碳。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嚣”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
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年消耗了100公升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碳足迹越大,说明你是高碳生活,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进入了低碳生活,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也大。  
当然,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而是处处体现,尤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已得到确认。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只是我们对此并不在意而已。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减少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之一。
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长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每千克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危及环境,但却不能因噎废食去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农业生产,相反,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在我国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花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也就可以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贡献。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白炽灯,少开一盏灯等等,都是在为减缓全球变暖做贡献。具体到化妆品而言,也有两种方法。其一,像冰箱生产禁止加氟利昂一样寻找化妆品原料的替代品,减少或替代化妆品中的氟利昂。其次,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减少化妆品的使用,就像每个月少开一次车一样,在不太重要或非正式的场合,就没有必要浓妆艳抹,素面朝天或许更好。
个人在尽力减低自己碳足迹方面还有许多可以采纳的方式。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家电消耗;购买商品时要首选当地产品;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甚至吃牛肉也要比吃猪肉排放的碳多,因此应减少吃牛肉。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例如,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小题1】本文开头举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李崇银在重庆参加第11届科协年会的具体事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5分)
【小题3】既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而我们又“不能因噎废食去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农业生产”,那人类又该如何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防止全球变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明初以来,随着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仅保证了香药在中国市场的供需稳定,且使这一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这一时期,记载香药应用于饮食的明代书籍则多为面对普通百姓的日用类书,因此,仅从书籍的类型及适度人群来看,明代的普通平民已已开始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中。此外,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等,再次说明了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
(选自《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香药输入途径、使用人群以及香药本身功用的局限性,所以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的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B.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香药的输入数量、品类,保证了中国香药市场的供需稳定,使寻常百姓有机会接触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
C.关于香药的记载,明代史籍比唐宋时期的史籍更为准确详实,这与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D.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误将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的事说明唐宋之际人们对香药特性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汉至隋的八百年间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为“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
B.文中举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一例,是用来论证“中国的香药数量不仅多而且做工讲究、精致”。
C.文章用《瀛涯胜览》和《多能鄙事》等图书对于香药的记载来论证“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这一观点。
D.香药虽然具有调味及腌制功能,但是在元代消费重点还是以疗疾保健为主,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的记载为此观点提供了佐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现存史籍来看,明代记录香药的书籍与前代相比具有香药特性的记载更为详细准确,香药应用的记录更为丰富及撰写者日益增多等特点。
B.早在汉代已有部分香药传入中国,但直到明初香药才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此时,香药的消费重点也由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C.明初以来,关于香药的海洋书籍的撰写者,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他们对香药贸易很熟悉,故对海舶香药的记载也颇为准确。
D.香药不仅具有药用、食疗保健等功能,还具有调味及腌制功能,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就有不少关于香药应用到饮食中的记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孝道伦理与乡土社会生活的重建
