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下列小题
读书寂寞事
刘克定
(1)读书是件寒、冷、苦的事情。过去指冷寂的读书之地为“寒窗”,谓之“自甘寂寞”, “坐冷板凳”。甚至因读书导致贫穷,那就更苦。朱买臣光读书不上班,导致家贫,只好以砍柴为业,卖柴时还手不释卷,妻以为羞,和他离了婚。家境较好的读书人,读闲书打发日子,觉得快乐,那是另一种读法,但要是换一个环境,就不会是“羲皇上人”了。
(2)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里有个 B 博士,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精神备受折磨。他竟趁一次候审的机会,偷来一本棋谱,悉心研读起来。从此在象棋技艺上大获启发,出狱后成了赫赫有名的象棋冠军,铁窗苦读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是外国小说里的故事,说明逆境苦读,也可以成就人才。
(3)什么是苦?“生不得志,攻苦食淡;孤臣孽子,卧薪尝胆”,“子卿(苏武)北海
之上牧羝,重耳十九年之羁旅,呼吸生死,命如朝露”,有人说此乃人生之大苦,信然。汉代王章长安赶考,与妻共居。章读书读得病倒了,没有被子盖,卧牛衣中,想起自己命运不好,自料必死,与妻子泣别。都是人生逆境,苦不堪言。但发愤攻读,总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候,这样来看,读书又何尝不是一件苦中有乐的事情呢?皓首穷经,那是很高层次的阅读,包括索引、考证、爬梳剔抉,穷究其源,常常“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虽然苦,衣带渐宽,人亦憔悴,却是积累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平常读书,孜孜不倦,能够明理,升华情操,就是常说的“开卷有益”。
(4)读《红楼梦》是赏心乐事,但要考证渊源,就得吃苦。读小说,读“动漫”,读某名人的生活琐事,与读有关本业的东西是不同的。但有些“快乐”的“热门”书,读不读都可以,有些坐冷板凳的书,却是花钱也应买来读。“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鲁迅《致赵家璧》)这样一来,自讨苦吃,苦中求乐,就成了中国读书人的习惯。
(5)现在超市里成堆的装帧很漂亮的“经商指南”“炒股要道”“脑筋急转弯”以及“风水先生”……进口纸,烫金字,还有密封卷——先拿钱后开卷。买不起,读了也无益,无异于“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那结果,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鲁迅《我们要批评家》)。
(6)现在情况不同了,读书讲务实,学以致用,学以增长知识。图书馆共享项目越来越多,读者也渐多了,成为读书人的乐土。有些图书馆专为盲人设置阅读器,虽然有待完善,但已经可以看到不少盲人光顾图书馆,在盲人阅览室学习用阅览器读书读报。
(7)不妨说,读书本身的冷热都不是坏事,关键是能学到知识。佛教禅宗的北渐南顿,就是讲悟道的殊途而同归。能悟道,十字街头也能参禅,不能悟道,把经书读破,也不过是谤佛。用功之妙,存乎一心。“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读书应作如是观,平心静气,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然后甘苦自知。适当搞一些有益的读书活动,爱书活动,走出书斋,参加一些交流,不无好处,但不能“大呼隆”,“活动”一多,一“化”起来,则非实实在在求知。
【小题1】请简要概括第(3)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中三次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读书本身的冷热都不是坏事”一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1 02:0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据“环球网”接引香港媒体报道称,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于1月8日上午返回大连造船厂码头,完成了第四次海试任务。军事专家李杰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国产航母进行舰載机上舰的接触、系留这些基本作战动作的试验,表明研发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今年首艘国产航母有望交付海军使用,届时可形成双航母战斗群。

首艘国产航母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2013年11月开エ,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并于2017年4月26日下水。2018年5月13日至18日,首艘国产航母完成了首次试航任务返港;8月26日,国产航母开赴相关海域开展第二次海试;10月28日出海进行第三次海试。

