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学大师许倬云
魏承恩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倬(zhuō)云的大名。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那时候,只知道许倬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倬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这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湾,考取台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许倬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许先生说:“那时台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刺激,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不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在那里,许先生选课的范围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选读宗教学的只有他,老师照样认真上课。他住院开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带着书到病床前去教,一边讲,一边讨论。听到这里,我就想: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但不是先应该问中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吗?
许先生说,他选修了那么多似乎和历史学不相干的学科,“但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
许先生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1970年起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等校的讲座教授,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近年来,又常在中国大陆讲学,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他是海峡两岸和国际史学界公认的耆宿。听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见面聊天,许先生就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我研究历史的“一日师”。我去学校上课之余,经常会去他那里拜访,聆听他的教诲。有一次,《明报》编务总裁高信疆听我说起许倬云在香港,就说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帮他约一起吃饭聊天。参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许先生夫妇外,还有耀基师夫妇和哲学家劳思光。我在他们中间算是小字辈了。很多年过去了,当晚吃了什么佳肴美味早已忘记了,但大师的风采则历历在日。
上一次见到许先生已经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台北,听说他也在,就打电话约了时间去看望。言谈之中,他知道我跟随南怀瑾先生在学佛,就说怀师早年在台湾时,自己曾跟随殷海光去拜访过两次,因他的学问路子和南不合而没有再去,但殷老师对他则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进《许倬云谈话录》里,称南怀瑾是奇人,有吸引力。前年我和老友、中研院副院长王汎森博山聊天。他说,殷门弟子对这一说法大不以为然。我说,十多年前就听许先生说过,事后特地向怀师求证。老人家还兴致勃勃地同忆当年殷海光光跟他学打坐的情景。这也算为我尊敬的许先生辩诬吧。
(相关链接)
①我从9 岁就开始读古文。研究考古学的,古文基础一定要好,这比读近代史的要求要多些。但是有一点,读近代史不如我们舒服。读近代史的会被材料淹死。我们清汤寡面,材料并不多,但你要用心思去组织它,在说不出话的地方砸出话来,挑战性很高。
—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我以学科为界,不以国家为界
②北宋的张载,曾说过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四个方向或维度。
—许倬云:知识分子的四种类型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文章最后一段我去拜访许先生埋下伏笔。
B.通过对许倬云的评价,肯定传主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C.交代作者对传主的倾慕,为后文与传主的接触作铺垫。
D.简单介绍许倬云,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初步认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倬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汉代农业》在美国“中国史”专业被列为必读书目。
B.许倬云随和健谈,不摆架子,与作者初次见面,就畅谈自己的求学和治学经历,这让作者很受感动,之后多次拜访求教。
C.许倬云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既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也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
D.“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但不是先应该问中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吗?”作者的意思是说,在大陆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课程全由学校或老师设定,学生缺乏自由度。
