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十年砍柴
1901年秋天,清廷在湖南长沙办武备学堂。1903年,已有秀才功名的21岁的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1904年程潜考上公费留学生,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在日本他受到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影响第一批加入同盟会。1908年程潜毕业,入四川新军任混成协参谋。
辛亥革命成功后,前清官员谭延闿一跃成为湖南省都督,湖南省政落入旧官僚、士绅之手。对此程潜颇为不平,但为了湖南的太平,他还是尽职尽责地做湖南省军事厅长,协助谭延闿裁军,安定湖南政局。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以孙中山为首的一些国民党人士认定刺宋的幕后指挥者是大总统袁世凯。本来主张在法律层面替宋教仁讨一个公道的黄兴等人,也不得不与孙中山保持一致,以军事反抗袁世凯,国民党任都督的南方数省宣布独立,南北再次大动干戈,是为“二次革命”。精于算计的谭延闿对袁世凯态度暧昧,程潜也说当时的谭延闿是“二三其德”,但被刺杀的宋教仁是湘籍人士,谭人凤、蒋翊武和程潜都汇集在长沙,谭延闿不得不同意湖南加入倒袁的阵营,宣布独立。
“二次革命”是匆促之战,国民党大败,程潜化装潜逃到上海,尔后再流亡日本。袁世凯称帝的野心一天天暴露后,程潜在1915年11月初从日本潜回上海,与唐继尧等人举起了“反袁护国”的大旗。
1916年年底,黄兴、蔡锷接踵而逝,对国民党内湖南势力而言是转折点,程潜无法在国民党内扛起“湘军”大旗,与其他派系竞雄。
1920年11月28日,孙中山回到广州,重组“中华民国”政府。12月8日,孙中山任命程潜为陆军部次长。程潜来到广东就职后,对革命事业以及孙中山个人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中山先生也十分仰仗程潜的才干。在孙中山和陈炯明起争端时,他坚决地站在孙中山这边。
程潜在国民党内最后的辉煌是北伐时期,他于1927年3月24日攻占了对国民党意义最为巨大的南京城。但攻克南京城成了程潜个人的政治命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不但蒋总司令对程潜不顾其命令独得攻占南京之功很为不满,其他如东路军指挥官白崇禧、何应钦,江左军指挥官李宗仁对他也不无嫉恨。1928年湘桂联军攻打唐生智,程潜的部队帮助李宗仁打通了桂系部队与老巢广西的通道,可在5月21日,李宗仁以所谓“专横跋扈,把持湘政”的罪名为借口,拘禁程潜,宣布免除程潜本兼各职。此后,程潜成了位高权不重的人,在国民党内各大派系争斗时,他基本上是旁观者。
1948年年底,当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之时,国民党中央重新起用程潜主持湖南军政,希望靠这位湘军宿将的威望,守住三湘四水。当解放军占领武汉三镇,即将挥师南下时,程潜为了使故乡免受兵燹之灾,也不无对共产党领导人多湘籍人士的一种乡情认同,他签订《长沙和平协定》,并发表湖南“和平起义通电”。
早在1928年程潜第一次全面主持湘政时,他登上岳麓山,拜谒黄兴、蔡锷的坟墓,写下了五古《岳麓山礼黄蔡墓》:“奋起扫浊秽,两公真健者。英气迈千古,大年天不假……如何忽殂谢,万类失陶冶。抚世悲艰屯,沉忧浩难写。”此时,程潜刚刚46岁,掌一省之政,可谓意气风发。哪曾想到,他漫长的人生中,一直有“沉忧”相伴,直到1968年以86岁高龄去世。此前两年的1966年,他写下了一首七言《无题》:“豆萁本是同根生,煮豆燃萁太无情。豆泣釜中终化腐,萁燃釜下早成尘。”
作为湘军最后一棵孤独寂寞的大树,对煮豆燃豆萁的悲剧他已无能为力,只有发出诗人的悲鸣。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17期)
相关链接:
①辛亥革命的湘籍三巨头(宋教仁、黄兴、蔡锷)皆英年早逝,从此,为民国建立做过巨大牺牲的湖南人在民国政治版图内无可避免地边缘化。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②作为革命元老,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程潜还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湖湘才俊走上中国近代史的大舞台。1924年,程潜回醴陵招生,很多热血青年跟着他的脚步走出了家门,投考军校。
(《程潜:纵横南北的“湖南大家长”》)
③父亲生前有件遗憾之事,未能见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程潜女儿程瑜)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报考湖南武备学堂的程潜已经在科举制度中有了秀才的功名,但他毅然考取这个学校,说明他对中国当时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B.程潜积极追求革命,追随黄兴、宋教仁等同乡,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成为湘军中的新生力量,但这样的做法也为其后遭受派系之争及遭受排挤埋下祸根。
C.程潜对同乡谭延闿的做法很反感,辛亥革命胜利后谭延闿做了湖南都督,程潜为辛亥革命鸣不平;“二次革命”时,程潜认为谭延闿对袁世凯态度暧昧,三心二意。
D.程潜对孙中山忠心耿耿,在孙中山重组“中华民国”政府时,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在孙中山与陈炯明发生争端时,他坚决站在孙中山的一边,体现出对党国的忠诚。
E. 北伐战争后的程潜一直不受重视,即便是程潜被重新起用主持湖南军政,国民党也只是希望他能够坚守湖南,因此当解放军挥师南下时程潜就宣布了起义。
【小题2】程潜为中华民国做了哪些重要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程潜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为何认为程潜是“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1 04:5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忆韦素园君
鲁迅
(1)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2)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段派的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林素园,带兵接收学校去了,演过全副武行之后,还指留着的几个教员为“共产党”。这个名词,一向就给有些人以“办事”上的便利,而且这方法,也是一种老谱,本来并不希罕的。但素园却好像激烈起来了,从此以后,他给我的信上,有好一晌竟憎恶“素园”两字而不用,改称为“漱园”。同时社内也发生了冲突,高长虹从上海寄信来,说素园压下了向培良的稿子,叫我讲一句话。我一声也不响。于是在《狂飙》上骂起来了,先骂素园,后是我。素园在北京压下了培良的稿子,却由上海的高长虹来抱不平,要在厦门的我去下判断,我颇觉得是出色的滑稽,而且一个团体,虽是小小的文学团体罢,每当光景艰难时,内部是一定有人起来捣乱的,这也并不希罕。然而素园却很认真,他不但写信给我,叙述着详情,还作文登在杂志上剖白。在“天才”们的法庭上,别人剖白得清楚的么?——我不禁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想到他只是一个文人,又生着病,却这么拚命的对付着内忧外患,又怎么能够持久呢。自然,这仅仅是小忧患,但在认真而激烈的个人,却也相当的大的。
(10)不久,未名社就被封,几个人还被捕。也许素园已经咯血,进了病院了罢,他不在内
(11)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12)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13)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14)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15)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16)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17)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18)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鲁迅记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注】《外套》作为果戈里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彼得堡官僚统治下的小人物的悲剧遭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韦素园是进步的文学青年,有着未名社同人的共性:勤奋踏实的精神。
B.韦素园虽生活贫穷,却始终“钉住着文学”,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未名社。
C.韦素园性格向来是认真而温和的,他关心自己胜过于关心自己。
D.韦素园死后两年,文坛上没有人开口纪念他。作者也觉得理所当然。
E.在作者眼里,作为“泥土”“石材”, 韦素园为未名社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2】品读第13段,补出下面句中的空缺部分。
作者再次见到韦素园,既感到高兴又夹杂着 的感情。
关于这次见面,作者并没有记叙两人谈话内容,而是连用四个“忽而”,构成一组  (修辞格),把笔墨集中在对自己的 描写上,具体而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命运的    之情。
【小题3】文章第17段中,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3)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4)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5)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6)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7)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8)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9)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10)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11)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12)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13)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14)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中作者用“居然”和“还有”强调了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反差面前极度的惊讶与难以接受。
B.参观者只是看到牢房、毒气室、焚尸炉就感到痛苦和残忍,可想而知当年受难者们所遭受的虐待之深。
C.第(9)段中解说员说“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说明了恶劣的居住环境与残忍的屠杀相比已经不算糟糕。
D.第(13)段中,“够了”一词表达了参观者们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祈祷这种行为的不满、不屑和痛斥。
【小题2】阅读文章的第(6)~(13)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内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2分)
【小题3】文章结尾写“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此文曾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 国家汉办昨天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三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昨天上午,由国家汉办组织成立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在3天的会议时间内具体商讨翻译的进程安排。

