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唐家山作证
相信所有国人都会为这一消息欢呼雀跃: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重大胜利。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决定从11日下午4时起解除唐家山堰塞湖黄色警报。
将近一个月了,唐家山堰塞湖,令多少人寝食难安——超过2亿立方米的水悬在头顶!而束缚水的堰塞体呢,由支离破碎的碎石和粉细砂组成。如此脆弱的屏障,用危如累卵形容绝不为过——专家统计,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溃决的概率达到了93%!
如果聚焦到5月20日16时到21日17时的这段时间内,唐家山堰塞湖的变化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在20日16时,唐家山堰塞湖的库容仅为7250万立方米,而25个小时之后,库容急剧上升到9160万立方米,一天的时间库容上升了近2000万立方米。
根据20日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及绵阳有关专家到唐家山堰塞湖现场勘察的报告显示,当时堰塞湖水位高程711米,相应库容约7250万立方米,堰塞堆积体过流通道(即坝顶最低部位)顶部高程751.2米,相应库容4.2亿立方米,根据此前两天的水位上升情况,每天入库750万立方米,约要20天水位才能上升到堰塞湖堆积体的漫坝高程。
但是20日到21日之间的入库水量远远超过这个此前预计的数据。一位水利专家对此表示,原因就在于“要命的雨”,20日到21日之间,包括北川和青川在内的地区正好遭遇了一次降雨过程。
此前中央气象台19日预报,20日至22日,四川汶川、北川、理县、茂县、绵竹、安县等重灾区将有中到大雨,降雨量有13至30毫米,降雨以20日夜间为最强。而恰恰是在此期间,唐家山堰塞湖水位迅速上升。
如此的水量和海拔高程,一旦溃决,形成的水头会超过60米。一位老专家指出:这样的水头呼啸冲出峡谷,摧毁几十层高的建筑物,就如同撕裂一张纸般轻易……
更让人忧心的是,除险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余震不断、滚石不断、陆路不通、水路不通。而根据水文、气象条件和堰塞湖库容条件综合分析,留给我们的疏通工程工期最长也不能超过10天。
难,确实难!然而,我们以“没有一人伤亡”,宣告唐家山抢险获得圆满成功!成功的背后是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的提高。
危湖高悬,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共和国领导人的心。******5月26日深夜给正在四川前方指挥抗震救灾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打电话,要求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为除险情,温家宝总理三次亲临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指挥。“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共和国总理对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与时间赛跑,与洪水争速。人们不会忘记,1500名解放军和武警水电官兵身负炸药向唐家山挺进的身影;人们不会忘记,风餐露宿坚守在坝顶的水利专家们黧黑的面孔;人们不会忘记,那条用汗水甚至血水挖出的深深的泄流渠……
以人为本,民生最重,我们有决心,也有能力。唐家山抢险,肆虐的洪水完全按照我们的指挥棒在乖乖运行:6月7日7时,按计划第一股水流缓缓漫进泄流槽;9日晚,按预定计划流量达到81立方米/秒;10日7时42分,泄流槽流量按预定方案达到497立方米/秒;截至11日8时,库容降到了6.8亿立方米——完全达到了安全容量!
泄洪中,沿途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洪峰进入北川县,无一人员伤亡!
洪峰通过李白故里江油市青莲镇,太白祠等文物古迹有惊无险!
洪峰抵达宝成铁路涪江大桥,刚刚有一列货车从桥上安然驶过!
……
正如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贺电所指出的,成功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而奇迹的背后,不正是我们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提高的体现吗?
这一切,巍巍屹立的唐家山作证!   (《人民日报》2008年6月12日,有删改)
(小题1)文章题目“唐家山作证”,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2)“难,确实难!”文章通过哪些内容写出了唐家山堰塞湖疏通工程的“难”?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试结合文体特征和文章内容回答,本文开头一段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本文被誉为“宣传报道的精品”,试从写作特点这一方面,择取两点评析本文精妙所在,写一则短评,100字左右。(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料,两料,缓缓地咀嚼……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建阳零点,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去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小题1】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小题2】作者为什么在第10节描写老祖父捡拾饭粒的细节和一家人吃饭的场面?
【小题3】赏析最后一节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本文叙写了与“粮食”有关的人和事,试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谢冕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里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的哀怨,过来的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情,《新青年》和《野草》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 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小题3】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透明
纳兰妙殊
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嗳,嗳。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三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人们都同意跟她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时间为序,叙写姥姥的身体机能一项一项地丧失直至死亡的全过程,提出了关爱老年人的重大话题。
B.文章第一段说死神“喜欢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地步。
C.文中加点词“巴结”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姥姥对亲情的渴望,宁可牺牲尊严也要去迎合他人。
D.文中小辈们对姥姥的漫不经心与姥姥始终牵挂儿孙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E. 本文的叙述娓娓道来,表达质朴,虽都是生活琐事,但物我两真,情事两佳,所以显得真切动人。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
⑴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3分)
⑵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3分)
【小题3】文章开头出现的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写这样的姥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透明”,试举一例加以阐述。(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2018年“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评选结果已揭晓,30位来自各行各业基层一线的青年榜样获此殊荣。

