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万里长江一线通
9月15日8时,随着三峡南线船闸第六闸首人字门缓缓关闭,现场指挥长王向东一声令下,早已守候在第一闸首外检修船上、全副武装咸“蛙人”的水下探摸人员应声入水,世界上最大的三峡五级船闸完建工程正式打响。
至此,运行了3年多的三峡船闸南线暂时关闭,三峡船闸双线改单线运行,北线船闸开始独立承担起三峡通航的重任。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副局长计玉健说,“万里长江一线通”,北线船闸单线运行后,三峡通航能力将下降6成,在今后一年的施工期,长江通航面临诸多考验。有关各方将积极采取措施,合理调度船舶过闸,有效引导客货分流,以缓解三峡通航压力。在三峡北线船闸集控室,中央大屏幕清晰地记录下船舶过闸的全过程,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密切地监控着过闸船舶的一举一动,船闸运行紧张有序。现场工作人员说,北线船闸单线运行后,将定时换向,24小时换向一次,轮流为上行、下行船舶放行。
21时22分,在南线船闸施工现场,随着第一闸董最后一块叠梁门安装到位,南线船闸首日封堵施工顺利结束,三峡船闸完建施工首战告捷。
展望未来,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金义华自豪地说,三峡船闸完建施工结束后,随着三峡水库最终蓄水至175米,库区的航运条件将大大改善,长江航运能力将超过密西西比河等世界著名大江大河,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万吨级船队从武汉直达重庆的宏伟蓝图实现指日可待。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线船闸暂时关闭后,北线船闸开始独立承担起三峡通航的重任。
B.“一线通”将使三峡通航能力下降过半且在施工期面临诸多考验。
C.北线船闸单线运行后,将定时换向,轮流为上行、下行船舶放行。
D.结尾引用局长的话,表现的是他对三峡船闸完建工程的自豪感。
【小题2】南线船闸首日封堵施工顺利结束的时间,作者为什么要用“21时22分”来记载?(3分)

【小题3】本文选取哪几件事来报道首日“一线通”工程的情况?(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5 11:11: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梵 高
张 炜
我们终于谈到梵高了,神圣的梵高。在当代,他已经是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崇拜人物。他的作品在商人那儿已经化为金子,或者是远比金子还要昂贵十倍的珍奇。但是像他那样的心灵不仅用金钱无法沟通,就是用一般的艺术和精神也无法接近。他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拒绝那些流行的艺术热望者、大知音和中产阶级的高雅情调。因为他只是最平凡的人群中的一个灵魂,一个底层的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不屈服者和抗争者,一个实践善良和使用决心的人。他是贫民的儿子,是他们痛苦而尖锐的眼睛。在这样的一双眼睛面前,我们往往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沉默中压住自己心底的惊叹才行。他的境界是高不可攀的,因为那是底层艺术家所守护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权利。这其实也是人的防线与权利。梵高可以让我们明白,当一个人面对无情的外部世界时,顽强的精神会怎样迸溅出火花,直至燃烧为熊熊烈焰。
我走在慕尼黑、曼哈顿、巴黎等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里,在星光灿烂之中,在无法穷尽的艺术、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大荟萃面前,常常有一种无可逃匿的眩晕感。在跨越时空而来的多角度多层次、频繁急促和陡然有力的各种撞击之下,那根本来敏感的神经已经麻木疲萎。可是,几乎是无一例外,只要一走近梵高,一走近他的展出单元,立刻就会感到一片辉煌之光扑面而来。就这样,最昂扬的音乐陡然奏响。世界马上改变了,双眼睁大了,一切又重新开始了。
这是怎样神秘的力量,这力量又从何而来?
