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有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即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题1】“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
【小题2】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小题3】概括一下作者对中外文化交流所持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4:2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成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C.因为家贫,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D.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小题3】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家娄师白
张亚杰
娄师白先生是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14岁时便投其门下,随师学艺达25年之久。先生原名娄少怀,后由齐白石改为娄师白,意即师从白石之意。
先生精于写意花乌和山水,也偶作人物。他牢记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诲,坚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精品佳作。先生擅画小鸭子。文化大革命时,他被下放到北京南口的团河农场养鸭子,为了能使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入画,他对鸭子的形态、生活习性进行了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当春天小鸭子刚出壳时,就让妻子哄赶成群的小鸭子跑动,他在一旁观看小鸭子的各种姿态。先生日积月累,废画三千,终于创作出了独特的鸭子绘画技法。在宣纸上,他一笔下去,便墨分五色,鸭子的骨骼、肌肉、羽毛均显现了出来,那毛茸茸的憨态跃然纸上。美术界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娄师白的鸭”这样的说法。
一次,先生在一张两平尺的宣纸上给人作画。上方画了几片红叶,下方是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再在小鸭子头顶添了一只蜘蛛。接着,用一支大笔,在蜘蛛上方轻轻画了一道,一根细如发丝的蜘蛛丝便显现了出来。这种大笔画细丝的技法,是齐派绘画艺术的看家本领,堪称绝技,一般秘不示人。
静水深流。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生活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一次人们问起“有人说您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批判过老师齐白石,还给他代过笔”时,先生脸色陡变,沉痛地说:“我在齐先生那儿做了25年学生,他就像信任儿子一样信任我。当时社会各界求他画的人特别多,可是齐先生年岁大了,精力不大好,就叫我帮他弄一弄(他用手势做了一个画画的动作),然后,他题款盖章,让别人拿走。可后来,一场‘忠诚老实运动’……”
娄师白先生也有他乐观、幽默的一面。有一次,先生正和几位客人谈话,有位不速之客敲门进来,拿着拍卖会上拍到的一幅挂轴请先生鉴定。先生看完画后说:“没错,是我早期的作品……”那客人又要求先生题字。先生在画上写了“此乃昔年之作,师白又题”。不料,那人还拿着相机要和先生合影,说出售时有个见证。家人再三阻拦,可他不依不饶,场面一时尴尬。这时,先生不紧不慢地说:“合影可以,但我是收费的。”那人问:“收多少?”先生说:“两万。”那人一听,慌忙卷画出了门。大家“哗”地笑了。另有一次,一位朋友开车接他,拐弯时未打转向灯,被交警叫下车。朋友向交警作了一番解释,获得谅解后放了行。先生不解地问:“警察怎么没罚你?”那朋友开玩笑说:“我告诉他,我车上坐的是国画大师娄师白,警察一听赶快放了我。”先生高兴地说:“没想到,我的名字还真管用。”
艺无止境。先生80多岁了,还不停地在艺术上追求和探索。一旁的画案上,放着一份《光明日报》,上面有他刚发表的一幅紫藤。那幅画一反过去的传统画法,画面极写意、很朦胧,没有紫藤的具体形状,只有印象,上边题着“衰年变法”。有人赞叹道:“先生有如此勇气从传统中走出来,说明意识、思维有着年轻人一般的新颖和敏锐。”不料,他苦笑着说:“编辑和社会上的一些朋友可不赞成我那样画,给我建议说,还是画你原来的那个吧,不要变了。他们都不接受这种画法。”他显得无可奈何。
(选自《散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少年娄师白不几年功夫,画艺大进,临摹老师作品竟能达到乱真地步。有一次琉璃厂的画店来人取齐白石的画,齐尚未画出,来人见到侧案上摆着娄师白作品,以为是齐白石画的,一定要从中取走两张。事后齐白石为其中的一幅《青蛙芦苇》题:“少怀弟能乱吾真,而不能作伪,吾门客之君子也。”
(百度百科)
②中华书局出版的《齐白石辞典》中却写着娄师白在文革期间曾更名为“娄批白”,意为批判齐白石老人,与齐老划清界限。代理律师当庭提交了24份证据以证明娄老先生从未批判过齐白石,更未曾更名娄批白,反而在“文革”期间坚持使用“师白”一名,有1973年友表的《鸭场归来画此一角》之署名“师白”为证。
(腾讯新闻)
③齐白石认为“娄生少怀不独作画似予,其人之天性酷似,好读书不与众争,亦不为伍”。并曾感叹地赞誉娄师白:“少怀之心手何以似我,乃螟蛉乎!”
