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D.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D.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B.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4:4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美与艺术美
乔延菊
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艺术要实现自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唐代张彦远有“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主张。纵观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能发现举不胜举的“自然美”的佐证。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射的是其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因此健美匀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讴歌和赞扬的对象以及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说起绘画艺术的自然美,不得不提到壁画。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室壁画,题材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虽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古埃及壁画人物程式化的装饰味道很浓,中国绘画则是以线为主,但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及形象仍具有鲜明的地域人种特征。中国的石窟艺术造型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及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蜀人特征,龙门石窟的佛像是典型的中原人特征,云冈石窟则具有塞外突厥人特点,等等。
中国唐代的石窟壁画将“贸鸽”、“饲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传递出自然之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绘画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再现当时人们的自然生产生活状态。照相技术出现之后,画家们逐渐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再现自然。高尔基说:“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由此可见,艺术的职能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艺术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因而要高于生活。作为绘画艺术,决不是生活素材的原始状态的复制,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精神进行再创造。正如契诃夫所说的:“即使观察人们已经观察了千万次的月亮时,也应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别人的已经陈旧的东西。”艺术家要在现实世界经历很多,熟悉内在和外在的现象,将富有典型性的形象加入自身的情感体验,把生活中富有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具体显现在艺术形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艺术家的工作是运用“美的规律”,把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恰到好处地熔铸到艺术作品之中。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打动人的原因,在于它并非只是呈现一位普通老农形象,而是其中蕴涵的典型生活环境下的典型性格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给每一位中国人一种亲情的精神震撼。这是艺术家对大量的人物进行观察后,按其生理属性、社会属性以及阶级属性外化后的特征精心创造完成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观念与形象的一致,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然而要实现这种一致与融合,艺术家就必须在深厚的生活基础的前提下,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人格。
(文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只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就能实现最高的审美价值。
B.随着照相技术的出现,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
C.生活中富有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加入独特的情感体验,具体显现在艺术形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
D.真正的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以现实生活为原型,表现自然之美。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自觉不自觉地给人以某种感情启发。
B.艺术米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C.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
D.绘画艺术并非生活素材的原始状态的简单复制,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精神情感对其进行再创造。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烙印。
B.中国墓室壁画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缺乏必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
C.仅仅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难以成就艺术精品,欣赏者难以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不出较高的美学价值。
D.尽管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视觉、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但还没有达到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节选)

李春青

人们的美学观念、文艺思想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而趣味则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离开趣味作为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因此可以说,趣味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历史性。

