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雾霾之下岂有完卵
“大雾弥漫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空气污染指数竟然不断爆表,除了仙境般的楼阁把你我围绕,我依稀看到了满街满眼的口罩。谁在雾里寻找谁在雾里迷离?谁在雾里活着又在雾里死去?谁在雾里奔波谁在雾里哭泣?谁在雾里挣扎谁在雾里窒息?” 1月14日,北京的那场大雾,催生了无数抱怨的口水,催生了许多搞笑的段子,还催生了这首大雾版《北京北京》。
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现实的紧迫性,终于在这场遮天蔽日的大雾之后,让所有人为之惊醒。也就在这一天之后,很多人才知道北京原来并不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犹有过之,只不过他们早已“习惯”,不像北京人这么“大惊小怪”。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到1%——不仅是“北京北京”,更是“中国中国”。
正如歌曲所唱:“人们在大雾中互相质问和思考,探讨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能怎么样呢?知道了一些原因,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并没有找到希望,普遍的情绪是无奈:人们只能就这样等待下一次雾霾天气的到来。来得很快,就在北京,享受了短短三天蓝天,1月18日晚,北京气象局再次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六级污染。
治理空气污染为什么那么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相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再拿这次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来说,就包括工地、工厂的减产甚至停产。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而事实证明,“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往往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即便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在经济放缓带来的弊端与环境恶化带来的弊端之间,想好到底承受哪一个了吗?
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如果说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恐怕很多人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批评政府很容易,要反求诸己则很难。
仔细想一想,这两个问题都不易解决,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人的远见,鼠目寸光,而人类则懂得悬崖勒马。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前所未有的雾霾天气,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便是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空气面前,人人平等——就算用上空气净化器,戴上口罩,但总不能一天到晚“躲进小楼成一统”,而且,单就这种不便已经让人幸福感下降不少。空气面前,也很难打造出一个“特区”。还是以北京为例,虽然把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外省(比如首钢搬到河北),花费巨资以天然气替代燃煤,率先使用低硫车用燃油——这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措施——但是空气是流动的,外地的污染仍然会影响北京的空气质量(北京的PM2.5有四分之一来自周边地区)。“邻避主义”不可能是治污的解决之道,泼出去的脏水,终将回到自己身上。
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与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相比,环保问题具有特殊性,它强调的是人类作为共同体的一面。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这场大雾逼迫我们放大视野去思考我们的处境:必须超越时间的限制,为子孙后代考虑,而不是“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还必须超越地域的限制,包括民族国家的限制,心怀整个地球。这不是迂阔的说教,而是事关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未来:如果我们能保有远见就还有希望,如果做不到,便只能通往自我毁灭。
如何才能有远见?除了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官员来说,还来自政治伦理;对大众来说,还来自家国认同。如何才能具备政治伦理和家国认同?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想……而歌声在风中飘扬:“谁在疯狂开采,哪管遗留问题;谁在标榜幸福,偏又疏于治理;谁在雾里唱歌,提醒人们警惕。
【小题1】对造成北京严重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有条件买车的,一般选择大排量车,势必增加污染源。
B.有车一族习惯于私车出行,不愿意挤公交车,尾气排放有增无减。
C.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D.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结果没能两全。
【小题2】(小题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其中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程度超过北京。
A. 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这一数据表明北京居民生活污染大于工业污染。
B. 北京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而空气质量触目惊心,要痛下决心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以保护环境。
C. 事实上,一些人批评政府容易,反求诸己则很难:只要条件允许,恐怕他们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
【小题3】对“治理空气污染,建设美丽北京”的有效措施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将首钢等重污染企业搬离北京,以天然气替代燃煤,使用低硫车用燃油。
B.在强化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基础上,突出抓好工业烟粉尘、施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
C.治理P M 2.5超标,尽快在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采取措施,顶层设计治本之策。
D.提升环保意识,努力增强政府的政治伦理水平和大众的家国认同感,超越自身局限和时空局限,心怀整个人类和地球,放眼未来,为子孙后代考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3 02:4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遗传背景单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多年但无法达成的目标,而非人灵长类动物首选对象肯定是猴子。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2019年1月,孙强团队与同属于中科院神经所的张洪钧团队合作,再获佳绩:在张洪钧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世界首批核心节律基因BMAL1敲除猕猴模型的基础上,孙强团队通过一只症状最明显的公猴的体细胞克隆出五只小猴。这项进展说明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的疾病猕猴模型。

