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近日,“蛟龙”号首次下潜到水下4000多米的深处,这个数字在人类深海潜水史上并不罕见,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都曾达到这个深度,但中国的大步追赶让这一领域的领先者感到紧张。
美国某网站称,“深海是中国的下一个边界”,并认为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深海试水意味着美国在深海勘探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被超越。《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次下潜是“中国在一场关系重大的科技竞赛中达到的最新里程碑”。该报还评论,大洋深处的这场竞赛具有堪比太空探索的商业、科学和军事意义,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国目前也是世界大国之一,只有它和美国、俄罗斯、印度具有载人航天能力。
英国媒体对“蛟龙”号也作了详细报道,说如果“蛟龙”号一两年内下潜7000米成功,将超越日本的“深海”号深潜器和俄罗斯的“和平”号深潜器。“中国的‘蛟龙’号将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把人类带到6500米深海的潜水器之一”,英国某报评论说。该报还认为,“蛟龙”号代表中国“打响了征服海洋的战斗”,尽管它目前的任务仅限于纯科学领域,但是中国政府希望“蛟龙”号探索深海的能力使中国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对深海的大量金属矿藏进行合理利用。
日本时事通讯社称,在一场美国一直保持优势的技术竞争中,深海开发计划将成为“中国的金字塔”。文章还说,有军事专家认为这样的潜水器可以切断海底通信电缆,回收海底的外国武器,或者用于修理和营救潜艇。
(取材于孙秀萍等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国外媒体关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人能力B.科技竞争力C.下潜深度D.深潜意图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蛟龙”号首次下潜到4000多米的时间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年B.2010年C.2011年D.2012年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迅猛:“迅”字书写的第一笔是“⺄”。
B.载人:“载”读作zài。
C.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
D.堪比:难以与……相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7 12: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逃离

食堂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说不出的拙扑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夜夜为人们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开放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而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剧院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趣盎然而去,还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人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避现实的喧嚣,终逃脱不了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小题1】文中说,“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这“锋芒般锐利”具体指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小题2】根据文意,简述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
(2)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小题3】文章写对生活的态度,而头尾却都写到一棵树的风姿。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意在说明只有勇敢、洒脱、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逃离生活,求得内心静美。
B.“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正视生活,承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丰美。
C.作者规劝道:“与其逃离,不如归来。”这“归来”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最终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
D.作者认为,生活的寂寞源于内心的寂寞,只有沉醉生活,才不会感到生活的寂寞。
E.文章题为“逃离”,在叙述种种逃离之中,都揭示出生活不可逃离,进而表明“只有正视生活、沉醉生活,才能创造生活美”的中心思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梦想照进现实

——电影《我是路人甲》观后感

李贵宏

哲人们曾经说过:“对于梦想,你努力过、追寻过、奋斗过,无论结果如何,你将今生无悔。”这句饱含理想主义色彩的励志话语,成为无数有着热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逐梦的座右铭。《我是路人甲》在诠释理想与激情的同时,更多的是用理性客观的冷思维去剖析现实的残酷与梦想的不可预估性,真实表达现状而不是一味渲染拔高。追梦的艰辛与成长的过程也许是影片最想要表达的主题,片里片外所引发的共鸣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无论你是一个想当明星的文艺青年,还是其他职业的从业者,与“路人甲”一样,都有着饮食男女默默打拼的共性特征。影片是一面镜子,既看得了别人也可照得见自己,这也佐证了一个香港导演为何钟情于草根平民的追梦故事。没有大角色大明星,只有如同山谷里幽静的野百合一样的小人物真实生存状态的原生态电影,因为尔冬升、梁朝伟、林青霞、舒淇等原本都是默默无闻、平凡无奇的“路人甲”,如今他们看的是“致青春”,而更多的年轻观众看的正是现实里那残酷逐梦的青春进行时。

