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邵象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萨苏
①在世界稀土产业圈中,一个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颇为引人注目。据说,上世纪70年代初中日恢复邦交时,日本要求高价购买包头钢铁厂的矿渣。此事报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和矿冶研究院对此进行调查,并最终拒绝了这笔看似合算的买卖。事后看来,这个决定极大地保护了我国的稀土资源。
②在当时科学界看来,周恩来总理作出如是决定,首先是因为他熟悉包钢,此外还因为一位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十年前证明,这些“炉渣”中蕴含着价值巨大的瑰宝。
③这位科学家,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近代钢铁冶金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邵象华先生。邵象华,浙江杭州人。这位冶金专家从小就天资聪颖,因此在中小学不断跳级,以至于大学毕业才十九岁。1934年,他考取第二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冶金,1937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此后在科研和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
④邵象华先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已经对包钢的“炉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切地说,当时他是在钢铁研究院院长陆达的安排下,前往包钢考察其平炉炉渣的再开发问题。当时,包钢已经积存炉渣二十万吨,保存很难,丢弃又总觉得其中似有些特别价值。邵象华的到来,初步为这批神秘的矿渣确定了第一个价值——他从矿渣中发现了品质很高的铌,进而制造出当时我国非常需要的铌锰高强度低合金钢。
⑤这种合金钢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梦寐以求的金属,钢材加入铌后,可以细化晶粒,在提高钢材强度的同时,还能够改善钢的韧性。在相同强度下,这种钢材比普通碳钢轻20%~30%,抗锈蚀能力也得到增强。它的用途广泛,可以用在汽车、拖拉机、起重机,以及其他需要承受大应力的结构上,价值很高。
⑥能够制造出这样的钢材已经令人欣喜,更重要的是,邵象华先生研制出的合金工艺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成本颇为低廉。能够产生成果并不容易,能够产生可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成果,更不是普通学者可以办到的。从此以后中国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钢材。事实上,1960年前后,邵先生已经多次发表关于铌合金的论文,他在包钢的工作可谓有备而来。上世纪70年代后,我国对于稀土资源的认识和研究逐渐加强,最终成为世界稀土大国,这些早期工作功不可没。
⑦1942年,抗日战争最需要钢铁的时候,邵象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于四川綦江指挥设计、建设了我国第一座新型平炉炼钢厂。这座碱性平炉是除沦陷区外的全国最大平炉,一度被称为中国战时工业的骄傲。
⑧1945年,日本法西斯投降,邵象华接受任务前往接收鞍山钢铁厂,使这座在战争中满目疮痍的钢厂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1949年初,***与包钢矿渣的故事,引出下文对邵象华的介绍,又突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事件的重要性。B.第③段叙述邵象华的求学经历及回国后取得一系列成就,表现了他天资的聪颖和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出众。C.第④段写邵象华是主动系统研究包钢“炉渣”的第一人,在铌的发现和铌锰高强度低合金钢的制造上功不可没。D.第⑨段写邵象华深入浅出地给记者们上了一堂难得的科学普及课,侧重表现了他不摆架子、亲和力强的特点。E. 本文前后提到稀土,点明邵象华的科研对象与稀土有关,突出其科研的价值和前沿性,也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小题2】(小题2)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小题3)第⑿段含意丰富,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8 02:3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大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系)设立教授会,由教授会规划各的工作。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 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

(摘自蔡磊珂《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的工作。
【小题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小题3】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静的独语

——纪念肖邦逝世150周年

肖邦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乐声悠扬飘来,听上去似乎是作曲家一不小心,让人窥见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寂沉思。当然,音乐没有具体明确的语义,谁也说不清楚,肖邦的自言自语究竟说了什么,但肖邦音乐所独具的表达口吻,几乎一开始就会在听者的音乐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肖邦所钟情的表达媒介只有一个——独奏钢琴。一个人独自坐在钢琴键盘前,从手下流出的音符自然具备私密性,与上百人合奏交响曲的千军万马之势迥然相异。虽然肖邦远非首创钢琴独奏的第一人,但在他的手下,钢琴在历史中第一次被转型——成了倾诉个人心境的最佳手段。

