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4题(15分)
读书的真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连,更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然,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动机的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日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书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纪回答得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连。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方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这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段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表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孔孟》,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有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具在,不容易否认。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人的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也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支了。
【小题1】作者引用“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所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结合全文,概述造成“读书空气稀薄”“读书种子稀少”的原因。(6分)
【小题3】请分两点说明文字教育的重要性。(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19 01:5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礁石与灯塔——诗人艾青印象
张骥良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读到艾青先生写于1954年的这首《礁石》,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油画家刘宇一先生为这位当代诗人画的半身侧像:蔚蓝色的大海上,白浪翻卷,海鸥翱翔,礁石旁的诗人,目光凝视着远方。
我第一次见到艾青先生,是在16年前。1980年3月5日那天晚上风很大,20多名诗歌爱好者早早赶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等着聆听艾青先生谈诗。我去得尤其早,抢占了一个有利地形,就坐在诗人斜对面,连诗人的呼吸都能感觉到。重返诗坛的诗人,精神饱满。那天晚上,围绕着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他谈了许多。我甚至来不及抬头领略先生丰采,只是带着崇敬之情,埋头记录他讲的每一句话。这次谈话后来被整理成文章收入他1982年出版的《诗论》。16年过去了,那本当时用的笔记本已经泛黄,但我一直珍藏着。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为写《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赏析文章,我找到了诗人下榻的北纬饭店,再次拜望了这位我自小敬仰的诗坛前辈。先生一眼就认出了我,大概因为我视力不好特征太明显。我伸手到裤兜里找烟,发现自己匆忙中竟带了一个空烟盒。先生看着我站在那里的尴尬样子,笑了,顺手递给我一支“中华”。家里刚好没别人,先生执意要亲自为我泡茶,我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只好红着脸接过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茶。从那次听先生讲诗,我已经知道他平易近人。但一个年逾古稀、蜚声海内外的诗坛泰斗,竟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后生小辈递烟、泡茶,还是让我不知所措。先生的烟瘾很大,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先生每吸一支,都没忘了也递给我一支。我渐渐的忘却了拘谨,无拘无束的与先生聊起来。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先生把我带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代。他带着淡淡的微笑回忆起他父母怎样听信算命先生的话而嫌弃他。而当他谈到那个叫大堰河的保姆时,他的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那样多的感激和依恋。老诗人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朴素真挚的感情,使我默然很久。
又过了半个月,我拿着写好的鉴赏文章再次登门求教。先生认真地阅读了拙文后,认为大体还可以,只是有些话说得过了头。我看我的原稿上密密麻麻批满了字,在那些他认为说过了的地方,他都划上了粗线。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写文章一是一,二是二,别说过头话,别人为地抬高,也别人为地贬低,要实事求是,做人也是这样。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心里话。”这一席话使我想起了先生的另一首诗《在浪尖上》。诗通篇都是大白话,但由于感情朴素真实,朗诵时一次又一次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打断。我想起我坐的这张沙发上,坐过文坛泰斗,也坐过我这样的业余作者。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先生这里感受到诗与真。记得我的朋友——河南省周口地区商水县的农村残疾作者娄自立,曾跟我提起他拜望先生的情景。当他蹲着用双手搬着双脚,一寸一寸蹭进这个客厅时,先生格外热情地接待了他,满足了他的一个又一个要求,为他题字,与他合影。临别时还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金笔送给他,并执意送他出大门。娄自立说起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泪花。先生的确教给我很多。
