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題。

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①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中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②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是远没有到这后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③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④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这与政治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我写的却非常具体。

⑤林思浩:你在写作 《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⑥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⑦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⑧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⑨林思浩:你读过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吗?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美景之美在其忧伤。你说回到北京发觉面目皆非,伤感于自己成长经验的北京不复存在。你说完全陌生的是指什么呢?

⑩北岛:读过《伊斯坦布尔》,也去过。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横跨欧亚的美丽的古城。我认为帕慕克所说的忧伤与古老文明的兴衰有关,包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北京和伊斯坦布尔有相似之处,首先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再就是与一个古老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但相比之下,伊斯坦布尔保存得相当完好,而老北京却几乎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忧伤,而是绝望。我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被“进步”、被所谓的现代化基本上给搞疯了。这首先跟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屈辱有关,也和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有关。北京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而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现在的北京和别的亚洲大城市还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现代化博物馆中的一个新标本而已。

(11)林思浩:在《城门开》中你不止一次写到少年时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你的北京地图一直都存在吗?你的北京地理地图是怎么样的?这地图和你的生命疆域又是怎么样的互相推进关系?

(12)北岛:小时候没钱,主要靠双脚走天下,走十里二十里是常事。一个行走的城市和骑车乘车甚至开车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可感性细节。在故乡,人是有方向感的,不会迷路。再说北京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也不容易迷路。可我前些年回去,在自己的故乡完全迷失了,连家门都找不着。说到我的北京地图,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带有某种私密性质。在这张地图中,首先是我家,然后是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还有我和同伴行走的路线。这是我生命旅途的开始。我曾在《旅行记》中写道:“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8岁那年我跟母亲去上海看外公,那是我头一次离开北京。这次旅行对我来说很重要,距离感让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北京地图也发生了变化,可大可小,小到只不过是一张更大地图上的圆圈而已。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梦想着离开北京,走得越远越好。这愿望实现了,以致到了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的地步。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第⑥段中“镜像关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小题2】北岛新书《城门开》一开始三篇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3】第⑨⑩段访谈中,说到伊斯坦布尔有何作用?
【小题4】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第⑩段却又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如何理解?
【小题5】选出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
A.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毁灭是全国性的’有些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B.因为对政治的极度失望,北岛的《城门开》的写作与政治无关,它的内容非常具体。
C.北岛的北京地理地图虽然在心中一直存在,但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效用了,过时了。
D.北岛追忆悠长岁月留在他身上的感受,尤其着迷城市与生活中的非常个人化的细节。
【小题6】纵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用了哪些不同的提问方式?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1:4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申万一级行业
硕士博士占比(%)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银行
8.94
71.69
计算机
6.7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39.41
国防军工
9.3
38.96
通信
5.09
36.77
公用事业
4.21
34.89
综合
6.51
33.73
非银金融
7.31
30.68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路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机会都不会给你。
B.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
C.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能超过九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人,全部都是985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
B.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C.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D.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小题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嫦娥探月工程作为中国最具标志性大型科学研究项目之一,在扩展中国航天国际影响力、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意义是无可取代的。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完成(本质上鹊桥号中继卫星也属于嫦娥四号工程的一部分)更是为中国航天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在科学方面,嫦娥四号的低射频电探测仪与荷兰合作,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与德国合作,中性原子探测仪和瑞典合作,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与沙特合作。在任务完成后,嫦娥四号收集来的一手科研数据将会对外全部公开,欢迎全世界科学家共同研究。嫦娥工程是近些年中国航天在国际上最大的一张名片,是我国航天对外开放吸引合作的最佳平台。

因而,嫦娥四号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它的科学和工程意义,对整个人类而言都是重大突破。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删改)

材料二:

问:下一步我国的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还有哪些“大动作”?何时能实现载人登月?

