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研究发现 向脑中输入电流可抹去患者痛苦记忆
中新网12月23日电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近期有研究发现,向脑中输入电流可以抹去人们不愉快的记忆。这是科学家在更好地治疗心理创伤、精神疾病和药物成瘾等疾病的研究过程中迈出的又一步。
在一项试验中,科学家首先藉助文字和图片向患者呈现一则令人烦恼的故事。一周之后,科学家会提醒患者回忆这个故事,然后对患者实施电休克治疗(即人们熟知的电击疗法),结果是患者完全忘记了这个痛苦的故事。
荷兰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学神经科学家克勒斯说: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在所有受试者中都观察到了这一效果。克勒斯是这篇研究论文的主笔,论文周日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这项试验让人想起《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这部电影,影片中一对感情不和的情侣抹除了彼此的记忆。
科学界多年来也一直在进行相关研究。在暴露疗法中,医生以一种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让患者频繁暴露于所恐惧的事物中,帮助他们直面内心的恐惧并逐渐弱化其恐惧反应,这个过程被称作“消退法”。一些研究人员还对抗焦虑药物“心得安”进行试验,希望有朝一日能选择性地筛除人们不想保留的记忆,或是与吸烟、吸毒或情感创伤联系在一起的记忆。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一段记忆一旦印在脑子里就会永久保存下去而无法更改。过去,治疗焦虑症患者的办法是让他们创造新的记忆以克服恐惧。然而旧的记忆保存不动,并可能随时被重新激发出来。
大约在10年前,科学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当提醒实验室中的啮齿类动物回忆过去的恐惧场景时,脑中的那段回忆会暂时呈现出不稳定状态。如果不采取措施,那段记忆会再一次稳定下来,并深植于脑中,这一过程被称作“再巩固”。
但如果将某些可以干扰“再巩固”过程的药物直接注射进啮齿动物的脑中,动物的恐惧记忆会被彻底抹除。而且关键在于,其他记忆并没有被抹去。
至于能否对人脑的“再巩固”过程进行干预,则被认为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向人脑中注射药物风险较大。克勒斯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一种可以绕开这个问题的办法。
他们的试验对象是39名因患有严重抑郁症而接受电击治疗的患者。在电击治疗中,医生给患者使用肌肉松弛剂和麻醉剂,并让电流通过患者大脑的部分区域,电流可引发疾病短时间突然发作,有助于治疗抑郁症。人们还不清楚这种疗法的原理,一些科学家猜测是电流改变了血流模式或大脑的新陈代谢,还有人相信是电流促使脑部释放出某些可以抗击抑郁症的化学物质。
接受电疗的患者通常都是在试用了各种其他治疗方法均不见效(包括最强力的药物)后转而接受该治疗的。
这项工作还远没有完成。科学家还不清楚这种记忆抹除是暂时还是永久性的。而且,尽管这一技术在抹去简单故事的记忆方面可能有效,但科学家还需要证明它能够让人忘记真实世界中的悲惨经历。
一些研究人员力图研发出较电休克疗法更好的治疗办法,他们正在对“心得安”进行试验,这种药物可抑制一种强化巩固记忆的荷尔蒙的活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纳德尔希望在明年夏天能够请到约50名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参与测试这一药物。
【小题1】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进行抹去痛苦记忆的相关研究。根据文意,这些研究经历了______疗法→新记忆克服法→________疗法等几个阶段,一些研究人员还在研究较电休克更好的疗法。( 4分)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暴露疗法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让患者害怕的事物反复在患者面前出现,帮助他们直面内心的恐惧并逐渐弱化其恐惧反应,从而筛除了他们大脑中不想保留的记忆。
B.一段记忆一旦印在脑子里就会永久保存下去而无法更改,只有让他们创造新的记忆以克服恐惧,才能消除头脑中不愉快的记忆。
C.科学家提醒实验用的啮齿类动物回忆过去的恐惧场景时,脑中的那段回忆会暂时减弱或消失;但是稍后又会再一次稳定下来,并深植于脑中。
D.一些研究人员研发了比电击疗法更好的疗法,他们对一种叫“心得安”的药物进行了试验,抑制了一种荷尔蒙的活动,这种荷尔蒙能强化或巩固记忆。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电击治疗中,医生给患者使用肌肉松弛剂和麻醉剂,并让电流通过患者的大脑,引发疾病短时间突然发作,让抑郁症患者的病理特征凸显,便于医生诊断,从而彻底康复。
B.在电击疗法中,电流改变了血流模式或大脑的新陈代谢,促使脑部释放出某些可以抗击抑郁症的化学物质,使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从此消除痛苦。
C.藉助文字和图片向精神患者或心理患者呈现一则令人烦恼的事情。一周之后提醒他回忆这件事,然后对他实施电击疗法,能让这些患者的病情在一定时间内得到适当的控制。
D.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电击疗法能够让人忘记真实世界中的悲惨经历,虽然科学家还不清楚这种记忆抹除是暂时还是永久性的,但其效果非常明显,是毋庸置疑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5 02:3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吸毒成瘾的原理
