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那么,如何有效和顺利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甚至对立的同一。这意味着,没有众多的存在着种种差异的国家,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这意味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业已形成、人类整体利益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不能眼里只有自我的特殊利益而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以自身特殊利益来损害人类共同利益。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强权国家私利膨胀,常常以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或理由指手画脚,任性妄为,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这实际上也是把狭隘的自我利益至上化、绝对化的强权主义的做法。
(摘编自邱耕田《哲学视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对文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意识或思想。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
C.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反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比意识更重要。
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B.文章“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说明一个国家追求自身特殊利益也就是追求人类共同利益。
C.在论证方法上,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D.文章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话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逐层分析,论证过程十分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客观和主观、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先有客观现实后有主观认识,先有实践后有意识。
B.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C.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否有效果。
D.一些强权国家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实际上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6:5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给青春更多飞扬的机会
盛玉雷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李大钊语)中国改革开放40年,青春活力串联起无数个经典瞬间。1977年,570多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标注“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1984年,一个中国小伙子在长城上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中国的新面孔”高举改革大旗;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特意提出,“我要握一握年轻人的手”,在此之后,一大批青年从机关下海创业,成为中国经济史上的“92一代”。某种意义上,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中国奇迹,正是一个“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过程。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活力迸发,离不开朝气蓬勃的青春之歌。这也为过去5年的生动实践所证明。长征六号火箭研制团队组建时,平均年龄只有27岁;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年轻技工,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大放异彩;共享单车敲开了共享经济的大门,创业团队却多为80后、90后……
然而,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80年代的青年曾面对“潘晓之问”,而今天的青年也有着别样的成长烦恼。“葛优瘫”“丧文化”“佛系”等说法,也许只是部分群体的戏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青年的困惑:面对现实压力,奋斗是否还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宝?面对上升压力,拼搏是否还能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低欲望社会”如果提前到来,到底去哪里寻找诗和远方?“有三岁之翁,有百年之童。”青春活力无关年龄,而是一种积极心态,一种对未来的正向预期,一种追求卓越与成功的冲动。正因此,为了激荡青春梦想,整个社会都应该与青年共同成长,既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正向预期,同时解开他们的心理困惑。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语)一方面,机会来自制度给予的机遇。无论是财富的分配,还是发展的环境,抑或是命运的改变,都需要从外部为青年拓宽更多上升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才能在新时代最大限度激发起青春活力。另一方面,机会来自内部的自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创新挺进“无人区”、发展开拓“新蓝海”,这些领域没有既得利益,也没有论资排辈,恰恰适合青年开疆拓土、挥斥方遒,只要站上风口,机会就能从无到有被创造出来。为什么不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奋斗的土地上,让自己成为机会眷顾的那个有准备的人呢?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曾如此寄望于青春活力。青春是一种改变与创造的力量,是一种带来可能性的力量,是一种把空白时间变成饱满历史的力量。万众瞩目的新时代,不仅需要而且必将激起这样的磅礴伟力。
(选自2018年1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月儿,已好久不见
①时近望日,秋已深,旷野寂寂,唯皓月当空,如故人私语。突然想起,有很长很长时间没有与月亮相见契谈了。
②刚刚的一场秋雨,气温下降很多,空气能见度很高,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天上,清辉洒向人间。“夜深深,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故国家园萦梦中”。
③永远怀念小时候月亮,那是夏天,仰面躺在打麦场上,天上的月亮好大呀!在酥软的暖烘烘的麦秆香中,小虫子在四周缓缓游弋鸣叫,娘一边打着芭蕉扇替我们赶蚊子,一边给我们讲娥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还让我们辨认月面上砍树的月老。那时候月亮离我们很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农事、家务都在月光下完成,许多游戏和故事都在月夜演绎。
④月亮在榆树上面,我和小妹依偎在母亲旁边坐在榆树下面。这时母亲早已做好面条打扫干净院子等着招待打场的人们,哥哥和帮忙的邻居背着一袋又一袋麦子送回北房,“唰——”“唰——”往席囤里倒麦子的声音传出来。饱满的麦粒染着亮闪闪的月光便装得母亲满心欢喜。月光真白,把天地漂得一尘不染,山野、树木、花草、院落处处近看一幅画,远看一方景。忽远忽近、或高或低的虫吟鸟鸣随月光无处不在,月下的远山是一个神秘的故事,令人心驰神往……
⑤上中学有月亮的晚上,学校归来,月光下的白杨树在公路两边构成一个幽远的长廊,偶尔会有一辆汽车驶过,深邃的夜空和披上轻纱般的山野,听着回声四起的脚步声,那应该是今生最恬静最美好的一程了……
⑥长大了,无论在月光下遐想,还是在月亮在窗外发呆,那种心情和意境真的是如醉如痴。睡下也不愿拉窗帘,因为有月画映窗。“灭烛延清光”,洞开门窗,到阳台上看看月亮,让自己周身浸泡在如水的月色里,洗去一身的疲惫与浮躁。
⑦我至今看见树影婆娑的窗子都格外留连。看着一钩晨月在晨曦中徜徉,我就想日子怎么能永远这么美好下去……
⑧在那故乡中秋节晚上,我一个人奋力跑上山头,看着略带昏黄的明晃晃的月亮被远山慢慢吐上来,心头不禁一阵狂跳,就像见到久别的老朋友。原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⑨我痴痴地望着月亮,想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我可以随心嚎叫,自由呼吸。清辉均匀地洒满四野,远处一列灯火通明的客车划过地平线,不知车厢里有多少婴儿正在母亲的怀里安然酣睡。脚下,不知从那哪里跑来一只野兔拱拱我沾满泥浆的裤腿,又漫不经心、满不在乎地转向别处。这是我毕生难忘的月夜!“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我真愿意就这么枯坐下去,直到地老天荒,然后化作一块巉岩,让恋人、亲友都将我遗忘!
⑩“子规夜半犹啼血,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时候,心头无端回响起——“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一股酸酸咸咸的感觉从发哽的喉头丝丝缕缕缠绕而上,使我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一滴滚烫的泪珠竟滚了出来。
⑪我常常想,地球人拥有一个月亮真是太幸运了!地球是男人,月亮是女人;地球阳刚,月亮阴柔;地球是山,月亮是水;地球是大块文章,月亮是诗;地球是关西大汉操铜琵琶,月亮是小家碧玉执红牙板。没有月亮,人间将会多么失色、单调!温润的溶溶月色是人类情感的催化剂和酵母。没有月亮,没有月亮的盈虚圆缺,就不会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窦萌动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绪离愁,就不会有那么多“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人,不会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恩爱情仇的人间故事。
⑫现在的喧嚣与杂乱斑驳遮蔽了月亮,与月相会,须如孤子痴心,远远的、远远的找一方净土,期月披裟而来。静夜中,听月轻吟。月是我的知心朋友,期望月光如水……
【小题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记忆中有月亮相伴的生活情景,用意是
【小题2】赏析第⑦段加点词“徜徉”的精妙之处。
【小题3】下列对文章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想象与联想,描写了月夜美景,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B.第⑤段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和回味在记忆的月色及其所承载的美好生活中。
C.全文以时间线索,叙述描写若干次赏月经历,并抒写了当时的丰富情感。
D.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月”有关的古诗文,抒情中更增添了文学美和音律美。
【小题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以第⑪段为例,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其语言。
【小题5】简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40年的开放政策,与此同期我国从一个极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开放在全球化时代是拓展国家利益的有效策略,这原本已是广泛的共识。然而,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特别是2018年发生的中美贸易冲突,使得两国反对开放的力量上升,以开放的策略还是封闭的策略实现崛起再次成为有争论的问题。故此,讨论开放与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崛起是什么样的关系,十分必要。

