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年之交吴冠中先生
胡殷红
谁都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我却常常为寻找后悔药纠结不已。我和吴冠中先生同住一个小区,去年我要迁新居,在最后准备拔掉电话机的刹那,想到和吴冠中先生辞行,在电话里我说会常来看他,希望他保重。电话里他说了很多,好像不是我要搬走,倒像他要远行。我说搬走也会常来看他。但我确实没想过他已年过九旬,总觉得有的是时间。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简直悔绿了肠子。
  回想起前年春节我最后一次去给吴冠中先生拜年。虽说是过年,他的家新年和旧年一样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他的生活多年来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小画室不到十平方米,朝阳,画案旁的餐桌上已摆放好午餐:一只盘子般的大馒头、一盘“水煮蒜苗”、两碗多种豆类煮制的粥。吴先生和夫人正准备就餐。先生说,他们请了一位下岗女工帮忙做一顿饭,其余两顿自己做,基本吃剩的。我注意到吴先生好像是刚刚理了发,就问:还是街边师傅的手艺?吴先生显得挺高兴说:街边理发的师傅们搬进了理发室,不用站街啦。很多年以来,吴先生总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理发。每次我遇见,就会开他的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吴先生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不同,价值一样。凡到这时,他的脑袋会被剃头师傅 “无情”地归位。他只得低头喃喃:我这时候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等待削皮的冬瓜。玩笑间,吴先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他的“创作观点”。每到这时,我都觉得他很孤独,他期望别人的理解。
  后来我的专访《吴冠中有话要说》在《文艺报》整版发表后,吴先生收入了他的文集,我们的友情也从相识而跨向更高的境界——忘年交。
我和吴先生比邻而居十几年,那几年他每天都会沿着小区转圈散步,时间宽裕的话他会叫我一起和他徒步到离我们小区三四公里、儿子为他准备的大画室去看他的“大画”。去那儿要走40分钟,他想画“大画”时就一早过去,带些饼干、面包当午餐,晚上再步行回来。吴先生说,近年画“大画”少了,所以去那里也少了,主要原因是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他说他希望把自己认为的精品都捐给博物馆,不愿流落民间被人转手,由拍卖行拍来拍去。他说,无论拍卖的价多高都和他本人没丝毫关系,送出去的画就是别人的了。
我一直在想,吴先生这些年来引起许多人的误解,这一定与他独特的思想有关。也许,随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吴先生观点的意义与价值,误解也会随之消除。
吴先生和这个世界永别了,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人竟然没在搬家前的一年里没去看望他。而今,我把他老人家送给我的那套精装本《吴冠中文集》摆放在我的桌上,点燃一支蜡烛,在幽幽的烛光中怀念这位画家、文学家,他送我书时说的话言犹在耳:“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只可惜,我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风景画家,不能互换,是文是画,只求表达真性情吧!”
老人的话在我心里生根,老人的身影在我脑海里驻足。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
【小题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与吴冠中先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很大,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
B.晚年的吴冠中先生由于在创作上没有新的思路,所以很少画“大画”。
C.文中说到吴冠中先生把自己的精品之作捐献给博物馆,目的是保护这些作品,不希望作品流入民间遭人拍卖。
D.生活中的吴冠中先生身边往往只有夫人相伴,看上去很孤独落寞,这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独特思想有关。
E. 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吴老的怀念及愧疚之情。
【小题2】联系本文,分析概括一下吴冠中先生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的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28 12:3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到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0~3年的公务员占到了37%,工作3~6年的公务员占到了23%。
如今,公务员群体由体制中到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已不再是少数。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让公务员这个群体越来越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同时,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也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分别为:金融(12.7%)、法律/会计/咨询(12.2%)、政府/社会组织(11.5%)、互联网(9.6%)、房地产/建筑(8.9%)。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更需既懂政策、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企业更顺滑地遵从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往公务员从体制中“走出来”,通常会选择与之前经验高度一致的行业。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公务员可在这些相关行业里表现得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科员多以从事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光明网》2016年6月21日)   
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春节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又是喜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人民网》2016年5月27日)
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作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苏州日报》2016年6月28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的“公务员跳槽”这一问题,并且都认为是社会原因促使公务员选择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B.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专业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这是他们在热门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优势所在。
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在文章开头部分对“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事实进行了简要叙述,这是新闻评论通常采用的结构,体现出评论的效率性。
D.材料一表明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跳槽公务员是认可和接纳的,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家媒体发布关于“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的背后,是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这说明三者作为国家的喉舌,均具有政治敏感性。
B.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C.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
D.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确切,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E.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是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谋求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