李杰表示,从2012年开始,我国航母坚持走自力更生、创新发展的自主研发之路。对比美国和西方国家近百年的航母发展史,我国航母自主研发工作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的加速度快。以这样的劲头,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国戸航母也会突破电子弾射、核动力等更加先进的技术。

谈到国产航母何时交付海军时,军事专家曹卫东在稍早前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曾表示,今年首艘国产航母有望交付海军使用。

(摘编自芈金、陈云龙《专家:首艘国产航母今年有望服役,可形成双航母战斗群》,“人民网”2019年1月13日)

材料二

“人民网”北京4月12日电近日,媒体报道称国产航母甲板开始推铺新涂层,完工面积已近总量一半。军事专家李杰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尽管还不能确定国产航母能否参加人民海军建军70周年纪念活动,但李杰认为其在今年内服役的可能性非常大。自去年完成5月13日的第一次海试任务至今,它已接连进行了后续四次海试,最近的一次是今年2月27日。“再进行一到两次试航后,首艘国产航母便有可能于年内正式服役。”李杰表示。

(摘编自陈羽《国产航母甲板涂裝引关注,055大驱被期待亮相》,“人民网”2019年4月12日)

材料三

8日、9日两晚,首都剧场内已满是春风拂过的气息。观众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想对这部“书写航空报国志”的话剧《苍穹之上》一探究竟。

作为2019年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的开幕大戏,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话剧《苍穹之上》首次登陆北京,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我国新型战机的艰难研制历程,讲述了新型战机历时几十年研制过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讴歌了几代航空人的奉献拼搏精神。

新型战机冲上云霄、国产航母启航入海,中国军工的飞速发展,迈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步伐,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舞台艺术领域エ业題材的作品很少,其中国防科技工业题材的作品更是少之ヌ少,而《苍穹之上》能够实现与时代同步同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剧本》月刊副主编武丹丹看来:“出于军工题材的特殊性,《苍穹之上》剧组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切入方式,就是着眼于苍穹之上,落笔于尘世之间。创作不由题材本身出发,而从人物出发,这是他们能够完成这个作品比较重要的一点。

该剧尾声,试飞当日,当最新型、最先进的型号战机在舞台上一跃而起,整个剧院的人都不由得陷入一种巨大的震撼与感动之中。人们激动地唱起《歌唱祖国》,歌声雄浑激昂,与战机的轰鸣声汇合成气势礴、震彻云霄的交响…