实行对外开放可为崛起提供改革的方向标,并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知识创新。大国成功崛起的过程是战略不断调整的过程,开放与否直接影响着崛起国的战略调整方向。实行对外开放,人们则能通过对各国发展成就的比较,看清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倒退、正确与错误,特别是能看清本国的长处和缺陷。反之,采取封闭的政策,人们难以客观地了解外部世界,就可能做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调整,使崛起停滞甚至夭折。实行开放,与外部世界接触増多,人们更容易从旧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岀来,接受先进的理念和新鲜事物。思想解放,观念创新,新的改革方案就能随之不断涌现。

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可以为崛起提供改革动力。国际社会是一个实力决定等级的体系,崛起的实质就是崛起国实力的上升,因此,进行实力竞争成为崛起国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外部的竞争压力小,崛起国会因自我满足而失去改革的动力;相反,当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崛起国就必须进行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封闭的方法当然可以减少外部压力,但也会降低改革动力,导致国家竞争能力提升速度的下降。我国以往四十年的经验是,越是开放的领域,其竞争能力增强得越快;越是受保护的领域,其竞争能力越难提升。

开放,也促使崛起战略更符合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使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重叠性加大,内政与外交两个大局合为一体,如果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就会阻碍崛起国在全球范围拓展本国利益。基于对此的清醒认识,21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将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升级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我国海外利益得到快速拓展。在全球化时代,崛起国在国际上拓展利益的速度和规模均超过普通国家,因此,对外开放得越多,所获得的进入他国的机会也就越大,海外利益的保障也就越高;同理,在对等封闭的条件下,崛起国损失的机会与利益也将大于其他国家。

