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
百岁徐中玉:大学不能“失语”
楼乘震
“如果允许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1978年,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在就职宣言中如此说道。
也是在那一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邀请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编写《大学语文》。书的序言中写道:“大学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
30多年过去,中小学校园里,诵读英语的远比捧读语文课本的多得多。就在最近,中国人民大学也将大学汉语改成选修课。当年那辈懂得语文之用的大家们多已作古,只有徐中玉先生是难得的长寿之人,身板依然硬朗挺直,国字脸,剑眉,硬挺挺的短发,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像刀刻上去的,站在天地之间,与其说是文人不如说更像军人。老人家对现在语文的衰落,只喃喃一句:“大学不能‘失语’。”
徐中玉年少时,家里困难。因为师范科不用学费,吃饭也不用花钱,他便考取了无锡省立中学师范科,毕业后先得去小学当两年教师,才能接着考大学。十七八岁的徐中玉,做了两年“孩子王”,然后考上了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美好的大学生活因为日军侵华,被搅得支离破碎,学业却在受难的日子里毫不松懈,一口气读到了硕士。抗战胜利后,徐中玉回到山东大学任教。由于公开支持学生的“反内战”运动,被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指为“奸匪”,密令将他解聘。1947年,他来到上海,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
在上海学界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中,徐中玉的“硬朗”是出了名的。
1955年“肃反”运动中,施蛰存先生被批斗,徐中玉仗义执言,当众为其辩护。1957年,徐中玉被划为“右派”,赶出中文系,发配到图书馆整理卡片。老友劝他不要一味硬顶,但他却抱着宁折不弯的决心,说:“我横竖横了(上海方言,死也这样,活也这样)。”批判会上,每当有不合事实、乱戴帽子吓人的发言时,他都据理争辩,甚至反唇相讥,以致后来被定为“极右分子”。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悔改”。一次批孔大会中,他忍不住站出来称赞孔子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绝非民族罪人,结果他被当作“孔老二的孝子贤孙”又遭批斗。
他的大部分文章,无论是古代文学研究,还是当代文艺理论研究,都贯穿着忧患意识。凡是他觉得于国于民于党有利的话,从腐败之风到文化失落、教育困境、道德沦丧,该讲的他都讲了。在和他共事半生的钱谷融先生眼里,“中玉兄不但热心公益,勇于任事,而且敢作敢为,只要义之所在,他都挺身而出,绝不瞻前顾后、首鼠两端。”他的学生、著名文艺理论家毛时安感慨道:“倘若有什么词汇能概括先生形象特征的话,在我看来,最准确的莫过于‘风骨’二字。”
粉碎“四人帮”后,已年过六旬的徐中玉出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把中文系办得红红火火。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便是推广《大学语文》课及教材。
1952年,大学教育照搬苏联模式,语文被取消,从此中断了20多年。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联合徐中玉发出倡议,恢复大学语文课程。随后,山东大学、杭州大学等一批学校陆续恢复了这门课程。
1981年,《大学语文》教材问世,至今已出第十版,印数累计3000多万册。编撰教材之外,由徐中玉担任主编、会长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这些努力,奠定了数十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基础。说起往事,徐先生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有人曾问徐中玉:“现在一些大学的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母语教育正在受到伤害。您如何看待这种现状?”徐中玉回答:“大学生应有一专之长,但通才教育需要他们尽可能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具有人文精神与素质。对于以上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它的价值无法用一时的物质回报来衡量。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一辈子有用,只能进一步加强,力求做得更好,绝不可忽视、削弱。”
(选自《环球人物》2013年第3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苏步青校长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为什么说徐中玉老人“站在天地之间,与其说是文人不如说更像军人”?(5分)
【小题3】作者写徐中玉老人,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8 05:1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5分)
