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阅读障碍是从国外医学界的Dyslexia一词翻译而来的。也有学者认为Dyslexia应该翻译为“读写困难”。因为Dyslexia一词实际上包含了阅读和书写两部分,但目前“阅读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中文翻译。
阅读障碍还能进一步细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获得性阅读障碍,指由后天脑部损伤或者疾病引起的阅读困难,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阅读障碍主要指发展性阅读障碍。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一个阅读障碍患者,他会怎么看一句话都不通顺,但如果有助手在旁边按照原文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他马上就懂了。所以,阅读障碍患者本身并不是理解能力存在问题,更不是智力上存在问题,在生理上他没有明显的神经或者器质上的缺陷。
目前,虽然有个别国家允许有阅读障碍的学生申请口试,但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之下,阅读障碍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与正常人的阅读和书写差异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如导致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害羞或者急躁等。这些都不利于其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
全球约有1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因为阅读障碍不同于其他很多病症,用仪器检查一下是无法看得出来的。它自身又存在很多尚未明朗的复杂性,所以如何诊断阅读障碍患者也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难题。
目前,对阅读障碍的诊断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量表组成的测试来完成的。其中英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详细的量表,在Dyslexia组织的网站上,主要有两大类型的测试,第一类是筛查性测试,包含了机考测试和书面测试,这类型测试可以自我完成,但测试结果无法进行百分之百确诊,只能说明测试者存在阅读障碍的倾向;第二类是全套的诊断型测试,与第一类测试相比,突出两点——需要联系有资格的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测试,且诊断结果为确诊。
在今天,阅读障碍还是无法治愈。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的阅读障碍患者依旧在自己的领域中作出成就,如香港的丁锡全医生,他本身就是个阅读障碍患者,却最终当上了医生并致力于治疗阅读障碍患者。
但阅读障碍的发病原理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为阅读障碍的根本原因争论了数十年。有一种理论提出,阅读障碍是因为大脑存在语音表达的缺陷;另一种理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语音表达是完整的,只是语音表达信息时难以被大脑中的语言加工区所获取。针对争论,近日,比利时科学家巴特·博埃及其国际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连接性越差,阅读障碍的程度就越深。现实世界的声音进入大脑后,大脑对声音进行分类,但帮助它们能够被解读的神经连接出现了“故障”。虽然这个发现目前尚未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但它能够给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一个突破点,即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对语音表述的获取缺陷,而语音表述是完整的。这次的突破,也许会使对阅读障碍患者的治疗聚焦到增进大脑连接性的干预措施上。也许阅读障碍患者能有进行正常阅读的一天。
(选自2014年1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阅读障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障碍确切地说应称为读写困难,因为它实际包含了阅读和书写两个部分。
B.阅读障碍可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阅读障碍主要指发展性阅读障碍。
C.阅读障碍虽然不是智力问题,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也可能造成心理影响,从而不利于患者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
D.目前,科学界认为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连接性越差,阅读障碍的程度就越深。
【小题2】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贫困地区,一些儿童他们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很差,极有可能存在阅读障碍。
B.要确认是否患有阅读障碍需要联系有资格的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测试。
C.阅读障碍虽然目前无法治愈,但在非生理层面是可以战胜的。
D.关于阅读障碍的最新研究给阅读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也能进行正常阅读。
【小题3】从狭义角度来看,什么是阅读障碍?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说明。(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1 09:5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小题1】下列各项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小题3】(小题3)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族成年礼——冠礼、及笄,经周代统治者的规范,在士及以上阶层中广泛实行,后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很多仪节发生了简化甚至变异。到唐代,虽然统治者做了礼仪重整,得到部分复兴,但是却呈现出衰微之势,正如柳宗元所言,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宋代司马光亦云:“冠礼之废久矣。”鉴于此,司马光作《书仪》存其旧礼,其后的朱熹更作《家礼》在全社会大力推行,使得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对后世影响深远。金元一代,冠笄之礼不见于记载,而至有明一代,统治者力复旧礼,成年礼再度重建,然而到了国力衰微的明代后期又复于湮没,至清代因朝廷改易,上层社会的成年礼几于断绝,所幸广大民间依然有遵旧制、行旧礼者,但只不过是一成年礼俗形式而已。它们有的以断片的冠礼或笄礼的形式独立存在,有的融于婚礼之中,形式多样,散在民俗生活之中。
