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梦想照进现实

——电影《我是路人甲》观后感

李贵宏

哲人们曾经说过:“对于梦想,你努力过、追寻过、奋斗过,无论结果如何,你将今生无悔。”这句饱含理想主义色彩的励志话语,成为无数有着热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逐梦的座右铭。《我是路人甲》在诠释理想与激情的同时,更多的是用理性客观的冷思维去剖析现实的残酷与梦想的不可预估性,真实表达现状而不是一味渲染拔高。追梦的艰辛与成长的过程也许是影片最想要表达的主题,片里片外所引发的共鸣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无论你是一个想当明星的文艺青年,还是其他职业的从业者,与“路人甲”一样,都有着饮食男女默默打拼的共性特征。影片是一面镜子,既看得了别人也可照得见自己,这也佐证了一个香港导演为何钟情于草根平民的追梦故事。没有大角色大明星,只有如同山谷里幽静的野百合一样的小人物真实生存状态的原生态电影,因为尔冬升、梁朝伟、林青霞、舒淇等原本都是默默无闻、平凡无奇的“路人甲”,如今他们看的是“致青春”,而更多的年轻观众看的正是现实里那残酷逐梦的青春进行时。

作为香港导演,尔冬升拍摄此片绝非偶然,也是苦苦寻求的一种突破。他的从影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有故事感染力的“路人甲”成长史,千辛万苦直至做了导演之后,关注社会底层,反映现实的残酷,聚焦小人物的情感与生活状态,成了他电影创作的源泉与主旨。他的《门徒》《旺角黑夜》,因其讲述底层人物的边缘性社会生活而闻名,特别是获得金像奖的《新不了情》,将小人物的苦苦挣扎、乐观向上与香港社会的人文民风渲染得淋漓尽致,颇为生动,文艺范的感性认识总是嵌入了理性尺度的思维表达。这次,依旧延续了平民气息的《我是路人甲》,既是对当代青年青春、理想与奋斗的人文关怀,也可理解为是他对自己那一代电影人青春往事的怀念与致敬,用感知的任性与深刻的理解去关注身处变革时代颇具社会代表性的“横漂”一族的今天和未来。

《我是路人甲》让人们破天荒不再关注大明星,看到的只是一群既陌生又熟悉的青涩面孔与自我影子,这是影片在题材表现上的重大突破。小人物也有大梦想的励志情怀贯穿影片始终,草根们自然无邪的本色表演也一样能够撑起整部影片,因为真实、因为质朴、因为共鸣,更易走进内心去打动人们。影片有着纪录片的纪实痕迹,但毕竟是故事片的框架与叙事,无论在故事结构的戏剧张力上,还是在演员表演的娴熟度上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吃多了色香味重口的饕餮大餐,也很想尝尝更接地气、更有生活质感的生鲜小菜,虽说有点生涩不很完美,但感觉很清爽很养胃。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既符合了影片主题表达所需的风格,也是导演内心真正想任性一把、做回自我的初衷体现。

影片的亲民之风拂面而来,温暖中有心酸、快乐中有残酷,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冷暖情怀与真实状态,视角更大胆、表达更独特,商业体系下依旧不变的是文艺的气息。遵循自然与真实的创作规律,在艺术手法与技巧运用上没有过多的炫耀与张扬,甚至客串的大明星个个也只露了分秒钟的脸,彻底收敛了星光。半写实半虚构的戏剧化故事,浮光掠影地展现了“横漂”一族群演们的辛酸与梦想,同时也注入了整体的娱乐性与代入感,有欢笑有泪水,也有共鸣度。

梦想是否照进了现实?电影会告诉你答案:酸甜苦辣中,小人物也有大梦想,野百合也会拥有春天。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寻梦的过程,其间的辛酸与快乐才是我们青春的财富与成长的果实!