北大新任校长周其凤
柳志卿
2008年11月 5日,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接到出任北大校长的任命。这一天,恰巧是周其凤61岁生日。
周离任的消息在学生中间传开后,吉大的学生以极快的速度制作了一个电子纪念相册发在校园网上,名字就叫“周校长,你像个孩子似的”。周其凤留在吉大学生心中的点点滴滴在相册中一一浮现:在学校食堂和学生一起吃饭,过年和同学一起包饺子……
“大多数的吉大学生和周其凤没见过几次面,但每次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计算机系大三学生杨书奇说。在很多吉林大学学生的眼中,61岁的周其凤亲切、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周在开学典礼上大呼:“同学们,我爱你们”;与学生座谈常常自嘲“你们校长是个矮个子”。
一个流传最广的故事是,2006年,吉大学生周于卜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当时学生自发为其捐款。有一天,一位矮个子的中年男子来到募款箱前,把一大沓百元大钞放进募款箱,转身就走。直到他转身留下背影的时候,才有学生认出是周其凤,他捐了1万元。
2000年,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等合并。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又并入吉林大学。6校合并成的吉林大学成为超级“巨无霸”,由此带来的阵痛和纠葛迅速显现和膨胀。
2004年7月,周其凤临危受命,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调任吉林大学校长。
“我不是让你去当官,我是让你去‘堵枪眼’。 ”周其凤忆起当年教育部长让他上任吉大时的谈话说,“我任何话都没说,我说‘那我去’”。
周其凤来了,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吉大的博导们。
2005年,一条新闻震撼了整个教育界,45名吉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因为没有通过学校考核,被摘掉博导帽子。
吉大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姜老师回忆,在周其凤上任前,老师职称的升级考核指标没有那么严格,往往是讲师到了一定年限就自然升了副教授,副教授再过几年就变成教授……周其凤上任后,重新考核博导、教授,未达标的博导、教授、副教授统统降级。
谈起这次“下岗”风暴,周其凤说,博士生导师不是一个荣誉,不是一个级别,是一个工作,是指导博士生研究,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要做。
2006年7月,中国化学年会在吉大举行。奇怪的是,连续几天的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却没有看到东道主吉大校长、同时也是化学学会会员的周其凤,只看见吉大一些教职工打着横幅向周其凤要公正、公平。7月14日,周其凤在年会闭幕式上现身,他的即兴演讲道出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原来,吉大的一批教职工要求周降分录取其子女。中国的大学历来有照顾本校教职工子女的规则,吉大也不例外。据相关的行政官员和教职工说,往年教职工子女只要达到本科线,都能被录取。但是,2006年,周其凤打破了这个规则,“照顾”标准大大提高,要求教职工子女必须达到重点线才能录取。这导致了一批教职工子女无法以低分考入吉大。
面对复杂的环境,周其凤公开坦陈心迹,“我没有犯错误。将来,当然我可能是满身窟窿回归故里,因为是‘堵枪眼’……我真的没有任何个人的追求,我只希望为吉林大学做一点事情。 ”
周其凤坚拒低分教职工子女入学赢得吉大学子一片叫好声,同时也直接触动了教职工们的“奶酪”。吉林大学内部也曾一度传闻周其凤与学校领导层不和。接近他的一位行政官员对记者说,领导之间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很多举措都是党组集体的决定,如果得不到支持很难通过。
一路风雨,周其凤结束了吉大的岁月。 2008年11月12日,吉林大学东荣大厦会议中心,周其凤作告别演讲。他的告别,让500人的大厅超员一半,没座位的学生坐在走廊上,两个小时的告别演讲,几乎没有人提前退场。
演讲伊始,周其凤说,看到吉大学生在网上给他的“像个孩子”的纪念相册时,感动之至,一度哽咽。演讲完毕,周站在讲台上,鞠躬,深度鞠躬,持续数次。
(选自《京华时报》,2008年11月16日,有改动)
【小题1】这篇新闻稿全文都是写周其凤任吉大校长时的事情,为何却以“北大新任校长周其凤”为标题?(4分)
【小题2】本文主要写周其凤任吉大校长期间的哪些方面的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周其凤的哪些品格?(5分)
【小题3】周其凤离任时,吉大的学生评价这位刚年满61岁的校长“像个孩子”,你怎么看这个评价?(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余叔岩幼从吴联奎学京剧老生戏,辛亥革命后拜谭鑫培为师,谭授其《大平桥》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他认真钻研京剧老生艺术,多方虚心求教。姚增禄、李顺亭、钱金福、王长林、田桐秋、陈德霖、鲍吉祥等人,都是他请教的良师。业余谭派老生研究家王君直和陈彦衡,在唱念方面对他帮助最大,王君直曾介绍李佩卿做他的琴师。
余叔岩幼时用“小小余三胜”艺名出演于天津下天仙戏院,红极一时。变声后回北京休养,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和武功,同时向陈彦衡、爱新觉罗·溥侗(红豆馆主)、王君直等人学谭派唱腔。在此期间他用心观摩谭鑫培的演出,凡与谭氏合作过的鼓师、琴师乃至检场人、龙套,他都一一虚心请教,技艺大进。并参加春阳友会票社,多方学习,用功不懈。