当然,一切只能源于他的这个生命。他的生命仍然在持续不断地发散----首先是从源头,从他执笔之时,从那一刻的怦怦心跳开始震动我们,使我们至今不能安宁。他眼中的一切原来与我们有巨大区别,就是这区别让我们双眼大睁、心上一凛。这区别当然是来自他的目光,它有强大的剥落和穿凿的力量: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被我们的眼睛蒙上了一层庸常的布幔,但这布幔在梵高那儿马上被刺破,或被抽揭一空。世界裸露了,本真显现了,所以他让我们看到的就是强烈的光,是逼人的颜色,是疾旋与燃烧,是轰响和炸裂,是呼叫和奔突......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拥有这种直视的能力,不幸的是后来的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无尽的磨损,我们丧失了这种能力,而只有神奇的梵高保留了。
梵高做过教师、画店营业员、传教士、书店店员、画家。这些职业是那么不同,可是在梵高那儿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大的差异。因为他以同样的心情去做,同样用力,同样真实。他赋予任何工作的,都仅仅是一份生命的虔诚。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于工作的非同常人的理解,他差不多把每一样工作都给做“砸了”。最后是作画----他现在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可是当时却被看成是最不成功的画家,几乎没有卖出过一幅作品。他没有一般专业人士看好的技法,简直没有受到什么正规的、更不要说是深入独到的专业训练了。他的画被看成可笑的涂抹,形式上一塌糊涂。那些直接而强悍的笔触、生猛可怖的画面,能够毫不费力地逼退那些艺术沙龙的宠儿。其实比起梵高而言,许多人等于生活在温室中,他们没有经历真实的风雨阳光,当然也没有接受过催逼,没有倾听过号叫,没有接受过起码的人生打击。他们怎么具有理解梵高的能力呢?
真实的生活,底层的生活,有时候、许多时候都是刺目的。但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生活的真实面目还是要显现----最后总是要显现。这是一个顽强的规律。每到这个时刻,人们也就开始理解了梵高,只不过稍微晚了些。
梵高的艺术,像许多真正的艺术一样,是直到最后才被接受下来的。
他保留下了大量书信。人们阅读这些书信时,才知道他是多么热情、对生活多么挚爱的人。人们读得泪眼汪汪。其实他的画作已经再好不过地表达了这种热烈。他的巨大的慈爱并不需要直接说出,他的柔情也并不需要,因为他全部都画出来了。他正是为这种爱,而不是为这种艺术,交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远逝的风景》
【小题1】文章指出梵高的“心灵不仅用金钱无法沟通,就是用一般的艺术和精神也无法接近”,为什么?尽量用文中的语言作答,不超过14个字。(6分)
【小题2】文章第三自然段:“这是怎样神秘的力量”中“这”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小题3】画线的句子问:“这力量又从何而来?”文中除从总的方面回答:“源于他的这个生命”以外,还说了两个具体的答案,请用自己的话予以归纳。(8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梵高的作品现在已经成为商人们以高价竞相购买的收藏品,而且成了商人们心中的无价之宝。
B.梵高让我们明白了顽强的精神可以使人在面对无情的外部世界时迸溅出火花,以至成为熊熊燃烧的烈焰
C.由于在慕尼黑等地的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里,艺术家众多,不同时代的艺术流派纷至沓来,使人常常有一种无可逃匿的眩晕感,故尔使作者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反感。
D.梵高现在已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在梵高的一生中做过教师、画店营业员、传教士、书店店员、画家,均未达到成功的目的,虽然他如同做画那样以同样的心情去做,同样用力,同样真实。
E.梵高的画以逼人的颜色,强烈的光,强悍的笔触,生猛可怖的画面,裸露、显现了世界的真实面目,逼退了当时艺术沙龙中的宠儿,因而遭到当时人们的否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有梦的出版人”
刘 荣
有人说他是富有远见的战略家,有人说他是勇立潮头的革新派,有人说他是游刃有余的社会活动家,有人说他是不知疲倦的工作狂,有人说他是感染力极强的演讲家,有人说他是精明老辣的生意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却称自己只是一个“有梦的出版人”。
谢寿光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人,正是这种素养造就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后来居上。
1998年,谢寿光出任社长兼总编辑。彼时,只有13年历史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没有丰厚的家底,仅有23名员工,年出书不到100种。“这样一家无名小社,想做大做强,很难!”在谢寿光举行的支招献计会上,苏国勋、李培林、沈原等学界同仁长叹。
当时,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不少学术出版社都选择“往下沉”,着力于大众出版,谢寿光却坚持“往上走”,将出版重心定位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在出版领域,我们不可能包打天下,教材、教辅、少儿等产品必须舍弃。”谢寿光分析道,“我们应该在最有可能形成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领域占据我们应有的位置。”
如今,凭借16年的坚守与积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权威、前沿、原创”的图书定位赢得学界广泛认可。社会学、近代史、苏联东欧研究等专业图书在出版界独领风骚,经济管理、国际问题、古籍文献等主题图书亦别具特色,学术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国际出版齐头并进。谢寿光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之无愧的掌门人。