吸毒为何成瘾?吸毒者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寻死觅活地寻找毒品?科学研究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
有的研究人员用惩罚学说来解释吸毒者的这些行为。惩罚学说认为吸毒病人表现出的强迫用药和强烈的心瘾(强迫性觅药)不是为了体会欣快和美好的感觉,而是害怕停用毒品后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了避免经历痛苦而强迫用药,是为了尽快结束痛苦经历而强迫性觅药和用药。
病理性记忆学说则认为吸毒者对毒品引起的奖赏和惩罚效应形成了难以忘记的异常记忆,他们在这种病理性记忆的驱动下不断地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而强迫学说认为,吸毒者与患强迫症的病人相似,明明知道某一情况并不存在,但还是无法控制,要一遍遍地去检查某一情况是否存在,吸毒者的吸毒成瘾也同样表现出难以控制自我,强迫觅药和用药。
目前学术界大多认同大脑奖赏学说,并结合其他学说来解释吸毒成瘾。
大脑奖赏学说主要认为,人在吸毒后可以获得如同饥饿时吃饱饭、焦渴时饮足水的欣快感和满足感一样的感觉。这些基本的生理感觉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生存竞争和进化中所获得的一种自然机理,目的是为了让种群延续和扩大,所有这些生理感觉的满足都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掌控之下。而吸毒后,毒品中的化学物质也通过大脑和周围神经让人感到欣快、愉悦,甚至是致幻感,飘飘欲仙。这样的感受如同奖赏机制,吸毒所获得的满足和欣快感就如同吃喝一样,这就鼓励吸毒者一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来获得满足,故名奖赏。
奖赏学说的提出是依赖于许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脑的研究得出的。例如,利用现代脑成像技术和电刺激技术,发现人的大脑中存在奖赏通路,又称多巴胺通路。这个神经通路的组成和结构主要包括: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腹侧被盖区由含多巴胺递质(一种化学物质)的多巴胺神经元组成,通过神经纤维与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相联系,并通过神经纤维释放多巴胺递质,将信息传递到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在进食、饮水、哺育和受到自然奖赏时,这一神经通路就会被激活,人就会体验到美好的感受。
此外,电刺激奖赏通路时,机体会出现类似受到自然奖赏刺激时的愉快效果,但其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尽管电刺激、自然奖赏和药物(毒品)等是不同的物质和技术,但是,所有导致愉悦感觉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奖赏通路,即多巴胺通路。例如,自然奖赏是通过行为反射促进多巴胺递质释放,电刺激是通过电流促进多巴胺递质释放,吸毒、滥用药物和吸烟则是直接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或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
当然,奖赏学说也不能完全解释吸毒成瘾,所以也还有其他学说。
(摘编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奖赏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奖赏学说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人的大脑中存在奖赏通路即多巴胺通路,这就为吸毒者戒掉毒瘾提供了可能性。
B.虽然奖赏学说的提出是依赖于许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脑研究后得出的,但也不能完全解释吸毒成瘾原理,其他学说可做有益补充。
C.电刺激、自然奖赏、毒品刺激多巴胺通路时都能产生愉快效果,因为导致愉悦感觉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刺激的物质和技术手段不同。
D.酒足饭饱、口渴时饮水的欣快感、满足感和吸毒后感到欣快、愉悦的生理感觉都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掌控之下。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是一种因无法控制自我而对某一并不存在的情况进行反复检查的强迫症。
B.人在吸毒后,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被激活,毒品中的化学物质就通过大脑和周围神经让人感到欣快、愉悦。
C.吸毒为何会成瘾,科学研究虽然已给出了一些解释,但还没有哪一个学说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深入的科学研究还将持续下去。
D.电刺激奖赏的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愉悦感比自然奖赏强烈;吸毒、滥用药物和吸烟其刺激强度更大,愉悦感更强烈。
【小题3】阅读全文,概括出吸毒成瘾的原因,联系现实谈谈如何远离毒品。(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这就是美妙的羚羊峡谷。