这次以后,我看先生年高体弱,不便打扰,一直未去看他。1993年金秋十月,我带着40多位残疾作者的共同心愿,又一次走进先生的客厅。第一眼看到先生,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竟已老成这个样子。他的话明显地少了,精神有些不济。我这次本来想请他为我们选编的残疾人作家诗文集《地平线的呼唤》题词。看先生这样老态龙钟,我张了好几次口都没好意思说。过了一会儿,先生的儿媳傅大姐走了进来。她向我介绍了先生的近况。老诗人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尽管打上了钢筋,手还是抖得厉害,写字已经很吃力了,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交往应酬。我终于不肯放弃这个机会,鼓起勇气向傅大姐转达了残疾人作者对先生的敬仰之情,简单介绍了我手里的诗文集的编选标准和过程,表示希望得到先生的题词。仅仅5个字的题词,加上签名和日期,先生竟写了十多分钟。看着“残月同样美”这5个厚重的字,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先生年已老迈,但仍能简练准确地概括出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并形象地表达出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艾青先生的《礁石》,使“我”想到刘宇一为艾青先生画的半身侧像,侧像画看礁石旁的艾青“目光凝视着远方”,说明艾青先生很有远见。
B.艾青先生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和“我”谈到大堰河保姆时,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感激和依恋,说明他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感情是朴素真挚的。
C.艾青先生认为写文章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话,不人为地抬高自己或贬低自己。
D.艾青先生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写字已经很吃力了,一写字手就抖得厉害,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很多的社会活动与交往应酬。
E. 艾青先生虽耄耋之年,仍能简练准确地概括出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并形象地把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表达出来。
【小题2】本文写了艾青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6分)
【小题3】艾青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文章标题“礁石与灯塔”的寓意。(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也打破了过去10年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奖。
恩格隆表示,一周前审议委员会决定选择莫言,“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今年的获奖者(莫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来自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的世界,他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12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对于那些不熟悉莫言的读者而言,恩格隆推荐大家从1993年出版的《天堂蒜薹之歌》开始。“当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那里居住着许多你从未遇过的人,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莫言的颁奖词说道:“(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魔幻现实主义”成为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签。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这也许正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所在。
几百万字的作品,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这一评价,莫言认为这基本表述出了自己在创作中的一些特质,也可能与自己所讲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但如果把自己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莫言认为,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莫言从小喜欢说真话,因而给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笔名为“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他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他认为,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他曾说过,“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莫言曾直言:“如果说我不想得诺贝尔奖,那我太装孙子了! 但忘掉所有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管之前莫言从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认为忠于对人的描写是自己斩获这一大奖的主要原因:“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东西,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东西超越了地区和种族”。
(选自2012年10月12日东方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莫言打破了过去10年间欧洲作家垄断诺贝尔文学奖的局面,成为了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这证明了中国文学的崛起,欧洲文学的衰退。