“文”可视为中国古代贵族趣味的标志性符号。在周代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它既包含着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贵族价值体系,又包含着以礼乐为核心的贵族趣味系统。孔子赞扬周代的政治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今人则常常用“繁文缛节”来评说周代文化,这些都是对“文”这一趣味特征的理解。“文”就是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包括典章制度、礼仪、知识系统、诗、乐、舞、建筑、绘画、雕塑、器物等,也包括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一切言说。这个“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

“道”可视为士人或士大夫阶层趣味的标志性符号。秦汉之后,受过教育的布衣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僚行列,于是已做官的读书人和希望做官的读书人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即“士大夫阶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内涵。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没有“道”的位置,它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士大夫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从原有贵族阶级蜕化而来的,他们在贵族文化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这就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学。可以说,士人阶层一切精神文化的建构都是对他们所尊奉的“道”的诠释,而“道”也成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性情倾向与观念系统的综合性呈现。正因如此,“文”“道”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一个延续千年的基本主题。

“雅”可视为文人趣味的标志性符号。“文人趣味”是在士大夫趣味中孕育而生的。如上所述,对“道”的推崇与信守构成了士大夫精神趣味的基本维度。然而这个阶层毕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主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决非仅仅囿于狭隘的政治领域。于是,士大夫阶层就获得了新的身份性标志——“文人”。所谓“文人”,就是有文采之人,亦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人。当士人阶层意识到自己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并且为个人情趣的表达挣得合法性时,文人趣味就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文人趣味主要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雅化”追求:形式上越来越精益求精,风格上越来越细腻微妙,评价标准上越来越专门化。

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文人——这是古代知识阶层身份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古代趣味演变的历史轨迹。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趣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趣味,并使趣味得到巩固与确证。
B.西周贵族对“文”的重视,体现在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和正式场合的言说方面。
C.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以前,“道”在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地位较低,不受重视。
D.“文人趣味”在士大夫的趣味中孕育而生,它既承继了“道”,又发展了“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道、雅三方面逐层论述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
C.文章分析士大夫与原有贵族的关系,论述了“道”比“文”的趣味系统更高级。
D.文章以古代知识阶层身份的演变为主线索,分析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以载道”不是单纯的文学观念的问题,而是士人阶层文化身份的必然产物。
B.“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可见它维护着西周贵族统治秩序。
C.文人一旦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会更注重文艺创作而不再追求政治理想。
D.文人往往在仕途失意之时进行创作,可见文人趣味是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目。
梁启超独到的教育思想
①梁启超不仅是教育家,同时也是教育思想家。
②他对教育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梁启超在多篇文章中阐述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法和原则,为发展教育事业出谋划策。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教育当定宗旨》,文章指出,文明人办事有宗旨,所以文明之国才有教育制度,不仅如此,办教育必须有宗旨。
③梁启超的教育宗旨立足于现代,着眼于中国的富强和国民的思想进步。按照一般人的观念,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梁启超明确指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教育中国人做现代人,首先是要做新式的国民。梁启超说,过去的国民最容易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现在恶政治压在人民身上,国民必须学会政治生活,推翻恶政治,才能生存。梁启超认为今日教育最重要的是养成青年的政治意识、政治习惯和政治判断能力,他指出教育家的责任首先是教学生学会政治生活,其次才是讲授知识。
④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古板、枯燥,梁启超早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一文中,就批评中国古代教学方法之无理:“未尝识字,而即授之以经。未尝辨训,未尝造句,而即强之为文。”更有甚者,先生不仅不能循循善诱,反而时常体罚学生,甚至将学生打得头破血流,就像狱卒对待犯人一样,这便使学生对学习厌恶甚至恐惧,并且把学习仅当作求富贵的唯一目的。