欧阳自远: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除了探月外,还将开展火星探测。其中的月球探测分为“探”“登”“驻”三大阶段,目前开展的探月工程属于“探”的阶段,即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分为“绕”“落”“回”三期,嫦娥一号、二号执行“绕”月任务,嫦娥三号、四号执行“落”月任务,嫦娥五号、六号执行“回”,即采样返回的任务。

问:航天和深空探测是高技术也是高风险的事业,对于不可避免的失利和挫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和认识?

欧阳自远:对于最为复杂、最高精尖的航天科技来说,进军宇宙真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一个小环节上的差池就可能导致发射任务失败。还记得嫦娥一号发射的时候,我手心止不住地出汗,血压、血糖、血脂都高得很。嫦娥二号发射的时候,我也特别揪心,它孤独地绕着太阳飞,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每天我都在心里祈祷,祝它一路平安。

其实在月球探测史上,20世纪共进行了108次发射,其中成功52次,成功率为48%。火星探测的成功率更低,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美国的航天飞机先后有两架发生了爆炸,共有14名宇航员遇难。不经历失败怎获得成功?失败也是中国航天必须接受的,但失败并不会阻挡中国航天事业探索的脚步。正如钱学森所说:“科学实验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试验呢?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选自《中国一定要飞得更远:访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有删改)

材料三:

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的信念不能动摇。不可否认,科技发展与运用的征程,并不总是撒满迷幻、温暖的玫瑰色。科技进步是崎岖山路上跋涉的成果,科技成果共享之路上也需要披荆斩棘。有些科幻小说家无奈地写下“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够均匀”的文字,一方面,高新技术不断制造着“未来感”,信息和技术的加速流通让世界越来越扁平化;另一方面,个别国家加紧对新兴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甚至围堵、封杀他国的科技创新成果,试图人为制造技术壁垒和数字鸿沟。当“技术博弈”甚至是“科技冷战”这样的词汇出现在国际舆论场,人们不得不发出一声叹息。

中国航天技术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大家真诚携手,一路同行。人类历史上很多科技创新成果,都是在开放、交流、合作的环境中培育出来的,进而造福世界。当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际科技合作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国际合作,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堪为全球共塑经济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选自《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赋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探月工程在扩展中国航天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意义是无可取代的,而嫦娥四号任务的完成更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迈出突破性的一步。
B.作为中国具有标志性大型科学研究项目的嫦娥工程是我国航天对外开放吸引合作的最佳平台,其收集的科研资料将会在第一时间与全世界共享。
C.在实验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成长,在成长中变得更聪明。航天和深空探测具有很高风险性,但风险与失败阻挡不了中国航天事业探索的脚步。
D.文章引用“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够均匀”的文字,用文艺性语言批判个别国家欲给新兴技术成果人为地制造技术壁垒和数字鸿沟的现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以人物访谈的形式,既展示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宏伟蓝图,又对航天和深空探测的失利和挫折作了理性分析,并赞美了愈挫愈勇的可贵品质。
B.材料三先对个别国家狭隘的科学技术运用理念及国际上“科技冷战”等现象作了批判,后赞扬了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共同享用的开放做法。
C.在月球探测史上,发射成功率仅为48%,由此可见人类探测太空的艰难步履,而嫦娥四号探测器能够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具有非凡的意义。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对科技合作作了强调,材料一意在阐述嫦娥工程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意义,材料三意在强调合作应让科技成果为全人类赋能。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更好地发展与利用科学技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蜀绣与苏绣、粤绣和湘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蜀”的名称,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说文》有:“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一般人便据此认为“蜀”就是蚕,更与蜀古王蚕丛相联系,为蜀国强行安上“养蚕之乡”的名头。现在学界多以“象蚕论”为误读。从现存资料来看,蜀人养蚕,至少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开始了。在发展蚕桑的基础上,蜀地劳动人民很早就善于制造丝织品了。古代记载中称他们制造的丝织品为“锦”。在《诗经》中,关于丝织品的记载也非常多,涉及丝绸、锦绣的诗歌多达20余篇,如“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等,这些诗句说明蚕丝、锦绣早已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战国以来,蜀锦、蜀绣生产已有相当规模。到了汉代,蜀地已有“女工之业,覆衣天下”之称。诸葛亮南征时,把织锦、刺绣技艺传至南中少数民族地区。自此以后,以成都锦官城为圆心,以南方丝绸之路为半径,上下五千年,纵横五万里,蜀锦、蜀绣犹如流光溢彩的金丝鸟,从蜀地的桑树林中飞鸣而出。到了唐代,“蜀江锦”已作为我国重要出口商品享誉海外。鉴真和尚东渡时,亦将蜀锦、蜀绣带到日本。唐代蜀地“赤地经锦”的残片至今还保存