(摘编自付琼《话剧(苍穹之上):着眼苍穹之上,落笔尘世之间》,《中国文化报》2019年3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返回大连造船厂码头,完成了第四次海试任务。军事专家李杰表示,今年首艘国产航母有望交付海军使用。
B.4月12日,媒体报道称国产航母甲板开始推铺新涂层,完工面积已近总量一半,它有可能参加人民海军建军70周年纪念活动,并将于今年年内服役。
C.军事专家李杰表示,国产航母是在2018年5月份完成了第一次海试任务的,之后它又接连进行了后续四次海试,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2月27日。
D.新型战机冲上云霄、国产航母启航入海,《苍穹之上》作为国防科技工业题材的作品,能够实现与时代同步同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艘国产航母从2013年开工到开始坞内建造再到初次下水直至完成首次试航任务返港,花费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它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
B.专家认为我国航母坚持走自力更生、创新发展的自主研发之路,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的加速度很快。不久的将来也会突破更加先进的技术。
C.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话《苍穹之上》因再现了我国新型战机的艰难研制历程,成为2019年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的开幕大戏。
D.在武丹丹看来,《苍穹之上》剧组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切入方式,他们能够完成这个作品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作不由题材出发,而是从人物出发。
【小题3】目前国产航母一共进行了多少次海试?请从三则材料中概括并按时间分别列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
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他在写作和抽象论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因多次夺得英语作文奖而名扬校园内外。就读期间,因为贫穷,容闳很少参加校园内外的社交活动,所以也没有至交,显得孤独。可是他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品行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自己将要付诸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蓝图。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竭尽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决然离开美国回到中国。那个年代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回程的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154天,况且又不是舒适的客船,那次航程被容闳描述为“令人厌倦的、最难以忍受的、漫长的”航行。况且他在美国呆了几年,中文水平已经退步到不能流利表达的地步,在船上与中国领航员甚至无法沟通,领航员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很难明白领航员说的是什么。
回到祖国后,他更换了无数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短暂。从中国留学的第一人,发展成为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坎坷的路。
(摘自香港《大公报》,有改动)
【注】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容闳远涉重洋,留学美国,会面临着距离遥远、思念父母、人地两生、经济负担等重大难题。
B.容闳第一个报名随老师去美国继续学习,既表现出对老师的崇拜,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
C.容闳之所以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的机会,是因为他经济贫困,生活艰苦,希望继续获得耶鲁大学的资助。
D.第⑦段“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写归程遥远、航程漫长,实际上也体现了传主的精神品质。
E. 本文把传主的主要经历和典型语言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叙述,在展示传主坎坷经历的同时,展示了传主的崇高理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容闳出生于澳门,是传教士布朗的学生;布朗完成教学任务准备回国时,决定带几个中国学生回国,容闳第一个报了名。
B.容闳在耶鲁大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救助金,生活艰苦,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获得生活救助,没有至交,但自律刻苦。
C.容闳在美国学习期间,布朗不但对他耐心培养,还出资帮助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生活费,为容闳赴美留学提供了物质帮助。
D.容闳年少时就有一个理想,即通过西方教育最终使得中国的年轻一代享受与他同样的教育利益。所以从孟松学校毕业后,去做了传教士。
【小题3】容闳耶鲁大学毕业后,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即“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确保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尚中贵和,以人为本,注重教化,不断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因为只有“异”,才有“和”;只有多“异”共处,才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合成一个丰富多彩而不失自我的整体。只有不断创造“和”,凝聚共识,才是思想文化健康发展之路;也只有高举“和”的大旗,才能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才能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和”所追求的是“普遍和谐”。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地域与地域、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等之间的不适与冲突需要调和,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只有修心养性,养成健康的心理,克制欲望,诚实笃厚,才能达到从个人和谐到家庭和谐,从社区和谐到区域和谐,从国家和谐到世界和谐。在当今各类冲突不断的形势下,要构建和谐世界,实现真正的全人类的福祉,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无疑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主张以博大胸怀与邻为善,反对妄自尊大,反对恃强凌弱。