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①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②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③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④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⑤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捡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徜徉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⑥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⑦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⑧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两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⑨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⑩《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⑪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个人的危机,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⑫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1899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1901年路矿学堂毕业。
【小题1】本文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与品格?
【小题2】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④⑨两段文字。
【小题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予鲁迅的启发和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9 02:20: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过去一个月里,中国航天几乎是在全球公众面前上演了一场“反转剧”:6月19日,传来火箭发射异常的消息,“中星9A”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7月5日,航天人通过轨道调整,又将这颗卫星从半空中“救出”,送入预定轨道。
消息公开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单位走进公众视线: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正是该中心主导了这次天地之间的“营救”事件。
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这里就曾成功抢救过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并长期管理着我国几乎所有的航天器——目前已超过100颗卫星。也因此,这个中心被称作“中国卫星大管家”。
(摘编自邱晨辉《走近卫星“起死回生”背后的“牧星人”》)
材料二: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建50年来,经过一代代航天测控人的不懈奋斗,中心从最初单一测控的临时指控中心,发展为集航天器实时测控、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等多任务于一身的现代化航天测控中心。
两个多月前,“中星9A”卫星发射时出现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距离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2万5千多公里。业内专家认为,这颗卫星基本没救了。测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杨永安说,我们不能放弃,用卫星自己的燃料,尽快从1.6万往3.6万上走,往高里弄,还得节省燃料,分段实施,接力控制。
最终,他们用时16天,准确实施轨道调整、定点捕获,让“中星9A”卫星“起死回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创造了奇迹。
(摘编自邓曦光等《走进航天测控领域的“国家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材料三:
随着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发射航天器的数量越来越多,太空垃圾也相应增多。据统计,目前约有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行,而且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
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约为7.8千米/秒,如果撞击到航天器表面,轻者会留下凹坑,重者会穿透航天器造成部分系统功能失效,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太空垃圾也会威胁在舱外活动的航天员。
(摘编自王晓易《太空垃圾的产生、危害与对策》)
材料四:
科学家分析当人造卫星“死亡”之后出现的几种可能性:
(1)进入“轨道墓地”。
任务控制员如果探测到人造卫星存在故障,就会点燃其发动机,使其抵达被称为“轨道墓地”的太空区域。该太空区域位于人造卫星最初飞行平面数百英里之上,这样将避免邻近的太空人造卫星可能遭受到损害。
(2)导弹击落人造卫星。
出现故障的人造卫星也可采用导弹击毁。
(3)送回地球修理。
处理故障卫星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携载返回地球进行修理,航天飞机舱内完全可以携载小型人造卫星返回地球。
(4)“火葬”。
处理太空飞船和垃圾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进行燃烧,之前一些老式太空飞船曾在地球大气层进行故意操作性燃烧。
(摘编自魏冬《人造卫星变成太空垃圾后的处理方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星9A”卫星火箭发射异常,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航天人通过轨道调整,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B.“中星9A”卫星发射时出现故障,偏离预定轨道,距离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2.5万多公里。
C.因为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长期管理着我国几乎所有的航天器,所以被称为“中国卫星大管家”。
D.在业内专家认为“中星9A”基本没救的情况下,测控中心不放弃,经过16天努力使其起死回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二,我们了解到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具有航天器实时测控、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等多种职能。
B.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目前管理着100多颗卫星,并成功抢救10多颗重大故障卫星,创造了航天奇迹。
C.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如果太空垃圾撞击到航天器,必定会造成航天器系统功能失效等灾难性的后果。
D.根据材料三可知,随着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发射航天器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太空垃圾也必然相应增多。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卫星测控工作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摘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材料二: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名湖从来不止是一潭湖水,它荡漾着学者淡泊名利的誓言;静园也从来不止是一席草坪,它承载着学子仰望星空、追求真理的执着!这里的一木一石,即使再普通不过的园林景观,也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梦想与期望。的确,世界上恐怕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如北大这样,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学者大师的摇篮,辉煌的历史,使北京大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
在我的心中,北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学生、工作人员和校友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亲情和规矩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师生如父子,老师总是想把他的一切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超越自己;同窗如兄弟,共同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心心相印,质朴纯真;同事如亲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我们亲密无间、肝胆相照。大学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和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摘自林建华《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新校长就职演讲》)
【小题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蔡元培认为,大学与专科学校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而专科学校是谋求做官发财的地方。
B.材料一中蔡元培认为,如果一个人求学的宗旨不正确,就会在学习中不问学习之有无,只在考试中追求分数的多寡。
C.材料二中林建华回顾了北大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认为北大在中国不止是一所学校,更是人们心中的图腾。
D.材料二中林建华表达了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不分高低贵贱和学派亲疏,平等地争论学术,共谋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
【小题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演讲者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B.材料二中演讲者饱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功绩,把北大比作一个家,体现了演讲者的家国情怀。
C.两位校长在演讲中都要求北大的学者应该淡泊名利,执着地追求真理,这体现了他们都有着教育家的眼光和智慧。
D.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演讲对象,所以两位校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这些要求都体现他们改革的勇气和实干的务实精神。
【小题3】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概括演讲词的主要特点,并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2)4%,较2014 年上升了0.4 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 本,与2014 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 期和4.91期,与2014 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统计,2012年至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 本、2.48 本、3.22本和3.26 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5 年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率变化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大多数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
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 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
(摘编自《2016 年国人阅读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 年,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 年增加了3.48%,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 年上升4.97%;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近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这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没时间。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 个小时,而工作时间则达到(3)249 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2015 年数字化阅读的各类载体中,手机阅读的增速最快,光盘阅读变化最小。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小题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5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小题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名人故居的多少是一座城市历史悠久和文化厚重程度的标志之一。重视历史名人的遗迹,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诗经•甘棠》就留下了“棠荫”、“棠树”等词,专指曾有名人流连并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保护这些地方的原貌,使之不因时间流逝而毁弃,不仅让后人感受到我们文明长河的久远,而且还能形成一种文明氛围,让仰慕文化的人们产生对这个地方的敬仰。