(《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
【小题1】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娄师白原名娄少怀,后来齐白石给他改为“娄师白”,有师从白石之意;娄师白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因此,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画。
B.娄师白替人面的红叶小鸭蜘蛛图,采用了大笔画细丝的技法,展示了齐派绘画艺术的看家本领;其画技精湛,既与师承齐白石有关,也与他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与深入研究有关。
C.当一位客人缠着娄师白合影以有见证时,娄师白脱口说“合影可以,但我是收费的”,这话虽然使娄师白显得有一丝俗气,却让人觉得真实。
D.娄师白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幅题有“衰年变法”字样的紫藤面,面面极写意、很朦胧,没有紫藤的具体形状,这面很能看出他对艺术的不停追求与探索。
E. 娄师白的代理律师提交了24份证据,证明他从未批判过齐白石,更未曾更名“娄批白”,所以有关“批斗”“代笔”的事纯属子虚乌有。
【小题2】当人们向娄师白问起那段往事对,他为什么会“脸色陡变”?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齐白石会感叹地赞誉娄师白?请简要说明。
【小题4】从娄师白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犁小说的艺术道路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人。在他童年时代,家乡的民间艺术活跃,艺人街头说书,伶人搭台唱戏,画匠挂卖年画,此时身在本村上小学的孙犁满心都是这些传统艺术,追着去欣赏。孙犁十岁初读《红楼梦》,虽然有许多字不认识,描绘的生活也不能完全理解,但那生动的语言、纯美的女子形象,却让他坚持读完了整部作品。
在县城读高级小学时,孙犁对意境优美的“绝妙好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大开眼界”。两年后,孙犁来到保定育德中学,他的兴趣转向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他读了西方的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伦理与人生智慧。他热爱鲁迅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孙犁喜欢苏联小说,尤其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与爱伦堡的《烟袋》。两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没有展示残酷战争与史诗画卷,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描写人物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搏斗的剧烈。孙犁赞赏前者具有“简洁的叙事诗的风格”,后者“包含强烈的、真实的革命的激情”。孙犁喜欢写农村的聂维洛夫,他对他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欣赏有加,赞不绝口。
育德中学毕业后,孙犁怀着文学的梦去了北平,但未能如愿,后来在保定同口镇做了小学教员。同口镇位于白洋淀岸边,当地的那秀美的水乡景色、纯美的风土人情令他徜徉不已。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9月下旬,保定陷落。孙犁望着逃难的人流以及国军的散兵游勇,迫切希望执干戈以卫社稷。
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武装。他用笔参加抗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传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后,孙犁先后编辑过机关刊物《山》与《晋察冀日报》副刊。
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这支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让孙犁真正认同了乡土文化、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他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英雄带有群众的性质,只有我们这个时代”。他产生了对农民战士记录与讴歌的热情。孙犁收获的最初果实都是时代鲜活生活的记录。
1944年初春,孙犁去延安学习。住在小窑洞里,远离了冀中战火,孙犁伏案静书,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血腥厮杀:写景诗情画意,写人细腻委婉,对话饶有余味,主要塑造温柔却又坚贞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叙事简洁,以日常生活为主,战斗场面也以轻松愉悦的笔调处理。小说通过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乡土气息浓郁,特色鲜明,与当时的创作相比可谓别开生面。
《荷花淀》是孙犁风格成熟的标志,此后,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简洁、精确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象,塑造具有传统伦理人性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形象,以远离暴风骤雨式的谈笑从容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