B.“魔幻现实主义”是莫言的标签,这正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所在,莫言并不认同这一评价。
C.莫言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D.莫言说“忘掉所有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是指作家不能为获得奖项而写作,要忘记名利,为理想而写作,这是作家最崇高的境界。
E.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2)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如何理解莫言这句话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言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周汝昌:为芹辛苦见平生
卫毅
1947年秋天,周汝昌的命运被一只装着书的篮子改变。他的名字从此与《红楼梦》相联,直到他于2012年5月31日去世。几十年中,人们想到他时,头脑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红学家。
作为大学生的周汝昌,那年秋天来到燕京大学图书馆,他想借阅敦敏所著的《懋斋诗钞》。馆员把他填好的书单放到篮子里,传至楼上书库。当篮子中的书传下来时,周汝昌发现书上附着的借书卡一片空白——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人借过。对于“红学”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瞬间。“新红学”自1921年以后,已有多年波澜不惊。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出版。这是《红楼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然而,两人对《红楼梦》的评价并不高。胡适认为《红楼梦》不及《儒林外史》,俞平伯则认为《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只是二等。
在遇到《懋斋诗钞》之前,周汝昌与《红楼梦》似乎并无多少缘分。他1918年生于天津咸水沽,家境殷实,家中有草火园子。小时候,母亲常给他讲园中旧事,每次言及都感叹,那真像《红楼梦》啊。母亲藏有《石头记》,周汝昌找来翻阅;但他看了开头便无再读下去的兴趣,“沉闷乏味”是他彼时感受。
1940年,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次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周汝昌失学回家。1947年,已是三个孩子父亲的他重返燕园。“旧地重游,我已身世沧桑,年华老大。朝气难回,伤情易触。我心绪总带着凄凉的滋味。”此时,四哥周祜昌,失业在家,读《红楼梦》时发现有胡适所写之序言。胡适说他发现了曹雪芹友人敦诚的《四松堂集》,但敦敏的《懋斋诗钞》尚未找到。周祜昌看到这句话,便给弟弟去信,让他到燕大图书馆找一找,看能否寻得《懋斋诗钞》。
周汝昌细读《懋斋诗钞》,对曹雪芹的生卒年有了自己的思考,随后写出《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并发表,引起了轰动。
胡适看到文章后,给素昧平生的周汝昌写信,称赞他并说“《懋斋诗钞》的发现,是先生的大贡献”。胡适的鼓励对周汝昌投身“红学”起了重要作用。半年里,两人多次书信往来。更让人惊讶的是,周汝昌写信向胡适借其珍藏的《甲戌本石头记》,胡适立即托人送至其家。该珍本价值连城,胡适借给周汝昌后,何时归还都不过问,好像忘了有这回事,这让周汝昌非常感叹。几十年后,周汝昌回忆平生所交鸿儒硕学,认为唯有胡适够得上一个“大”字。
1953年冬,12岁的刘心武在北京读初一。一天,他从家对面书店里的《红楼梦新证》书中看到“红楼梦人物想象图”,大吃一惊,因为这与他自己头脑中想象的人物有很大不同。刘心武认为此书是他对红学感兴趣的。
此时,周汝昌已举家赴蜀,在四川大学任教。《红楼梦新证》出版后,很快脱销,出版社在3个月内加印3次。周汝昌在书里回顾了对《红楼梦》的种种贬低言论,指出《红楼梦》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伟著,曹雪芹是旷世天才。《红楼梦新证》让周汝昌名声大噪。
一年后,他奉调回京,进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不久,“批俞”“批胡”运动开始。周汝昌与胡适之间的交往,成为“污点”。随后多年,他一次次被“思想改造”。1969年,他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干不了重活,就被分配去挑粪,与杨霁云同组。从茅坑到菜园,有一段路程,路上无人监督的时候,他们就停在树下,在大粪旁漫谈《红楼梦》。
1970年8月,他再被调回京城。2004年,他写的《石头记会真》出版。《红楼梦新证》与《石头记会真》,被人们认为是他红学研究的两大高峰。
56年前,他向胡适借得《甲戌本石头记》,并向胡适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和《戚序本》,精核整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真手笔的好版本。这个愿望的实现,用了56年。
胡适早已辞世,《石头记会真》成书时,周汝昌心情非常复杂:“我不知以何言辞表达我的心情,悲喜二字,是太简单太无力了。”
周汝昌服膺曹雪芹之言:“愧则有余,悔又无益。”这也是他的人生感叹。不是不悔。若真的不悔,那愧又何来?其愧既又有余,则其悔之深可想而知矣。然而,悔到底是个“马后炮”,比及知悔能悟,事情早已明日黄花,成了“历史”,故曰无益。呜呼,岂不可悲,岂不可痛!
周汝昌曾请人在自己的石质镇纸上刻下两句诗,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从两个角度点出了周汝昌与《红楼梦》之间的关联,一是写他与“红学”结缘,二是由对他的称呼可以看出其“红学”成就。
B.文章主体部分是按倒叙的顺序来写周汝昌的事迹,但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则是插叙,补充说明周汝昌到图书馆寻找《懋斋诗钞》的来由。
C.胡适看到周汝昌所写的文章,称赞这是大贡献,并认为周汝昌对于“红学”的贡献超过了俞平伯,这对周汝昌无疑是极大的鼓励。
D.作者认为,周汝昌觉得《红楼梦》是一部伟著,而胡适、俞平伯虽是大师,但对《红楼梦》的评价不高,可见,周汝昌的水平比这两人高。
E.《石头记会真》成书时,周汝昌心情复杂,高兴的是56年的愿望终成真,悲的是胡适已经过世,其中的滋味不是悲喜二字所能概括的。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周汝昌借到了《懋斋诗钞》,对于“红学”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瞬间?