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在几位知名中外学者的倡议下,2008年夏,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许琳指出,《五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却不存在。“我们必须出版一套全新的现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她说。

材料二

施舟人领衔译《五经》 计划3年半推出英译本

朱静远

因为缺乏现代译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的《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国家汉办近日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是此次《五经》翻译项目的主持人。记者日前采访了施舟人。

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

记:为什么会选择翻译《五经》?它似乎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

施: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它们的起源大多早于后来被称作“儒家”的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很多外国人读过中国文学的译本,但他们却不了解《五经》,甚至根本买不到《五经》的译本。

从年代、文化背景来看,《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有相似之处,但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关于神的作品,而《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多次呼吁翻译《五经》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五经》的?

施:上世纪70年代,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在我执教的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恰逢法国政府出资设立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当饶宗颐先生看到项目中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年过六十的他流泪了:“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饶宗颐先生的眼泪使我深受震动,看到这种情况,每一个相关的人,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会感到不安,我心中翻译《五经》的愿望也越发强烈。

在后来的30多年中,我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翻译《五经》的重要性。2008年,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接受了我的建议,经过多国学者参加的评审会,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

记:《五经》翻译有怎样的重要性?

施:我对重新翻译《五经》的评价是:责任很重,难度不小。每一个学者的翻译都有其个人的色彩在内,因此要成立《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在国内学术界、国际汉学界相关领域聘请杰出学者担任委员会成员。关于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国内外的学者都会参与进来。

记:《五经》翻译对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帮助?