交响曲、歌剧这类“宏大叙事”的代表性体裁因而在肖邦的创作视野中全然消失,就连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这些在传统中占据钢琴作品中心地位的大型曲体,在肖邦的创作生涯中也一律被置于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暗示性标题,和绝没有具体景物描绘意图的“小型”作品。这样做不仅需要艺术上的眼力,而且需要道德上的勇气。因为在肖邦时代,除他以外,没有任何一个重要音乐家终其一生固守这种“私人叙述”的写作思路。舒曼在早年似乎是肖邦在音乐上的同道,但人到中年后,终于没能摆脱德奥根深蒂固的交响乐传统的强大吸引力,拼命在言不由衷的交响语言漩涡中挣扎。至于李斯特,虽然也热衷于钢琴音乐的潜能挖掘和性格拓展,然而更多是为了博取外表的辉煌与廉价的掌声,因而与肖邦独语的趣味恰恰形成对比。

肖邦因此踽踽独行。他身为著名钢琴家,但却完全不像其他炫技大师,不仅在成名之后拒绝旅行演出,甚至很少举行公开音乐会。另一方面,他又违反常规,作品的体裁类型看上去更像是炫技大师为自己实际演出而写作的一些应景小品。据说,肖邦年轻时在华沙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曾对这一天才横溢的后生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能在波兰民族歌剧的创建上一展宏图,但日后的事实令他失望。肖邦似乎很早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天然禀赋。他注定属于一个孤寂的抒情世界,排斥人声鼎沸的喧哗与凯旋。

奇怪的是,他真的非常喜欢歌剧,旅居巴黎时晚间经常去观赏歌剧。众所周知,他最欣赏的同代作曲家是以优美旋律著称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利尼。然而,意大利歌剧中的华美咏叹和醉人的旋律转到他的笔下,却没了舞台的灼热气息,变成了清冷而细腻的内心婉唱,如泣如诉,丝丝入扣。再如肖邦对巴赫音乐的独特吸收。肖邦终身崇敬这位日耳曼先辈无与伦比的深刻逻辑与清晰思维,虽然巴赫的神性音乐世界与他自己飘逸的音乐风格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恰是巴赫对位精神的肖邦变种,肖邦作品中无所不在的复调穿插与线条出没,正源自肖邦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自幼便如庖丁解牛般的纯熟运指体验。

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想象世界,它与现实世界相平行,但与现实世界又绝不相同。肖邦只是肖邦,在音乐的丛林中,他选择了一条幽僻的小径并最终到达了“罗马”