传统孝道的自然基础是家庭,一种以血缘关系将长幼代与代之间的生命历程连接起来的生命共同体。这种作为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型”。在儒家的观念中,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国家和整个天下,都可以理解为某种扩大了的家庭。基于这种“家庭”共同体主义的理解,儒家所理解的个人也不同于现代个人主义所昭示的抽象的、原子化的个人。儒家的伦理思维从具体的个人出发,这种具体的个人具有自然的生命历程和血缘关系;随着其生活的展开,这种具体的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扮演着一系列角色。除了包含这种独特的关于共同体与个人的理解之外,传统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也昭示了一种超越“交换价值”主宰的全面的价值观体系,它以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关怀,共同体的和谐与幸福为核心价值。
现代老龄社会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及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其中最主要者有三:一是孝道伦理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性地反思个人主义伦理的参照系;二是展示了一种关爱与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活方式复兴的希望,从而使我们能够重建被交换价值观的僭越(殖民)所扭曲了的价值世界;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复兴孝道与乡土社会的养老习俗和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找到现代养老问题的化解之道。
首先现代的老龄化问题及其根源皆与家庭及社区共同体的衰落有关。现代社会流行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个人是构成世界的原子,而且这种原子是彼此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几乎绝对的自由。这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方面表现为家庭的岌岌可危、代际关系的扭曲;经济上则是市场交易关系的盛行,以及作为市场“保姆”的福利国家制度的膨胀;政治上则导致片面强调个人权利的乌合之众加政客的“民主”游戏的出现;意识形态上则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道德观念、过度膨胀了的交换价值观,以及拜金主义的宗教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契约化了的世界,个人契约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成功统治,也恰是现代社会分崩离析、认同危机、人情冷漠、人性扭曲、人的价值贬损的根源。由此看来,老龄化问题牵涉到观念、制度与伦理等多个层面,其化解之道也就在于在这些层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现代老龄化社会的困境,暴露出现代社会从个体出发组织共同体的悖论: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扁平性”的“平等”对正常的代际伦理秩序的破坏,现代家庭中的“个人契约”夫妇关系的脆弱,现代生活方式对民间“社会资本”的破坏,以及“福利国家”与市场体系之间的自相矛盾。应对这些问题的方向是:通过复兴儒家“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孝道和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来改造现代社会。
这种变革涉及到:第一,自我意识从个人主义转向共同体主义,这意味着家庭及其孝悌伦理的恢复,以及个人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这种特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孝道礼仪和乡土习俗,如乡射礼、乡校、乡饮酒礼、家礼等礼俗,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而在现代社会“复活”,这既是对这些礼仪传统的继承,又是因时因地制宜有所“损益”的创新。(摘编自201502期《齐鲁学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将长幼代与代之间的生命历程连接起来的生命共同体,是传统孝道的自然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型”。
B.基于“家庭”共同体主义的理解,儒家的伦理思维从具体的个人出发。而现代个人主义昭示的个人是抽象的、原子化的。
C.儒家伦理思维下的具体的个人,具有自然的生命历程和血缘关系,会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扮演者一系列的角色。
D.传统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包含独特的关于共同体与个人的理解,昭示了一种“交换价值”主宰的全面的价值观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老龄社会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及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例如尝试找到现代养老问题的化解之道。
B.现代的老龄化问题与家庭及社区共同体的衰落有关。其化解之道也就在于在观念、制度与伦理等多个层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C.现代社会流行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个人是构成世界的原子,彼此平等,拥有几乎绝对的自由。这具有积极的影响。
D.通过复兴儒家“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孝道和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来改造现代社会,是应对现代老龄化社会困境问题的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主义伦理在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孝道伦理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个人主义伦理的参照系。
B.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扁平性”“平等”破坏了正常的代际伦理秩序,这意味着个人作为共同体成员“自我意识”的觉醒。
C.现代社会高度契约化,个人契约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成功统治,使得现代社会分崩离析、人情冷漠、人性扭曲、人的价值贬值。
D.乡射礼、乡校、乡饮酒礼、家礼等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而在现代社会“复活”,这是对传统孝道礼仪和乡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6日,首届阅文集团 “生态大会”在北京召开,网文作家唐家三少、叶非夜,以及作家、编剧海飞等350位文艺创作者、行业人士到场。大会公布了阅文集团成立两年以来的成绩:近1000万部,创作者400万人,品类200余种。阅文团队分享了未来战略规划,规划出了在原创内容方面作家明星化、内容运营IP化以及内容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在出版内容方面,新设立了总金额为两亿元的内容合作产业基金。
如何理解阅文的“生态”概念呢?澎湃新闻从管理、内容角度采访了阅文集团CEO吴文辉以及原创内容部总经理、起点中文网总编辑杨晨,同时也让叶非夜、二目作为作者谈了自己的参与感受。
“健康的内容产业应当建立成熟、完整的生态链,自成体系、自成循环且可持续发展。除了拥有丰厚多元的内容储备,更需要吸纳大量的创意者以及合作伙伴,共同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吴文辉这样描述自己理想中的网文生态,他进一步表示无论在单纯的内容阅读还是如今的泛娱乐产业,“内容”仍然是整个的发展基础与重要养分。
从内容编辑的角度,杨晨补充强调了一套完整、健康的作家群生态的重要性,“从新人到大神,能有一个完整、公平通道和完善的培养与运作机制,并且要形成足够强大的中坚阶层。”
