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丰子恺: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

范 昕

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即兴之作,小形,着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丰子恺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上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一次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一晚月上柳梢时,他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你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率性回答:“避难。”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是什么?”瞻瞻解释道:“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其中一人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

(选自2016年02月26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女儿丰一吟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人。

(节选自望秋园《丰子恺是个慈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子恺对陈师曾发表在上海《太平洋画报》上的一批画做了深入研究,对陈师曾赞赏有加,以至于丰子恺早期有大量的作品是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
B.丰子恺寄居杭州西湖,月上柳梢时出门写生,却无法捕捉越野微妙的情景氛围,徒劳而返。后来从朋友吟诵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让他豁然开朗。
C.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就有图画与诗意结合的传统,丰子恺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这些作品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大胆的创造。
D.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到沪江大学避难,小儿子对“逃难”的喜欢,给他的启示是: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本身的真相。
【小题2】丰子恺的抒情漫画至今依然能够感染读者,其原因有哪些?试分条归纳并简要分析。
【小题3】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包含着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5 12:2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周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各种“休闲散文”,也不是说古道今的所谓“文化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所作的是一种探究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世界中人的境遇和人的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世俗的实利主义时代,这样的探究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国平是孤独的’。然而,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结,他在追索中体验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②周围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守望的距离》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和人生的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上,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读者,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③周国平对探讨死亡情有独钟,因为死亡和人生的意义紧密相连,所谓“未知死,焉知生”即是如此。对生命的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寻求,全出于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人总有一死,无论经历多少喧哗和骚动,有过多少光荣与梦想,结局总要走向寂灭。他认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因而他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一个人思考过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

④他寻求爱的智慧,他认为爱情基于幻想,而爱的魅力在于“永远未完成”,每当爱完成了的时候,爱就终结了。他谈幸福,他说幸福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名利的热衷追逐,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的只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而不是幸福感。真正的人生境界是绚烂归于平淡,执着于淡泊中的追求。他侃侃而论的是人生的各种生活形态和情感世界。是对于人生真谛的感悟。读《守望的距离》,你会感到这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一种人生境界与另一种人生境界的挑战。那些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那些美丽的近乎格言和诗语的句子,都会深深地打动人的心灵深处,都会让人思考自我境遇,关怀自我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⑤其实周国平所追求的就是对于有限生命的超越。在茫茫世界中,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的具体的现实生命是偶然的,微不足道的。一个人无论获得多少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在时间上转瞬即逝,在空间只能偏于一隅。人要摆脱自我局限只有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上寻求无限,从而获得自由生命的体验。人( )在无限中感到自我生命的短暂、平庸的渺小,( )激越之情。并不是人人都在体验人生,尽管人人都生活着。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寻求个人和有限实际利益中去的人,尽管他们得到更多的名利,但他们无暇和无能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也就不能超越琐屑和平庸的生活事实,寻求和洞察人生中有意义的情调。没有精神家园的人不能将自我一分为二,其精神和物质,理想和生活事实也就相差无几,不能将自己的人生作为自我观照、思考和欣赏的对象,不能领略人生的价值和美好。

⑥周国平将自己的散文集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 ,距离产生美, 。当然人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利害,但一旦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就不会过份地看重和依赖它们,因为,在人生中还有比功名利禄、成功失败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这样就能始终对人生保持着诗意的美好感受。让我们永远拥有和执着地守望着这一片珍贵的精神家园吧。

【小题1】第②节画线句的意思是
A.生活充满着各种关系的琐屑;
B.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影响;
C.每个人的人格是独立、自主的;
D.生活会有无边的空虚无聊。
【小题2】联系上下文,为第⑤节括号处选项填空并简述理由。
A.如果就能B.只有才能
选项:( )
理由: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⑤节画线句的意思:(不超过15个字)
【小题4】联系全文,在第⑥节画线处写一段话,与上下文衔接。
【小题5】文章评判周国平散文属于哲理散文的依据是:
【小题6】文末说“距离产生美”。试举一例就此作简约论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现代以来,诚信一般合并使用。作为伦理道德范畴,诚信的基本含义类似于传统信的概念,它要求政府诚信,不要朝令夕改,更不要有法不依;要求商业活动诚信,不要毁约弃约,更不要坑蒙拐骗;要求社会交往诚信,不要轻诺寡信,更不要作伪撒谎。然而,在早期儒家思想中,诚信确实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作为伦理道德范畴,两者内容基本相同,可以通用;区别在于,诚是一个形上的本体范畴,信仅仅是形下的实践概念。。