男子“庆号”,又称“送号”“贺号”,至迟于民国期间,仍遍及大部分中国乡村,形式上虽有差别,但都属于以村落为依托的集体成年礼。如民国二十六年安徽《繁昌县志》载:“繁惟男子弱冠,父兄择吉命字,亲友置尺许小匾,金漆书之,礼以联、烛、果、酒、彩、爆,名曰‘送号’。自是,成以字称之,不复呼名。”民国三十年河北《高邑县志》载:“凡届丁年,则联络等辈,举行贺号。预请能文者按名选字,义意贵能关切。择定后,书于红纸,榜示通衢,乡众醵酒相贺。受贺者设筵酬谢,依次劝饮。以后则呼其号而不名。此礼简而易行。”
女子“上头”,又称“冠笄”“上梳”“梳头”“开脸”等,都是笄礼的代称,后世为婚礼合并,属于与婚礼结合的个体成年礼。晚唐诗人韩偓《新上头》诗云:“学梳松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为要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诗中把一个即将成年、及笄待嫁的女子的娇羞之态和微妙的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这类诗中可以看出,在唐代,笄礼和婚礼就已经融合。后世更是如此,有大量的明清至民国时期地方志记载可为证。民国三十二年福建《明邑县志》载:“女子于及笄时已字人,则男家须备送首饰、果饼之届于女家,而女家则择吉期为其女加笄,并将果饼分送戚属,亦有宴客者。”并且,很多“上头”与“开脸”习俗结合在一起。清同治五年湖北《长阳县志》载:“嫁娶前一日,女家为女束发命笄,日‘上头’,又日‘开脸’。”至今,民间婚礼中婚前梳头、换装、开脸等俗依然不改。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各式各样的成年礼也在兴起。有的仿照古礼而行,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自行组织规模不等的仿古成年礼,取古代汉族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的形式纪念个体成年。有的与西方成年礼和当前时尚相结合,成年礼仪式中男子着西服,打领带,女子着西式礼服,走红毯、过成人门等,整个过程类似西方的交际舞会。有的则与时尚文化相结合,设计远足、野外生存等带有考验性的仪式环节,培养对父母、对生命的感恩之情。当前的成年礼重建尽管眼花缭乱,形式重于内容,乱象丛生,但整个社会已经意识到成年礼之于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摘编自贺少雄《汉族成年礼絮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礼”“及笄”成年礼在周代得到规范,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后,发生了简化甚至变异,后虽经历朝统治者努力,但仍然趋向没落。
B.“庆号”是一种以村落为依托的纪念男子成年的礼仪,又称“送号”“贺号”,至迟在民国期间仍遍及大部分中国乡村。
C.“上头”本来是一种纪念女子成年的礼仪,又称“冠笄”“上梳”“梳头”“开脸”等,后来和婚礼融合,并延续至今。
D.“庆号”“上头”虽不是完整的成年礼俗形式,但它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冠笄之礼,对渐次衰微的民族礼俗有传承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光作的《书仪》、朱熹作的《家礼》对当时日趋衰微的成年礼俗起到了保存、推广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B.在清代,成年礼在上层社会已不多见,但在民间仍然有一些遵旧制、行旧礼的人举行,尽管这种成年礼已不大规范、系统。
C.“庆号”是集体成年礼,有《繁吕县志》《高邑县志》为证;“上头”则是个体成年礼,有《新上头》《明邑县志》为证。
D.当今的成年礼形式多样,有仿古成年礼、与西方成年礼和当前时尚相结合的成年礼等,这至少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成年礼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子出嫁前一日,“女家为女束发命笄”;男方须送首饰、果饼等物给女家:这些习俗表明及笄和婚礼已经合二为一。
B.男子“庆号”、女子“上头”、男女成婚都有戚属和乡邻的参与,说明这些习俗都是传统礼俗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与当时社会的组织形式密切相关。
C.经历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仪节发生简化、变异,金元一代未有记载,至清代上层社会的成年礼也几于断绝:足见朝代更迭对传统成年礼的衰微有巨大影响。
D.男子“庆号”有较多的文化内涵,要请有文化的人接名定号;女子“上头”则主要是梳头、换装、开脸,重仪容妆扮:从中可以折射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广义上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指茶的人文科学内容。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有关茶的记载多达上千种。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
有的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秦统一中国后,茶叶开始由四川向全国传播,后来逐步形成了八大茶区。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茶叶的科学知识,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以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十个门类,记载了茶树的性状、品质、种类、采制方法、烹茶技术和饮用的器具等,介绍了饮茶的起源与饮茶的有关知识以及茶叶的产地。此书开我国茶书的先河,后来出现的茶书多达一百多种。“茶”字在陆羽之前有多种写法,“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陆羽统一写作“茶”,建立了“五茶归一”的功劳。