作为香港导演,尔冬升拍摄此片绝非偶然,也是苦苦寻求的一种突破。他的从影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有故事感染力的“路人甲”成长史,千辛万苦直至做了导演之后,关注社会底层,反映现实的残酷,聚焦小人物的情感与生活状态,成了他电影创作的源泉与主旨。他的《门徒》《旺角黑夜》,因其讲述底层人物的边缘性社会生活而闻名,特别是获得金像奖的《新不了情》,将小人物的苦苦挣扎、乐观向上与香港社会的人文民风渲染得淋漓尽致,颇为生动,文艺范的感性认识总是嵌入了理性尺度的思维表达。这次,依旧延续了平民气息的《我是路人甲》,既是对当代青年青春、理想与奋斗的人文关怀,也可理解为是他对自己那一代电影人青春往事的怀念与致敬,用感知的任性与深刻的理解去关注身处变革时代颇具社会代表性的“横漂”一族的今天和未来。

《我是路人甲》让人们破天荒不再关注大明星,看到的只是一群既陌生又熟悉的青涩面孔与自我影子,这是影片在题材表现上的重大突破。小人物也有大梦想的励志情怀贯穿影片始终,草根们自然无邪的本色表演也一样能够撑起整部影片,因为真实、因为质朴、因为共鸣,更易走进内心去打动人们。影片有着纪录片的纪实痕迹,但毕竟是故事片的框架与叙事,无论在故事结构的戏剧张力上,还是在演员表演的娴熟度上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吃多了色香味重口的饕餮大餐,也很想尝尝更接地气、更有生活质感的生鲜小菜,虽说有点生涩不很完美,但感觉很清爽很养胃。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既符合了影片主题表达所需的风格,也是导演内心真正想任性一把、做回自我的初衷体现。

影片的亲民之风拂面而来,温暖中有心酸、快乐中有残酷,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冷暖情怀与真实状态,视角更大胆、表达更独特,商业体系下依旧不变的是文艺的气息。遵循自然与真实的创作规律,在艺术手法与技巧运用上没有过多的炫耀与张扬,甚至客串的大明星个个也只露了分秒钟的脸,彻底收敛了星光。半写实半虚构的戏剧化故事,浮光掠影地展现了“横漂”一族群演们的辛酸与梦想,同时也注入了整体的娱乐性与代入感,有欢笑有泪水,也有共鸣度。

梦想是否照进了现实?电影会告诉你答案:酸甜苦辣中,小人物也有大梦想,野百合也会拥有春天。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寻梦的过程,其间的辛酸与快乐才是我们青春的财富与成长的果实!