当一个参观者步入一所文化名人故居时,仿佛重新翻开了一部丰富厚重的历史书籍,这部史书默默无声地向每一位到那里参观的膜拜者叙述着名人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以及历史功绩。展柜中的各种陈列品、被时间侵蚀的房间,无不打上历史的印迹,可以说名人故居营造的特殊人文环境是某一特定历史的缩影,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等待着参观者去体会去领悟。

在一些人眼里,所谓名人故居就是些历经苍桑的几间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而已。殊不知,少了一个不见得占了多大地方的“破烂”,可能就少了一个文化符号,就少了一个成长的痕迹。应当看到,当现代城市建设愈发趋同之时,开始比拼的、能够增添魅力的则是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名人故居就是重要标志之一。莎士比亚故居、托尔斯泰故居、鲁迅故居留给后人的是独特的文化回响,它们是世界宝贵文化无法复制的遗存,生动、写实的记录着特定时代的文化魅力。

同时,故居中的某些用品还有文物价值。故居内部文物包括作品、手稿、照片、相关文件、重要史料、生前用品等,它们承载着名人身上浓厚的文化精神,不仅能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名人当年生活的真实情境,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走进名人所生活的时代,更有利于对有影响的名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无论在哪里,每一所名人故居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如果能怀着静谧和敬仰的心境,在故居里徜徉,品评旧宅自然风韵,回味名人曾经的历史,这不仅是一种高雅的闲趣,而且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更是多样人文素养的滋润。

在谈到名人故居价值时,冯骥才说:“名人故居大多普普通通,看似平常,甚至狭小简陋,可是当我们得知一种曾经影响世人的精神或时代审美诞生其中,它就变得异样神奇,散发出夺目的光彩了;就像我们在巴黎近郊不足七平方米的斜顶而昏暗的梵高故居里感受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由此我们更坚定地认为:名人故居的真正意义是,在历史巨人这个特定的生命场中,将他们的精神影响后人。”

材料二

北京建都800余年,作为历史悠久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聚集过无数的名人,他们以各种方式,点缀了北京历史的天空。记录名人生活场景的文化故居也作为难得的文化资源,成为这座古城的精神财富,延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时至今日,很多文化名人故居却面临严重的问题。

居住在北京的名人可谓群星璀璨,而目前有幸挂牌保护的故居却甚少,与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名人故居普查数据显示,仅东城区、西城区就有300余处名人故居,而目前而已经挂牌保护的国家级、市级、区级名人故居却只有39处。有些名人故居虽然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状态并不理想,需要极大改进。