在今后国际格局两极化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扩大开放应对崛起困境,正在成为一个值得国际关系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摘自阎学通《崛起为何需要开放》,原载《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经历40年改革开放,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已雄辩地说明开放是国家崛起的有效策略。
B.通过开放,人们才能发现他国之长与己国之弊,并经历不断的调整,使大国崛起找到正确的战略方向。
C.崛起的实质就是国家实力的上升,因此,崛起国不应惧怕、回避实力竞争,而应借此走向成功之路。
D.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可以转化为改革动力。竞争压力小,改革动力也小;竞争压力越大崛起的速度也越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交待写作背景,继而提出了“在全球化时代,应清醒地认识坚持开放对于实现大国崛起的意义”的中心论点
B.文章的主体部分采取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不同方面深入论述了全球化时代坚持开放对于崛起的意义
C.在对论点进行具体论证时,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和因果分析论证的方法,使论证深刻有力。
D.本文的结尾言简意赅,以精当文字收束全篇,虽然没有重申前文的观点,但也能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开放,虽然可用封闭的策略保护自身利益,但损人以利己,不符合全球化的大趋势。
B.在封闭的环境下,人们会分不清正确与错误,浪费崛起的战略机遇,而实行开放,结果则往往与之相反。
C.开放是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势。开放则获益,封闭则受损,机会对于任何国家都是均等的、公平的。
D.我国推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策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都是拓展国家的海外利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追光动画与华纳合作的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上映,业界内部对这部带有国风审美的原创动画电影的期待不亚于曾经的《大鱼海棠》。其票房虽经两度逆袭,但仍低于预期。虽然票房并不能说明一切,却总归不是偶然的,国产动画电影在跨越了“低龄化”和“粗制滥造”阶段以后,又面临着质优而价劣、高投入而低产出的困扰。

不少国产动画影片票房遭遇滑铁卢,有商业运作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创作问题。大凡成功的动画片,都是在看似天马行空、神奇乃至荒诞的叙事中隐含着极为现实的情感或情绪。从观众对《功夫熊猫》《大圣归来》等影片的认可可以看出,大众对于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很认可。美国好莱坞借助中国的文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电影,而我们还没有找到出路,如何将我们的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变成世界语言,这是一个基础性、方向性的问题。

材料二:

2018年度中国电影市场上映的动画电影国产片41部,产出24亿元票房;进口片22部,产出41亿元票房;2017年度国产片41部,产出21亿元票房;进口片13部,产出24亿元票房;市场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状态。

从消费端来看,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对原创优质内容十分渴望,《大鱼海棠》5.65亿元的票房及其两极分化的口碑热议就是证明。观众愿意为这部影片的情怀买单,其实可以视为对原创内容需求的一次集中爆发。对创作者来说,他们追求原创的努力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应。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模仿和磨合,全社会对动画创作中原创意识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从近年票房过千万的国产动画作品来看,普遍存在创作理念格局不大、不利于在更广泛的市场内传播交流的弊病。这些作品大都有着明显排他的民族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以《熊出没》系列为例,虽然也遵循好莱坞类型故事的讲述规范,但故事气质有明显排他的区域文化特征,决定了它只能在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内被接收。反观迪士尼制作的《疯狂动物城》,同样以拟人化的动物角色为主角,却能轻易跨越文化区隔的限制,不得不说是受益于国际化的创作理念,其角色设计、行为动机、叙事逻辑等既具备合理的假定性,又具备强烈的现实观照,甚至可以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对号入座。

 (选自张斌宁《国产动画电影正在崛起》)

材料三:

日本动漫产业采取产销分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动漫由独立的工作室制作,媒体择优营销推广。我国的动画制作目前大多自产自销,独资的动画公司发行渠道还不够通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独资动画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作品细分度高是日本动漫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将动漫作品按照读者的年龄、性别、兴趣方式等不同进行细分,每一个受众群体都有丰富的动漫作品作为选择,从而带动了全民消费。

我国的动漫作品则更偏向少儿化,也过多的承担了教育感化的职责,受众面偏窄让国产动漫损失了不少观众。美国并没有组建特别的机构来专管动漫产业。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的电教结合了动漫作品,极大地普及了动漫产业。

(选自易良义《国外的动漫电影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大众对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比较认可,但目前中国的动画电影还未很好地将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变成世界语言。
B.院线上映的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很多不尽如人意,这并非偶然,而是能够反映出中国动画电影存在的一些问题。
C.美国因其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较高,所以没有组建特别的机构来专管动漫产业。但他们的动画电影依然受到欢迎。
D.在动画电影制作中,原创意识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动画电影制作者以及观众对原创意识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动漫作品在创作时可以借鉴那些角色设计、行为动机、叙事逻辑等即具备合理的假定性,又具有强烈现实观照的作品。
B.《疯狂动物城》大受欢迎的原因是用拟人化的动物角色担任主角,从而轻易地跨越了文化区隔的限制。
C.日本动漫产业实行的产销分离模式,是当前最好的一种模式:动漫由独立的工作室制作,媒体择优营销推广。
D.中国动画电影一直存在“低龄化”和“粗制滥造”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质优价劣等新的问题。
【小题3】根据材料,概述国产动画电影存在哪些短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作者通过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感染力。
D.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可删除。
【小题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