谢寿光开创了一种名为“皮书”的全新出版形态和图书品牌,迄今已累计出版1300余种。经过近20年的精心打造,皮书作为一种智库产品,不仅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品牌,而且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品牌,还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早在十多年前,谢寿光就感觉到信息技术可能给传统出版带来冲击,在他的带领下,出版社早在十多年前就迈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步伐。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他趋新而不躁进,主张“我们是图书出版者,更是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资源经营商”,坚持“以我为主”和“小步快跑,分段推进,适时整合、升级”的原则,建成了具有中国专业出版社特色的数字出版经营模式。
办令人尊敬的出版机构,是谢寿光不懈奋斗的目标。“学术出版是最讲究传承的事业。只有几代人的厚积,才会有某个阶段的薄发。相比于百年老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历史还太短。”展望未来,有着强烈危机意识的谢寿光不无忧虑却信心满怀,“我们会继续坚守学术出版方向,用出版来促进学术研究的规范与深化,实现知识的积累,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基于此,谢寿光代表50多家出版社在原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座谈会上呼吁进一步提高学术著作出版门槛,并承担起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同时,他还精心组织学术演讲、访问交流等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中国专家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致力于中国学术“走出去”。
社长之外,谢寿光还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科院国情调查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兼任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教授,在教书、演讲、科研、出版诸角色间转换自如,被誉为精力充沛的多面手,他却谦称至多只是一位“杂家”。自称“学术票友”的他,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所建树,并深度参与了中国社会学会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弥合了当时学界内部的分裂与冲突。知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曾赞誉说,他们那一群人都是谢寿光这样的编辑给培养出来的。
虽然成就卓著,谢寿光却称这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这位1977级的厦门大学高材生,有着他那一代人的审慎与稳练。媒体朋友们更多是从社科文献出版社有着浓厚学术底蕴与现实担当的产品中,窥见他作为出版人的理想与抱负。
时至今日,两鬓斑白的谢寿光依然率领一群年轻人奋斗在一线,推进信息化与数字化,释放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建研究型的出版机构,打造标准普尔那样的指数库……很多人不解:16年了,社长还没当够?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累?他却回应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想,我还有好些年和大家一起奋斗的时光,争取再创20世纪三四十年代商务、中华那样的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谢寿光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章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说谢寿光是“有梦的出版人”?他的行为对你有何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曹聚仁: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曹聚仁(1900-1972)浙江金华人,作家、记者、学者,一个传奇人物。
曹聚仁踏上罗湖桥,一步一回头。前面是香港,后面是大陆,他“如屈原一样眷怀反顾,依依不忍去”。
1950年,到香港第四天,曹聚仁在《星岛日报》的专栏“南来篇”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第一句就是“我从光明中来!”他赞扬“中共治天下非常成功”,但又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派”自居,对肃反、土改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提出异议。
这样一个备受各方瞩目的人物,发出这样的声音,顿时引来舆论大哗。反对共产党新政权的人,指责他“对于中共大力而深心地似帮闲而帮忙,实际上帮凶,做中共文特文工所不能做的工作”,称“《南来篇》是矫情之作……称大陆是光明的地方,但自身却又舍光明而远徙”。
另一方面,左派文人却视曹聚仁为“反动文人”,认为他在文章中“一连串散布着毒素,我们不能再缄默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抨击这些毒素的充分权利,指出这些毒素,提高读者警惕,作为一个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更有这些充分的权利”。这场“围剿”整整持续了20个月,批曹的文章,经人剪存,竟达800余篇。
事实上,曹聚仁在恪守中立、独立原则下,确实潜藏着内心的矛盾。1950年6月,他赴港之前一个月,艾思奇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说中谈道:“一块砖砌到墙头里去,那就推不动了,落在墙边,不砌进去的话,那就被一脚踢开了!”曹聚仁读后感触很深,他写道:“……像我这样离开了齿轮的地位,到自由主义的圈子中来,对于我以后的命运,关系是很大的。我也如屈原一样眷怀反顾,依依不忍去,然而我终于成行了,这也是我心理上的矛盾。”
有研究者对曹聚仁的定位是“自由报人”,并且指出,他的“自由”并非源自现代西方自由主义,而更像是讲究自由自在的中国文人传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这个人,从来不领导别人,也不让别人来领导我。”