【小题1】肖邦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小题2】“他选择了一条幽僻的小径并最终到达了‘罗马’”,联系全文,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小题3】文中第三段写舒曼和李斯特,第五段写贝利尼和巴赫,两段同样是写“其他音乐家”,在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上有什么不同?试阐述之。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烛火丹心朱亚杰
1914年冬,朱亚杰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中堡镇。在扬州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春游,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这让他对燃料化工和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由于家庭经济日趋困难,父母劝他辍学回乡,而他却说:“只要供我上学,将来家中祖产片瓦分田不要。”逆境中他发愤学习,1934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二·九”运动中,朱亚杰是请愿示威游行队伍的交通员,目睹斗争的壮烈,他深刻地理解到: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
1938年,朱亚杰在西南联大结束大学生活。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教育部公费留学生,前往英国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49年,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悄然撤销驻英使馆,朱亚杰第三年的公费再无着落,朱亚杰无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半工半读受聘于一家公司。聘用期满,公司对朱亚杰许以“高薪续聘10年,并负担全部家属赴英费用”的承诺,可新中国的成立早让朱亚杰归心似箭,续聘的请求被他婉言谢绝。1950年,朱亚杰回到祖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
在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创业中,朱亚杰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朱亚杰对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担任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朱亚杰开发出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此项研究成果20年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文革”后期,下放到农场放羊的朱亚杰回到华东石油学院(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后更名),为挽回动乱对石油科技造成的损失,朱亚杰丝毫不顾工作环境的阴暗潮湿,昼夜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1981年,为让混乱中的石油高等教育尽快走向正轨并大幅度提高层次,时任副院长的朱亚杰不顾年事已高,四处奔波,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了研究生部。
朱亚杰在煤炭、油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的综合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享誉中外,对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1980年朱亚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而作为中国新能源的奠基人,朱亚杰1990年主持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攻关计划,为“九五”以后我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亚杰常告诫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事事考虑个人前途利益。而“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则是朱亚杰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遵循的为事业之道、为人之道。朱亚杰誉满学界,后来又相继担任一些政治组织、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但他一直讳言自己。在他看来,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拿它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1996年,朱亚杰病重住院,仍然拖着病体对每一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逐字逐句修改。朱亚杰病危时,他指导的博士刘晨光教授出国进修前来与老师辞行,朱亚杰因带着氧气面罩而不能说话,忍着剧烈的疼痛,艰难地坚持用笔交谈,一再嘱咐刘晨光要注意考察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当时的情景令医护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爱国者朱亚杰如烛火一般,以赤诚之心,用尽毕生精力,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孙兴文《克尽毕生一寸丹》等)
相关链接
①他潜心科研,对他钟爱的科学事业敢为人先,为能源研究执着追求;他教书育人,对他寄予期望的学生呕心沥血,为石油教育撑起一片天空。他便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化工学家和教育家朱亚杰。
(摘自《科技名家风采录》)
②1957年我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每逢学校开大会,常见到一位衣着整洁、身材修长的清瘦中年人,或拎一只木凳,或提一只马扎,和大家一起坐在台下。从高年级学生谈话中我知道了他就是留学英国归来的人造石油化工专家朱亚杰教授。
(楚泽涵《我的好老师——怀念朱亚杰先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朱亚杰留学英国期间,曾就职于一家公司,是建设新中国的念头促使他谢绝公司的挽留,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说明信念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影响很大。
B.朱亚杰曾忧心石油高等教育的状况,并为建立研究生院四处奔走,他认为若非如此,石油高等教育就很难尽快走上正常发展道路,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层次。
C.在朱亚杰看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心存敬畏并把科学置于最高地位,而不应该亵渎科学用它来获取名利,所以朱亚杰虽然誉满学界,却较少公开谈及自己。
D.朱亚杰很早就对化工和能源兴趣浓厚,后来长期致力于此方面的科研工作,他潜心钻研执着追求,在科学上卓有建树,对我国的能源技术的发展很有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扬州中学读高中期间,朱亚杰因为家境拮据,差点儿没辍学,是求学的信念和淡泊的意识让他得以坚持,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