(摘编自操秀英《体细胞克隆猴:开启新药研发“灵长类”时代》,《科技日报》3月5日)

材料二:

中国体细胞克隆猴的系列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大西洋月刊》写到,中国科学家不仅仅是采用,尤其是改良了当年克隆绵羊的技术。美国克隆专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在接受《自然》杂志访问时表示,应该恭喜中国科学家,“我明白其中的难度有多大”——他在本世纪前10年尝试克隆时,使用了1.5万个猴子卵子,虽然已做到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系,但是怀孕的灵长类动物最终未能诞下活胎。

英国达林·格里芬教授说:“已知的、统一遗传背景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无疑可以对人类疾病,尤其是遗传疾病的研究、理解和最终治疗,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路透社的报道则认为,基因型相同的动物模型对于生命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排除复杂基因背景对实验的干扰,并为一大批新药研究提供有效的测试模型。

(摘编自《<细胞>期刊报道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参考消息》2019年3月5日)

材料三:

对于公众高度关注的伦理问题,团队成员明确表示,中科院做这项工作是为提高人类健康,研究脑科学基本问题。我们严格遵守了国际各项相关协议和规则。相反,这项工作还可能使一些伦理争议得到化解。

目前,全世界每年对猕猴的使用量高达10万只,主要被用于药物筛选实验。利用体细胞克隆猴技术,人们就能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团队成员还表示:“体细胞克隆猴技术让人们在一年内就能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大大减少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干扰。这样,只要使用很少数量的克隆猴,就能够完成很有效的筛选。”

(摘编自吴月辉《世界首例!这几只克隆猴可不简单》,《人民日报》2019年1月24日)

材料四:

2月27日,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已成功举办14届,是观察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能否入选,原创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从近些年入选的项目来看,近年来,我国以“墨子号”、“悟空号”和FAST望远镜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例如“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入选2018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敏表示,近些年来,围绕特色科学资源,我国已在一些特色科学领域具有引领优势,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人类起源、青藏高原演化等。2018年,我国科学家“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摘编自刘垠《克隆猴入围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技日报》2019年2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中”与“华华”的诞生实现了科研人员多年的期盼,标志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的疾病猕猴模型。
B.我国科学家基于克隆羊技术进行改良取得人类历史突破,虽然成就巨大但原创性不足,这是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
C.利用体细胞克隆猴技术进行体外基因编辑,从而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可以大幅减少因药物筛选使用的猕猴数量。
D.“悟空号”、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等项目入选“国内十大科技热点”,代表了我国近些年来取得了科技成就的新特点新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家通过改良克隆羊技术,从而生产出遗传背景单一的疾病猕猴模型,有利于减少药物筛选实验中个体差异的干扰。
B.生命体克隆并将之应用于活体实验,可能会引发社会关于生命伦理的质疑,但人工克隆疾病猕猴模型反而可能平息一些争议。
C.“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观察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中国科学家实现人类首次克猴是中国科技领先全球的重要例证。
D.“基于体细胞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技术既符合科学伦理,又体现科学精神,各媒体不同侧面广泛报道有利于科学精神传播。
【小题3】新闻提倡“用事实说话”,但客观的事实中往往蕴含着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以上四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哪些新闻事实?四则材料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发展已成为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量。截至2016年底,水电技术开发量为6.6亿千瓦,只开发了30%;风电技术开发量102亿千瓦,已开发量为1.5亿千瓦;我国太阳能发电662亿千瓦时,仅占到储量的万分之0.16。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储量丰富,但目前开发程度较低,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到201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达到3.3亿千瓦,位居世界首位;风电并网容量连续7年领跑全球;从2013年起,我国太阳能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增光伏应用市场,2015、2016年连续两年住居世界首位;另外,生物质能利用规模达到3500万吨标准煤,开发建设规模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可再生能源技术日趋成熟。在水电领域,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300米及以上混凝土双曲拱坝;在风电领域,1.5-5兆瓦的风机已经实现批量生产;在光伏领域,依托国家光伏领跑示范基地,推动光伏产品先进性指标提升。可再生能源① 。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成立水电、风电、光伏领域的标准化委员会,推进了产业标准体系的建设认证,建设勘察能力的不断加强,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良好发展。可再生能源② 。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是成本下降最快、经济性提高显著的能源类型,光伏在2010年的单位千瓦造价为2万元左右,2012年下降至1.1万元左右,截至目前降至为700元左右。上网电价也由最初的1元千瓦时降至目前0.6元千瓦时。