诚在儒家学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庸》继承孔子的思想,系统论述了诚的问题。《中庸》认为,诚属于形上本体范畴,既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定,又是人性本质的规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对于自然界而言,至诚无息,化生万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意思是,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给予概括: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则是不可计算的。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提出人生的目的是“三纲领”,即明德、亲民、至善;人生的过程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是关键,济世以修身为本,修身以诚意为要。

在早期儒家那里,信与诚不是同一序列的概念范畴。诚是与仁、智等并列的概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说明诚是仁与智、内圣与外王的关键,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具有终极意义。而信只是良好人格的组成部分,还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自孟子始,把信与诚结合在一起,“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这对信概念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提升了信的层次,又使诚落到了实处,促进了信与仁义礼智等思想范畴平起平坐。

诚为信提供了天理依据,就是为信提供了绝对性。诚是信的灵魂,信的行为因诚而立。信与诚结合在一起,应认为是一项基本义务,是不证自明的道德律,必须绝对得到遵守。同时,诚与信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诚则信矣,信则诚也”。诚与信,是天道与人性的关系。朱熹认为:“诚是自然底实,信是做人底实。”诚反映客观世界的本真状态,是自然法则;信反映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准则。自然界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是真实的,不会作假,人间世也应像自然界一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诚实无欺。诚与信,又是主体内心与外化的关系。诚是主体内在的一一种本然状态,信则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内在之诚的外化,诚是信的思想基础,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信是诚的具体表现,无信则不足以见诚。

(节选自夏海《儒家之信所蕴含的现代意义》,《深圳特区报》2017年10月1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诚信的基本含义类似于传统的诚,它对人们的商业活动、社会交往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B. 诚是形上的本体范畴,信是形下的实践概念,二者同属伦理道德范畴,直到近现代才合并使用。
C. 作者认为诚既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定,又是人性本质的规定,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 诚与信是主体内心与外化的关系,诚是信的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具体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提出了诚和信的基本含义以及早期儒家思想中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B. 第二段以《中庸》和《大学》相关论述为例说明诚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C. 第三、四段论证了诚提升了信的层次且对人有终极意义,因此诚先于信的观点。
D. 最后一段主要论证诚和信的密切联系,认为诚是自然法则,信是做人的准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轻诺寡信,作伪撒谎,就不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B. 对于人生而言,诚是修身的关键,一个不诚的人,也肯定不会是一个守信的人。
C. 如果没有孟子发展和完善了信的概念,信就不会进入仁义礼智的思想范畴之内。
D. 诚信是不证自明的道德律,因此也必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人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狮子

胡炎

①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②当然,历史没有记下那个石匠的姓名。一千年后,我站在石狮子的面前,遥想着石匠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和那张黑脸膛上纷飞的汗珠,试图还原岁月深处的现场。盛夏七月,毒日头正在我的头顶疯狂燃烧,所以我想当然地为石匠设置了一个燥热的季节。

③这里埋葬着一个古代的将军。石狮子为他镇守着另一个世界。我在史志和碑文里早已领略了将军生前剽悍勇猛的风采。此时,他就躺在石狮子后面那个巨大的墓冢下,让人感到他似乎依然活着,只是改变了肉体的形式,因为他的威名和这一派令人肃穆仰视的庄严从来都不曾消失,无论在文字里还是在人们的传说中。