(选自《安徽日报》,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请概括电影《我是路人甲》在内容、思想以及拍摄方面的独特之处。
【小题2】电影的拍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请谈谈这一过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江平:法学家的思与痛
江平在人生80岁时,相信胡适的话: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他说,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能够做到这样也就可以了。这“四不”他可以说是做到了。
1996年,江平在中国政法大学执教40周年,写过一篇《终生不悔·四十年执教有感》的文章。其中这样说:原先不明白为什么传统美德“礼仪廉耻”中不写“勇”而写“耻”,后来知道,得耻者,不足也。勇有匹夫之勇,知耻之勇是最大的勇。
他在《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中说,只服从真理,只向真理低头。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不能说无产阶级必然掌握真理;下级可以服从上级,但并不能说真理必然掌握在上级手中;少数服从多数,也不等于真理必然在多数人一边。
树在划痕处生长出新芽,人的受伤处生长出思想——这些话语源于他的切肤之痛。江平一生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是1957年被划为右派。那种撕心裂肺的精神疼痛,如一把钝刀磨砺于皮肉包裹的内心深部,并且前后折腾了20年。
在1957年他被派去苏联学习之前,他自以为戴着桂冠回国,就可以步步高升、万事如意了。但是回国后等待他的却是一顶冰冷而沉重的右派帽子。在27岁风华正茂之年,他从天堂跌入地狱。
接着,感情甚笃的新婚妻子,迫于政治压力与之离婚。更令他不能接受的是,没过多少天,她又结婚了。“我正被过去的恩爱所折磨,她却表现得如此无情无义。”
1960年,他和一个朋友为了弄个护碾子的铁栏,去铁路上偷钢丝,却意外地被火车卷到车轮底下,轧断一条腿,几乎丧命,最终落下残疾。这三件致命打击,连续发生在两三年内。
他是这样评价“反右”的:可以说是“知不敢言,言不敢尽,言者有罪,闻者动怒”。他曾经在反右20年后的1977年写下《反右20年感言》,深感“强闭喉舌”和“欲诉无门”就是20年心情的写照。他意味深长地说:“好在两年后,终于圣朝出现并给予了彻底平反。”
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历史的玩笑开得精准和过分,并且总是与愿望恰恰相反,无法预料,也避之不及。
这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故事。经过岁月和时局,当大历史的潮涌终究回归于正常的轨道,作为个人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30~50岁,他把一个法律工作者人生最好的20年,当做历史的牺牲。而他的牺牲,与隐匿于历史布景中的无数牺牲者相比,又显得微不足道。
他在序言中说:“我近30年来的学术成就与两人有密切关系。”一位是李慎之先生。一次李慎之先生对他说:你们搞法制的,最终会发现法制的困惑在于政治。法制离不开政治,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你们是绕不开的。“这句话促使我关心宪政,关心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政治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核心之核心。”另一位是吴敬琏先生,他赞同“对私权的侵犯,主要来自公权力的滥用”。江平说:“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个品质:一个是独立的精神,不屈服于任何政治压力,敢于独立思考;一个是批判的精神,以自己的学术良心,敢于批判现实。”
他努力超越无法改变的宿命,总记得灾难经验中的美好部分。他的学生贺卫方留政法大学任教,有机会听江平聊起过去。“他语气平缓,反而是一些体现人性美好的细节让他刻骨铭心。”他没有被摧毁,或者被磨圆。相反,愈挫愈奋,常语出惊人,刀刀见血。
“文革”结束后几年,被誉为“政法二才子”之一的江平成为稀缺资源。他突破法律禁区,一上来就讲《罗马法》和《西方国家民商法》两门课,把私权利的观念引入了国内,让禁锢多年的思想和国际潮流接轨。
这期间,他主持制定新中国第一部民事法律《民法通则》,这部划时代意义的法律首次肯定中国人的私权,被国外誉为“中国民事权利宣言”。
这是一个讲求利益和娱乐的时代。在利益面前,理想主义者的初衷渐渐迷失。在利益面前牺牲品质和原则,似乎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他知道,在理性的层面,只有把被颠倒的颠倒回来,他的命运悲剧才可能被彻底释怀。他相信那些浮沫和喧嚣是一种外部装饰,终归会归于沉寂,而他的使命是直抵社会问题的核心。他要在刀尖上工作。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最近两本书都用了“呐喊”这个词,我为什么选择了“呐喊”这个词?我觉得选择“呐喊”,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形势越来越严迫,也就是说外面的环境越来越恶劣了。我想用“呐喊”这个词,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我觉得在现今中国法治建设的情况下,要把这两个东西很好地结合起来。
(江平《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②江平教授不但弟子满门,且学术名气蜚声海内外。古有“以天下为己任”、特立独行的“国士”,今之江平教授,亦堪称敢于秉持正气、坚持真理的“公共知识分子”。
(郭道晖《只向真理低头的法学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平与李慎之、吴敬琏两位先生关系密切,从他俩身上继承了不屈服于任何政治压力、敢于批判现实的可贵品格。
B.江平教授有宝贵的人生历练,他一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但没有被摧毁,或者被磨圆,相反,愈挫愈奋。
C.江平教授主持制定新中国第一部民事法律《民法通则》,让禁锢多年的思想和国际潮流接轨,闯出一条法学新路。
D.江平教授不但弟子满门,且学术名气蜚声海内外,堪称敢于秉持正气、坚持真理的“公共知识分子”。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江平在80岁时,回顾自己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经历,曾感慨他相信胡适的“四不”原则,正是这些原则使他愈挫愈奋。
B.江平一生中经历过划为右派、与妻子离婚、轧断一条腿三件致命的打击,他付出的代价惨重,深感“强闭喉舌”“欲诉无门”的痛楚。
C.“文革”结束后,江平走上讲台就开讲的《罗马法》和《西方国家民商法》两门课尚未引进国内大学讲堂,成为法学界的稀缺资源。
D.江平教授不但弟子满门,且学术名气蜚声海内外,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律《民法通则》被国外誉为“中国民事权利宣言”。
E. 本文将传主生平经历与成果结合起来写作,呈现成果背后的个人命运和社会责任,行文平易自然,穿插引用传主的原话,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他要在刀尖上工作”?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 %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 %)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D.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间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B.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二、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E. 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对想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