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生成一事
袁芳
“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对于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液体,理由很简单,但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大的。
——题记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籍华人学者来京讲学,随身带着一小瓶被列为高度机密的磁性液体。在这名学者演示磁性液体时,当时还是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的李德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静止时平凡无奇的液体,在磁铁的作用下,竟变成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莲花,似柔实刚,能伸能屈。
这种充满神秘力量的材料让李德才着迷:“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研究它。”
从1992年入校攻读博士学位起,李德才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深居简出、潜心研究,要知道,在以交通信息为优势学科的北交大,磁性液体的研究基础薄弱,在学校可谓是冷门领域。然而,对于李德才来说,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导师袁祖贻教授说:“德才憨厚朴实,呆得住,很刻苦,很好学,能干成大事!”
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最初给他定了一个方向,研究青岛铁路局的火车轴承密封件。内行都明白,导师推荐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有前途,好毕业,多少学生求之不得。然而李德才却摇头拒绝了:“我还是想搞我的磁性液体,更有挑战性,更有意义!”
磁性液体当时在国内的研究尚属前沿,所以一切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都需自己去摸索,更谈不上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最初,李德才的实验开展得异常艰难,他把省下的钱买原料和书籍,常常到了月底还要向同事甚至学生借饭票。
北交大有着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也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允许部分设备相互借用。只是主人白天用,李德才只能晚上用,那几年,他成为夜猫子,昼伏夜出,甚至熬至深夜,静静地等候着实验结果出炉。
“做实验时正值夏天,李老师在那儿做试验,外面三十六七摄氏度,把烘箱从零上三十六七摄氏度降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需要七八个小时,测试器件还需要在箱内待四个小时,基本上,一次实验就是一个通宵。”曾经与李德才并肩作战的学生王长有说。
关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当时美、日等国都进行了技术封锁,能拿到手里的资料非常有限。李德才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从导师那里复印的原始材料,当年,他就是从这些珍贵却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的。
2013年,李德才站在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花费20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
近三十年来,李德才把自己的光与热全部奉献给了磁性液体这一研究领域,如今,李德才创立的磁性液体研究中心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达数百亿元。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这样评价李德才——“李教授常说,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就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只有做完做好这一件,我才会去做下一件。他的执着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落后,但正是他无视困难,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活跃,才有静得下来,愿意付出十年成一事的努力和耐心,才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大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80年代,李德才初次见到磁性液体便被深深吸引,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交大,从此深居简出,攻读博士学位。
B.导师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给他推荐了一个研究方向,别人求之不得,李德才也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一个好的前途,但他还是拒绝了。
C.北交大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鼓励新兴学科的治学理念,让李德才有机会借用设备进行试验,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D.几十年来,李德才专注于磁性液体的研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使我国磁性液体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小题2】李德才教授研究磁性液体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述。
【小题3】列夫·托尔斯泰说:“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李德才教授的伟大与简单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8 10:28: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此 岸
贾梦玮
①人生都是单程之旅,人不分贵贱,手里捏着的都是单程票。没有返程票可买,因为根本就没有返程车。活在此岸,免不了的,都会想象离开此岸后的去处,也就是彼岸。因为此岸总不尽如人意,所以人在此岸想象、创造的彼岸总是美好的。但彼岸往往不能落实,身在此岸的人总是一边想象着彼岸,一边又留恋着此岸。人们或许还期望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搭一座桥,比如梦想、宗教,也许就是这样的桥。
②人在旅途,碰巧经历的一些场景总难忘怀。我与场景中的人素不相识,也许是因为我对这些场景的敏感,它们才在我的记忆中逗留?

③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因为曾是教皇城,街巷到处是宗教题材的建筑、雕塑;站在庞大森严的教皇宫前,更是不禁起此岸、彼岸之思。
④到达教皇宫前的椭圆形广场时已近黄昏。夕阳的一抹余晖中,我看见一位年轻的修女,白衣白帽,正从广场左手边一座修道院的山坡上翩然走下来。一位法国男青年推着自行车,手里拿着两根法国长棍面包等候在高高的铁栅栏门外。修女开了锁,男青年将面包递进去,门随即关闭、上锁。隔着门,两人简单地说了几句什么。我能感受到那气氛,没有缠绵悱恻,没有怨,也没有依依惜别。修女转身往回走,一直没有再回过头。而男青年一直等那山坡上的白点最终消失,才骑上自行车离开。
⑤那男青年是修女的哥哥,还是她以前的男友?也许是她想念和他一起吃过的某家面包店的面包,因此让他买了送来;或者只是她的父母托比邻而居的他顺路将面包送来,并无隐情?修女进入修道院后经过三次发愿,即将自己完全献给上帝,绝财、绝色、绝意,究竟是何机缘使她发愿进入修道院?对于这些,我只能心存疑问,没法深究。
⑥回到旅馆,对面小教堂的花窗已经被教堂内的灯光照亮,温暖而神秘。我躺在旅馆的床上,安稳,静谧,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

