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教学人才。
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不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教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⑦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⑧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的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⑨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第③段通过能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青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B.苏步青1927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D.教数学的杨老师的第一堂课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这节课改变了苏步青对数学的看法,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苏步青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6分)
(小题4)请从“求学”和“治学”两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苏步青给你的启示。(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1-15 03:0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小题1】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小题2】“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两句话又表明了什么?
【小题3】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在清华学子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题4】最后一段的一个反问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请概括出来。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连良与“马派”
马连良,字温如,又称古历轩主,北京人,回族,生于1901年农历正月初十。1909年马连良入喜连成(后改为富连成)科班。入科后习小生,后改老生。茹莱卿、叶春善、王月芳、蔡荣贵、萧长华、郭春山等曾为他传艺。10岁时,他曾在《朱砂痣》中为谭鑫培、陈德霖、贾洪林、谢宝云等配演娃娃生天赐。在科班期间,他先是偏重于演出唱工戏,也演做工和靠把老生戏。在毕业前,他还演了本戏,如四本《三国志》等。
在30年代,扶风社演出剧目颇多。其中一些剧目马先生还做了大胆的改革。《借东风》,于本戏《三国志》。早年《三国志》是三庆班的拿手戏,听说只在每年年底封箱前才上演,平时不演。后来富连成科班上演时共有四本,分四天演完。马先生的《借东风》,就是选择了其中最精采的一本。在此剧中他前饰鲁肃,后饰孔明。这出戏后来成了“马派”的代表作。
马连良在舞台上做工很“帅”。作为一个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者和表演艺术家的马连良,他掌握了戏曲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等各种手段;具备了无比宽广的舞台表现力,使之得以表现类型繁多的舞台人物。不论内行外行,都有一个字的评价,叫做“帅”,这是北京的土话。马先生经常对我讲:“我们表演时,要先打闪后打雷。”他用自然现象来比喻舞台表演,意思是要以情带声,以内在的情感带动外部的动作。他强调说:“这是演员表演的一大窍门,不可不会。”马先生正是非常精通这个窍门,因而在表演这段戏时,确实有一种电闪雷鸣的气势。
马连良的唱腔有“味儿”。马先生主张“唱要和说话一样”。意思就是要唱得自然、亲切。他的唱既饱含着情感,又给人以醇厚、舒畅的音乐美感。马先生偏偏突破了传统句法,把每个字安排得都很得当。句子长短虽然不规则,但唱起来丝毫没有感到别扭,反倒觉着很新鲜、很动听。马先生经常向学生讲:“要使相同的曲调唱出不相同的‘味儿’来。”那么这个“味儿”哪里来呢?他要求从吐字运腔上下功夫,强调从人物出发。比如,他向学生分析《文昭关》《捉放曹》《清官册》这三出戏时,指出它们都有一段“二黄慢板”,唱词的头一句都是“一轮明月照窗……(最后一个字各有不同)”,人物同在夜晚抒发着各自的心情。但伍员的恨满胸怀,陈宫的悔恨交加,寇准的疑惑不安,才是决定这三段唱腔各自“味儿”的关键所在。又如“四平调”,《清风亭》中的贫苦老头张元秀这样唱,《遇龙酒馆》中的永乐皇帝也这样唱,但前者唱来是凄凉悲惨,后者唱来是雍容华贵,“味儿”也就酸甜苦辣各不相同了。马先生自己演唱也好,教学生也好,从来是很讲究这些的。马先生的唱非徒有空洞的旋律,而是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有着多姿多彩的音乐形象感。人们赞扬他唱腔有“味儿”,不仅仅是指声腔动听,更重要的是指他那丰满的音乐形象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马连良的舞台念白很有特色。京剧传统戏的韵白,人们常常说它是一种旋律简单没有伴奏的唱,就是说它有音乐感,和真正的唱具有协调性,人们在追求有“味儿”的唱时,也追求有“味儿”的念。马连良吸取了前辈老先生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如同有伴奏、有旋律的唱一样,给人们一种特有的艺术享受。他善于演念白吃重的戏,如《十道本》、《审头刺汤》等等。他的念白是极有功夫的。过去新新大戏院(现在的首都电影院)是北京较大的戏院,那时也没有电声设备,但坐在剧场后排的观众也能听清他的念白。
【小题1】什么是马派艺术的“帅”?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你喜欢的一个文学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并说明你用这个字的理由。
【小题2】文章第4段举了马连良向学生分析《文昭关》《捉放曹》《清官册》三出戏和“四平调”这两个例子,请问可否删掉其中一个?为什么?