当前,欧美等主要国家意识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宏伟的战略目标,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为能源供应的主力。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但尚未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社会共识。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快速进步,但在关键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再加上资源分布不均、不能连续生产等特点,可再生能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还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影响企业效益。需要从国家高度进一步确立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的战略,明确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中的总量目标,制定更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健全国家能源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补贴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取材于尹伟华、易跃春等的相关史章)

材料二

化石能源不会很快枯竭,今后几十年间,煤炭和石油仍将是主导能源之一,因此,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应该节能优先、控制总量。在煤炭的勘采、洗选、加工、运送和终端利用的各个环节中,有一系列的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技术。我国一半煤炭资源是用于发电的,如果全国的煤电厂可以节煤减排,对环境污染有很大抑制作用。天然气是相对洁净的化石能源,因此应努力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终端利用将煤改电或气,汽车的油改电也是有益的方向。有关的技术、标准、监管都很重要,这方面的进步使高碳能源可低碳利用。

未来地球必将倚重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与核电,以及相对洁净的化石能源天然气,三者的合力才能逐步实现对煤炭的高比例替代。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2020年将占到15%,2030年应能达到25%-30%,2050年应能超过40%。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超过化石能源,可视为能源变革的一个标志。非化石能源占比的提升要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共同作出贡献。

在可再生能源中,比较成熟的水电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然后趋于饱和。在一次能源结构中,贡献可达近10%。非水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在我国和全球,资源足够丰富,技术上没有原理性的障碍,近年来发展较快。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全球核电发展产生影响,但各主要核电国家通过认真分析,都确定了继续发展核电的方针。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对核事故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核电安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弃核并不理智;而核电作为洁净、低碳、稳定、高能量密度能源,其基本优点未改变;且人类对低碳能源的客观需求,需要输出稳定的核电与间歇式的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是核电发展的动力。

从目前的核裂变电站到未来的受控核聚变电站,是一个必然的科学发展方向,在未来的绿色地球上,核能将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支柱。

(取材于杜祥琬《能源革命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日前宣布,我国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文名为东方超环,简称EAST) 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EAST是高11米、直径4米、重达400吨的大科学装置,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跟太阳类似,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EAST总负责人龚先祖介绍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是人类探寻未来高效清洁能源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是在和平利用聚变能的基础上,探索聚变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实现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是未来聚变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EAST具有ITER类似的先进技术,未来5年内将是国际上唯一有能力开展超过百秒时间尺度的长脉冲高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和工程技术研究的实验平台,为ITER预演稳态运行也是EAST的重要使命。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为基础的核电站登上世界能源舞台,但是这种核电站存在核废料的处理、核辐射、核燃料铀储备少开采难等问题。相对来说,核聚变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的原料储量极其丰富,因其主要燃料是存在于海水之中的氘和氚。聚变产物没有放射性。同时,由于聚变反应需要的条件比较高,一旦发生事故,造成反应的等离子体约束破裂,聚变反应便会终止。因此聚变燃料的保存运输、聚变电站的运行都比较安全。聚变研究对于开发清洁能源,意义十分重大。核聚变如果在民用上能实现可控,将彻底改写人类的能源版图。

“未来我们想实现聚变的可行性,需要在更好的加热功率条件下,来验证延长等离子体存在时间的科学可行性。这个挑战十分巨大,因为聚变产生有一个物理学说叫劳逊判据,意思是要想产生聚变,就要使得等离子体的温度达到上亿度,这就是我们今后的科研攻关目标。”龚先祖说。