在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中。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团花纹锦”和“晕绚锦”便有“蜀江锦”的风格。蜀锦、蜀绣因其“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的绣工技法,与金银珠玉等同列,誉为“蜀中之宝”。实际在汉末三国,蜀锦、蜀绣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就已被用来交换北方战马或其它重要物资,此时,蜀锦、蜀绣已成为国家主要的财政和经济支柱。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也视蜀锦、蜀绣为奇珍异物,大肆掠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之所以得名为“锦官城”,亦与蜀锦、蜀绣的生产有关。因成都织锦业发达,东汉政府曾在此设置专门机构。当时成都南门万里桥南岸建有锦官城,集中管理织锦、刺绣工人,久之则锦城成形,而其附近织锦、刺绣工人聚居之处,就形成了著名的“锦里”。南河因其两岸风光秀丽,河水清澈纯净,妇女常来河边洗濯彩锦,由此将南河更名为“濯.锦江”。刘禹锡曾用诗词描绘这种情况:“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成都城繁华富丽,百姓生活享乐而艺有所工,这种良好的社会物质条件与优裕的文化氛围使得蜀锦、蜀绣妙绝天下。

(取材于邝梦雨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蜀绣结合自身的技艺特点,从当地各种民族及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改革、变化、发展、创新,逐渐由民间刺绣发展为风格雅致的传统画绣。在宋代,蜀绣主要表现为工整的写实作风。到了明清时期,以国画为绣稿,受文人画家的影响,蜀绣针法精致,意境高雅。蜀绣从最初的单面绣发展到后来的双面绣、异形绣、异色绣等。双面异色异形异针法绣工艺要求极高,是在薄如蝉翼的透明丝绢上,展现出正反两面图案、颜色、针法的神奇技艺。蜀绣用线极细,绣面不露针迹,视觉上极为平整光滑。绣熊猫、芙蓉、鲤鱼通常用施毛针、 平晕针、铺针等,绣动物的眼睛则用滚针、乱针交叉等。蜀绣的代表图案鲤鱼则要用近 30种针法,这样,鲤鱼的各个部位才能表现出不同的质感效果。蜀绣和绘画有着种种渊源,绘画中的意境自然而然地成了蜀绣的艺术语言之一。首先,蜀绣的构图模仿绘画的章法。以国画为绣稿的蜀绣作品,借鉴了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一幅绣品能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金石等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其次,蜀绣的色彩淡雅柔丽,变化细腻和顺,渗色柔和丰富,呈现出一种如诗似画的意境。再次,蜀绣具有一气呵成、气韵连贯的艺术特点。一幅精致的蜀绣作品往往有着疏朗的构图,严谨的造型,清秀细密的纹样,优美流畅的线条,虚实得体的图案,悠远高雅的题材内容,尊贵雅致的审美韵味。这种审美定位和绘画的文化渊源、艺术趣味息息相关。蜀绣呈现出一种绘画般明丽清新、温润秀洁的意境之美。蜀绣人用丝线的粗细、针法的变化完美地体现了针法和绣线、绘画和刺绣的水乳交融。随着时代的变迁,蜀绣从有着浓郁士大夫文化影响的传统闺阁绣画发展到受西方文化影响, 具有油画、国画等各种绘画风格,融合各种文化精神的现代绘画刺绣。蜀绣的发展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蜀绣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的需要。