茶道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的茶道包括了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日本的茶道精神“和、静、清、寂”由此而来。被称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于宋代两度来华,归国时带回茶籽,引种于日本各地,并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并行的局面。原有的八大茶区进一步扩大,饮茶的方法也由“烹茶法”变为“点茶法”和“泡茶法”。宋代还出现了著名的五大瓷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种茶具应有尽有。
饮茶讲究用水,要“清、轻、甘、洁”。据说陆羽曾评出天下二十名水。如无锡惠山泉水、苏州虎丘寺石泉水、扬子江南零水等。茶与文人的关系密切,许多文人写过茶诗。如唐代卢仝写过著名的《茶歌》,宋代苏轼善于斗茶。陆游一生爱茶,写了大量的茶诗,被称为“茶诗状元”。郑板桥写茶联最多。茶与佛教、道教关系密切,许多高僧都是茶文化专家。饮茶中包含人生哲理,比如“大理三道茶”,第一杯苦涩,比喻少年捱苦;第二杯香甜,意喻中年过幸福生活;第三杯百味交集,代表老年细味人生。茶文化发展到今天,更加普及,茶馆遍天下。茶馆已经成为人们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现代茶艺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艺的核心是泡茶艺术,基本程序有:“群鹤沐浴、请君入瓮、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汤色、闻香通灵、三啜甘露、赞许回报。”1990年10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即第一届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到现在已经召开了七届。各地还有自己的茶文化节。茶博物馆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张羽新《文化源流例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而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指其后者。
B.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在当时荼与茶是一回事,荼就是茶,茶也就是荼。
C.茶叶的生产远在茶文化萌芽期之前,就开始由四川向全国传播,后来逐步形成了八大茶区,到了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D.随着茶的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唐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它的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羽的《茶经》开我国茶书之先河,其贡献远非首创,还在于其阐述之系统,记载之全面,介绍之详尽。
B.唐代诗僧皎然的茶道包括了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等,是日本的茶道精神的由来。
C.荣西禅师被称为“日本茶祖”,他两度来华,归国时带回茶籽引种日本各地,推动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D.有“茶诗状元”之称的陆游一生爱茶,是茶与文人关系密切的代表,在古代就连高僧都是茶文化专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代,饮茶的方法由“烹茶法”变为“点茶法”和“泡茶法”,饮茶的器具也推陈出新,瓷窑生产的各种茶具应有尽有。
B.饮茶讲究用水,据说陆羽曾评出天下二十名水,如无锡惠山泉水、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等,这些泉水无不“清、轻、甘、洁”。
C.茶艺的核心是泡茶艺术,与“群鹤沐浴、请君入瓮……”等泡茶的基本程序相比,茶的、种类及品质则无足轻重。
D.1990年以来,杭州连续召开了七届的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各地自己举办的茶文化节也不断涌现,可以说茶文化方兴未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绘画从宋代开始就有了意境之说。在欣赏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境。历代山水名家都将山水画的意境提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认为凡是优秀的山水画,必定具备山水性情,于是就有了“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镜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佳句,还把作品分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等档次。在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中,一幅高品的山水画应该具备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的特点。这样,才是意境表现的最高境界。
这里想表达的思想是:艺术家在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时,头脑中想的不仅是自然山水的外部形象,而且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运行内在规律的相互关联,并诗意地创造出画家心中更完美的自然形象,在心中得到一种意境体验。
南朝宋代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的美学观,指山水画创作应以表现自然物象内在的规律为主要目的,追求“天人合一”,强调“道”等意象表达的观念。论述初次系统地形成了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体系,提出山水画是以其表现外在“形”而体现内在“道”的观点,以山水形象来领悟虚无的道。艺术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心灵与自然物象碰撞交融产生心中的意境。王维《叙画》中也提出了“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抒情达意观点。在表现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时,受“天人合一”自然观影响的中国艺术家和绘画理论著作很多,从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到宗炳《画山水序》,都明确表示画家亲身感受自然的重要,从而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中国绘画理论在提倡研究客观自然取法自然的同时,着重强调作为主体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必须具有主观的审美感情。