天津解放后,孙犁进了天津,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编辑。他热心扶植文学新苗,尽心培养青年作家,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人们称之为“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孙犁的小说柔美婉约,但在炮火纷飞的时代、轰轰烈烈的土改时代、激情澎湃的农业合作化时代,这样的艺术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伴随孙犁的创作,批评的声音时有出现。1953年的胡风案,让孙犁受了很大刺激,沉重的压力,最终让他变得神经衰弱。后来病好转,却又遭遇文革,他被下放天津郊区的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文革后,孙犁又拿起笔来,但他的文风日渐转向冷峻。
(根据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编写)
【相关链接】
①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摘自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
②孙犁评价聂维洛夫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说“情节、对话、叙述、描写、结尾,全是讲故事的样子,一切单纯、一切统一。”“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摘编自孙犁《文艺学习•第四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小学时,孙犁对家乡的说书艺术、地方戏曲和年画的兴趣显然超过了对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的兴趣。
B.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孙犁产生了当文学家的理想,育德中学毕业后他去北平,就是为实现这个理想。
C.七七事变爆发后,孙犁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国军败退,产生了指挥军队、抗日杀敌的强烈愿望。
D.孙犁“神经衰弱”的直接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发生的胡风案给他的激烈刺激与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孙犁家乡艺人街头说的书、伶人搭台唱的戏、画匠挂卖的年画这些民间传统艺术是他小说艺术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唯一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
B.县城读高级小学时,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初步接触了“五四”新文化、新思想、新文学,也促成了他后来阅读方向的转变。
C.边区生活十分艰苦,孙犁虽有些不适应,但他真切地了解抗日生活,认识农民战士身上的美好东西,为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D.延安学习期间,孙犁住的虽然简陋,但是远离了冀中战火,客观上为他创作出《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和环境。
E. 这篇人物传记以孙犁的小说创作道路为主线,展示了孙犁充满坎坷的一生以及小说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反映了一位卓越的小说家艰难成长历程。
【小题3】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施一公:做祖国发展的参与者
2009年10月,施一公飞至位于美国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开会,会前顺访普林斯顿大学,住进小镇纳所旅馆的|343“房间。他惊诧地看着这个房间,历史竟如此巧合,1997年2月,他摩拳擦掌地准备到普林斯顿大学面试,就是住在这个房间。12年后,他已然放弃了让人艳羡的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身份,回到祖国追寻理想。原因很简单:他想做祖国发展的参与者。一个事实格外清晰:“美国梦”已成为过去,“中国梦”是他的未来。
正是从学生时代便痴迷学术的“本性”,让他曾在普林斯顿登上巅峰:身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又获得了美国霍华德林研究员的殊荣,并被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密歇根等10多所美国顶尖大学争抢。
不过,“每次回国探亲或开会,我总会被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所打动,也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将来。”每次乘飞机离开祖国的时候,他也有种种说不出的惆怅,内心深处有一种萌动。
因为这份萌动,2008年,施一公全职回归母校清华大学,出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刚回国时,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夜里两三点,大年初一也会出现在办公室。 “若离开实验室几天,不与博士生、博士后讨论课题,我就心虚,觉得自己不务正业。”施一公坦言,这种状态背后是一种学术上强烈的不安全感。事实上,归国6年,施一公在科研上的贡献显而易见: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只有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了120多个。在施一公看来,现在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统性等,已经全面超过他在普林斯顿2006年鼎盛时期的水平。