绝大多数北京文化名人居住的是四合院,大多是砖木结构,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风雨雨,必然会发生自然的老化而破败不堪。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名人故居后来都变成了多户合住的院落,在旧城改造和拆迁中,大多数四合院包括保护院落逐渐消失了,四合院中的名人故居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院落内部格局遭到破坏,私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拥挤不堪,杂物满地,昔日的名人故居,已经沦落为破旧的大杂院。

故居内部文物包括名人的作品、手稿、照片、生活用品等,这些文物是名人故居最大的价值所在,能够更全面的表现文化名人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北京名人故居由于房屋质地和格局以及后来的变迁等问题,很多文物的保存并不尽如人意。另外,相关部门没有对故居进行完善的保护开发,导致展示空间小,展品少,内容比较单调,管理者也大多只是看摊,陈列的方式与内容也缺乏新意。

大多数故居都存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如徐悲鸿纪念馆位于新街口豁口,这里现在是西城区最重要的商业地段,众多的服装店、餐馆、小卖部等形成了浓重的商业气息,使这座艺术殿堂处于颇为尴尬与孤立的境地。一些故居被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之后,周围的商业场所不断涌现,这种商业化气息与故居的文雅古旧之气严重的不协调,破坏了文化名人故居的文化氛围。

材料三

名人故居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可以给我们提供深远丰厚的历史记忆,也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动力。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已经迫不及待地提到日程上来。在这方面,域外成熟的保护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俄罗斯政府对莫斯科名人故居充分重视,给予大量资金扶持,派遣专门人才管理。只要名人在这里留下过足迹,都要立牌表示纪念,牌上面注明“某某人曾于某年某月某日某事到过”的字样。在莫斯科,凡是与文化名人有关的建筑,都会被谨慎地保留下来,即使这人仅仅只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的几个月,街墙上的人物浮雕时时会映入你的眼帘。俄罗斯绝大多数博物馆都不出售门票,最多也就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参观费用。为了让俄罗斯人能够去名人故居参观,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鼓励年轻人了解和认同国家历史中这些应该被记住的人和事。

在文化遗产保护法建设方面,法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据不完全统计,法国在近百年的法制建设中,便颁布过一百多部文化遗产法,这些法律为法国人依法管理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巴黎的名人故居作为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法律的保护下无疑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与管理。在法国遗产保护工作乃至故居的管理开发上,一些专门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学者的积极参与,确保了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同时也避免了政府部门因缺乏专业知识而给普查、保护工作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富有特色的英国首都伦敦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名人故居更是英国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被照管维护的极其完善。伦敦街头的文化名人故居门前都挂着一种蓝色的牌子,是受保护的文物,叫做“英国遗产”。它们绝大多数并没有被开辟为博物馆或者纪念馆,里面大多依旧住着普通人,只是加以妥善保护,不准拆除,不得改变外形,还要定期修缮。英国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蓝牌委员会”来管理此事,其对象就不限于英国本国,伦敦就为纪念中国的老舍也挂了蓝牌。英国有许多民间组织从事着包括文化故居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们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市场,市场化运作有多种方式,最为常见的就是将文化遗产产业化,通过观光赢得效益,经费较为充足,管理开发情况也比较好。

【小题1】材料一中的加点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桑B.静谧C.徜徉D.震撼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关于“名人故居的价值”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名人故居具有历史价值。
B.名人故居具有文化价值。
C.名人故居具有经济价值。
D.名人故居具有文物价值。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甘棠》中曾用“棠荫”、“棠树”来指代名人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B.名人故居营造的特殊人文环境是指故居中各种陈列品和各个古老的房间。
C.参观游览名人故居可以培养高雅的情趣,可以享受多样人文精神的滋养。
D.冯骥才认为名人故居看似普通实则神奇,是因为在此能感受到一种力量。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北京名人故居现状”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北京名人故居保护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挂牌保护、是否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B.北京名人故居多是四合院,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化进展,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C.北京名人故居的文物展品单一,展览形式单调,保护文物工作多有欠缺。
D.有些名人故居虽然被保护下来,但由于环境变化,丧失了原有的历史形态。
【小题5】下列对在北京至今留有故居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曹雪芹的一生坎坷而又光辉,他创作的《红楼梦》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B.86年的生命中49年住在北京,沈从文创作的《边城》以湘西为背景,借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人性的善良美好。
C.北京是鲁迅生活最久的城市,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塑造了狂人、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D.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老舍作品中大多以北京为背景,反映的多是北京普通人的生活,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小题6】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体:“载”音zài,与“载歌载舞”之“载”音同。
B.璀璨:“璨”音càn,形容光彩夺目,偏旁为玉字旁。
C.尴尬:“尬”音gà,共七画,第二笔是“丿”(撇)”
D.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也可写成“迫不急待”。
【小题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城市对名人故居保护开发有哪些有益措施值得借鉴?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每个引进的名词术语都自带文化视角