⑤梁启超吸取和改进西方的教育方法,主张“趣味教育”。他说西方人拿趣味当教育的手段,而他要拿趣味当目的。梁启超说:“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趣味最浓的时期,如果教育不得法,使他们对高等趣味感到厌烦,他们必定会到学校外面寻找低级趣味。梁启超认为必须在这个关键时期给青少年以积极的、有趣的教育,使他们在学到有用的知识的同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梁启超劝告教育工作者加深教育的趣味,而不要摧残趣味。他说摧残趣味的方法一是注射式教育,让学生强记书本里的内容。二是课目多而繁杂,使学生疲劳厌倦。三是把学习当手段,就好比敲门砖,用过之后就扔掉了。梁启超号召教育工作者把教育当作最有趣和最有意义的事业,把自己的生命与被教育者的生命连为一体,为振兴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努力。
⑥梁启超提倡教育改革。他认为当时那种机械化的教育方法会磨灭人的个性,摧残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种学校就像军队一样,只能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却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只适于群众教育而不适于天才教育。梁启超提出在高等学校中创立“自由讲座”制度,学生听课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乃在受取讲师之研究精神及研究方法,质言之,其获益最重要之点,则学者的人格之感化也”。
⑦梁启超还提出用艺术、文学、美术等进行“情感教育”,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他说,古来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要发挥善的、美的情感,淘汰丑的、恶的情感,发挥民族文化的长处,补救其短处,“这种工作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⑧梁启超注重教育的全面性。他认为求学如登楼,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育应从初级开始。但当时人们只提倡建京师大学及各省大学,却于小学、中学不予重视。梁启超在《教育政策私议》中建议政府以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制度,具体方法是下令凡千人以上之市镇村落必设一所小学,学校经费由本地自筹,这样,不仅使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接,而且养成地方自治的风气,对教育和对政治的进步都有好处。
⑨梁启超的教育活动既丰富多彩,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确立,他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节选自黄敏兰著《梁启超》,湖北教育出版社)
注 文中所引均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在教育方法上反对古板、枯燥的传统教育方法,倡导循循善诱、反对体罚学生的教育方法。
B.梁启超主张趣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地人生观,提出创立“自有讲座”制度,倡导英才教育。
C.梁启超还能从知识教育、方法教育等拓展到情感教育,作为教育思想家,这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D.梁启超超出同时代其他人的地方,主要是他理论上有与时俱进、趣味教育和人格感化的教育思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写《论教育当定宗旨》称文明之国才有教育制度,言下之意是中国属文明之国,办教育必须有宗旨,这表现了梁启超的远见卓识。
B.梁启超提倡教育改革是基于当时有的学校教育方法机械、学校只能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学生不能从讲师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中获益。
C.梁启超认识到教育要注重全面性,不仅要重视大学,也要重视中、小学,他还建议政府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制度,这为以后的中小学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
D.传记通过对梁启超独到教育思想的表述,表现出一个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也赞扬了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的贡献。
【小题3】有人认为梁启超的教育宗旨先进,有时代意义;有人认为梁启超的教育宗旨如今已经过时,不完全适合当前的教育。你的看法呢?请你就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当代标准的“质”和“量”
刘宗超
书法当代标准的构建,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是对“书法”本身要有一个根本的判断标准,“量”的方面就是要建立起区分书法作品高下的标准。
“质”的标准解决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的问题。书法之所以为书法,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本质规定性,这个“质”的标准使书法的传统相沿不断。“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它有三个根本因素:写的必须是具有实用因素的“汉字”,创作的行为必须是“写”而不是“画”,用的工具是毛笔。用这个标准衡量,当代的众多创变现象已经走出了“书法”的边界。他们对当代书法的价值只是提供了一种创变的思路或理念,作品本身不是书法。再以“质”的标准衡量传统“摹刻”形式(如碑帖、碑刻、木板写刻),因其目的在于保存、再现书法形象,它们本身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了;古代的瓦当文、花鸟字、碑额上的装饰性字体,具有设计制作的特点,今天看来只是“文字艺术”而不是书法;篆刻是在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艺术样式,已经不是书法了。
书法标准“量”的方面是说,并不是所有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上达到一定层次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也就是说,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有不是艺术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书法”。只有在形式上排除那些“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书法的艺术性、严肃性才能得到保证。以这一观点衡量当今书法家,不知多少人将会被排除出书法界。
书法“量”的标准具体体现在笔法、结字法、章法等形式的丰富性方面。笔法丰富性的程度决定着书法艺术性的高下,至于虚与实、擒与纵、动与静、刚与柔、枯与润、曲与直断与连、正与奇、巧与拙等对立因素的统一则是对笔法丰富性、节奏感的具体规定。在结字法上,有篆、隶、真、草、行五种书体的规定:在章法上,有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开合聚散、各随其体的布置方法。总之,传统书论所体现出的书法的这些标准都是“量”化的具体标准,作品体现以上因素越多,艺术形式便越丰富,艺术含量也就越高。
书法“量”的标准有时代特色,有传统与当代之别,它应该包括传统部分和创新部分两个方面。书法创作要有新意和价值,就要在古代标准之上创造出与之不同的东西,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那么,当代标准究竟“新”在何处?我认为就是作品形式要有“现代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突破传统“字”的观念,以整体形式构成的观念改造传统的形式。传统书法写“字”的观念太重,形式感、作品感不足。而当代书法要想成为专门的艺术创作,就要体现出形式感、作品感,以创造独特形象、抒发真“我”感情为追求。