其中,既有从事“天宫一号”信息系统设计工作,首创性提出模块化设计思想的柏林厚;还有带领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为20876名视障人士做助盲志愿服务的曾鑫;更有把京剧带上《中国有嘻哈》《创意中国》《我要上春晚》等舞台的京剧青年团演员谭正岩以及漫画《滚蛋吧!肿瘤君》创作者孙玉芊。

此次开展的“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主题教育活动,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基层一线,寻找、推选在改革开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青年榜样。

主题活动自今年7月启动,在团员青年中引发热议。运用线上线下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覆盖人数过百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介绍,下一步组委会将举办榜样人物发布活动,描绘出当代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楷模群像。将全市团员青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推向高潮,带动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潮。

材料二:

日前,作为第六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展演剧目之一,复旦剧社原创话剧《种子天堂》在北京语言大学梧桐会堂上演。该剧根据“时代楷模”、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生前真实事迹编排,主人公坚守信仰、无私援藏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

作为复旦剧社近年来自导自演、讴歌新时代楷模的一台优秀剧目,《种子天堂》用生动丰富、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钟扬同志的风采和精神,取得了教育人、激励人的良好效果。

人们不会忘记,他不顾高血压、心肌肥大,坚持16年援藏,带领学生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共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种子4000够多万颗;他帮助连硕士点都没有的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不仅带领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还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他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

《种子天堂》诠释了钟扬同志53年的生命厚度和人生高度,饱含着复旦人对钟扬同志的深情追思。复旦剧社社长、2015级硕士研究生朱逸骏是钟扬扮演者。在创作过程中,他反复揣摩、不断思考。作为主演,导演要求他不能单纯从外在形式上模仿钟老师,而是用最单纯、质朴的赤子之心来出演。

校园戏剧从原创性、实验性、探索性的角度出发,才更具有纯粹的情感共鸣。面对与角色年龄相差悬殊的学生们,他们深入角色肌理,尽可能质朴地呈现出来,关键是“感受钟扬老师,汲取一种力量,收获成长”。《国话研究》主编颜榴认为,《种子天堂》选材独到,“这部戏的核心主题是关于种子,这个种子既是生物种子、精神种子,也是教育种子。高校剧社排演这样一部戏,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一场话剧,与感动相遇》,《人民日报》2018年12月5日)

材料三:

CCTV中国创业榜样评选自2016年首次成功举办,到今年已是第三届,评选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电视台的高度扛起双创舆论宣传大旗,助推“双创”生态建设。树立创业榜样,传递创新精神,中国创业榜样评选以人物视角把握经济走向,成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今年的评选,汇集了智能AI芯片等具有高度竞争力的项目,这些项目有的走在世界科研前列,有的打破国际垄断,获奖者不仅是行业翘楚,而且正以极大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行业的发展,照亮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外,今年的评选还汇集了大学生返乡创业、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的富硒茶旅项目,致力于农村“煤改电”、减少空气污染的石墨烯取暖项目等。通过对这些创业榜样和项目的展示,充分响应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

(摘编自《河北青年报》2018年12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评选活动历时数月,借助于线上线下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参与人数众多,行业覆盖面广,选出的榜样人物都是基层青年。
B.复旦剧社的话剧《种子天堂》在第六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让人落泪,这与主人公钟扬祟高的精神、先进事迹和话剧角色的质朴呈现有关。
C.反映时代楷模的高校话剧《种子天堂》演出后获得成功,一定程度上为校园剧社排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对高校剧社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D.起始于2016年的CCⅣ中国创业榜样评选活动,顺应时代潮流,导向明确、发展基础好,虽只历时三年,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的代表,柏林厚、曾鑫、谭正岩、孙玉芊等人的身上都凝聚着新时代青年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B.复旦大学钟扬教授放弃大都市优越生活,为了心中梦想,不顾自身疾病,援藏16年,彰显了科技教育工作者生命中应有的厚度和高度。
C.钟扬教授不仅为植物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众多“第一”,从而赢得了世界声誉,并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了植物学人才。
D.2018年CCTV中国创业榜样评选中,不仅包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翘楚,也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及提倡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式的相关项目。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谈开展时代楷模评选、学习活动具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