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美 的 人 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1924年6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1925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从1926年到1928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有如一帖帖清凉散。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
1925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从1925年到1933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更细致的思考。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1933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返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据当时在清华听过朱先生课的学生季羡林说:“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他介绍西方各国流行的文艺理论,有时候举一些中国旧诗词作例子,并不牵强附会,我们一听就懂。对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他确实能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听起来津津有味。因此,在开课以后不久,我就爱上了这一门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我的乐趣了。”季羡林还说,朱光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一步一个脚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1963年,朱光潜完成了高教部全国高等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这部50万字的扛鼎之作是他后半生的心血结晶,他自己也认为是“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这并非过誉之词!朱光潜为写这部书,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很难找到一本在体系的完整、内容的详尽方面胜得过这本“美学史”的书。
如今,朱光潜走了,但把美留给了人间……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 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百度百科)
②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    
(柳鸣九《我的师长朱光潜》)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非常动荡的政治局面中,朱光潜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立达中学和立达学会,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新人,进而改造国民、政府、国家。
B.朱光潜虽然是官费留学生,但在欧洲留学期间官费常常不能如期发放,他便一边学习,一边写作,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
C.朱光潜的著作《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在他留学归国前就已蜚声海内外学术界,所以他回国后就先后被邀请到北大、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
D.朱光潜搜集和翻译了西方美学历史上众多有影响的著作,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小题2】朱光潜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开明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朱光潜的人生被誉为“美的人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4 04:1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者

陈振林

王后病了,病的很重。

王后以前也得过病,但她感觉这一次与以前不同。毕竟也是年过六旬的人了,王后知道这一次会离开这个世界。

王坐在王后的床边,拉着王后的手,看着王后的脸,听着王后的呼吸。那手,瘦弱得像枯枝;那脸,苍白的像张纸;那呼吸,气若游丝。

王三十多年前从老家起事,王后一直跟随在身边,形随彩追;照看着王的生活,无微不至;管理着王的大家庭,并并有序。王没有了生活之化,没有家庭之乱,他一心打拼着自己想要的江山。王常常想:要是没有王后,自己可能只是个平庸的官兵。

如今,江山已得,王成了真正的王。可是,他心爱的王后却病倒了。

王后以前也病过。只是小病时,王后自己挺过就好了。也有病重的时候,王就会叫过太医,把脉,用药,不过几天也就痊念了。

“我要让我的太医前来,为你瞧病。”王拉着王后的手抚摸着,轻声地说。

“传刘太医。”室外已响起了叫唤声。一会,急匆匆赶来的刘太医跪在了帘子外边,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深谙医道,在宫中很有名气。

王后摆了摆手,说:“他瞧不了我的病,让他退下吧。”

“传王太医!”又响起了叫唤声。王太医立即跪在了帘子外候旨,他已须发皆白,曾经医治好了王的偏头痛,最得王的信任,是太医中的佼佼者。

王后轻轻地摇了摇头,吐出了三个字:“退下吧……”

须发皆白的王太医和气喘呼呼的刘太医走出宫门,很是惋惜。刘太医有些“自谦”地说:“王兄啊,其实王后的病情应该不重,不要说请您老医治,就是我开出三个方子,王后的病应该是能治念的。”步履满珊的王太医应声:“刘兄所言极是,王后为什么不让我们帮她瞧病呢?

怎么不相信我们医者呢?”

太医走了,王有些急了,他走到门口走回来,又走向门口,声音大了一些:“王后你不相信这些太医,那我再去全天下请良医。”

王说到做到。他当即下了一道御旨,重金募求良医。不到三天,全天下的良医聚到了京城。然后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后,王亲自遴选其中十名良医进到内室。

王坐到王后的病榻前,轻声说:“王后,我已请来全天下最好的郎中,来治你的病。”王说着,泪水已经在他的眼眶里打转了。

王后的头摆得更厉害了,说:“不行!草泽医者,没有用的,你让他们都退下吧。”

王一摆手,那些良医纷纷离去。良医们有些失望,走出宫门。他们的声音大了起来:“我们是能够治好王后的病的,王后为什么不让我们帮地照病呢?她不懂我们医者啊。”

王后的病情更严重了,她说话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她叫人拿来纸和笔,颤抖着写下“丧事从简、不要殉葬”的遗嘱。三天之后,王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脸色,安详而平静。