【小题3】结合马连良的成长道路,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级人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高僧”。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B.“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C.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D.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小题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李叔同的诗和名家言论,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震云的双重生活
一身黑色西装的刘震云和一袭红裙的刘雨霖出现了。他们在前排坐下,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聚拢了过去,咔嚓声响起。这是2016年9月20日上午,西安。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一句顶一万句》的发布会现场。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导演刘雨霖是他的女儿。
刘震云的名字以“原著/编剧”的头衔醒目地出现在海报的第一位置,整个发布会上,他是主导现场的角色。这并非刘震云在今年中国电影大银幕的唯一一次出场——发布会前一天,另一部根据刘震云作品改编、由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金莲》将推迟到11月上映的消息刚刚曝出。因为两部改编的电影同时上映,曾有媒体称2016年为“刘震云年”。
几天后,他又出现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与获影后的范冰冰、获最佳影片的冯小刚的合影中。在一篇报道中,“范冰冰眼含热泪,兴奋地拥抱了导演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
我们村
作家刘震云来自河南。这位在北京生活了近40年的作家日常话语里还是会经常出现“我们村”、“俺村”。别人说他幽默,他说“我是我们村最不幽默的人”。他是1978年的河南省高考状元,进了北大中文系,上课时不理解班上女生嘴里总嚼着点什么,“按照我在村里的经验,这是在我们村牛棚里才能出现的情况”。
刘震云作品中的故事背景很多都是他的家乡,人物的职业也经常是钉鞋的、杀猪的、贩驴的、剃头的一类的乡村手艺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这30多年里,他从未中断过与故乡的联系。直到现在,他每年都会回延津县城或西老庄村住一段时间,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他在接受当地媒体的一次采访中说,“回到村里,就像鱼儿回到了大海。”
介入
即便在从作家到电影人的转换中,刘震云外表的改变也是极其有限的。几年前有一次他与冯小刚一起参加电影宣传,一个裤腿卷在膝盖上就上台了。底下一片笑声。女儿刘雨霖后来对母亲说,“哎呦,妈,我爸太丢人了。”
他有时会客串角色。这次是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扮演一个相亲者,一个“不着调的”卖手机的中年男人,穿西装打领带,戴黑框眼镜,劈头就问对面的女人:“尼采知道吗?”这个装文化人的相亲男在问了4个“知道吗”的问题之后被女方轰走了。
刘震云曾经多次解释过介入影视圈的事情:“大家肯定觉得我在电影里介入得特别深。其实呢,真实情况太简单了!有一个好朋友是电影界的人,我知道我们会心的程度,他是能把电影做好的。就好像去汴梁,你和一个人投脾气,但到另外的路口又有一个人,也去汴梁,也投脾气,也就结伴往前走了。我对影视的介入就是说句话而已。这种介入我在生活中每天都特别多,我去菜市场,会问,萝卜怎么卖啊?人家说一毛五,我一拎,走了,就没人说我对这个萝卜和菜市场介入深。”
底色
宋方金记得有一次在出租车上,刘震云提起《一地鸡毛》里的小林,这个小林现在会是街头的一个下岗工人呢,还是会变成了潘石屹?他问宋方金,你觉得变成哪种人更有意思?宋方金答,当然是变成潘石屹更有意思了,你可以写一写这个社会的波澜变化。
“刘老师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他说我跟这些富人不亲近,就是不喜欢这些人,不喜欢这些富人,还是更喜欢写尴尬的人,失意的人。”宋方金回忆。
乡村生活让刘震云同样感到,人并不会因为阶层与身份就在智识上被区隔。刘震云觉得姥姥有见识。尽管她矮矮的,不识字,但会干活,姥姥割麦子,她割到地头,别人只能割一半。他问姥姥为什么割得这么快,姥姥说,不要直腰,直了第一次,你就要直第二次、第三次。
刘震云对所谓的知识分子不时流露出不屑:“有时候读他们十年书,还不如听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喊丧的、染布的、开饭铺的一席话呢。特别是中国作家,也假装是‘知识分子’,他们一写到劳动大众,主要是写他们的愚昧和无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百十来年没变过。采取的姿态是俯视,充满了怜悯和同情……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认为重要和强调的事情,我舅舅和我的表哥们认为并不重要;他们忽略和从没想到的事情,却支撑着我亲人们的日日夜夜。他们与街头暴力乞讨者不同的是,乞讨者把匕首扎到了自己身上,他们把刀子扎到了别人身上。我讨厌这样的写作,讨厌这种‘知识分子’的写作。”
(摘编自《人物》2016年第10期,作者刘磊)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刘震云对所谓的知识分子不时流露出不屑”,这虽然表达出他对知识分子的严厉批评,但也体现出他对知识分子的偏见。
B.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突出刘震云在影视界取得的成功,引起读者的兴趣,关注他除创作之外的另一重生活。
C.刘震云谈到他介入影视圈的那一段话,表现他对影视发自内心的喜欢,意在体现他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
D.本文多次写到刘震云的农村经历,突出强调农村生活对他产生的刻骨铭心的影响,旨在表现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小题2】请简要概括刘震云在文学写作与影视界取得双重成功的内在原因。
【小题3】对于作家刘震云介入影视圈,大众有褒有贬,你又是如何评价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