受这种传统美学思想影响,山水画家在描绘山水时,“气积”在绘画创作时就体现在山水画中常展现的气韵,它是画面中展现出的最为生动畅达的一种绘画元素。正是因为这种流动绘画元素,使中国山水画有了格调、品味的高低。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创作和欣赏的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气韵生动”。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可见气韵在书画作品中至关重要。
气韵在画面中构成宇宙万物真气,也就是将《易经》中说的阴阳二气移到画面中,画家们常用黑白节奏和韵律来表达,幽谷山林、寒舍水榭等皆用墨笔来表现,黑白关系的精妙是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龚贤作品以积墨法为我们所熟知,其极为强烈的黑白对比,使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作品虽然黑墨面积较大,但是黑得泾渭分明,层次清楚,通透明晰,清澈可见。在条理清晰的黑白气韵下,作品给人以静寂安宁、厚重沉稳、华滋大气、生机勃勃的意境体验。“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章法构成和黑白布局使画面气韵精妙,引人入胜。
(节选自程绍君《小议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中,欣赏其意境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宋代山水名家将其提到了
至关重要的地位。
B.宗炳首次提出山水画要以山水形象来领悟虚无的道,从而使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
体系阐述系统化。
C.从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来看,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是山水画意
境表现的最高境界。
D.《画山水序》认为,艺术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心灵与自然物象碰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宗炳等人强调绘画要“取法自然”,谢赫、黄庭坚等人指出了气韵在书画作品
中的重要作用。
B.“气积”是中国山水画画面中展现出的最为生动畅达的一种绘画元素,它使山水画有了格调、品味的高低之分。
C.气韵在书画作品中至关重要,它在画面中构成宇宙万物真气,画家们常用黑白节奏和韵律来表达。
D.龚贤擅长积墨法,其作品黑墨面积较大,但黑白对比强烈,泾渭分明,层次清楚,通透明晰,视觉冲击力非常强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山水名家一致认为,山水性情是优秀山水画作品的必备要素,并把画作分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等档次。
B.艺术家要诗意地创作出有意境的山水画,首先心中要有自然山水的外部形象,更要把握自然界中万事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
C.宗炳认为,山水画创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表现自然物象内在的规律,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意象表达“道”。
D.中国绘画理论强调作为主体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必须具有主观的审美感情,同时要研究客观自然并取法客观自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老师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弄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弄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于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有理想,但很现实;他重悲剧,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
人生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不过,对于人生,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挑明问题,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评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朱光潜工作很勤奋,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只要通过勤奋努力,就能把生活中许多不明白而想尽快弄明白的事情弄清楚。
B.对人生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朱光潜重视现在,他认为过分地追究过去与未来的究竟,那是不通达的做法。
C.人们从“逝者如斯夫”这句话中看到的是毁灭与空虚的消极人生,而朱光潜看到的是生生不息、念念常新的积极精神。
D.作者认为,即便是出于爱,也可能产生一些麻烦和痛苦,因而人们只有抱着对人生通达的态度,才能幸福美好地生活。
E.对待批判他的人,朱光潜基本抱着学习的态度,这既是他大气量、大胸襟的表现,也是他“通达人生”的一种体现。
【小题2】文章的标题为“朱光潜的通达人生”,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朱光潜的“通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小题3】请简要慨括朱光潜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4】朱光潜认为: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对这句话中的“最不完美”和“最完美”是如何理解的?这句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