(选自《安徽日报》,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请概括电影《我是路人甲》在内容、思想以及拍摄方面的独特之处。
【小题2】电影的拍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请谈谈这一过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1 01:4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 化 时 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 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了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家娄师白
张亚杰
娄师白先生是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14岁时便投其门下,随师学艺达25年之久。先生原名娄少怀,后由齐白石改为娄师白,意即师从白石之意。
先生精于写意花乌和山水,也偶作人物。他牢记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诲,坚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精品佳作。先生擅画小鸭子。文化大革命时,他被下放到北京南口的团河农场养鸭子,为了能使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入画,他对鸭子的形态、生活习性进行了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当春天小鸭子刚出壳时,就让妻子哄赶成群的小鸭子跑动,他在一旁观看小鸭子的各种姿态。先生日积月累,废画三千,终于创作出了独特的鸭子绘画技法。在宣纸上,他一笔下去,便墨分五色,鸭子的骨骼、肌肉、羽毛均显现了出来,那毛茸茸的憨态跃然纸上。美术界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娄师白的鸭”这样的说法。
一次,先生在一张两平尺的宣纸上给人作画。上方画了几片红叶,下方是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再在小鸭子头顶添了一只蜘蛛。接着,用一支大笔,在蜘蛛上方轻轻画了一道,一根细如发丝的蜘蛛丝便显现了出来。这种大笔画细丝的技法,是齐派绘画艺术的看家本领,堪称绝技,一般秘不示人。
静水深流。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生活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一次人们问起“有人说您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批判过老师齐白石,还给他代过笔”时,先生脸色陡变,沉痛地说:“我在齐先生那儿做了25年学生,他就像信任儿子一样信任我。当时社会各界求他画的人特别多,可是齐先生年岁大了,精力不大好,就叫我帮他弄一弄(他用手势做了一个画画的动作),然后,他题款盖章,让别人拿走。可后来,一场‘忠诚老实运动’……”
娄师白先生也有他乐观、幽默的一面。有一次,先生正和几位客人谈话,有位不速之客敲门进来,拿着拍卖会上拍到的一幅挂轴请先生鉴定。先生看完画后说:“没错,是我早期的作品……”那客人又要求先生题字。先生在画上写了“此乃昔年之作,师白又题”。不料,那人还拿着相机要和先生合影,说出售时有个见证。家人再三阻拦,可他不依不饶,场面一时尴尬。这时,先生不紧不慢地说:“合影可以,但我是收费的。”那人问:“收多少?”先生说:“两万。”那人一听,慌忙卷画出了门。大家“哗”地笑了。另有一次,一位朋友开车接他,拐弯时未打转向灯,被交警叫下车。朋友向交警作了一番解释,获得谅解后放了行。先生不解地问:“警察怎么没罚你?”那朋友开玩笑说:“我告诉他,我车上坐的是国画大师娄师白,警察一听赶快放了我。”先生高兴地说:“没想到,我的名字还真管用。”
艺无止境。先生80多岁了,还不停地在艺术上追求和探索。一旁的画案上,放着一份《光明日报》,上面有他刚发表的一幅紫藤。那幅画一反过去的传统画法,画面极写意、很朦胧,没有紫藤的具体形状,只有印象,上边题着“衰年变法”。有人赞叹道:“先生有如此勇气从传统中走出来,说明意识、思维有着年轻人一般的新颖和敏锐。”不料,他苦笑着说:“编辑和社会上的一些朋友可不赞成我那样画,给我建议说,还是画你原来的那个吧,不要变了。他们都不接受这种画法。”他显得无可奈何。
(选自《散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少年娄师白不几年功夫,画艺大进,临摹老师作品竟能达到乱真地步。有一次琉璃厂的画店来人取齐白石的画,齐尚未画出,来人见到侧案上摆着娄师白作品,以为是齐白石画的,一定要从中取走两张。事后齐白石为其中的一幅《青蛙芦苇》题:“少怀弟能乱吾真,而不能作伪,吾门客之君子也。”
(百度百科)
②中华书局出版的《齐白石辞典》中却写着娄师白在文革期间曾更名为“娄批白”,意为批判齐白石老人,与齐老划清界限。代理律师当庭提交了24份证据以证明娄老先生从未批判过齐白石,更未曾更名娄批白,反而在“文革”期间坚持使用“师白”一名,有1973年友表的《鸭场归来画此一角》之署名“师白”为证。
(腾讯新闻)
③齐白石认为“娄生少怀不独作画似予,其人之天性酷似,好读书不与众争,亦不为伍”。并曾感叹地赞誉娄师白:“少怀之心手何以似我,乃螟蛉乎!”
(《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
【小题1】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娄师白原名娄少怀,后来齐白石给他改为“娄师白”,有师从白石之意;娄师白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因此,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画。
B.娄师白替人面的红叶小鸭蜘蛛图,采用了大笔画细丝的技法,展示了齐派绘画艺术的看家本领;其画技精湛,既与师承齐白石有关,也与他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与深入研究有关。
C.当一位客人缠着娄师白合影以有见证时,娄师白脱口说“合影可以,但我是收费的”,这话虽然使娄师白显得有一丝俗气,却让人觉得真实。
D.娄师白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幅题有“衰年变法”字样的紫藤面,面面极写意、很朦胧,没有紫藤的具体形状,这面很能看出他对艺术的不停追求与探索。
E. 娄师白的代理律师提交了24份证据,证明他从未批判过齐白石,更未曾更名“娄批白”,所以有关“批斗”“代笔”的事纯属子虚乌有。
【小题2】当人们向娄师白问起那段往事对,他为什么会“脸色陡变”?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齐白石会感叹地赞誉娄师白?请简要说明。
【小题4】从娄师白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另一种善良