【小题3】阅读材料三,请指出它与材料二在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的分歧。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迭。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对于庄子之死,从未听说是怎么死的,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可以想见的是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一种象征。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令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本文充满意趣。得益于作者由表及里的联想,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
B.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神上的自由境界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本文大量列举庄子和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既体现出作者对二人的熟悉和热爱,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D.庄子身上是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因此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
【小题2】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庄子和远行的乌一样,善于飞翔。
(2)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
【小题3】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宋代的审美风尚,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述:经由庄、禅哲学与理学的过滤与沉淀,宋人的审美情感已经提炼到极为纯净的程度,它所追求的不再是外在物象的气势磅礴、苍莽混灏,不再是炽热情感的发扬蹈厉、慷慨呼号,不再是艺术境界的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②艺术表现上,宋代不再有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激情,也不再有肥满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而是开始转向对某种心灵情境精深透妙的表现。唐韵的壮美逐渐淡化,代之以宋调的含蓄、和谐、宁静甚至平淡,然而这种平淡不是贫乏枯淡,而是绚烂归之于平淡,是平静而隽永、淡泊而悠远。于是,在艺术和生活美学层面,宋代凸显了对“悟”“趣”“韵”“味”“逸”“闲”“适”等某种情感意绪体贴入微的辨察。在审美品位上,唐代朱景玄提出神、妙、能、逸四画品,逸品居后;但宋代的黄休复把逸品置于首位。“逸”就是超越、超逸,超越有形、有限而达于无形、无限,平淡天然中从容于法,转为谨慎细腻地品味某种人生况味。
③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的深度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宋代诗文的审美追求从推崇李、杜转向崇尚陶渊明,平淡成了宋代文人审美的理想风范。作为宋代文人艺术家美学的代表,苏轼和欧阳修一样,发展了晚唐以来强调个体性情、趣味表现的艺术精神,并赋予它更加自由无羁的色彩。另一方面,他们提倡平淡天然的美,高度赞赏“寄至味于淡泊”。
④在绘画领域,唐代传达的是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宋代文人画传达的则是淡远幽深的气质和精神,其美学风格进一步由纤秾转向平淡,笔法平远、以淡为尚是其主要特征。宋代人物画在题材上将表现范围拓展到平民市井乡村民俗及各种社会生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为代表之作。在书法领域,唐代书法轻盈华美、笔墨酣畅,如张旭、怀素的狂草狂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厚,充满浩然之气。宋代的瘦金体书法则枯筋瘦骨、老气横秋。宋人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宋代“尚意”书法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同时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主张“书画同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⑤由于宋代士人的审美、艺术与个体日常世俗生活比过去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从而使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要求获得了更为自由、更切人本的发展,休闲美学的意识与趣味由此产生。宋代士人普遍追寻日常生活的体验与享受,以及在享受日常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雅致与诗意,反映了一种新的休闲审美心态的形成,即“玩物适情”。其中“玩”的心态正是弥合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鸿沟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在“玩”的过程中,宋人将传统的艺术形式精致化、高雅化、韵味化、意趣化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能够适应时代审美心理需求的新的文艺形式。这一方面使宋代美学的风貌与汉唐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后世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自潘立勇《从唐韵到宋调:审美风尚的转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景玄曾提出神、妙、能、逸四画品,逸品居后;而黄休复却反对朱景玄的观点,为了使画品的评定标准“逸”达到无形、无限的境界,把逸品置于首位。
B.苏轼和欧阳修赋予美学自由无羁的色彩,提倡平淡天然的美,赞赏并创立强调个体性情、趣味表现的艺术精神,成为了宋代文人艺术家美学的两大代表。
C.由于宋代士人的审美、艺术与个体日常世俗生活开始有了密切联系,使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要求获得了更为自由、更切人本的发展,催生了休闲美学的意识与趣味。
D.宋人“玩物适情”中“玩”的心态正是弥合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鸿沟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艺术形式走向了精致化、高雅化、韵味化、意趣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提出本文的话题中心“宋代的审美风尚”,引用袁行霈的话语,运用排比句概括了宋人的审美情感“已经提炼到极为纯净的程度”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
B.②段承接①段,重点从“艺术表现”“艺术和生活美学”“审美品位的崇尚”上简要概括了从唐到宋审美风尚的转换的体现,使读者初步了解“宋代的审美风尚”。
C.③段写宋代的诗文中体现出的审美风尚,④段写绘画领域与书法艺术领域所体现出的审美风尚,说明了宋代艺术的明显突破,③④段形成并列,属于纵向介绍。
D.⑤段陈说了宋代士人审美风尚在当时的意义以及对以后的具体影响,与开头呼应,深化了主题;①②段先总括,③④段是分说,⑤段是再总结,形成统一的整体。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之前的朝代都崇尚壮美,审美风尚表现为有磅碑的气势、炽热的激情、肥满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等。
B.由于宋代的审美风尚转向为对某种人生况味谨慎细腻的品味上,宋人的审美情感已达到极为纯净。
C.从唐到宋,艺术审美风尚的转换体现在艺术表现上、艺术和生活美学层面以及审美品位的崇尚上。
D.宋代的审美风尚已转向了对某种心灵情境精深透妙的表现与对某种情感意绪体贴入微的辨察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黑猩猩常常用嚼烂的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成年后也用同样的方法在树洞中汲水解渴。
B.动物通过幼年时的游戏行为,掌握追逐、躲藏、搏斗等各种“技能”,以便将来能够生存适应。
C.成年动物与幼小动物一样需要游戏行为,但成年动物与幼小动物不同的是不需要用游戏来演习生活。
D.对动物游戏的不同研究,得出了“演习说”“自娱说”等假说,这说明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已经解开。
【小题2】“自娱说”的根据是什么?从中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外卖带来的大量一次性餐具污染引起舆论关注。9月1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原告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分别诉被告北京小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三起环境污染责任纠纷的公益诉讼案件。被诉的三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百度外卖”“饿了么”“美团外卖”的主体公司。