②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谷壁看似轻柔,实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狭谷中。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幻化出奇幻的色彩。所以也有人说羚羊狭谷是“被上帝抚摸过的地方”。

③羚羊狭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

④上峡谷只有180米长,谷底稍宽一些,但最宽的地方也不过5米。走进上峡谷好像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神殿。头顶上射下来的阳光让曲折的峡谷时而暗影朦脆,时而红光沐浴。一道道层峦叠嶂的优美弧线背后不时透出柔和的彩光,神秘莫测,吸引着无数探奇的游人。

⑤下狭谷是条长800米,深约10米到20米的“地缝狭谷”。它像蛇一样蜿蜒在地下,宽的地方只有两三米,狭窄处难有下脚的地方。谷底很平坦。两侧光溜溜的砂岩壁上呈现出各种曲线的三维组合,水平的波纹和纵向的波浪形曲面相交,凹凸有致。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是红色的砂岩,它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是因为铁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充当了红色的染色剂。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缓缓地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黄到赤紫,像火焰在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换。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狭谷。

⑥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让它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逐渐变成了宽大得狭谷。

⑦科罗拉多河在日夜流淌,继续塑造着大峡谷。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也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类的狭缝谷,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再过几百万年,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那么到那时,如今的缝隙般的羚羊峡谷会不会被溪水开凿成新的大峡谷呢?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蜿(______)  ②层(______)  ③裹(______)
【小题2】选文是从______、特点、______、______和发展等几个方面介绍羚羊峡谷的。
【小题3】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阅读选文第⑤段,请简要写出羚羊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
【小题5】选文第⑦段加点词“那时”指什么时候?
【小题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当阳光照进羚羊峡谷时,光与影的舞路便在这里释放魅力。
B.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
C.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
D.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定时地冲过狭缝谷。
【小题7】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A.逻辑顺序B.时间顺序C.空间顺序
【小题8】在选文中找出与以下句子意思相符的成语
①形容名声盛大——(______)
②非常神秘,难以推测——(______)
③形容某些事物表面或造型精巧玲珑、曲线流畅——(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发明了狂犬疫苗。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

患者和患病动物体内所传染到的病毒,称为自然病毒或街毒,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过多次变异后成为固定毒,毒力降低,可以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不耐热,在50℃时一小时,100℃2分钟,即可灭活;对酸、碱、新洁尔灭、福尔马林等消毒药物敏感;70%酒精0.01%碘液和1%—2%的肥皂水亦能使病毒灭活。

狂犬病毒进入人体,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机会多,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中。唾液腺和唾液中也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安、惊风怕声、肢体发麻、吞咽困难等症状,一旦喝水即引起严重痉挛,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症,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野生动物有可能长期隐匿该病毒,因此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狐、狼、蝙蝠和其它野生食肉兽,则是自然界中传播本病的储毒宿主和自然疫源,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本病则主要于带病毒的犬、猫,成为人和家畜发生狂犬病的主要传染。

由于狂犬病毒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对犬、猫等宠物应严加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注射,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小题1】下列对狂犬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狐、獾、狼、蝙蝠和其它野生食肉动物,是自然界中传播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B. 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狂犬病则于与人生活在一起的被当作宠物的犬、猫。
C. 在传染源的唾液腺和唾液中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
D. 在特定条件下,比如特别封闭的环境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
【小题2】下列叙述与原文符合的一项是
A.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先发明了狂犬疫苗,而后在1884年有了狂犬病毒的出现,人才感染了这种病毒。
B.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另一种的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能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
C.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安、怕风怕水、肢体发麻、吞咽困难等症状,一旦喝水就停不住,越喝越渴,故又名“恐水症”。
D. 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变异使狂犬病毒成为固定毒,制作成疫苗,因此不必对狂犬病有过多的防范。
B. 由于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的机会较多,因此其他的创口只要做简单的消毒处理即可。
C. 野生动物长期隐匿该病毒,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所以人离野生动物越远越好,最好不要接触它们。
D. 人畜直接感染狂犬病毒3—5日后,会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因此狂犬病是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
朱凤瀚
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期被作为研究对象的青铜器等古器物及相当一部分石刻,仍然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同时,对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始终未能厘清,对铭文虽有考证,亦由于未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且囿于传统史观,故进展不大,且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之套路。
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即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各种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的研究,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进,特别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925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开始,中国青铜器研究即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考古类型学被应用于青铜器研究。郭沫若在其名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中,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标准器法”。1941年出版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更在青铜器及纹饰的分类、定名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35年唐兰出版了《古文字学导论》,提出了古文字考释的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促使古文字学脱离开传统金石学与小学的束缚。史学观念的进步也使金文更好地与传世历史文献相联系,使之成为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与此同时,石刻研究亦渐纳入现代考古学与史学的研究范畴。二十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成为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金石学的兴衰与金石研究的新生之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到,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与时代所给予的政治环境、科学世界观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时代的历史需求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传统,为将文字资料永久保存而将其刻于石上或铸于青铜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B.金石之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学的实证研究色彩,也很受当时一些学者的推重。
C.清朝时期,金石学研究进展不大,原因如下:一是始终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二是受到传统史观的局限,三是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之套路。
D.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沫若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青铜器研究的“标准器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较之简帛,青铜器铭文和石刻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汉代时,保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所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显得特别珍贵。
B.在北宋以前,青铜器及其铭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献资料不受学术界的重视,从北宋开始,这种状况才得到较大改观。
C.清代学者在金石学研究中,对石刻方面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青铜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进展不大。
D.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金石学因与小学密切相关,被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B.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0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使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新发展的有利条件。
C.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和石刻研究正式进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范畴。
D.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内涵,在20世纪初已基本止步,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

同类题5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