顾章玲

韩城是个走村串巷卖水果的年轻人。这天,他骑着三轮车,带着满满一车水果来到上湖村。

谁知生意还没开张。手机突然响了,是父亲打来的:“城子,奶奶快不行了,你快回来!”韩城一听吓得魂都没了,马上掉转三轮车,可刚蹬了两步就停下了,他家在镇上,从上湖村到镇上有二三十里路,奶奶能等到他吗?

恰好路旁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院门旁有棵大樟树,院内有个中年人正喝着茶,韩城忙叫道:“大叔,求您帮我个忙!”中年人客气地问道:“什么事?你说。”

“我奶奶突然不行了,我得马上赶回去,可三轮车成了累赘,所以我想把车子和水果先放您这儿,回头再来拿好不好?”大叔一听,痛快地说:“没问题,东西放在我这你尽管放心,快回去吧!”

悲伤和忙碌的三天一晃过去了。奶奶入土为安了,韩城这才想起三轮车的事,找到那户人家一看,韩城顿时傻了眼:车上空空荡荡,水果全没了!

水果哪去了?答案只有一个:被那看似憨厚的中年人给卖了,或者吃了、偷偷分了。跟中年人要?没有任何证据,只能自认倒霉吧。好在三轮车还在,韩城瞅瞅四下无人,忙骑上车,一溜烟地跑了。

从此后韩城就再也没去过上湖村。

过了一段时间,韩城又装了一车水果来到另一个村子﹣﹣跟上湖村一湖之隔的下湖村。也真是倒霉到家了,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回生意刚开张不久,怀中手机又响了,是母亲打来的:父亲跌了一跤,把腿摔断了!

韩城一时欲哭无泪,而且下湖村离家更远。韩城忙对一位大婶说了情况:“大婶,我想把车子先留在您家,等我把我爸安顿好后再来拿,还有车上的水果……”

大婶爽快地说:“孩子,你尽管回去,车上要是少了一个水果,全算大婶的!”

韩城连声说“谢谢”,然后火速赶了回去。

等好不容易有空了已过去了四天。

当韩城再次赶到下湖村的时候,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大婶完好无缺地交还了三轮车和水果。尽管香蕉和梨子烂了不少,但看得出一个不少。

一晃过去了好多年,机缘巧合之下韩城做生意发了大财,他时时刻刻想着回报家乡。要不,就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建几座养老院吧,当然了,下湖村是一定要建的,至于上湖村,只好对不起了。

在下湖村养老院建成剪完彩后,韩城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到湖那边的上湖村看看,一口恶气憋在心里好多年了,现在终于可以发泄出来了。

依旧是那棵郁郁葱葱的大樟树,依旧是那座院子,只是变得破旧不堪了。同样变老的还有那个大叔,不过大叔肯定认不出眼前意气风发的大老板就是当年的那个瘦小拘谨的水果贩子了。

韩城也不说破,先递过一支烟,然后客气地说:“大叔,湖那边的下湖村新建了一座养老院,您肯定知道吧?”

大叔听了一脸失落:“知道,听说是一位大老板捐钱建的,还听说那大老板一连建了好几座养老院,可就是没我们村的。真是怪了,难道我们村的人得罪过他?”

韩城嘿嘿笑了起来,他故作神秘地说:“这个嘛,我倒知道一些原因。听说那大老板当年是个水果贩子,他到下湖村卖水果时得到过人家的恩惠,可到你们村卖水果时,因为有事离开,结果一车子水果竟全没了。估计这就是那位大老板不肯捐助这里的原因。”

那大叔一听气得叼在嘴上的香烟直抖,脸红脖子粗地叫道:“他不建就不建,不带这么泼脏水的!下湖村人是好,可我们上湖村人也不孬,那车水果的事我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年这事就发生在我身上。告诉你,我们根本没有昧他的水果,而是各家各户给买了,价钱还比市价高了两毛,账本到现在我还收着。”大叔说着返身进了屋,片刻工夫拿出一本泛黄卷边的小本子来,打开一看,里面是歪歪扭扭的字,一笔一笔的账记得清清楚楚:大汪家2斤香蕉,来福家3斤梨子……

最显眼的是本子内还夹着一沓子钞票,各种面额都有。

韩城傻傻地看着、听着,又问:“你们为什么不解释一下?”