日前,重庆绿联会以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由将三家公司告上法庭,绿联会认为:外卖订餐平台上存在经营模式缺陷,未向用户提供是否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选项,致使用户在直接点餐的情况下系统会默认为其配送一次性餐具,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极大的生态破坏。据了解,这在国内尚属第一起,外卖平台因环境污染问题被起诉。

根据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互联网外卖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家外卖平台全国日订单量约在2000万单左右。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59个足球场,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但此前三家平台对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均为默认,对于塑料包装也稍有收费,不符合此前颁布的“限塑令”的要求。张守纯表示,原告方主要的诉求是通过起诉推动外卖企业、消费者乃至政策制定者尽快遏制这一问题的蔓延。

根据起诉书,重庆绿联会要求三家企业公开道歉,同时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负担,要承担一定的治理责任或者承担相应的费用。

不过有环保人士认为,外卖造成的环境负担中,最主要的负担其实还在于餐盒。记者走访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发现销售火爆的外卖餐盒多为PP材质,也就是通常所见到的白色半透明塑料餐盒,环保可降解的玉米淀粉餐盒却少人问津。

虽然PP材质餐盒原则上可以清洗重复利用,但实际使用过程中,用过的餐盒大多被直接丢弃。随生活垃圾填埋是大多数城市目前唯一可行的处理方式。然而西安市某相关负责人介绍,PP餐盒的填埋降解需要超过30年时间,带来的环境压力巨大,还需要各相关方尽快有所作为,加快外卖餐具的技术创新与使用升级。

(摘编自央广网《因外卖垃圾污染严重,美团、百度外卖、饿了么被诉》)

材料二:

由于送餐迅速、种类丰富、支付方便,很多在华外国人评价称,除了“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外,中国的外卖也该归于“新四大发明”之中。

外卖业务的爆发造成了餐盒的过量使用。有环保组织研究分析了100个外卖订单后发现,平均每单外卖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或杯。这意味着,目前中国互联网订餐平台上,每天使用的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

事实上,不只是餐盒,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外包等,都属于塑料垃圾。普通塑料餐盒和餐具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塑料袋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均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

对很多餐饮企业来说,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有业内人士称,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一些。虽然目前也有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但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并不适合中餐,容易渗水渗油,使米饭粘连,难以被消费者接受。此外,餐盒成本也是餐饮企业的考量因素,有餐饮企业负责人称,外卖包装约占整个成本的2%。