(取材于吴文轩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蜀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是蜀地文化和多种外来文化如儒、佛等文化交融汇合后形成的。蜀绣的创作体现了巴蜀人民朴实的感情色彩和独特的思想感悟,表现了巴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巴蜀人民记录历史、社会和生活变迀的文化载体。蜀绣由于受巴蜀文化的影响,更具有少数民族的风情韵味。现在,蜀绣虽然重新焕发出活力,但由于题材、种类、样式等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审美标准不相匹配,蜀绣的市场接受度不是很高。首先,专业蜀绣设计师的人才缺失及断代,使蜀绣产品与时代切合度不高,技法融合度不够,品类样式的创新度缺乏,产品包装的时尚度不足。蜀绣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在只有规模较大的公司工厂有绣品设计师,小型作坊的绣工多为自娱自乐式的创作,致使蜀绣设计与现代时尚审美标准的差距较大。其次,蜀绣的从业技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技术与技法的再创作及绣品内涵精神缺乏理解,很少能做到内容与工艺技法相得益彰。这种情况使得现在的大多数蜀绣产品在品质上 与传统的蜀绣精品差距很大。再次,随着人们生活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再加上国际时尚流行趋势的冲击影响,蜀绣没有与时俱进地与现代生活接轨,致使大众接受范围较窄。现阶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蜀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电脑绣花对传统手工蜀绣的冲击。电脑绣花成本低、价格低,而传统蜀绣则是手工刺绣,即使是有经验的老艺人,一小时满负荷操作至多能织出二三厘米的蜀绣,因此成本高、价格也高。但电脑绣花的艺术价值远远比不上传统的手工蜀绣。蜀绣要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需要解决由于地理位置不佳而带来市场销售受限的问 题,需要着眼于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文化内涵的发掘,需要发展独特而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让民众懂得欣赏蜀绣的艺术价值。蜀绣作品应以精细的芙蓉、鲤鱼、熊猫、金丝猴、 川剧脸谱等这些地方文化的符号和少数民族服饰为内容,保留柔和细腻的传统特色和绣画合一的艺术特征,尽量体现巴蜀风情的民族韵味。蜀绣如能将手工艺传统技法的精髓和现代审 美需求相融合,这门珍贵的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取材于吴文轩、李琰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人认为“蜀”就是蚕,所以蜀地从蜀古王蚕丛开始,就是“养蚕之乡”。
B.《诗经》很多篇目都提到丝绸、锦绣,这说明我国百姓使用锦绣的历史悠久。
C.蜀锦拥有久远丰富的发展历史,曾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享誉海内外。
D.蜀锦非常珍贵,一直被视为“蜀中之宝”,成都的很多地名都与蜀锦相关。
【小题2】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B.“匪来贸丝”的“匪”读作fēi,意思为“不是”。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绝句。
D.“濯锦江”的“濯”读作dí,属于“六书”中的会意字。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蜀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绣结合自身特点,从当地文化中广泛汲取营养,不断求新求变。
B.蜀绣特别讲究针法用线,不同的蜀绣对象常常会选用不同的针法。
C.一切蜀绣作品都注意将绘画、刺绣、诗词、金石等艺术融为一炉。
D.蜀绣已经从传统的闺阁绣画发展成了具有融合性的现代绘画刺绣。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不能.准确表达蜀绣意境的一项是( )
A.如诗似画B.气韵连贯C.虚实得体D.直抒胸臆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蜀绣技艺的一项是( )
A.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B.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C.巧手纤纤画笔工,银针金线绣春风。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阻碍蜀绣发展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
A.专业设计师的缺失B.大众接受程度不高
C.从业技工文化有限D.电脑绣花的冲击
【小题7】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内容,给每一则材料拟一个标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近期,接二连三有公众人物因癌症突然离世,令人扼腕的同时也引发热议:我们该如何更早地发现癌症,从而获得尽早治疗的机会?
近日,南京大学陈洪渊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在纳秒及纳米尺度上对单个活细胞内生物分子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工作,可精准测量单个细胞内分子的动态变化。
癌症在早期时,人体不会有任何症状,如果按照一般的检测手段,相当于从外观的角度,透视或放大人体组织器官,很难“看穿”细胞内分子的细微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们依靠科学仪器对细胞内的分子变化情况进行精准探测,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得出判断结果,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检测手段。