申小龙

①一段时间以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引起广泛关注。中国话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就话语本身而言,是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文化的载体。所以,当务之急是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把中国话语这个概念弄清楚。

②一个世纪前,我们的语言还属于古代范畴。现代化之后引进了很多新的词语,导致我们的语言研究实际上是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这就会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语言学上用的最基本单位:词。这是对英语word的翻译,中文中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单位,只有“字”。而“字”在现代语法结构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为按照拼音文字,“字”只是一个书写单位,并不是语法上的基本单位,所以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词”。句子也是这样,句子的概念也是从欧洲翻译过来的。古代汉语的“句”是“句读”的句,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句子”的“句”是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扰。在语言学里,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但是一旦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这个概念之后,它在中文中变得模糊不清,我们说不清楚汉语的词,就是当两个汉字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究竟是词组还是词。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搞不清楚还能不能再往下分析,不能确认它是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比如“睡觉”,是一个词,但是“睡” 和“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位,是可以拆开的,比如“睡了一个好觉”。

④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而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因为它们只认词。这意味着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

⑤其实每个学科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由此可见,几乎所有欧洲术语拿到中国来以后都要打个问号。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中国文化的时候,可能都不是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单位。就语言学而言,只有厘清了这些基本范畴之后我们才能更科学地认识我们语言的特点。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太不一样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欧洲人也有很多根本性不同,用了他们的范畴之后会曲解我们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词都是视角,是特定的文化视角。我们需要从中国本土文化视角来分析中文,也就是要消解掉西方语言理论的那些范畴。

⑦实际上,除了学科领域,还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有许多翻译腔很重的语言,你也能够听懂,也觉得它是汉语。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道的好的汉语。之前翻译家周克希谈到《小王子》的译法中“需要彼此”和“彼此需要对方”的不同,认为前者不是中国人的表述方式。这其实是整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欧洲思维方式是动词中心,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核心,句子很长,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中文是流水句,很短,意在言外,充分依赖语境。

⑧中文是有诗意的语言。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样的中文是好的中文,什么样的中文是欧化的中文。我们应该怎么书写,怎么继承传统语文的好的特点。所谓好的汉语,就是音乐性很强的汉语,有声象和意象的汉语。音乐性是中文最基本的要求,而欧化的语言都是没有音乐性的。

⑨当然要做这样一个工作很不容易,因为西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已经融合在我们的意识里成为我们视角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真正做到追根溯源很难。语言学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说现在人说话已经欧化了,没有必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语法了。然而,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关注,不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理论体系,听任整个体系全盘欧化,我们的语言,我们孩子的语言,也都说得像英语一样,这对我们民族文化是一个好事情吗?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的语言文字的历史,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以没有自己本土文化的研究的主体性,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而是听任西方的范畴把我们牢牢束缚住?

(2015年11月11日《文汇报》)

【小题1】第③段划线句中的“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⑤段空格里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比如逻辑学上主语、谓语这样的概念,都不是中文原来有的
②现代的各个学科都引进了很多名词术语
③现在我们做语法分析,主语是一个基本的单位
④这些术语都是欧洲语言,背后是欧洲文化的视角
⑤但是主语在中文中恰恰又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单位
A.③①②⑤④B.②④①③⑤
C.②①⑤③④D.③①④②⑤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中国话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话语把字作为书写单位而非语法上的基本单位。
B.中国话语的语法基础不应该建立在西方的范畴之上。
C.中国话语应该有合乎本土特定文化视角的中文语法。
D.中国话语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范畴和体系。
【小题4】第⑦段举《小王子》的译法这一例子有何作用?
【小题5】第⑨段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方面阐明了作者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看法。
【小题6】下面是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片段的两种翻译。试结合本文内容,判断哪种译文更接近好的汉语,并说明理由。
译文(1):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而毫不沮丧的。
译文(2):他这人处处显老,只有双眼例外,眼珠子是海蓝色,显得很愉快,仿佛从未遭受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