其实,目前外卖使用的塑料餐盒并非“一无是处”。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塑料餐盒都印有可回收物标识,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的流程,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消费者用完餐后,直接就把餐盒扔掉了。即使餐盒里有剩菜剩饭,也大多一“盖”了之。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给外卖垃圾回收带来不少麻烦。

(摘编自人民日报《餐盒堆成山塑料回收难外卖垃圾咋处理?》)

材料三:

近日,消费者通过美团外卖平台在北京“叫板比萨”店订餐,收到的披萨包装与以往有很大不同。除了外包装印有颇具设计感的图案外,该披萨盒在材质上完全避免了塑料的使用。这是美团外卖青山计划联合德百包装实验室,“叫板比萨”为提升外卖包装环保性,共同设计开发的一款新型零塑披萨盒,现已进行试点使用,收集消费者反馈。

美团外卖青山计划包装升级项目负责人周焱介绍,新型零塑披萨盒最大的特点就是减量减塑,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浪费,这也是青山计划研发该包装的初心。经测算,与此前叫板比萨使用的外卖包装盒相比,该款披萨盒能够减少约50%纸张的使用;在减塑方面,零塑披萨盒更是名副其实,将用于支撑披萨盒的传统塑料支架替换成纸质支架,杜绝了塑料的使用。

在聚焦环境保护的同时,零塑披萨盒在餐饮行业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着手进行披萨包装环保升级之前,为让包装环保又实用,切实贴合商家及消费者的使用需求,青山计划项目组曾对平台百余商家进行调研。调研显示,食品安全、包装质量(保温、透气、防撒漏等)以及环保属性是商家最为关心的几个方面。为此,美团外卖青山计划与专长纸制品包装设计与研发、引领市场创新的德百包装实验室进行合作,在保证披萨盒材质卫生、安全的基础上,还加入和一次性破坏安全扣设计,这相当于给披萨盒加了一个食品安全封签。德百包装隶属于德盟集团,是一家澳大利亚独资企业,擅长纸制品包装的设计与开发。同时,德百包装还致力于可持续生产实践,对供应商的原材料及可持续生产实践进行严格把关,积极推行物料的再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的产生,这与美团外卖青山计划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十分契合。

据了解,首批投入使用的零塑披萨盒已在叫板比萨各个门店进行试点,广泛收集消费者的使用反馈。美团外卖周焱介绍道,为了保温或防止食物撒漏,不少商家都会在外卖包装上下功夫,可能会引起过度包装。青山计划希望联合商家、包装制造商共同探索在保证包装安全及质量的同时,又兼顾环保性,减少资源浪费。披萨盒仅仅是包装环保升级项目的开始,未来,美团外卖希望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将环保包装的研发与试点拓展到日料、轻食、下午茶等更多品类,一起探索外卖包装在减量、减塑上的更多可能。

(摘编自北国网《探索外卖包装环保升级 美团外卖青山计划推出零塑披萨盒》)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庆绿联会起诉三家外卖平台的主体公司,目的在于推动外卖企业拒绝使用塑料袋,同时要求其对于已造成的环境负担承担治理责任或者相应费用。
B.三家互联网外卖平台全国日订单量约在2000万单左右,按每单1个塑料袋算,每天使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造成了极大的生态破坏。
C.外卖送餐使用的餐盒和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外包装等,都属于塑料垃圾。普通塑料餐盒和餐具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塑料袋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均是不可降解的。
D.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容易渗水渗油、使米饭粘连,不适合多含汤水、油脂的中餐,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难以被消费者接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塑料餐盒印有可回收物标识,是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的流程,实现资源再利用,而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却让外卖垃圾回收遇到麻烦。
B.PP材质餐盒的优点是可以清洗后重复利用,缺陷就在于当它成为被丢弃的垃圾后,填埋降解需要超过30年,造成了环境污染。
C.根据青山计划调查的结果,商家及消费者对包装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包装质量以及环保属性等问题,这就对包装提出了既环保又实用的要求。
D.通过减量减塑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推行材料的可循环利用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的产生,这些都是环保意识环保理念的体现。
【小题3】面对日益突出的餐盒污染问题,请你根据材料内容给消费者提出三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