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纳米尺寸大小的探针,深入到单个活细胞中,利用探针表面的识别物或输送进去的检测试剂去寻找特定的分子,“就像在一群人当中寻找穿红色衣服的人”,江德臣说。
“我们这套测量系统通过综合电化学、光学、质谱检测手段,可以探知细胞内的化学变化。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化学显微镜’‘细胞放大镜’,它可以给各种细胞贴上分子标签。”陈洪渊介绍。
一般来说,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30微米之间,而一个细胞器的直径仅为50—100纳米。想要在如此小的尺度上对其包含的分子进行化学反应的检测,可以说极为困难。
“我们设计的纳米探针,根据检测目标物的不同,会在探针上修饰不同的识别物,可以特征性地去识别一些分子。”陈洪渊介绍说,这就可以获取被检测区间中更加详实的分子信息。为了实现对于复杂生物分子的检测,科研人员则把对应的检测试剂输送到细胞中。
经过多次研讨,项目组利用“溶液可在电场作用下,在纳米管中流动”的原理,实现了将这些试剂通过探针定向输运到细胞内的指定位置。
由于输运溶液的体积仅相当于一滴水的十亿分之一,该采用多大电压?如何观测这样微小的液滴?研究团队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终于稳定地获得了从纳米毛细管内精准排出的液体。
“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将体积微小的分析溶液输运到目标区域,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对单个细胞器中蛋白活性的定量电化学分析。”江德臣介绍说,把细胞看成一个大东西以后,所需要做的只是把工具做小,和细胞匹配。
目前,人类对于细胞分子的检测手段也日益丰富,除了这种“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之外,还有一种超分辨显微镜也获得长足发展。
“两者都可以实现对好细胞和坏细胞的区分。细胞中的分子信息包含物理信息(如分布及其含量等)和化学信息(如氧化/还原活性及动力学参数等),这些信息都是评估细胞的重要参数。超分辨显微镜是基于荧光或者其他光学检测手段,主要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分布、含量等物理信息的读取,空间分辨率已达10纳米。我们的仪器特点在于对细胞内分子的化学信息的获取。同时,我们综合了电化学、光学和质谱的信息,获取的信息量比超分辨显微镜会更加丰富一些。”陈洪渊说,我们的仪器和超分辨显微镜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摘自2018年11月20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小题1】对于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细胞的变化的科学研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由中国科学家率先研究的细胞分析方法能“看穿”细胞内分子的细微变化。
B.这种测量方法通过综合电化学、光学检测手段,可以探知细胞内的化学变化。
C.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纳米尺寸大小的探针,深入到单个细胞中去寻找特定的分子。
D.只要工具足够小,和细胞匹配,就能实现对细胞内部的探测。
【小题2】对于测试试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测试试剂体积非常小,仅相当于一滴水的十亿分之一。
B.为了实现对于复杂生物分子的检测,科研人员则把对应的检测试剂输送到细胞中。
C.科学家利用“溶液在电场的作用下,在纳米管中流动”的原理,实现了将这些试剂输送到指定位置。
D.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30微米之间,一个细胞器的直径仅为50—100纳米。
【小题3】关于“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和“超显微镜分析”之间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优势明显,比“超显微镜分析”要先进。
B.两者都可以实现对好细胞和坏细胞的区分。
C.超分辨显微镜是基于荧光或者其他光学检测手段,主要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分布、含量等物理信息的读取。
D.陈洪渊团队的仪器特点在于对细胞内分子的化学信息的获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 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 18 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古代的“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B.《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
C.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
D.从“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感情变化情况看,“孝敬父母、报效社会”等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见到财利不忘道义,面对危难勇敢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
B.“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C.“成人礼”不仅需要仪式,也对学生成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D.“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也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小题3】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