【小题3】文中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分析。
【小题4】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愧则有余,悔又无益”这句话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EU ETS(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自2005年建立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广泛和密切的关注。
EU ETS虽然常被称为“碳税”,但实际上它并非税收,而是一种总量交易,即于系统内限定一个逐年下降的碳排放“总量”,在规定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不超过此总量的前提下,向系统内各排放源分别发放排放权配额,并由这些排放源在交易市场上通过货币交换方式相互调剂排放量。减排成本较高的厂商,一旦用完自己的配额,就必须进入交易市场从其他企业手中购买更多排放权以满足自己的排污需要,而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则可以选择将节余下来的配额出售获利,或留到次年自用。
因此EU ETS是基于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交易手段,从而有别于基于价格控制的税收手段。当欧盟宣布从2012年起将航空业纳入EU ETS时,大范围的争议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根据欧盟的规定,以2004-2006年在欧盟境内起降航班年平均排放量的97%为基准,其中85%的配额免费发放给各航空公司,其余15%通过拍卖发放。此后,在允许的排放总量逐年递减的同时,免费配额的比例也将逐年减少,直到2020年取消免费配额而全部采取拍卖方式发放。根据中国民航局的计算,EU ETS施行第一年将使中国航空业额外支出8亿元人民币用于购买配额,2020年为30亿元,9年累计达176亿元。
由于全球经济疲软、油价高涨以及运能过剩,航空公司此时再增加碳排放费用的负担,无异于雪上加霜。欧盟这一举动,除了增加航运公司的运营成本而必然遭遇抵制外,也面临理论和操作上的难题。
美国第一个将欧盟告上了法庭。美国认为欧盟是在变相地向国际航空碳企业征收燃油税,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中的相关规定。此外,起降欧盟国家的国际航班只有少数里程是在欧盟境内,欧盟全程计费是越权行为。美国对于欧盟“越权行为”的指控得到了大量支持。
中国对于EU ETS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更为关切。民航局副局长王昌顺强调,欧盟单边强行将进出欧盟的国际航空排放纳入EU ETS,违反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违反了相关国际公约,也阻碍了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航空公司的发展。
分析人士还指出,由于欧盟对于在欧盟境内起降的飞机进行碳排放全程计费,导致了直飞欧盟的成本大幅度上升,由此可能造成中转航班的增加,促成中东国家一些航空港的崛起并改写全球民航版图。在经营往返欧盟国家的远程航线时,近欧盟的国家占据地利之便,可在本国设置中转站,从而规避大量碳排放费用。
欧盟的动机也成为被怀疑的对象。欧盟声称将排污量迅速增长的航运业纳入其ETS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必需的。但享有领先的碳排放技术的欧盟国家在技术转让方面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抑或欧盟国家在碳排放系统中所受到的明显小于发展中国家的压力,都无法不让人将欧盟的碳税政策与欧盟的“开源”需求结合起来,使得欧盟的目的显得不再单纯,无法占领“为了全人类福祉”这一道德高地。
【小题1】结合文意,谈谈欧盟将航空业纳人EU ETS这一举措的利弊。(4分)
【小题2】下列关于EU ETS(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称为“碳税”的EU ETS实际上并非税收,而是一种在系统内进行的交易,这种碳排放权交易受总量控制。
B.在EU ETS中,各厂商可根据白己对排放权配额的需求到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这套规则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
C.EU ETS要求系统内各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得超过规定的控制“总量”,且这种总量要呈逐年下降趋势。
D.EU ETS有别于基于价格控制的税收手段,系统内各厂商将冈为减排成本的高低或支付或收获一定数额的货币。
【小题3】【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欧盟计划到2020年取消所有免费配额而采取拍卖方式发放配额,这将使中国民航业承受无法承担的经济压力。
B.欧盟将航空业纳入EU ETS,遭到所有欧盟以外围家的强烈反对,美国就第一个采取行动,将欧盟告上法庭。
C.中国认为,EU ETS在公平性方面存在问题,它违反了“区别但有共同的责任”原则,违反了相关国际公约。
D.欧盟声称将航运业纳入其ETS是减排必须,但其动机遭到质疑,欧盟国家领先的碳排放技术将使其从中受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今,不管是在公交车上、地铁上,还是在街道的某个角落、咖啡店,甚至走路,总能看到人们玩手机的身影。手机,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玩具,主要因为它功能的丰富性,打游戏,聊天,浏览新闻,等等,让许多人爱不释手。手机不光能玩,还可以用来购物,现在出门,只需带一部手机,就能吃遍天下美食,看遍天下美景。手机可以说无所不能,其功能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德国的一项关于互联网公司数据的调查显示,全球民众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明显增多。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我国民众玩手机花费的时间,结果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要花费3个小时在手机上,位居全球第二,而位居全球第一的是巴西,为近5个小时。手机不但耗费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对人身体的负面影响也不小。