④消失的,只有那个平凡的石匠。

⑤我坐在石狮子前方的石阶旁,那里正好有一棵树,投下了有限的阴凉。我承认,我像石匠一样平凡,甚至可以说,我连石匠也不如,简直可以称得上平庸。我想我用不了一千年,也许几十年后我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了无痕迹。没有人会为我雕刻一头石狮子,我当然更不可能躺在那个雄伟的墓冢下,身穿驰骋疆场的铠甲,受万世瞻仰。就此而言,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因为屹立千年的石狮子告诉我,那一定是个杰出的石刻艺术家,尽管他在浩瀚的历史中同样微渺如蚁。

⑥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但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

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那个石匠,让一块在地壳里沉睡亿万年的石头有了生命,而他却把自己凿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

⑧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前,他可能是一个享誉民间的匠人,雕刻过不计其数的石兽、石碑,甚至包括石碾这样的农具和石臼之类普通的家用器皿。在那个时候,他或许像寻常百姓一样一面雕刻一面抽着旱烟、拉着闲话,考虑着是否把这个吃苦受累的手艺传给子孙,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只用这个手艺换得衣食,在雇主的家里饮着自酿的烈酒,直到乾坤倒悬,酩酊大醉……

⑨但是某一天,他接到官府的指令,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⑩石匠离开家的时候,回头久久地望着他的妻儿。他没说一句话,似乎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永久的诀别。在这里,我猜测石匠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因为这个任务非同寻常,倘若失手必然性命难保。但我更愿意相信,石匠当时想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满怀着对将军的敬仰,他要为这个戎马一生、保家卫国的将军做点什么,那就是用一头骁勇无敌的石狮子镇守将军的仙府,让他的敌人和跃跃欲试的盗墓贼望而生畏。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

 “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   

我点点头:“我懂。”

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的密密麻麻的皱纹。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原载《大观·东京文学》)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句子的含义。
(1)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
(2)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
【小题2】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我站起来……我懂”)。
【小题3】概括第8段文字的内容,并简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结合末段,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全球人口数量增加,垃圾增速远超人口增速,固体废弃物处置几乎成为许多城市的“心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固体废物污染强度高,危害着人们的生存环境。

固体废物根据其产生源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固废垃圾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我国,固废妥善管理和处置工作目前主要遵循这三个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国君向笔者说:“减量化就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废物的产生,为城市减负;资源化指可回收物或固体废物作为原料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只有废物作为原科变成产品回到消费者手中,才算是资源化;无害化指固体废物和垃圾的处理处置符合排污许可证即排放标准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空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卫生要求都要符合相关标准。”

根据这一原则,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废弃物转化为能源的行动,使中国的固体废物处置事业迅猛发展。

(摘编自《绿色生活,变废为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9日)

材料二:2014年各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无害化处理率


(数据于《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规模分析图表》)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流入,垃圾产生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2015年全市垃圾产生量已达790万吨,日均清运量2.17万吨,日处理能力1.52万吨,处理缺口达每天6500吨。“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2017年10月30日,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的目标。

目前,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环卫专业作业单位向社区延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但居民初次分类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更多的是依赖物业公司二次分类,集中分类和资源利用环节靠后。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一是分类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目前分类回收桶摆放只深入到社区层面,且并未实现全市覆盖。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由于目前北京市主要采取“按人按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垃圾分类和收集信息手段薄弱,在垃圾分类与否、垃圾产生体积上并未对市民形成数据管理和实质性的奖惩。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不力。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易腐及厨余垃圾分类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这“三个衔接”并不完善,生活垃圾网络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

(摘编自《健全奖惩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中国日报网》,2018年7月18日)

【小题1】下列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的是(   )
A.实行净菜进城
B.石油液化气、煤气、天然气代替煤炭
C.酒店提供一次性卫生商品
D.以“小而精、简而美”为原则设计产品包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为城市减负。
B.虽然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在全国整体已接近饱和,伯部分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和甘肃)仍有快速扩张的机会。
C.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难就难在将其顺利归位。每位公民都必须以负责任的心态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D.提高“按人按月”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数额,有利于解决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的问题。
【小题3】请结合材料,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