B.朱亚杰在北京石油学院从事教科研工作,培养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C.朱亚杰关心学生的成长,他希望学生们有家国情怀而不要事事考虑自己,在学习时要打好基础,以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D.朱亚杰心系科研工作,病危时他只能用笔写字来与刘晨光教授指导的博士交流,叮嘱他出国进修后别忘关注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
E. 朱亚杰作为留英专家在学校里有名声,而在学生眼中却是朴实无华的,学生楚泽涵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老师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小题3】朱亚杰认为“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这一点在他的人生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震云的双重生活
一身黑色西装的刘震云和一袭红裙的刘雨霖出现了。他们在前排坐下,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聚拢了过去,咔嚓声响起。这是2016年9月20日上午,西安。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一句顶一万句》的发布会现场。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导演刘雨霖是他的女儿。
刘震云的名字以“原著/编剧”的头衔醒目地出现在海报的第一位置,整个发布会上,他是主导现场的角色。这并非刘震云在今年中国电影大银幕的唯一一次出场——发布会前一天,另一部根据刘震云作品改编、由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金莲》将推迟到11月上映的消息刚刚曝出。因为两部改编的电影同时上映,曾有媒体称2016年为“刘震云年”。
几天后,他又出现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与获影后的范冰冰、获最佳影片的冯小刚的合影中。在一篇报道中,“范冰冰眼含热泪,兴奋地拥抱了导演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
我们村
作家刘震云来自河南。这位在北京生活了近40年的作家日常话语里还是会经常出现“我们村”、“俺村”。别人说他幽默,他说“我是我们村最不幽默的人”。他是1978年的河南省高考状元,进了北大中文系,上课时不理解班上女生嘴里总嚼着点什么,“按照我在村里的经验,这是在我们村牛棚里才能出现的情况”。
刘震云作品中的故事背景很多都是他的家乡,人物的职业也经常是钉鞋的、杀猪的、贩驴的、剃头的一类的乡村手艺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这30多年里,他从未中断过与故乡的联系。直到现在,他每年都会回延津县城或西老庄村住一段时间,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他在接受当地媒体的一次采访中说,“回到村里,就像鱼儿回到了大海。”
介入
即便在从作家到电影人的转换中,刘震云外表的改变也是极其有限的。几年前有一次他与冯小刚一起参加电影宣传,一个裤腿卷在膝盖上就上台了。底下一片笑声。女儿刘雨霖后来对母亲说,“哎呦,妈,我爸太丢人了。”
他有时会客串角色。这次是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扮演一个相亲者,一个“不着调的”卖手机的中年男人,穿西装打领带,戴黑框眼镜,劈头就问对面的女人:“尼采知道吗?”这个装文化人的相亲男在问了4个“知道吗”的问题之后被女方轰走了。
刘震云曾经多次解释过介入影视圈的事情:“大家肯定觉得我在电影里介入得特别深。其实呢,真实情况太简单了!有一个好朋友是电影界的人,我知道我们会心的程度,他是能把电影做好的。就好像去汴梁,你和一个人投脾气,但到另外的路口又有一个人,也去汴梁,也投脾气,也就结伴往前走了。我对影视的介入就是说句话而已。这种介入我在生活中每天都特别多,我去菜市场,会问,萝卜怎么卖啊?人家说一毛五,我一拎,走了,就没人说我对这个萝卜和菜市场介入深。”
底色
宋方金记得有一次在出租车上,刘震云提起《一地鸡毛》里的小林,这个小林现在会是街头的一个下岗工人呢,还是会变成了潘石屹?他问宋方金,你觉得变成哪种人更有意思?宋方金答,当然是变成潘石屹更有意思了,你可以写一写这个社会的波澜变化。
“刘老师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他说我跟这些富人不亲近,就是不喜欢这些人,不喜欢这些富人,还是更喜欢写尴尬的人,失意的人。”宋方金回忆。
乡村生活让刘震云同样感到,人并不会因为阶层与身份就在智识上被区隔。刘震云觉得姥姥有见识。尽管她矮矮的,不识字,但会干活,姥姥割麦子,她割到地头,别人只能割一半。他问姥姥为什么割得这么快,姥姥说,不要直腰,直了第一次,你就要直第二次、第三次。
刘震云对所谓的知识分子不时流露出不屑:“有时候读他们十年书,还不如听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喊丧的、染布的、开饭铺的一席话呢。特别是中国作家,也假装是‘知识分子’,他们一写到劳动大众,主要是写他们的愚昧和无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百十来年没变过。采取的姿态是俯视,充满了怜悯和同情……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认为重要和强调的事情,我舅舅和我的表哥们认为并不重要;他们忽略和从没想到的事情,却支撑着我亲人们的日日夜夜。他们与街头暴力乞讨者不同的是,乞讨者把匕首扎到了自己身上,他们把刀子扎到了别人身上。我讨厌这样的写作,讨厌这种‘知识分子’的写作。”
(摘编自《人物》2016年第10期,作者刘磊)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刘震云对所谓的知识分子不时流露出不屑”,这虽然表达出他对知识分子的严厉批评,但也体现出他对知识分子的偏见。
B.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突出刘震云在影视界取得的成功,引起读者的兴趣,关注他除创作之外的另一重生活。
C.刘震云谈到他介入影视圈的那一段话,表现他对影视发自内心的喜欢,意在体现他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
D.本文多次写到刘震云的农村经历,突出强调农村生活对他产生的刻骨铭心的影响,旨在表现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小题2】请简要概括刘震云在文学写作与影视界取得双重成功的内在原因。
【小题3】对于作家刘震云介入影视圈,大众有褒有贬,你又是如何评价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钱学森,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1957—1982)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力学学报》第一届编委会主编(1958年后改由郭永怀担任),第二、三、四届编委会编委。他所倡导的“为发展生产力服务,为发展自然科学服务”成为中国力学学会成长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父亲钱均夫,少年就读于杭州求是学院,曾留学日本。母亲章兰娟,是杭州丝商的女儿。钱学森幼年就读于北京师大附小和附中,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1934年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专业是飞机设计。1935年8月,他从上海乘船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因为当时美国航空工厂不欢迎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并决定师从于当时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Theodore von Kármán)。从此,奠定了钱学森一生事业的基础。