王拉着王后的手,痛哭不已。王一个劲地自责:“是我没能照顾好你,没能找到全天下最好的医者。可是,为什么你就不同意他们为你瞧病呢?……”

王后的葬礼,依照王后生前的嘱咐,尽量从简,也无殉葬。

葬礼的队伍最后,走着一行人,他们捶胸顿足,极尽哀痛,泪洒襟袖。他们是刘太医,王太医,还有那几十个从各地挑选进京的医者。

就在昨天,须发皆白的王太医向这些医者告知了一条消息:是王后救了大家的姓名……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

前不久王子找到王太医,告诉他一个消息。就在王后临终之时,王子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王子跪在王后的病榻前,痛哭着说:“母后,我就不明白,您为什么不接受父皇为您找来的那些医者为您瞧病呢?”

王后对着王子招了招手,让王子的耳朵贴近自己的嘴边,王后说:“我的重病本已无法救治,任何医者为我开任何药方都是没有用的。你的父皇嗜杀,在我死后,悲痛之中,盛怒之下,肯定会将他们都杀掉的……等将来你君临天下了,一定要心怀悲悯,爱惜生灵……”

(原载《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王三十年前起事的经历,交待王后对王的追随、照顾,赞颂了王后的赤诚、周到细致和勤劳能干,也表现出王对王后的感激和疼爱。
B.作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王“拉着王后的手抚摸着”“走到门口走回来,又走向门口”“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意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C.刘太医、王太医和遴选出的十名良医,都是医术高明的人,他们完全有把握治好王后的病,而王后不信任他们,不让瞧病,他们既失望又无奈。
D.小说结尾才揭示王后不让太医和良医们瞧病的原因,让人唏嘘不已。而倒叙之中又有倒叙手法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具曲折性,更有吸引力。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王后拒绝让人瞧病,这令医者还有王、王子心生疑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妙处。
【小题3】“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一位医生的颁奖词。文中王太医评价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请依据本文谈谈这样评价的依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规模预测


(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2017年4月18日新华社)

材料三: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在北京工作的一位男士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一家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一家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屯,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成为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一位金牌阅读推广人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全民阅读新观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
B.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了160亿元,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达到了7.2亿人。
C.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上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
D.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居高不下,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呈逐渐拉开距离之势。
B.逛街或吃饭时,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这都说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C.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是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D.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一位金牌阅读推广人认为,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才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才能使传统阅读得以回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它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超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东莞等六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相符。而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和为2137亿美元。

从行业布局和地域分布来看,具有如下图的特点:

164家“独角兽”行业分布

材料三:

“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独角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遵循新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比如,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优步”,颠覆原有规则,在打车行业中聪明地构建平台,植入盈利模式。二是要有生态圈。只有冲破藩篱、合作共赢,才能爆发式成长。首先,是“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型合作。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这些新技术往往是外部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其次,是“请进来”——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消弭与消费者的“楚河汉界”,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通过释放顾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改善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将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准则。“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到谷歌再到脸书,“独角兽”企业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了传统产业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摘编自长城战略研究所《新经济先锋:“独角兽”企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具有数量增长快、新晋企业多、规模估值扩大等特点。
B.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十多个领域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集中爆发领域。
C.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估值来看,独角兽企业都主要分布在“北上杭深”等大城市。
D.独角兽企业具有向与人们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产业和更广泛区域发展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独角兽企业成立时间短,发展速度快,未来前景好,但也有一些独角兽企业在发展中落伍。
B.独角兽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C.独角兽企业自成长的特点让它能够遵循新的进化法则,依靠自身生态力量实现爆发式成长。
D.独角兽企业给顾客提供了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川堡

牛红旗

①东出固原城,向云雾山方向行驶,不到50公里,一座古堡就出现在官厅镇蔡川村的东面半山坡上。

空洞的堡门孤零零地眺望着过往的车辆与行人,俯视着颌下20来户炊烟依然升起的人家。踏上农户门前的土路,穿过稀疏的杏林,顺着时断时续的羊肠小路没走多久,我就站到了被人遗弃的古堡前。驻足,抬头审视,然后,抬起脚跨进了已经没有门板的砖箍堡门。