施:《五经》推广到国外一定会对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帮助。《五经》的翻译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

相关链接

施舟人 (K.M.Schipper),生于1934年,法国人,曾师从康德谟和石泰安先生研究中国道教史,以研究中国道教而驰名于国际汉学界,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库的人。现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福州大学特聘教授等。

【小题1】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材料一简要叙述了“《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原因,介绍了国家汉办关于《五经》翻译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阐述了翻译《五经》的意义。
B.《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因此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C.《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是关于人的作品。
D.施舟人先生举出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的一次经历,是用典型事实证明翻译《五经》的必要性。
E.“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一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小题2】为什么说《五经》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小题3】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之处。
【小题4】你认为由中国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刘克勤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 41 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学*科*网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摘自 2013 年2月2日《楚天都市报·文艺版》,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 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小题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 )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却成为了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八节洞
熊召政
成都之南,是泸州;泸州之南,是古蔺;古蔺之西,是黄荆山;黄荆山之西,是八节洞。
近年来,航空线路、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三大利器的增多,为喜欢旅游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一些遁隐于僻野的山水景点被发现、被建设,成为了游客的新宠。“养在深宫人未识”的自然佳丽越来越少了。但是,水木清华、清新散逸的八节洞还保留了一点给人以尘外遐思的萧旷。
自成都至八节洞,大约五百余公里,先从高速公路到泸州,余下尚有一半路程,则是蜿蜒于蜀黔大娄山脉中的蜿蜒山道了。自成都到八节洞,大约要七个小时的车程。这样的距离,对于一般的游客,可能因为害怕颠簸之苦而放弃一次美丽风景的享受。
未到之前,凭着语言的释义,我以为八节洞是八座洞穴。其实不然,在蜀南的方言中,洞指的是瀑布,八节洞就是八道瀑布。
国内外的瀑布,我见过不少。磅礴的气势,那份掀天揭地的感觉,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当数第一;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既壮观又如梦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也能让人欣赏到万壑奔雷的澎湃。比之于它们,八节洞的魅力不在于天风海雨般的雄浑,而在于跌宕有致的韵律;不在于无坚不摧的力量,而在于那种不拘形迹的飘逸。
八节洞是黄荆山中蟒童河的一段,全长三公里,落差一百二十米。八道瀑布由下及上依次为黑龙潭、白云岩、情人滩、害羞瀑、大漩涡、三连滩(三道瀑布相连)。古人的山水画中,涉溪者必冠以“泛”字,如剡溪泛舟;涉山者必冠以“行”字,如溪山行旅;涉瀑者必冠以“观”字,如幽人观瀑。这实际上是给旅游下了一个定义:泛舟于溪上,行旅于山中,飞觞于瀑前。此皆人生之乐事,既怡情,又健身;既安神,又养生。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泛舟”,都是钟情于山水的心灵投射。用今天的话讲,他们向往的,正是现代人所梦寐以求的低碳生活。
但是,如果瀑布仅仅只能观赏而不能亲近,则会有一种在观众席上看演出的感觉。亦如一位造诣颇深的琴师,看到一张绝妙的古琴搁置在玻璃橱窗里,只可观赏而不能试手。此情之下,人琴两怅,岂能无憾?
八节洞之游,便没有这种遗憾。三公里的山道,凡过水处,浅处有磴道,深处有石拱桥。蟒童河之山径,随河道而蜿蜒,随瀑布而起伏。平缓处如徜徉于城市公园,逼仄处如登黄山天都峰。但不管是易还是险,一路行来,头顶上撑着的都是浓浓的树荫。接骨丹、润楠、三角枫等高大的乔木,春天给你翠绿,秋天给你金黄,更有许多不知名的山花,一起加入它们的色彩缤纷的合唱。不看瀑布,单是这里的草木就足以留住你的脚步。
而寄情于逍遥的八道瀑布,高下错落,飞姿各异。猛烈处如千万斛珍珠弹跳,腾空的那一刹那又如千万簇羽毛飞扬。人虽不能随羽毛而飘荡浮漾,却能够站在瀑底,双手托起大把大把的珍珠,看它们化幻为晶露、为彩虹、为紫气。
不过,八节洞之美,并不止于这八道水瀑,它还在于蟒童河两岸那些丹霞地貌的峭壁断崖,它们或灿若朝露,或红似焰火;每一曲折,都能看到它们的峭拔与怒耸。这些石瀑,同水瀑相辉成趣,相得益彰。动观流水静观山,八节洞中的山水,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是恬静,动是生动。
半日的八节洞之游,归来后有了如下的感想:至于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的法则;至于温柔乡中而后媚,这是养颜的条件;至于僻处而成为天籁,这是自然的奥秘。人不能创造奥秘却可以千里迢迢寻找奥秘,前提是你必须对自然抱有宗教般的情感。
(选自《熊召政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指出文中两处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①更有许多不知名的山花,一起加入它们的色彩缤纷的合唱。(2分)
②它们或灿若朝露,或红似焰火。(2分)
【小题2】八节洞“水瀑”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5分)
【小题3】如何理解“人不能创造奥秘却可以千里迢迢寻找奥秘,前提是你必须对自然抱有宗教般的情感”这句话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回答。(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