就在今年3月,施一公又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晶体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爱明诺夫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引起轰动。
用一流成果来爱国——这是一些媒体对施一公报国方式的解读。而在施一公看来,学生也是他的重要成果。
“在清华,我的第一身份就是老师。”施一公说,“教师身份是我的忠诚所在。”“讲课是育人最重要的环节,精彩的课堂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最新课程评估中,“生命科学的逻辑与思维”排名第一,这便是施一公“掌门”的课程之一。他在课堂上尽情倾授多年的科学积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刚开设这门课时,这位世界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每准备一大节课,就要花上四五天时间。
不仅如此,在生命科学学院,你还经常可以看到施一公在电脑前帮助学生改论文,在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他带的多位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至今,施一公的实验室已经培养出16名博士,被美国知名科学家的实验室争抢。
归国之初,海外媒体惊呼,施一公将引发吸引更多海外华人科学家回中国效力的“施一公效应”。施一公全职回国6年,海外媒体的预言成为现实。至今,仅被他引进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便有70余。
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阅读答案__施一公:做祖国发展的参与者阅读答案。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生命学科实现历史性突破,名列全国第一。
回望归国6年,施一公仍然对于成为一名“参与者”而兴奋。关于未来,他也更加明晰:“大我与小我从来无法割裂。希望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梦想从未改变,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报国。”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中,实验室的面积是最大的,科研基金也是系里最高的,5年的经费保守估计也在1000万美元以上。生活上就更不必说了,在普林斯顿,学校资助他购买了500平米的独栋别墅,他拥有1英亩的花园。一对龙凤胎儿女享受着美国快乐的幼儿园教育……但是当时做出回国决定,施一公只用了一个晚上。
②“无私的奉献这个词,我从来不要求自己这样,也不要求周围人这样。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跟对这个国家、对社会的贡献,是可以放在一起的。”(施一公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次回国探亲或开会,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施一公的内心是激动的,而当他乘飞机离开祖国的时候,却有一种想要回归祖国的内心萌动。
B.施一公全职回国6年,仅被他引进清华大学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便有70余名。这就是海外媒体预言的“施一公效应”。
C.施一公回国后,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120多个,说明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已经全面超过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科研水平。
D.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清华大学生命学科中的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清华生命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
【小题2】根据文本,结合有关材料,具体说说施一公的美国梦和中国梦各是什么?
【小题3】“大我与小我从来无法割裂。希望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梦想从未改变,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报国。”这句话里的“大我”和“小我”是指什么?联系材料和现实,谈谈你对施一公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胡刚复:交给中国真正的物理
1923年末,在往返于上海与南京的火车上,人们总会见着一个身穿中山装、个头不高的年轻人。他行色匆匆,随身携带着一个藤木织成的黄色箱子。这原本没什么稀奇,这样的箱子,是老上海寻常人家常有的普通物件。但箱子里的实验室仪器,却并不为那个年代的人们所熟知-一套测定光波用的干涉仪,一套测量电子电荷的油滴仪……这些仪器中的大部分,是这个年轻人亲手制作的,他是中国早期寥寥可数的几个物理学博士之一,胡刚复。