【小题3】许倬云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是哪几个时期形成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小题4】“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练成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许倬云成为大师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4 11:1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今天,我们是应该“轻视”当代人对物欲和享乐的追求,还是站在传统立场上“对抗”现实的商业化倾向?抑或“回避”这样的现实,通过纯粹的学术或淡泊名利的人格来独善其身?我觉得选择上述任何一种立场,好象都难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真正的看法与期望。如果我们不仅仅关注西方“超越”性的人文精神,也不仅仅关注中国儒家的“忧患”意识和道家的“超脱”精神,那么你就有可能去思考建立新的人文理念。
②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个大的方面来理解“人文”,那就是“人的文化”,这样一来,对人文的解释可以因文化、文明的差异而千差万别。比如西方式的人文主义和中国式的人文主义内涵就不一样,前者强调“世俗的人”为中心,后者强调“礼仪的人”为中心。阿伦•布洛克在他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人文主义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含义。这种关于人文的文化性理解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中国当代人文建设,肯定应该具有与西方不同的性质。
③其次,就是人文的核心内涵,是文化内部二元对立所产生的自由张力。比如,相对于封建专制,人文主要指个性解放和人的解放;相对于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人文包含对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的批判,在西方主要以审美现代性为标志(所谓审美现代性,就是说它不一定设计出比现在民主自由更好的体制,但是它可以对这个体制下发生的问题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批判)。这可能是90年代市场经济以来,我们中国文化语境下人文的几种主要含义。其共同点,就是它往往设置二元对立范畴,如大众和精英,传统和现代,禁锢与解放,保守与激进,等等,而且有的时候可以互为人文的解释。
④人文的含义就是指“人的文化创造”。我们光看人的文化还不行,而且要包含“创造文化”的意思。这个精神我觉得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这个层面上的人文含义,对消解上述人文矛盾是有帮助的。比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在我这里可能就不是主要问题。这不仅因为科学和人文都致力于人的幸福,而且你把人文定位在人的文化创造上,那么科学本身就有人的文化创造,你不能说科学一点人文精神都没有。我们所针对的是科学主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科学主义对人的情感、灵魂、精神、信仰的侵害和无视。所以科学领域中我们产生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正在于科学领域内我们“人文创造”的品格是很贫弱的。所以我所理解的人文贫困,就是我们今天丧失了文化生产和知识生产的能力,以及由这种能力所支撑的精神状态。人的文化创造最接近于西方式的“超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文品格具有“超现实性”。真正的“超现实”,我的理解是必须具有“创造新现实”的品格。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文理念。
【小题1】对于“人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从大的方面理解就是人的文化。
B.对人文的解释因文化、文明的差异而千差万别。
C.人文的核心内涵是二元对立产生的自由张力。
D.东西方的人文理念都具有“超现实”的特点。
【小题2】(小题2)以下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轻视”当代人对物欲和享乐的追求,“对抗”现实的商业化倾向,“回避” 现实,独善其身,都难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真正的看法与期望。
B.既要关注西方“超越”性的人文精神,也要关注中国儒家的“忧患”意识和道家的“超脱”精神,就有可能建立新的人文理念。
C.阿伦•布洛克说“人文主义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信条”,这与《易经》中“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人文”的内涵理解是一致的。
D.科学和人文都致力于人的幸福,而且科学本身就有人的文化创造,所以从“人文创造”的角度说,科学与人文不是绝对对立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现代性通过对现有体制下发生的问题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批判,产生更好的体制。
B.将人文的含义理解为“人的文化创造”,就可以消除各种二元对立的人文矛盾。
C.科学主义侵害和无视人的情感、灵魂、精神、信仰,在这方面它与人文理念是对立的。
D.只要解决了科学领域内人文创造品格贫弱的问题,就能产生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道明珠翠云廊
庞 旸
蜀道明珠翠云廊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的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取自清康熙三年剑州(今剑阁县)知州乔钵写下的一首诗:“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此诗写的是,在剑门这条崎岖的古蜀道上,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古柏,300里长的驿路上足有10万棵之多,远远望去,驿路像是翠绿的云彩组成的长廊。这首诗写尽了“剑州古柏”的奇、险、美,从此,这条蜀道就改名“翠云廊”了。