关于此次成立的两亿元内容合作产业基金,吴文辉透露主要用于支持优秀的内容,倾向于一些文笔更佳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现实题材作品,以及与内容出版商方面的合作,他表示目前需要做的是发掘更多的合作伙伴。
(摘编自2017年6月“澎湃新闻”《阅文集团眼中的网文生态》)
材料二:
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较去年底增加1936万,占网民总体的46.9%,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较去年底增加2291万,占手机网民的45.1%。
图表一:

CNNIC在报告中表示,逐步推进的生态化和崭露头角的国际化是网络文学行业2017年上半年的两大主要发展特征。随着行业寡头化的加剧,资金与版权资源充沛的大型网络文化娱乐集团不断推进以网络文学IP为核心的生态化建设,与此同时,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开始在海外受到青睐,网络文学作品出海将成为行业下一步发展重点。
图表二:

注:图中文字依从上到下、由外而内、自左而右的顺序,分别为:我们的生态体系,版权运营,作家,内容创作,内容编辑、营销、出版,内容授权,阅文集团,内容改变伙伴,互动社群,在线阅读、经改编娱乐产品,读者。
通过把IP授权给电影、电视、网剧、游戏等制作公司,以及传统图书出版商,阅文通过固定许可费及收入分成获得营收。为了最大化挖掘IP价值,阅文也在尝试新的模式。
2016年,阅文集团宣布推出“IP共营合伙人制”模式,和下游厂商针对高端IP成立公司,共同建构一个基于这个IP的产业链。通过这种紧密的捆绑,实现更长久的合作与利益共享。
阅文集团总裁吴文辉表示,作为影视产业最大内容源头网络文学公司,其面向下游的合作方式不再仅仅是出售IP(内容版权)的“一锤子买卖”。
未来阅文集团将基于IP与各个合作方一起开一家IP运营公司,一起为了未来五年、十年的IP开发做奋斗。而在新的合伙人体系中,多方合伙人将共同分享体系中的所有收益。此外,作者也将被绑定到这个体系中,承担艺术总监、版权指导者的职责。
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阅文在作者、作品的数量及质量;平台运营模式;用户规模及渠道方面均积累了明显的优势。尽管如此,阅文依然面临同行竞争、成本上涨、内容质量下滑、增长放缓等潜在风险。
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阅文也已有了自己的规划,在招股书中,阅文披露了接下来的发展策略:系统地吸引、培育及推广作家;进一步扩大移动阅读的市场份额;释放知识产权的变现潜能;促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有选择的进行策略联盟、投资及收购;扩张国际业务。
上市是阅文的一个里程碑,登陆资本市场后,阅文将接受来自投资者的严苛考验。可以预测,接下来围绕平台特点,阅文在IP运营、国际化方面将有更大投入,IP价值挖掘及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将影响到这家网络文学巨头接下来的具体表现,而它的动作,也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网络文学产业的未来。
(摘编自“深网”《中国网络文学迎来高光时刻 最大网文平台阅文这样炼成》)
材料三:
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依然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如何像经典文学一样传之后世。”十月杂志社副主编宗永平说。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杨晓升认为,网络文学想象的天马行空,是传统文学所不能比拟的。而传统文学的厚重、严谨、精致,对现实的关注和介入,又是网络文学应该吸收的养分。
文学终究是人学,其生命力在于不断的自我更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特别强调了“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学来说,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学正可充当其创新的“火车头”。扎根人民、面向大众、肩扛重任,当代网络文学在更进一步之时,也必须思考,如何能通过与传统文学的交汇与融通,开辟出崭新的文学之路。
(摘编自鲁博林2017年11月04日光明日报《网络文学的深耕与广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文集团对未来的发展已经制定出了发展的战略规划,设立了期望建立未来健康的阅文生态的远景构想。
B.阅文集团对未来雄心勃勃,成立两亿元内容合作产业基金用于支持一些文笔更佳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现实题材作品。
C.当代网络文学如果要进一步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如何通过与传统文学的交汇与融通,营造出全新意义的文学艺术的问题。
D.阅文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无论在作者作品的数量及质量方面,还是在平台运营模式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从几个角度探讨了网络时代新型文学样式的生态问题,并提出了网络文学健康生态的重要性。
B.根据材料二图表1中的数据比较,在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方面,手机网络文学用户增长迅猛,向手机网络文学用户倾斜有可能是网络文学重要的发展方向。
C.对于阅文集团,上市既迎来了大规模发展的新契机,也面临着新的更为严苛的考验,所以未来的发展道路会充满坎坷。
D.如果能够扎根人民、面向大众,提升文艺原创力,那么网络文学的生命力就有可能实现不断的自我更新,从而产生可以传之后世的好作品。
E. 行业寡头化的加剧,促使一些大型网络文化娱乐集团不断推进以网络文学IP为核心的生态化建设,网络文学作品出海将成为行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健康的网文生态,以及健康的网文生态对于网络文学发展必要性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表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迭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曲将枯萎。

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益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益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精神,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摘编自李长空《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却忽略了诗歌的主题思想。
C.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地位越来越低,有了自闭倾向。
D.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A.近年来,出现了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B.中国新诗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C.中国新诗在商品经济时代内容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D.质量上乘的中国新诗越来越少,大多数中国新诗的内容较为平庸。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白话新诗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诗人想写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怎么写。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发展江河日下。
D.中国新诗只要与时代结合,继承发扬传统诗歌艺术,就一定能改变“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