②堡内一片荒芜,只有两棵榆树的干枝在微风中飒飒作响。土堡分两层,两棵榆树在内堡和外堡的隔墙两边生长。榆树高过堡墙,从虬曲的枝干和皲裂的树皮看得出,这两棵榆树在此已生长了数十个春秋。它们一棵半倚着堡墙,一棵梢上栖落着两只喜鹊。两只喜鹊并没被我这个不速之客吓跑,而是跳跃几下后定在一个枝头上冷漠地观望起我来。它们仿佛是这古堡的守望者。这倒让我心虚,有了侵犯他人领土的尴尬。我忙咧咧嘴,投以歉意的微笑,小声说:“你们好?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喜鹊显然是讨厌我的多舌,不等我把话说完,就“嘎嘎”叫着旋上崖畔,飞向了后山。

④在一截老土坎上坐下,我卸下摄影包,细细端详起眼前的古堡残迹来。

⑤记得前年春天初次来这座古堡时,天气尚未转暖,草芽刚刚出土,崖畔上桃花乍开,内堡的梨树刚刚含苞。那时,从远处向这边看,一片冷冷的粉红又一簇簇高过墙头的素白。再走近了看,粉红的,素净的,都还鲜艳,都还迷人。至今,当时那股子淡淡的香气还萦绕在我的鼻翼。

⑥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并非桃梨的鲜花,而是堡内崖畔下十几孔窑洞。那时,我已在西海固境内走访了大大小小方形、半圆形、梯形、葫芦形、龟背形、八卦形等各式各样300多座古城堡。城堡内的建筑有蓝砖房、土箍窑,有庙宇、仓库,有改成牛羊圈舍后搭建的草棚,有切成块分给多户人家做宅院修建的红机瓦房,也有一根木棍、一砖半瓦不见的荒院,惟独没有见过像蔡川堡这样半是土筑堡墙半是崖洞的堡子。其他城堡,即便半面筑墙或依山而建,堡主也都在堡内筑有豁亮的砖瓦房舍,不像这座土堡,只有一排黑黝黝的窑洞。我想,这与堡主的财力、生活习惯以及对居安思危的理解有关。

⑦那天,我一走进堡内这些黑黝黝窑洞,就被其中的土桌、石磨、木马桩、泥坯马槽、锅台连炕、扫帚疙瘩、剪纸窗花,以及报纸炕围和清油灯碗吸引了。我逐个端详,渐次揣摩,觉得当年生活在这些窑洞里的大人和孩子并不十分寂寞。其中有一孔窑洞,不宽、不深,除了土炕、土凳和学生生字本糊就的炕围以外,窑壁的铁钉上还挂着一个打了补丁的花布书包。我估计这是一孔孩子居住过的窑洞。因为窑壁上有一行十分稚拙的铅笔字:“我要上初中”。同时我看到炕头上还贴过一张被人细心撕扯又没有完整揭走的小奖状。残留的奖状上,有隐约可辨的“××小学”的红印章和尚能辨析的“白梅”、“三好”等字迹。再扫视一圈,稍稍靠里的窑壁上另有一些同样稚拙的铅笔字画:有梳着小辫戴着红领巾的肖像,有自行车,有迎风飘扬的五环旗,有“我想骑着车子看奥运”、“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文字。当时,我虽然清楚地觉得这些文字和图画别有一番情致,但由于没带闪光灯,也就没能拍下照片。最后,我不得不抱着遗憾,带着对这位白梅同学的许多假想走出这孔窑洞。当我走出白梅同学的窑洞走进另一孔已经坍塌的窑洞时,又被一幅用土坷垃画在黑糊糊窑壁上的简笔画诱惑住了。简笔画画的是一对相互凝视着的男女。这幅画,细细端详,很温暖。

⑧要拍下这些画,是我再次来这里的主要原因。这一次来之前我早早就准备好了闪光灯。我想,也许正是那个叫白梅的同学和这对相互凝望的恋人,才是这座古堡当年的灵魂,才使这座古堡在我心里没有彻底坍塌。也许正是这些最浅显的向往和最本真的爱恋,才最美好,最逼近人性。

⑨窑外阳光明媚,窑内荧光闪烁。我一次又一次按下相机快门,一张又一张记录下了这些被时光熏黑了的窑洞里的远古岩画般的场景。我在想,白梅同学早已上了大学,已经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去北京奥运村看那钢制的鸟巢和飘扬的五环旗了。还有,我相信那对在窑壁上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已终成眷属。

⑩我觉得来这座古堡,除拍下这些别有意趣的照片之外,还有其他来由。暗暗寻思:这里落寞得只有一排空窑、三垛土墙、一地杂草、一股清风和三两声鹊鸣,并没什么还能令我迷恋的呀?