(取材于吴月辉、康岩《人造太阳,中国再次领跑》

【小题1】根据材料一,用下列词语概括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规模,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类拔萃B.独一无二C.首当其冲D.首用一指
【小题2】根据材料一,请仿照画横线句,把①和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使脉络清晰、连贯。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难题的一项是
A.支持发展的社会共识尚未形成B.在关键技术上赶不上发达国家
C.经济效益、企业效益没有显现D.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没有跟上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石能源危害环境,但现阶段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仍然无法离开化石能源
B.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推广,顺应了节能减排、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要求
C.水电、太阳能、风能这三种能源,储备丰富,技术成熟,发展潜力巨大
D.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警示我们,保证核电安全是核电发展的重要前提
【小题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围绕可再生能源与核电的共性,提炼三个关键词。下列选项中,最准确的一项是
A.安全  清洁  前景良好B.环保  清洁  前景良好
C.环保  稳定  储量丰富D.安全  稳定  储量丰富
【小题6】依据材料三,下列对“EAST”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着我国站在了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前端
B.为和平利用聚变能解决了关键的科学问题
C.为ITER预演稳态运行奠定重要技术基础
D.等离子体温度达到上亿度是今后科研目标
【小题7】依据材料二、材料三,与核裂变相比,下列选项中,不是核聚变独有优势的一项是
A.原料储量丰富B.没有放射性C.运行比较安全D.是清洁能源
【小题8】我国能源变革的措施有哪些?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分条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蜗 牛
法国弗朗西斯·蓬热
①与以热灰为家的未燃尽的煤屑相反,蜗牛最喜欢潮湿的土地。它们全身贴地往前走。它们身上带着泥土,泥土是它们的食物,也是它们的排泄物。泥土穿过它们的身体。它们穿越泥土。这是情趣奥妙的相互渗透,因为可以说这是同一颜色的深浅的变化:其中一个是积极成分,一个是消极成分,消极成分围绕、喂养积极成分,而积极成分边移动边进食。
②关于蜗牛,还有许多别的话要说,首先,它自身的湿润。它的冷血。它的延伸性。
③此外,我们无法想像一只抛开背上甲壳而静止不动的蜗牛。它休息时立即将身体缩进壳内。相反,由于腼腆,它一露出那赤裸的身体,一露出它脆弱的外形,就赶紧往前运动,刚一暴露就迅急前进。
④干燥的季节,它们隐居在壕沟里,而且它们的存在似乎有助于居住地的潮润。那儿,也许有其他冷血动物与它们为邻,如癞蛤蟆、青蛙。可是,它们离开壕沟采用不同的方式。蜗牛更有资格住在那儿,因为它离去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⑤然而要记住,它们虽然喜爱潮湿的土地,但并不喜欢那泽国的湿土:如沼泽、池塘。它们当然更喜欢坚实的土地,但这种土地必须是肥沃和湿润的。
⑥它们也爱吃蔬菜和水分充足的绿叶植物。它们懂得挑选最嫩的叶子,食后仅仅留下叶脉。
⑦它们待在壕沟底干什么?它们喜欢那儿的环境,但那儿终不是久留之地。它们是壕沟的常客,但它们向往浪游的生活。而且它们在沟底和在泥土的小径上一样,背上的甲壳依然使它们显得矜持。
⑧当然,到处背着这样一个壳儿确实是个累赘,但它们并不抱怨。相反,它们把这当成一件幸事。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它们随时可以躲进自己家里,使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无可奈何。这实在是一种可贵的长处,为此付出代价完全值得。
⑨它们由于有这个能耐、这个方便而洋洋自得。我是一个如此敏感、如此脆弱的生命,怎么能够固若金汤,不怕那些讨厌的东西的袭击,享受幸福和安宁?于是,这背上的掩蔽所应运而生。
⑩我如此紧紧地附着于地面、如此令人怜悯、如此缓慢、如此一往直前、如此有本事离开地面缩进我的家屋,我还有什么忧愁?任你把我踢到什么地方,我有把握在命运放逐我的土地上重新站立起来,重新附着于地面,而且在那儿找到我的饲料——泥土,这是普通的食粮。
⑾啊,当一只蜗牛是多么幸福、多么快活!它还用自己的流涎在它接触过的一切东西上在留下印记。它身后是一道银光闪闪的轨迹。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要生存就难免冒风险。
⑿蜗牛是孤独的,的确如此。它的友人寥寥无几。可是,为了生活得幸福,它并没有这种需要。它同大自然如此亲密地黏附在一起,它如此亲切地享受大自然的恩宠;它是它所拥抱的土地和菜叶的朋友;它是天空的朋友。它骄傲地抬起头颅和那双敏锐的眼珠:高贵、从容、睿智、自豪、自负、骄傲。
⒀请不要说蜗牛在这方面和猪相似。不,它没有那种平庸的小脚、那种惴惴不安的碎步小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蜗牛,既赞颂蜗牛黏附大自然,勇敢无畏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又批评蜗牛不讲卫生,缺乏独立性,骄傲自满。