上世纪20年代,物理学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留学生大多选读法政、工程技术等学科,研习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学生为数极少,获得学位者更是寥寥无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归国的胡刚复,开了研习物理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史的“起点”人物。
物理这门学科在晚清引入我国之后,教物理者在讲堂宣读讲义,学生照章背诵,大学堂里无物理实验室。而胡复刚的最大功绩之一,“就是以亲手制作的实验仪器充实了实验室和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的物理教学,从而把真正的物理学引进中国大学的讲堂”。
作为一个以实验物理为毕生专业的研究者,1918年,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物理实验室。5年后,这所高校的理化楼失火,他倾注心血的实验仪器付之一炬,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实验,胡刚复于当天乘火车赶赴上海,向自己正在兼职的上海大同大学借理化仪器,并立即乘车携回南京。这样的往返,持续了近一年。
这个身着中山装的教授就这样手中夹着书和仪器,不停地奔波于全国各地,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老翁,一刻不停地活跃在中国近代物理的讲台上,在他教过的学生里,有中国现当代物理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吴有训、严济慈、钱学森、吴健雄、卢嘉锡等。
在学生们的记忆中,胡先生的实验课,实在考验自己的“动手能力”。在这儿是没有什么现成答案的,胡先生的口头禅是:“做了就知道”,如果实验室的仪器损坏了,也别想用新的,唯一的选择,就是把它修理好了,再用它来做实验。
胡上课“颇有激情”,是有名的“拖堂”老师,一堂课拖延两三小时是常事。安排在他后面上课的老师总是很“倒霉”,只能带着学生在外等候腾空教室,而胡视若无睹,侃侃而谈,常常是学生不好意思了,起立拉他,才会下课。在浙江大学任教时,有一次,胡刚复在台上讲课,快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还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旁听的校长竺可桢几次给他打手势,要他快点结束,可他还是一拖再拖。竺可桢忍无可忍,一把将他拖下台去,激起台下学生的一片掌声和笑声。
尽管如此,在他任教过的各大高校中,他的物理课却常是学生的首选,他也是学生崇拜的大教授,曾有浙大的学生回忆说:“那个时候,大学部的老师好到什么程度,我实在不知道。据说,像胡刚复那样的天才博士,在外国都是很少的。”
如果没有归国,胡刚复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也许能留下更为显赫的印记,在哈佛留学期间,他针对X射线光谱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当时整个物理学界的前列。但1918年博士毕业后,他依旧选择束装归国,他曾说:“面对祖国的命运,我将做艰苦的奋斗。”
在抗日战争期间,胡刚复任职的浙江大学被迫西迁,他总是担任迁校委员会的领导,每次迁校总是由他先寻找校址、借房、安排校舍、安排图书仪器运输、安排交通工具,疏散人员。以他的体力和毅力,别人看来办不到的事竟为他所办到。数次迁校图书仪器无一丢损。他个人公而忘私,面对邪恶,一生正气,克服了土匪绑架、国民党党棍陷害等种种艰难险阻,使学校数次迁校都取得成功。
1948年他考察了美国的战后科学研究,特别是核物理、高能物理的进展后,于11月回到杭州。不久,他便和竺可桢一起到达上海,坚决抵制当局要他们撤到台湾的安排,而留在祖国大陆。
1966年他患严重的肾病,经手术摘除肾结石后肾炎复发,于1966年2月19日逝世于天津市总医院。享年74岁。他离世后,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亲笔书写的条幅:“一身傲骨”。这四个字是一位有骨气的爱国知识分子、中国科学教育先驱无愧的自我写照。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的《胡刚复:教给中国真正的物理》和胡南琦的《先父小传》)
相关链接:
①胡刚复抵美期间对于学习数理化中的哪一学科,认真进行了选择。他同样酷爱数理化三科。出于科学教国、实业救国的抱负,他认为物理学不但是严正科学的典范,而且与工程生产实业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决心学习物理。
②1936年胡刚复不幸得了伤害重症。当时他的攀友竺可楨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多次去医院敦请刚刚清醒过来的胡刚复同他一起办学,如胡刚复不去则他也决不接受任命。在国民党保证不以党务干预办学后,胡刚复才决定接受聘请,担任文理学院院长。
——胡南琦《先父小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胡刚复选择物理学,因为物理学不仅是严正的科学典范,而且能帮助他实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抱负。
B.胡刚复作为中国最早的物理学博士,曾经亲手只做了一套测定光波用的干涉仪和一套测量电子电荷的油滴仪。
C.胡刚复上课常常拖堂,曾经因‘拖堂’惹恼了校长竺可桢,当校长忍无可忍把他拖下课堂时,学生拍手称快。
D.胡刚复博士毕业时如果没有选择回国,那么他在X射线光谱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让中国的物理学走在世界前列了。
【小题2】文中认为“胡刚复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史的‘起点’人物”,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说“一身傲骨”是胡刚复这位有骨气的爱国知识分子的自我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