⑪这时,我嗅闻到了一种气息,一种都市少有的迷人的香味。我忽然记起了一片粉红中的素白,记起了堡内那棵含苞欲放的梨树,莫非它还在开花?我急忙走出窑洞,穿过豁口奔进内堡。看着黄叶婆娑的梨树我顿住了,时值深秋,哪棵梨树还能开花呀?我自嘲地笑了。可就在我自嘲的同时,惊呆了,被一股股透骨的香气袭晕了——梨树下,满地落果。如遍地发酵的黄泥,弥漫着醇厚的酒香……

【小题1】第②段开头画线句运用拟人修辞,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2】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树上两只喜鹊象征古堡守护神,令前来观看者心虚。
B.第⑥段描写蔡川堡堡内的陈设,突出它昔日的繁华。
C.⑤⑥⑦三段运用插叙,将眼前所见与回忆自然融合。
D.第⑨段写白梅骑车去奥运村,暗示生活条件已改善。
【小题3】第⑦段有关白梅的窑洞描写详尽,而另一窑洞则一笔带过,简析这样写的理由。
【小题4】第⑧段画线句理解:为何白梅同学和这对相互凝望的恋人是这座古堡的灵魂?
【小题5】概括作者这次去蔡川堡的原因。
【小题6】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评析结尾段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共享马扎”是“共享泛滥”的缩影
①北京街头出现了一种“共享马扎”,可供人们免费使用。记者在东三环长虹桥北公交站看到,“共享马扎”与普通马扎无异,仅多了一个二维码。但不到一天时间,摆放的十多个马扎只剩下4个。公司客服表示,已料到马扎会丢失,但该行为算是公司项目的前期推广。专家表示,“共享马扎”并不算“共享经济”,扫码后显示的内容也应该有相关部门的审核。
②普通马扎印上一个二维码,便美其名曰“共享马扎”,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③小小马扎,价值很低,也不需要注册和押金,但附着其上的作用可不小:一是为企业打了物美价廉的广告;二是披上了公益和共享的外衣;三是借扫码之便获取了用户信息。这种未经允许、随意投放、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马扎有碍交通,影响市容市貌,也引起公众质疑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④“共享马扎”是“共享泛滥”的缩影。当下共享大潮风起云涌,共享单车作为成功范例走出国门,跟风模仿者众多,自然也难免鱼目混珠。商家喜欢打着“共享”的噱头,把一些落后产业变成先进产业,以达到宣传、炒作目的或是收取押金的目的。伪共享野蛮生长、遍地开花,严重扭曲了共享经济的积极意义。
⑤共享经济的基础是商业法制经济,必当遵循商业法制经济原则,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上周,上海交警部门禁止了“双人骑行共享单车”的上路行为,因其违反了交通规则。之前“共享睡眠舱”也因安全、消防问题被叫停……就“共享马扎”而言,不管是通过二维码或其他方式推广或投放广告,都应该有相关资质以及相关部门的批准,扫二维码后显示的内容应该有相关部门的审核,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性而为。
⑥常言道,过犹不及。共享经济虽好,也不要“贪杯”,否则将损害真正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例如,作为共享经济的领头羊,共享单车自今年以来,因过度投放导致的负面问题激增,而在众多的分享经济领域内,安全保障、服务质量、价格垄断、个人隐私等四大方面的负面舆情事件数量也较多。“共享马扎”只不过以一种搞笑的方式,证实了伪共享及“共享泛滥”的冷峻事实。
⑦“共享马扎”告诉我们,共享经济亟待建章立制。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及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将监管端口前移,用法规来约束资本疯狂追逐下的任性行为,防范并遏制伪共享、“共享泛滥”的乱象。而相关单位和个人也不要一哄而上,毕竟 “共享泛滥”已让公众审美疲劳,与其盲目跟风,莫如潜心创新,切莫等到潮水退去,方知自己只是在亦步亦趋地“裸泳”
(选自《门外谈美》,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共享马扎”并不算“共享经济”的原因。
【小题3】请概括“只是在亦步亦趋地‘裸泳’”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