因为1950年这个“自由”的选择,曹聚仁在大陆和台湾几乎被湮没。虽然,他22岁时就笔录了国学大师章太炎奇崛深奥的讲演录,并以此出版了《国学概论》,被视为章太炎的关门弟子;虽然,他仅毕业于一个5年制师范学校,但却昂然走上复旦、暨南等大学的讲坛,当了20多年的教授。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曹聚仁“脱下长袍,穿起短装,奔赴战场”,开始“书生有笔日如刀”的战地记者生活。由于他对淞沪战场出色的报道,不久被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聘为战地特派记者,曾首报道台儿庄大捷和首先向海外披露“皖南事变”真相。1941年,在江西赣南的蒋经国邀其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使该报成为当时东南三大报之一。抗战期间,他巡游东线战场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写下了大量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地杂感,广为《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大刚报》《立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等报刊登载,部分内家甚至编入战时教科书。
台湾作家回忆,当年岛内视曹为毒蛇猛兽,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胆敢偷偷带进台湾,“一旦被发觉,坐牢,绿岛管训,都很难说。”
大陆一方,也是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出版了少量的曹著。直至今日,提及曹聚仁,最好的定语不是其他任何身份,而是“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曹景行的父亲”———知道“名嘴”儿子的多,而知道“名家”父亲的少。
曹景行说:“来香港后,曾看到好几篇文章,作者都讲到早年如何受益于我爸爸之教,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种奢望,难以企及。其实,我连父亲的书都没看过,因为内地不出版。他的著作,我是在香港期间才看到的。”
1969年底,曹聚仁曾给在上海的女儿曹雷写过一封信,信中如此倾诉道:“19年来,我的孤独寂寞生活,只有窗外月知道,我要是不会写文章的话,我早变成疯子了。”所幸,曹聚仁会写作。他一生作品有论著《文史讨论集》《国学概要》《国学大纲》,散文集《我与我的世界》《今日北京》《万里行记》《文坛五十年》《北行小语》,报告文学集,《采访外记》《采访新记》《鲁迅评传》,辑有《现代中国影艺集成》等编著70种,4000多万字,单把这些文章的题目凑起来就有三四万字。他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笔写,也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纸上写,他“好像随时都可以写”,甚至可以在陪人吃饭时突然掏出纸笔,在饭桌上写起文章来。他不爱带帽,因为这样会“影响写文章的思路”。
曹聚仁曾在重病住院期间写成《浮过了生命海》一书,谈病中所悟:“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里面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曹雷恐怕没有想到,她写父亲曹聚仁的文章《父亲原来是密使》刚刚在报端披露,便激起超乎想象的连锁反应。香港《信报》载文评述:“文章披露的大量史料证据,已逐步解开了几十年的难解之谜,并让‘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身上的谜团终有玉宇澄清的机会。”台湾《联合报》为此文发表了编者按:“两岸密使过去大都停留在传闻阶段,曹雷此文重新描绘出1956至1972年曹聚仁奔波两岸港澳间传话的图像。”
1950年7月,曹聚仁只身去了香港。行前,他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境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这一去结果就是羁留港澳22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直到1972年在澳门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正如曹聚仁在家书中坦言,他是站在前哨的海外“哨兵”。他为祖国统一事业坚守阵地到生命的最后。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曹聚仁赞扬“中共治天下非常成功”,但又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派”自居,对“肃反”“土改”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提出异议。
B.有研究者对曹聚仁的定位是“自由报人”,并且指出,他的“自由”源自现代配方自由主义。
C.文章披露的大量史料证明,已逐步解开了几十年的难解之谜,并让“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身上的谜团终有玉宇澄清的机会。
D.知道“名嘴”儿子的多,而知道“名家”父亲的也不少。
E.曹聚仁曾在重病住院期间写成《浮过了生命海》一书,谈病中所悟:“自己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里面最脆弱的东西,但孔明一分肥会思想的芦苇。”
【小题2】周恩来称赞曹聚仁先生为“爱国人士”,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曹先生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文章介绍曹聚仁时,称其为“一个传奇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曹先生的“传奇”之处表现在哪里。
【小题4】作者认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新网5月12日电综合报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各国媒体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关注。外媒认为,“一带一路”展示了中国的远见。