B.这篇散文具有深刻的寓意:一切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并因此快乐和幸福。作者希望,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当一只蜗牛。
C.文章先写蜗牛普通、细微、低贱的一面,后写蜗牛有风度、本事和强大的生命力。抑扬之间,蜗牛美好品质和美丽内心得到充分展示,文章寓意得到深刻表现,感染力增强。
D.为了描写蜗牛美的形象,赞美蜗牛幸福快活的生活,作者断然否定同是冷血动物的癞蛤蟆、青蛙,否定同样有高贵、从容等品质的猪。这种以贬斥别的动物来捧高蜗牛的写法其实有损蜗牛的形象。
E. 作者综合运用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咏物言志,“物”与“志”有机地融为一体,所咏之物鲜明、清晰,所表达的思想具体、形象。
【小题2】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分条概括蜗牛的生活习性。(5分)
【小题3】文章第⑨、⑩自然段用第一人称“我”,而最后三段改用第三人称“它”。请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理由。(4分)
【小题4】作者动情地赞美:“啊,当一只蜗牛是多么幸福、多么快活!”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生活进行探究。(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完善语言和超越语言
言意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来解决呢?中西双方由于立足点不同,在取径上亦产生了分歧。西方人的观念一般是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相通,所以多从语言入手来调协二者之间的纠纷,早期的倚重修辞学、逻辑学之类正显示着这一取向。
现代西方理念转成语言本位,虽看到了语言对思想的局限,却更加注重从语言自身的发展与改进上来解决问题,典型形态有二:其一是语义分析,即通过词语、概念的辨析,尽可能地促使语言的表述走向精确化与严密化,以此来消除思想和逻辑上的歧义。这种做法对科学认知会有好处,却并不利于语言表达中的人文内涵的发扬,因为人文内涵本身就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尤其是带有“形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体悟,更无法用精确的概念来作表述,所以语义分析的结果必然是将一大批哲学、美学的思想成果拒斥于学术殿堂之外,其利弊得失自难相抵。
另一种做法乃是在承认语词文本多义性(即能指与所指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尽量拓展其表意的功能,具体代表又有现代阐释学和解构主义之别。现代阐释学是将读者引进语言意义的重构活动之中,通过不同读者的反复解读,使文本意义不断得到新的生发,从而打破原有作者与既定文本对意义的限制,让语言意义的多重性得以充分显露出来。
解构主义更是致力于无限地拆解文本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既有联系,尽量在文本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发现破缺,进而导致中心意义的颠覆乃至消解,这样一来,语言本位终于通向了语言对思想的放逐,而语言活动也就演化成为一场“语言符号的游戏”。
现代阐释学与解构主义在处理言意关系的策略上各有千秋,但都采取了从文本结构与语言符号入手的路向(前者用重构的方式来重建意义,后者则以解构的手段来消解意义),其就语言自身来解决言意矛盾的思路如出一辙,于此亦可见出言意一体观在西方的强大势力。
与之相比照,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迥然有别。我们的先辈既然认定“形上”之意与语词概念之间存在着质性上的差异,其解决的办法就只能是超越语言,庄子所谓“得意忘言”正是超越语言的鲜明告白,亦是“言不尽意”所要导致的必然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得意忘言”并不意味着废弃语言,人的思想总还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所以“寄言出意”仍不可少。“寄言出意”的要义在于不单纯倚靠概念化的语词来表述思想, 更要借助多样化的方法使听者有所感受并得到启悟,从而进入“思”的境界。《老子》书中揭橥的“正言若反”“大辩若讷”,《庄子》标榜的“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易传》鼓吹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汉人惯用的以“赋比兴”说诗,以及后来佛教禅宗常有的“遮诠”“设喻”“直指心源”“棒喝”诸法,皆是为了在寻常的概念化表述之外,另行开辟非比寻常的“寄言出意”之路,俾使听者得以悉心悟入。而所“寄”之“言”只是起着一种启发、诱导的作用,并非说话人的根本旨意所在,所以又希望听者不要执着于这些言辞的表面意思,而要借以为阶梯,用以跨越现有的思想套路,在跨越后即可弃之不顾,这也就是“得意忘言”的精神所在了。
于此观之,“得意忘言”是以“寄言出意”为前提的,要通过独特的“寄言”方式,让言说者的本意能够为言说对象所领悟 (即“得意”) ,于是可以超越语言(“忘言”)。这是东方民族(印度人亦复如此)特有的解决言意矛盾的思路,跟西方现代语义分析力求语言精密化的取向恰好相反,因为它们所面对的乃是言意关系中“形上”与“形下”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节选自《“言”与“道”——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想通,倚重修辞学、逻辑学之类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以此来消除思想和逻辑上的歧义。