1918年后,嗓音恢复,以叔岩之名重返舞台。他充分发挥其学谭心得和本身特长,上演大量老生剧目,文武挡,一举成功,与杨小楼、杨兰芳在当时京剧鼎立而三,并称“三大贤”,代表了20世20至30年代老生、武生、旦角的最高艺术水平。
他不值得不断演出于北京之外,曾数次去汉口、上海、天津各地演唱,誉满全国。1928年后由于身体多病,除义务、堂会戏外,不再演营业戏。余叔岩舞台生活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在京剧老生界留下了久远的影响。十年所演的剧目之中很多都成为后学的典范。《琼林宴》《八大锤》《捉放宿店》《盗宗卷》《定军山》等谭派标准剧目,经他演唱,出神入化、才调秀出,最能见赏和音。他对每一剧目无不精益求精,普通一戏经其润色便能离世异俗,《搜孤救孤》告示戏经他演出,石破天惊,成为传世之作。《法场换子》虽未曾在舞台上演过,只是平时吊嗓唱,但其(反二黄)唱腔极富创造性,已成为典范之作。
余叔岩1928年后虽不再作营业演出,但并未中断其京剧事业。他一直重视京剧的理论研究、社会活动和授徒工作。1931年与梅兰芳作为发起人,在凝平成立了国剧学会。他以他与张伯驹合编的《乱弹音韵辑要》作为学会附设的传习所的音韵学课程教材,并写出了京剧胡琴《老八板》文章,发表在1932年《国剧画报》第13期上。1932年,余叔岩在国剧学会中公开作了关于京剧老生演唱法册的讲演,是研究余叔岩演唱艺术理论的重要参考资料。
他与马连良、高庆奎并称为京剧第三人的“老生三杰”。他全面继承了祖父余三胜(第一代“老生三杰”之一)、老师谭鑫培(第二代“老生三杰”之一)的丰厚传统,特别深入地钻研了集前辈技艺精华之大成的谭派艺术。他向许多文人学者学习精华之大成的谭派艺术。他向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诗词书画,还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四声、音韵方面的知识。凭着他的文化素养,在全方位学制了谭派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又从博雅精深处寻求发展,达到了“出蓝胜蓝”的再创造境界,创立了自己新的艺术流派,世称余派。
余派唱腔,多方面体现着我国戏曲传统的精神法则和审美理想,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清醇而著称于世。他塑造的音乐形象,端庄大方、深沉凝重,具有清健的风骨,富有儒雅的气质。
余派演唱艺术形成于20年代,对于3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个老生流派的巨大影响。醇厚的韵味和典型的风格是余派艺术的主要特色。余叔岩靠刻苦锻炼,克服了音量小,中气弱的弱点,使嗓音醇甜峭劲,清冽爽脆而无一毫气凝滞,又结合出色的气息运用技巧,特别是提气的方法,做到高音清越,低音苍劲,立音峭拔,脑后音雄浑,擞音圆润,颤音摇曳多姿。最大限度地获得了用嗓的自由。在唱腔和唱法方面,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对谭鑫培的唱腔加以选择和调整,化谭的浑厚古朴为清刚细腻,寓儒雅于苍劲,于英武中蕴涵深沉俊秀的书卷气,对于所扮演的人物有极好的表演能力,尤擅演唱苍凉悲壮的剧目。
余叔岩在流派的发展方面与其它流派代表人物不同的是,他的剧目,唱、做、念、打甚至扮相都完全继承谭鑫培,但处处又都有新意,有自己的特色,并不靠另起炉灶重新设计表演、创造新腔,然而确实又较谭派有很大的变化,这反而有更大的难度,也正是余派在30年代以后几乎取代谭派在生行的领袖地位的原因。
(节选自《中国京剧戏考·余叔岩先生小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是(  )(  )
A.余叔岩自幼师从老生名家学习京剧老生,跟谭鑫培学习演技,与王荣山等人交流艺术,还跟业余谭派老生研究家王君年、陈彦衡学习唱念技巧。
B.余叔岩博采众长,既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和武功,又向陈彦衡等人学谭派唱腔,甚至向鼓师、琴师乃至检场人、龙套请教,因而技艺大进。
C.余叔岩的成功证明,好剧本造就好演员,好党员也造就好剧本,余叔岩十年余所演的很多剧目都成典范,甚至成为传世之作。
D.余派演唱艺术是在全面掌握谭派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唱腔浑厚古朴,清刚细腻,深沉俊秀,苍凉悲壮。
E.余叔岩的剧目,唱、做、念都完全继承谭鑫培,但处处又都有新意,有自己的特色,这便是30年代以后余派几乎取代谭派在生行的领袖地位的原因。
【小题2】概括余叔岩在京剧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
【小题3】谭鑫培对于余叔岩的成功来说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余叔岩形成自己的流派有哪些主要原因?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选自201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
A.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 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 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 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 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 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D. 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小题3】文章结尾说,“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会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 那么文章列举了哪些误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揭阳玉德人物李良雄:用脚磨练的人生更精彩