美联社报道称,前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克斯在接受采访谈到中国的计划时表示,中国领导人“展示出了远见”。通过拟定一项重大的经济计划,中国领导人展现出他们对经济前景的期望。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称,中美双方12日公布了两国经济合作百日计划的早期收获。两国发表的新闻稿表示,美方认识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将派代表参加本月14日和15日在北京举行的高峰论坛。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对“一带一路”持较开放态度。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上月在北京表示,中英关系正值“黄金时代”,英国将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上,开展具体合作计划。
吴百纳指出,在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之际,英国成为首先加入支持这一战略的“亚投行”的大国,带动大批欧洲国家随之加入“亚投行”。
据介绍,已经有英国公司进驻巴基斯坦,与中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材料三:
马来西亚常驻联合国代表沙鲁尔·伊克拉姆大使日前在纽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加强地区国家间互联互通、提高各国百姓生活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伊克拉姆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首先,两者均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外溢效应与消除贫困、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彼此相互促进。在此背景下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会获得联合国会员国的广泛支持,并被写入联合国的相关决议。
伊克拉姆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济走廊计划必将极大促进地区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为地区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相信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盟国家都将从中受益。
(摘自2017年6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人民网北京6月27日电 26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发展问题国际学者研修班”项目5年回顾暨“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京举办。来自俄罗斯、伊朗、土耳其、越南、巴基斯坦等多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专家围绕“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与双边经济关系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各国专家表达了本国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发展愿景,认为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应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为参与国家创造共同繁荣的机遇。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淑梅就此论题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可以考虑现在就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展开双边的和多边的区域的自贸协定谈判。第二,鼓励中国的、邻国的一些领军的企业,着手推动价值链区域的一体化,至少先建立起一个“一带一路”的价值链,以便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进来。第三,中国应该有一个更加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工作方式。她补充道,“一带一路”如何和各国的国家战略契合在一起,这是学者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
B.“一带一路”虽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但目前还停留在“框架”层面。
C.“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覆盖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活跃的东亚经济圈。
D.“一带一路”秉承合作包容、互鉴共赢的理念,打造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联社认为,通过拟定“一带一路”计划,中国领导人展现出他们对经济前景的期望,“展示出了远见”。
B.“一带一路”倡议,使中英关系迎来“黄金时代”,因此英国将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上,开展具体合作计划。
C.伊克拉姆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盟国家都将从中受益。
D.陈淑梅就“一带一路”提出了三个建议,其中包含学者应该考虑“‘一带一路’如何和各国的国家战略契合在一起”这一问题。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三、四的内容,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国学大师钱穆
钱穆父亲钱承沛是晚清秀才,体弱多病。钱穆七岁入私塾,但是在十二岁时,家庭的顶梁柱、四十一岁的父亲离世,孤儿寡母不胜困苦。所幸母亲节表缩食,坚持让钱穆上学。钱穆在高中尚未毕业之时,1911年,十六岁的他固家贫不得不辍学去乡间担任三兼小学的国文教师,到1927年成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前前后后钱穆担任小学、中学教师达十九年之久。所以这位国学大师的最高学历,是高中肄业。