⑦南京自古佛寺众多,比如鸡鸣寺、栖霞寺等,至今仍是香火旺盛,声名远播。江北的兜率寺也是金陵名寺之一,知道的人就少了。“兜率”乃佛家梵语,意谓“喜足”,即“受乐知足而生喜是心也”。
⑧我去兜率寺的那天,天气阴沉。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便到佛殿的房檐下避雨。佛殿里有一女性正在打坐,年纪尚轻,穿着得体,气质不俗。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那打坐的女子突然发声说话,大概是唤谁的乳名:“××,下雨了,去把窗户关上!”一个小男孩答应一声从里间应声而出——原来是个小和尚,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天庭饱满,面容白皙祥和,穿一身灰色僧服,头上的戒疤尚新。有人向寺里的义工打听,原来小和尚和打坐女子是一对母子,而且是母亲亲自将儿子送来做了和尚,寺里要求做妈的暂时留下,照应儿子。其他的细节,不得而知。
⑨我不禁想:肤发是父母所赠,剃发就是绝意于父母,自古就是大事。那母亲似乎并不缺钱,于物质生活无虞,孩子还不懂事时就让他剃度为僧,这与信仰有关,还是另有隐情?那小和尚的父亲呢?等到儿子可以脱手,做母亲的也要削发为尼吗?或者她仍回俗世生活,偶尔来看看那小和尚一天天长大……
⑩圆霖法师的法位上安放着一帧照片,照片尚新,法师满面慈悲,音容笑貌宛在。老法师于振兴兜率寺功德最大,不久前才圆寂。听说,正是他亲自为小和尚剃度……

⑪葛仙山是武夷山的支脉,位于江西铅山县中部,因汉代著名道士葛玄曾在此炼丹传教而得名。山峦叠翠,云雾缭绕,让人时有登临仙境之感。我们一行人结伴上山,大家由着各自的兴趣,走走停停。
⑫上得山来,我离开众人,独自往最高处走去。走到一处叫“飞升台”的地方,传说便是当年葛玄最终羽化升仙之地。我站在台上,山风习习,四周一览无余。不远处,有一年轻道士,道袍道服,衣袂飘飘,正拿着手机打电话。升仙台上只有我和他两人,出奇的静。稍稍走近,不但可以听到道士的声音,也可以听到电话里传出的年轻女孩的声音。年轻道士用企盼的声音说:“快放暑假了,你来看看我!”话筒里的女声颤颤地说:“这个暑假我要去外地实习,不能来看你了。”道士仍在坚持:“你抽时间来看看我!”话筒里的女声静了一会儿,虽无奈但颇坚决地说:“我以后再不能来看你了。”接下来就没了任何声音……我猛地看到,年轻道士已是满面泪水,如玻璃碴子般,在太阳底下闪着晶莹而刺目的光……
⑬多年以后的今天,我终于将这三个我亲身经历的情景写下来。那场景中的人们,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有时甚至到了让我神思恍惚的地步。此岸,彼岸,我牵挂他们,也是牵挂我自己。
(选自《十月》,有删改)
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道:“此岸,彼岸,我牵挂他们,也是牵挂我自己。”请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追忆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救。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白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藉历史学家黄仁字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远在美国的黄仁宇对沈玉成完成的第一章修改稿非常满意,但他坚持要亲自审阅以后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皇皇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后来,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动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一直是国内外古典学界所瞩目的“高天风筝”,傅先生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望,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望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只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将唐代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B.“相关链接①”中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界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
C.傅璇琮主编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的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表现出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傅璇琮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进行润色加工,黄仁字却坚持自己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C.《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
D.傅璇琮之所以主动邀请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是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和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小题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那么,如何有效和顺利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甚至对立的同一。这意味着,没有众多的存在着种种差异的国家,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这意味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业已形成、人类整体利益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不能眼里只有自我的特殊利益而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以自身特殊利益来损害人类共同利益。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强权国家私利膨胀,常常以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或理由指手画脚,任性妄为,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这实际上也是把狭隘的自我利益至上化、绝对化的强权主义的做法。
(摘编自邱耕田《哲学视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对文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意识或思想。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
C.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反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比意识更重要。
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B.文章“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说明一个国家追求自身特殊利益也就是追求人类共同利益。
C.在论证方法上,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D.文章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话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逐层分析,论证过程十分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客观和主观、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先有客观现实后有主观认识,先有实践后有意识。
B.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C.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否有效果。
D.一些强权国家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实际上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老哑巴的宽厚、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也流露出作者对老哑巴被人忽视、嫌弃的命运的深切同情。
B.①②两个自然段描绘了五彩缤纷的初春景色,第③段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C.本文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⑤⑥两段中美丽的达子香花与丑陋、可怖的老哑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他被人厌恶做了铺垫。
D.作者在第④段“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一句中,用秋天里蝴蝶脆弱的羽翼比喻哑巴的名字,形象地交代了这位有缺陷的哑巴处境凄清落寞,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怜悯和同情。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加点的动作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小题3】文章结尾说老哑巴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