B.语义分析对科学认知会有好处,却并不利于人文内涵的发扬,其结果是将一大批哲学、美学的思想成果拒斥于学术殿堂之外。
C.现代阐释学是将读者引进语言意义的重构活动之中,通过不同读者的反复解读,使文本意义得到新的生发,试图就语言自身来解决言意矛盾。  
D.解构主义则以结构的手段来消解意义,这样一来,语言本位终于通向了语言对思想的放逐,而语言活动也就演化成为一场“语言符号的游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人持言意一体观,一般是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相通,所以多从语言手来解决言意矛盾。
B.注重从语言自身的发展与改进上来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并不利于语言表达中的人文内涵的发扬,弊大于利。
C.中国传统的解决言意之间矛盾的办法是超越语言。庄子所谓“得意忘言”正是“言不尽意”所要导致的必然结果。
D.“寄言出意”中所“寄”之“言”只起着启发、诱导的作用,根本旨意是使听者有所感受和启悟,进入“思”的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意忘言”要通过独特的“寄言”方式,让言说者的本意能够为言说对象所领悟,于是可以超越语言。
B.现代阐释学与解构主义在处理言意关系的策略上各有千秋,但其就语言自身来解决言意矛盾的思路是一样的。
C.东方民族(印度人亦复如此)特有的解决言意的思路,不如西方现代语义分析力求语言精密化的取向。
D.佛教禅宗常有的“遮诠”“设喻”“棒喝”诸法,开辟了非比寻常的“寄言出意”之路,都体现了“得意忘言”的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二
①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当之无愧的。昆虫不仅是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地球上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人们在距今3.5亿年前的石炭纪地层中发现了最早的有翅昆虫的化石,这表明昆虫掌握飞行这项技术,仅仅发生于第一批动物登上陆地的7000万年后。
②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而翅的起源在科学界已经有了比较公认的理论——它源于水生昆虫幼虫的羽状鳃,这种生在体壁两侧的鳃在蜉蝣的水中生活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推测得到了分子生物学的佐证。
③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是构成昆虫外壳的多糖分子,说起来与淀粉、植物纤维同属一家。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在这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满足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不过如果你要以为昆虫的飞行不过如此,那就大错特错了。
④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的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想想看,把一辆汽车的油门踩到底,怒吼的引擎也只有每分钟数千转而已。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它们翅膀的“攻角”(也就是翅膀平面与气流的角度)处于时时变化中,而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划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现代航空界中对可控涡流的研究和应用只不过是最近十几年的事,这还多亏了超级计算机的帮助。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重力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⑤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当然,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航行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小题1】根据文中划线“   ”的句子进行推断,第一批动物登上陆地的时间大约是
A.距今3.5亿年前
B.距今2.8亿年前
C.距今4.2亿年前
D.距今10.7亿年前
【小题2】根据第③段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A.昆虫翅膀由淀粉等纤维物质构成,没有骨骼和肌肉的支撑。
B.构成昆虫翅膀的几丁质柔韧性极强,远胜碳纤维复合材料。
C.翅脉增强了翅膀的刚性,可以满足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
D.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使其飞行产生升力。
【小题3】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述“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