钱穆“虽居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经过十几年的日夜苦读苦学,他发现大名鼎鼎的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竟然“其不可通者二十有八端”!1929年,胡适、顾颉刚来苏州中学演讲,作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三十四岁的钱穆得以与他们相识。也就在这一年,他写出《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所力主的刘向歆伪造诸经之说不成立。这篇论文于1930年发表于《燕京学报》第七期——顿时,钱穆引起了胡适、顾颉刚等北平学术界名流的广泛注意。
当时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的顾颉刚,致函钱穆:“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经顾颉刚推荐,钱穆这位江苏乡间教师在1930年一举成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当时燕京大学校长为美国的“中国通”司徒雷登,他设宴招待新来的教师,钱穆应邀出席。司徒雷登询问新来的教师对燕京大学的印象,钱穆直言道:“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司徒雷登很重视钱穆的意见,号门召集校务会议加以讨论,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当时燕京大学的校园,即今日北京大学校园园中有一湖未名,众人提出各种各样的名字都觉得不合适,钱穆建议就叫“未名湖”得到一致赞同。
钱穆来到北平的次年,即1931年,顾颉刚又推荐钱穆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年3月18日顾颉刚致函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故北大如请他,则较请我为好,以我有流弊,而他无流弊也。他所作《诸子系年》已完稿,洋洋三十万言,实近年一大著作,过数日当请他奉览。”胡适亦看重钱穆。就这样,钱穆开始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
顾颉刚致胡适函中提及的钱穆新著《诸子系年》,即《先秦诸子系年》,出版之后受到学术界推崇。陈寅恪称其“极精湛,得极多,至可佩服”。顾颉刚则称“作得非常精练,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胡适对学生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钱穆,字宾四)先生请教,不必再问我。”从此钱穆进入国学研究精英之列,除在北京大学授课之外,还兼课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
1937年,高中尚未毕业的钱穆,出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在抗战的动荡岁月,钱穆在云南宜良北山的岩泉下寺,独居小楼一年,写成名著《国史大纲》。在《国史大纲》开头,钱穆在引论中开宗明义指出: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乏顶点,而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钱穆正是以这种“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傅斯年主持北京大学校务。由于傅斯年与钱穆在学术见解上相左,未聘钱穆出任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春,钱穆应家;江南大学之邀,担任首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节选自叶永烈《我在台湾寻访国学大师钱穆》,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日颓其志。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虽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矩,时切其向慕。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 (钱穆)
②学者何兆武早年是西南联大学生,曾上过钱穆的课,他在《上学记》中回忆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里面很多见解我不同意,不但现在不同意,当时就不同意。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太深厚了,总觉得那些东西非常之好,有点像情人眼里出西施,只看到它美士亍的一面.而对它不怎么美好的另一面绝口不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郭齐勇)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穆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工作,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继续刻苦学习,他通过这段时间为自己一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B.顾颉刚、胡适、陈寅恪等人对钱穆的欣赏推崇,从侧面体现了钱穆学问深厚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C.钱穆在长期的自学和研究中发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有二十八处是说不通的,这是钱穆国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开端。
D.钱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在他刚到燕京大学时,就对燕京大学如何中国化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E.钱穆虽出身贫苦但不厄于困顿,他的这种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
【小题2】钱穆从高中肄业成长为国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钱穆在国学研究上有哪些主要成绩?对他个人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表达出对于中国历史“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于这种态度,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