(摘编自《美术观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从书法当代标准的“质”的方面衡量,属于书法的一项是
A.某人“中国梦”献礼作品
B.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局部
C.某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作品
D.米蒂《蜀素帖》局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明确书法当代标准“质”与“量”的内涵。
B.文章从“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法艺术”两个方面论述书法当代标准。
C.文章结尾照应开头进行总括,重申书法当代标准,阐明了作者的主张。
D.文章谈论书法标准时紧扣当代书坛现象,高屋建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但并不是所有用毛笔写出的汉字都是书法艺术。
B.书法艺术讲究技巧、风格、境界,因此应排除“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
C.书法“量”的标准应包括传统和创新两方面,其“新”体现在作品形式要有“现代感”。
D.笔法丰富性的程度决定着书法艺术性的高下,因此笔法在书法的标准中最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月9日,是第48届世界邮政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迸露了一个煎磅信息:“中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全球快递业务增长中,中国贡献了四成。”
据了解,顺丰、中通等6家企业成功改制上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规模已进入世界邮政前三强,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不过,马军胜也指出:“随着中国快递业走向世界氯先,我们更应正视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加快培育国际级快递品牌,打造中国快递企业的航母群。”
(摘编自郭丁源《中国快递业还缺几个国际巨头》,2017年10月11日《中国经济导报》)
材料二: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快递服务业的法律地位。此法提出的“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原则,极大地释放了快递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同时,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另一方面,快递业给物流行业和众多关联行业带来了极大的营收带动效应,数据表明,快递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巨大,较好地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随着快递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如何优化快递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中国邮政集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周焕德看来,快递末端建设还存在不少的短板:网点分布不均现象较为突出,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表现在标准不统一、配套设施不完备、功分区不科学;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重视不够,对网点硬件建设和服务软实力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摘编自郭丁源《中国快递业还缺几个国际巨头》,2017年10月11日《中国经济导报》)
材料四:
日本快递企业只有21家,且每年快递业务量的92%都集中在大和运输、佐川急便、日本邮政三家快递企业,这些快递企业无论是从营业网点的深度、广度,还是企业的设施设备、各级转运中心都有很大规模,这为企业打造统一的、标准的服务质量,快速而高效干支线运行和一体化的管理提供了支撑保障。反观我国,几千家的快递公司,每一家的公司都小规模,快递行业的各种资源都碎片化,在这样的现状下要使整个行业高效、快速、低成本运行的难度很高。
在日本,日本邮政专攻音通邮件业务,大和运输等民营企业专攻小包裹业务,DHL等外资企业专攻国际包裹业务,佐川急便等物流企业专攻综合物流业务,整个市场是“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战略。从单个日本快递企业成长历程来看,其业务开拓也是一直专注于专业化方向的客户消费心理、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多样化、高质量的快递及相关的运输服务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以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及范围经济性效益。反观中国,数以千计的快递企业均提供标准快递服务,适成整个行业在价格上的肉搏,陷入“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的怪圈。中国快递行业应充分挖掘快递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合理的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根据行业新的赢利点。
(摘编自肖玉徽等《日本快递业现状对我国快递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对全球快递业增长的贡献达到40%%。
B.六家快递企业成功改制上市,中国郎政集团规模增大,成为中国服务业、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
C.我国快递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有赖于法律政策的支持、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缓解。
D.中国快递行业在充分挖掘快递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与快递业发展的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科二中快递业务收入及增速两项数据,我们能够明确,2006-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收入一直呈增长的态势。
B.网点分布不均,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不够重视,这些都是我国快递末端建设的缺陷。
C.我国快递业务收入增速以2012年为界呈现出不同特点,之前6年增速一直在提高,之后4年则是有升有降。
D.日本为了解决快递资源碎片化的问题,便将快递业务量集中在规模大、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少数几家快递企业。
E. 在中国,数以千计的快递企业均提供标准快递服务,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及范围经济性效益。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快递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