黄 蕾
有这样一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命运的不幸便伴随着那一声啼哭降落。双手萎缩成了他永远无法摆脱的魔咒,父亲、哥哥的相继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生活的重担犹如千斤巨石般一下子落到了他的肩上。可他没有屈服,用残缺的身体对抗着命运的不公,用坚强的意志开拓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用汗水与智慧编织出人生的美好蓝图……他就是李良雄。
揭东区玉窖镇饶美村——李良雄就生活在这个村里。李良雄个子不高,穿着白衬衫,卷着裤腿,每天骑着自制脚踏车,去养鸡场喂鸡。穿过村里的羊肠小道,两间房子大小的养鸡场便坐落在那里,一只只体型肥大的鸡在铁门里悠闲踱步。车子刹住,李良雄双手手臂夹紧,将车后两桶满满的饲料卸下,然后用脚灵活地开了铁门上的锁,将两桶饲料提进门,走进里屋,揭开锅盖,用铲子将饲料一勺一勺地舀进锅里,搅拌均匀,然后装在大盆子里,看似简单实际却会令人手忙脚乱的操作,李良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看着大大小小的鸡争先恐后地啄食,李良雄露出一脸灿烂的微笑。
每天李良雄身在外,而心却在家。母亲和小侄子就是他最大的牵挂,病重的老母亲每天只能卧床休养,哥哥的遗孤李枫岚正读高三,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赚钱,给母亲治病,让她安度晚年:让小侄子顺利考读大学,完成自己和哥哥的心愿。正如李良雄的小侄子李枫岚说的:“叔叔用双脚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是他给了我全部的爱与关怀,供我读书,教我做人,他是我生命中最亲的人,我要好好读书,争取明年高考用好成绩回报叔叔。”
一间并不宽敞的矮小平房是李良雄的哥哥生前留下的,这里就是李良雄的“工作室”。房间的灯一打开,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书桌上摆放着的一部台式电脑,李良雄平时就是通过这台电脑,经营着他的网上买卖。搬起凳子坐定、打开电脑、用脚将鼠标和键盘移动到地上、开始登录QQ……一连串娴熟的动作让周围的人目瞪口呆。不一会儿,电脑屏幕右下角的QQ头像便频繁闪动着,好友发来的信息阵阵作响。只见李良雄用脚灵活地点击鼠标,打开对话框,脚趾在键盘上来回轻踩着,快速地回复好友留言。“别人是手写版,我是脚写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且用QQ和买主联系,既方便快捷,又省电话费,一举多得呀!”李良雄说,只要能上网卖鸡蛋,就是他一天中最开心的事。“你好,我要一斤鸡蛋,明天十点前能送到吗?”“好的,没问题,明天准时送到。”……从密密麻麻的聊天中,李良雄打开了更加宽广的销售渠道。
一路走来,李良雄克服了无数困难,不仅生活能够完全自理,还担负起照顾老母亲和两个侄子的家庭重任,他对村里人更是古道热肠。谈起弟弟,李良雄的大姐李玩兰几度落泪,她擦着眼泪说道:“良雄从小就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即使受伤,有人取笑他、看轻他,他也从不低头。他说过,双手残疾了,就用双脚去磨练人生,我为他感到骄傲自豪。”从她口中,我们还得知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晚上,李良雄独自一人去养鸡场,半夜里,养鸡场附近的邻居家起火了。眼看喊人已经来不及,李良雄二话没说,用萎缩的双手拎起一桶一桶的水,将燃烧的大火扑灭。由于在救火中拎水走得急,他的脚扭伤了,可他什么也没说,独自一人回家里擦药酒,默默忍受着疼痛。
身体的残疾并没有浇灭李良雄对生活的希望,相反,他心怀感恩,乐于助人,经常参与村里的绿化建设,在他养鸡场对面的一隅,有一片绿荫,那里的树木都是他亲手栽种的,为村里的乡亲提供了一个休憩乘凉的好地方,赢得村民的一致好评。同村的李映波老伯说:“我是看着良雄长大的,他为人非常乐观坚强,不但自己赚钱养家,还经常帮村里做一些美化、绿化、保洁等事情。为人也讲究诚信,只要买蛋的人一打电话过来,他就马上送过去,近的地方就蹬着那辆脚踏车,远的地方就乘公交车,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日晒雨淋,他日日如是。”
“只要能有鸡养,有活干,就是最幸福的事。为了家人,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再辛苦也值得。”李良雄说,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就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他将用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
(文章于2013年11月12日“揭阳新闻网”,有修改)
【小题1】文章标题为“用脚磨练的人生更精彩 ”,请简析其妙处。(4分)
【小题2】文中既写家人对李良雄的评价,也写李良雄自己的感慨,是否显得啰嗦重复?请举例分析。(5分)
【小题3】为什么说李良雄的人生是精彩的?怎样的人生才精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