1939年6月,钱学森以《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论文,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任该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并独立从事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同时,作为冯·卡门的助手,指导研究生的论文。这时期很重要的工作是钱学森与马林纳等一起,创建著名的古根海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后搬到阿洛约·塞科)。

1942年美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是教员之一,当时美海陆空三军技术人员中有不少是他的学生。这时,他还参与了军内远程火箭的研究,包括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燃烧理论研究等;先后担任航空喷气公司(Aerojet Company)的技术顾问和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团员,目睹了原子弹和雷达等多种先进武器的发展。

1945年5月,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钱学森随冯·卡门为团长的科学咨询团先后参观了美国几个最有名的实验室,如RCA实验室、NACA(美国国家航空委员会)等;之后又去欧洲,观察英、德、法等国的航空研究,特别是德国二战后期有关飞机、V—2火箭、炸弹等多方面的技术发展情况。1949年,钱学森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及“戈达德”教授,专授火箭技术及喷气推进技术课。这时,钱学森已取得了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1947年初,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时年36岁。直至1950年前,他先后为麻省理工学院专门培养气动力学研究生,兼任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技术实验室教授研究员等职。

钱学森很早即接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心怀建设祖国的大志。1948年祖国解放事业胜利在望,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国。但此时美国正值麦卡锡主义横行。1950年7月,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拘留,行动受到限制,并被剥夺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在被滞留的5年中,他完成了《工程控制论》一书,并讲授物理力学。冯·卡门后来在送别钱学森一家回国时,充满感情地说:“你现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

经过党和政府曲折的交涉与斗争,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回到了阔别20年的祖国。钱学森回国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1955年他与钱伟长、徐国志在原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运筹室的基础上,于1956年1月5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任第一任所长,钱伟长、郭永怀任副所长。从此我国有了专门的力学研究机构。早在1952年,周培源在北京大学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接着,1957年2月,钱学森又与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力学家创建力学研究班,地点在清华大学,专门培养力学高级研究人才。钱学森同时还兼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他亲自为学生讲“星际航行概论”。

(选自《中国力学学会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学森,中国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他所倡导的“为发展生产力服务,为发展自然科学服务”是中国力学学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B.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钱学森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任该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和创建JPL。
C.1948年祖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即将建立,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国。这是因为他很早就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心怀建设祖国大志。
D.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回到了阔别20年的祖国。并于同年与钱伟长、徐国志一道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E.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人物生平为线索贯穿全文,写出了钱学森一生对中国力学事业的巨大贡献,并对钱学森做出了高度评价。
【小题2】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阻止钱学森回国?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试作简要概括。
【小题4】有人说,钱学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有优越的家庭条件,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