大叔双手一摊:“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哪的,跟谁解释?看,我们还留下标记哩,就等他回来!”

大叔说着手往上一指,韩城抬头一瞧,只见那棵大樟树的枝丫上挂着一块木牌,木牌上面的字迹还能勉强看得出来:水果钱在我家!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这户人家的院门旁有棵大樟树”小说用简约的笔墨写出了大叔家的环境特点,这既是韩成找到大叔家的标记,同时衬托了大叔淳朴、善良的性格。
B.“车上要是少了一个水果,全算大婶的”一句,既体现了“大婶”豪爽的性格特征,也照应了下文“大婶完好无缺地交还了三轮车和水果”的情节。
C.大叔对韩成不在他们村建养老院感到很委屈,还以为自己村里有人得罪了韩成,他向韩成诉说了事情原委,为打动韩成他拿出了当年的“账本”。
D.小说用“另一种善良”为题,别出心裁,暗含对两个相似情节中不同“善良”的比对,在引发读者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人们对“善良”作多角度的思考。
(2)小说中韩成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中韩成两次寄放车子和水果却结果迥异的情节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12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微博正在改变中国青年的生活
  “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8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当他8月8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仅8月9日一天,他就发了100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有媒体说:“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现在,王凯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
 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
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传播学专家闵大洪教授在微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围观”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尽管微博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日至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20吨。
  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6%的人不超过40岁),92.4%的人上微博。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调查显示,87.3%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
  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上微博。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
  调查显示,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他“关注”了200多人,每天一上去更新特别多,蹦出来的东西很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网站推荐的话题会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没什么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所以,微博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他提醒广大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还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
  “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北京某文化公司执行总编马中才认为,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过常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就不会太盲从。”
  调查显示,56.5%的人觉得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23.2%的人“不确定”,20.3%的人觉得“不太可信”。69.1%的人表示对于微博传播的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闵大洪表示,要使微博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并对社会有益,归根结底要依赖传播节点上的人,依赖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   (人民网 本文有删改)
 注:微博,即微型博客,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小题1】如何理解“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2】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微博的调查数据,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如何发挥微博的积极效应?(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为什么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而却在迅速衰落?

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新诗作者的提升和培养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失掉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衰落得最为严重?长期以来,一些刊物刊发的大多数诗歌味同嚼蜡、不知所云,缺少文学性、民族性、可读性,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发出“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练,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保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恐怕不能老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

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今天,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新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做出不懈努力。一是将这项工作列为国家重大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由大学和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等部门组成专业队伍,联手进行研究攻关;二是做好新诗体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亟须编纂出版诸如《中国新诗知识读本》《中国新诗经典选本》等读物,让诗歌爱好者特别是高校的文科生,接受最基本的新诗创作与欣赏的知识普及;三是报纸杂志,尤其是主流报刊,要多刊发“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诗,并围绕“中国新诗的出路”和“新诗体的创建”组织开展公开讨论,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新诗繁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做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那么也能适度拨正诗歌偏离的方向。
B.诗歌要走出“小众”闲境,就必须反映时代,反映生活,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
C.“中国特色新诗体”的构建离不开内容和形式。语言是形式中重要的因素,处理好诗歌的表达就能解决新诗的出路问题。
D.新诗健康发展离不开主流报刊的引导,优秀的作品 和有目的的新诗理论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新诗的繁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新诗的发展状况,既承认了其创作成就,也指出了其发展闲境,为下文的立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B.文章第三段在分析新诗迅速衰落的原因时,将之归纳为“三不到位”,然后结合事实做了剖析,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C.文章按照议论文的常规步骤进行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阐述了个人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分析和建议。
D.在如何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问题上,作者是从两个层面阐述的:一是诗歌创作者的层面,二是外界层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坛在改革开放后呈现过新气象,就新诗创作而言,由于大量诗人在诗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所以好诗歌时而涌现。
B.当下,新诗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创作者和欣赏者审美标准不一,故前者能陶醉其中,而后者只能敬而远之了。
C.有关方面对新诗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导致有的报纸杂志对诗歌的衰落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批评。
D.新诗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衰落得最为严重,其根本原因就是诗歌偏离了时代、社会和人民大众,走进了逼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