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各国在互利共赢、相互理解、真诚合作、和平安宁的前提下保持着友好往来和密切联系。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也是建立和平稳定与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中国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在坚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走相互尊重、忍让宽容、和睦相处、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竭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国际潮流而对世界展示“和”理念的集中表达,也是21世纪的中国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前提下所履行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支持。以“和”为中心的中华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当今世界各地出现的中国文化热,表明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空前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将愈来愈大。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
【小题1】根据前两段,简要分析“和”的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谈谈如何构建“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忧伤的质量
朱成玉
看《歌手》,李健在评价迪玛希的时候,说了一句“他的忧伤很有质量”,他说迪玛希的眼睛里有光,有不同于他年龄的故事,那里面有深深的忧伤。
忧伤也可以有质量吗?
我想是的。多少美妙的诗和歌都弥漫着忧伤的味道,让我们痴迷不已。把忧伤变成诗,把忧伤变成歌,这都是有质量的忧伤。有的忧伤是蒙蒙细雨,淋着每个人,但我们都知道,这雨终究会停,终究会有一架彩虹,横空出世,把你和新生活连接起来。这就是有质量的忧伤。
有质量的忧伤,是不光带给你美感,更重要的是不能带你坠落到深渊,而应该像一盏茶,虽然弥散着伤感的味道,但绝不沉沦,只是那么静静地与时光对峙,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抚慰?人们善饮忧伤,不是为了最后解脱的醉,而是那忧伤里,浮着沁人心脾的茶香,那不是沉沦,而是拯救。
我想到川端康成的忧伤,那是不可一世的忧伤,令人心碎到骨子里的忧伤,但因为他最后自尽身亡,所以,我说他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
川端康成的忧伤,有时候表现在他的沉默上。三岛由纪夫曾写到川端的沉默:跟他对面“被默默地、死死地盯着,胆小的人都会一个劲擦冷汗”。三岛由纪夫说,有个刚出道的年轻女编辑初次访问川端氏,运气很好或者说运气很坏,因为没有其他来客。但川端半个多小时拿那妖气的大眼睛一言不发地盯着对方,女编辑终于精神崩溃,“哇”地伏身大哭。那张苍白的有些颓废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极度渴望探究人性的眼,那双眼睛是贪婪的,甚至让人觉得它有偷窥的欲望。川端康成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成了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而最终的殉美而亡,便是对此的最佳诠释。
如果我的灵魂能与川端康成相遇,我只想问他,那临终的眼里看到了什么,世界的哪一部分还在绽放,哪一部分在慢慢熄灭。
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那即将关紧眼帘的刹那,永恒的美还在缓缓流淌……
但也仅此而已。我不会与他太过寒暄,我回转过身,捻了二两质量上好的忧伤,我要带着,去岁月里浅斟低吟。我把忧伤看成一种气质。它可以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可以是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寻。
阿多尼斯在一首诗中写过:“但愿我有雪杉的根系,我的脸在忧伤的树皮后面栖息。”他看出了一棵树的忧伤,那么,他必然也是忧伤的,只是,这忧伤是绿色的,是有营养的,他和树的灵魂彼此给予着深深的激励。所以,他才可以把忧伤豢养在他“孤独的花园”里,有节制地生长着。
忧伤是诗歌的核,那份忧伤是让人浅尝辄止的,而非陷入和沉沦。可是写诗的人,有多少把自己埋在自己的罂粟花田里。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海子、顾城……在诗人的史册上,列着一长串的自杀清单,这以生命为代价哺养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忧伤,是堕落的忧伤。
你写了再好的诗又有何益?你战胜不了自己的绝望,那么,你便不配给别人带来希望。
一个朋友,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特级教师了,可是有一天,忽然辞了职,去一个乡村支教。所有人都不解,她说,因为有一天,她看到了那个乡村的照片,照片上的天空,蓝得让人沉迷,还有那蓝天下孩子们的眼睛,那些忧伤得有些绝望的眼神,让她动容。
她说,她遵从了自己的心。她要走进那些忧伤里,她要把那些忧伤里绝望的灰都变成渴望的光。她的拯救,让那一大片忧伤变得有了质量。
她在给我的来信中,特意关照了我忧伤的特质——
“你看起来那样忧伤,在绚烂的阳光里这多么不合时宜……你可以忧伤,但不能一滑到底……”  
(选自《散文》2017.08,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李健对歌手迪玛希的评价引出自己的看法:有质量的忧伤就是能够变成诗和歌并让人们痴迷不已的忧伤。
B.作者将有质量的忧伤比喻成“一盏茶”,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忧伤虽然使人伤感,但却能给予人心灵上的安慰。
C.文中联想到川端康成的经历与追求,指出走向沉沦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忧伤,与前文形成对比。
D.阿多尼斯将自己的忧伤“栖息”在树的忧伤里,人和树灵魂彼此激励共同成长,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小题2】文章最后用特级教师的例子来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说“它(忧伤)可以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可以是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寻”,这一认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生动的例子。请从上句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堂吉诃德》进行阐释,8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推进“厕所革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仅景区、城市要搞好厕所,农村更要来场“厕所革命”。既抓好硬件建设,也注重养成文明如厕习惯,既讲究清洁干净,又兼顾经济实用,让“厕所革命”成为树立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推进“厕所革命”促进社会文明》,2017年11月27日)