(有删改)
材料二:
小学生从手机里获得的无非是APP和游戏。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已经认识1500个字,完全可以独立阅读,于是她学起拼音来一点儿动力都没有。我下载了好几个学拼音的APP给她玩,最后发现一个叫“魔力小孩拼音”的APP做得非常好,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是用摩天轮来表现的,收集齐所有的摩天轮,孩子就基本掌握了所有的声韵母组合,这样学习应用比单纯地记卡片有意思。女儿玩几天游戏后拼音果然大为进步。我建议家长给孩子挑选学习用的APP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更重要的是APP的表达方式必须是其他介质无法取代的。比如关于星座的APP,拿着手机对着天空,手机上马上会显示星座的名字;认识植物的APP,对着植物的叶子拍照,就会告诉你植物的名称。如果不具有这些无可替代的优点,我认为还是选择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好。
游戏是我最为担心的,因为大多数游戏没有营养,反而催生了一批面无表情、心无温情的宅男宅女。来自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显示,小学生近视最大的原因是遗传,其次是缺乏户外活动。我希望孩子去大自然里跟小伙伴一起玩真正的游戏,变得体格强壮、心灵友善。当然,家长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设计路线、召集同伴,这比扔给孩子一个手机累多了。
我们家每天晚饭后到睡觉前,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电视都要关掉。在这段“电子监狱”时间里,我们一家画了很多画,看了很多书,聊了很多温暖的话,是全家生活质量最高的时间段。
(有删改)
材料三:
英国政府曾向全国所有中小学寄出一封警示信,严格限制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移动电话,指出儿童使用移动电话会对其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芬兰法院决定,禁止芬兰无线通信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违反这一禁令者,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
意大利颁布命令,禁止学生在教室里使用手机,目的是避免手机铃声扰乱课堂秩序,并防止学生使用摄像头胡乱拍照。
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致函全国各中小学,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高中制定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规定。而一些私立学校则由学校统一购置学生定制手机,上课期间统一关机。
早在2000年,美国各州的学区纷纷制定规则,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2007年1月29日,美国200多所公立学校联合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
韩国政府颁布法律,对青少年使用手机进行监管。法律规定,韩国青少年手机用户要签订一份单独合约,要求他们和父母一起参加手机费用封顶计划。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手机无所不能的功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指出了民众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问题。
B.材料二从家长的角度看问题,通过典型案例,提出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的问题。
C.材料三显示了世界各国对学生使用手机的各自不同的管控方式,对我国有关部门的决策是有参考价值的。
D.关于手机对人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英国认为儿童使用手机会对其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其他国家并非都认同这一结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许多人对手机爱不释手,主要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功能,并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B.近年全球民众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明显增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年轻一代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位居全球第二。
C.材料二的作者认为手机中的APP非常有用,有其他介质无法取代的表达方式,能寓教于乐,让孩子真正学到东西。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游戏只会催生面无表情、心无温情的宅男宅女,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在大自然中玩真正的游戏。
【小题3】目前,我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生使用手机做出规范,那么,我国有关部门该如何解决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