材料二:

中国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已经引起了多个邻国的注意。

2017年12月,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团访华时,曾提出两国可在新的领域展开合作,其中就包括高质量的厕所。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厕所外交”为中日两国改善关系创造机遇。日本将在技术支援和卫生教育领域作出贡献,借此强化中日合作。

另外,中国的“厕所革命”也为日本的有关企业带来了商机。在日本著名企业TOTO海外事业部整体销售量中,中国销售量占了一半左右。

2018年11月6日,比尔·盖茨在北京举行的“新世代厕所技术博览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开展的“厕所革命”,将为全球创造60亿美元的新商机。

(摘编自刘霞《中国厕所革命,与全球合作共赢》,《中国周刊》2018年第12期)

材料三:

国家旅游局连续三年在春节后召开全国厕所工作现场会,“厕所革命”成为旅游行业的“一号工程”,旅游厕所质的飞跃,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南方日报》10月8日报道:“没想到几间小小的公厕,对拉动乡村旅游的人气这么重要。”但在推进“厕所革命”中,“九龙治水”的弊端尤须注意。卫生系统、城管系统、旅游系统、交通系统等往往各自为战。

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政府部门出力多大、用力多勤,自上而下的推动也有力有不逮的地方。没有民众的主动参与,没有社会组织的大力配合,“厕所革命”终究是政府的独角戏,已经给民众带来的幸福感也可能难以为继。

数年前,比尔·盖茨斥巨资在全世界资助奖励“重新发明厕所”,要求廉价、可持续、绿色环保,并实现物质再利用。依靠科技的创新,发挥市场的推动力,让百姓成为厕所治理和改进的主体,厕所在塑造文明过程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肖罗《上下联动推进“厕所革命”,《光明日报》2017年12月7日)

材料四:

水冲式厕所被誉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重大发明之一。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厕所,需要再次革命!

中国传统的粪便处理,曾经得到很多西方学者的赞叹。1909年,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H·金远涉重洋,考察了中国、日本和朝鲜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他说:“中国、朝鲜、日本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而美国和欧洲每年倒入海洋、湖泊、河流等各种水体的100万成年人的粪便中,含氮大约579.43万到1200万磅,钾大约188.19万到451.1万磅,磷大约有77.72万到305.76万磅。

中国的粮食要自给,钾肥和磷肥是最重要的肥料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钾肥进口国,硫磺进口量占需求量60%以上,已经探明磷矿储量也只够消耗不到一百年。可以说中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很大程度掌控在国外几个硫磺和钾肥公司手里。

欧洲源起的“厕所革命”,用水冲走大量资源,冲出环境污染。中国需要厕所再革命——用方便、卫生、粪便资源化的新厕所,革除水冲厕所。

(摘编自陈波《厕所再革命》,《中国周刊》2018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景区和城市要搞好厕所,广大农村的“厕所革命”,因为设施不足和习惯不良等因素尤显迫切。
B.“厕所革命”被认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既有民生建设的考虑,又有旅游经济的计算。
C.中国的“厕所革命”给全球带来了新的商机,其中,日本著名企业T0T0占据了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
D.虽然水冲式厕所“对人类影响”重大,但因为“冲走大量资源,冲出环境污染”,也需要革除或优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厕所革命”不能持续推进,如果民众的幸福感最终难以为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将受到重要影响。
B.从当前来看,“厕所革命”不仅促进了旅游发展,优化了国民生活,也可以为改善国际关系创造机遇,推动合作共赢。
C.中国传统的粪便处理之所以深受西方学者赞叹,不仅由于它更为方便、卫生,更由于它的粪便资源化反哺了农业生产。
D.学者陈波呼吁的“中国厕所再革命”,从本质上来讲,并不能脱离“厕所革命”而另立,但在内涵上有别于一般认识。
【小题3】中国的“厕所革命”应如何深入推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