翠云廊古柏始植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道路,并在道路两旁种上成排的柏树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史书有“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的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中大量伐木,致使“蜀山兀,阿房出”,蜀地百姓怨声载道。为平民愤,秦始皇下令在驿道旁广植柏树。后人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并将这条路称作“皇柏大道”。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胸径2米以上、树龄2000多年的古柏都应为秦人所植。
第二次在翠云廊大规模植柏的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他曾在离剑州不远的巴西(今阆中县)任太守。当时,军政往来频繁,剑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了不误羽书传递,张飞命令沿途植柏为记。士兵和百姓同心协力,在驿道旁种上了大量柏树。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后人将蜀汉所植柏树称为“张飞柏”。据考,翠云廊胸径1.8米左右的古柏当为“张飞柏”。
东晋时期道教兴起,民间颇重风水,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松柏号称“风脉树”,遂被大量种植。北周时,为计里程,人们曾在道旁垒土堆作为标记,但土堆容易被大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计算里程。唐代天宝年间,因贵妃杨玉环喜食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每日快马运送荔枝到长安。为保持荔枝新鲜,官府令百姓沿驿道种植柏树。此时的翠云廊又被称为“爱情大道”。经过这一时期的栽补,翠云廊初具规模。北宋时,宋仁宗诏令:“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次大规模植树使翠云廊延伸到了整个蜀道。到了明正德十三年,广西人李璧任剑州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正如清人乔钵在《翠云廊》诗序中所说:“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
经过2000多年官民的不断种植修护,翠云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数百里林荫大道。此地山区人民历来把修路植树看成一种造福后人的美德,有爱路护树的良好习惯。因此,驿道的树得到老百姓的悉心照顾,这种优良传统一直沿袭到今。
自秦汉至唐代都有专人管理驿道树,北宋还颁布了管理行道树的条例。据《宋史》记载,南宋时曾发布“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时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换任时,要相互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当作一项政绩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代官府还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根据文章,简要概括古代统治阶级沿道植树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技术迷恋到技术崇拜

南 帆

《阿凡达》似乎为电影王国带来了一个划时代的奇迹。巨大的赞叹声浪淹没了全球的传媒,偶尔冒出的几句小小的非议显然已经无足轻重。

  坐在黑暗的电影院架上了3D眼镜,绚烂的视觉景象令人久久地震惊。同时震惊的还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数据:5亿美元的投资, 60%电脑动画生成,9项奥斯卡提名,超过2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显而易见,这一套数据是消费主义与技术主义共同造就的指标体系。尖端技术的消费,难道就是《阿凡达》赢得无数人亢奋地尖叫的原因吗?事实的确有些奇怪。不难看出,《阿凡达》提供的文学故事乏善可陈,一个似曾相识的成人卡通片。坚船利炮的掩护之下,西方殖民主义者闯入陌生的土地公然掠夺,这种历史曾经由众多的作家再三复述。尽管《阿凡达》将侵略的空间扩大到遥远的星际,但故事的主题一如既往。邪恶侵犯善良,从迷惑到觉悟,悲愤与抗争,如此这般,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电影即视觉:这似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倾向。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视觉形象愈来愈瑰丽,文学的意义愈来愈单薄。当然,我所说的“文学”并非单纯的故事,而是包含了文学所遵从的各种内在范畴:人性的拷问,历史的深邃洞察,微妙的内心波纹,意味深长的隽永对白,云谲波诡的人生变局等等。相对而言,许多沉迷技术的影片仅仅是一些光和影的炫技式展览。视觉在电影院的封闭空间接受如此强烈的冲击,以至于视神经接收的许多信息无法充分地还原为思想。电影热衷于制造奇观,力图让我们见识从未遇到的景象;与此同时,从熟视无睹的日常景象之中产生独到发现的分量却不断衰减。在我的心目中,后者远为困难,同时也更为重要。正如本雅明所言,摄影机械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发明。摄影的意义远非真实地复制世界,而是教导我们如何“看”——视觉如何捕获周围各种转瞬即逝的戏剧性。因此,电影充当了我们识别生活的教科书。然而,现今的许多导演更愿意考虑的是电影的“技术含量”,例如宏大的巨型景观,栩栩如生的数码成像,航拍,胶片等等。他们不太在乎来自文学的某种异议,篝火堆旁边行吟诗人发明的叙述形式似乎已经陈旧了。电影是工业时代的产儿,影像符号的生产工具是机械、电子器材以及各种尖端技术,哪怕是令人咋舌的巨额投资也足够支持电影的骄傲姿态。
  电影具有充分的理由迷恋技术,并不惜血本地筹措充足的资金。但是,当技术迷恋演变为技术崇拜的时候,电影可能遭受无形的损害。作为机械文明之下典型的艺术样式,电影可以对赖以生产的仪器设备表示足够的敬意。尽管如此,我仍然顽强地相信,电影艺术必须包含着技术以外的内容。如同所有的艺术一样,电影的某些方面同样是单纯的技术所难以穷尽的。制作技术弥补不了思想、智慧和洞察力。钢笔、圆珠笔或者电脑写作出来的文章不一定能够超过庄子或者苏东坡;精致的现代绘画器具也不是逾越《蒙娜•丽莎》的必然条件。制作技术为电影带来了许多,但电影的衡量还应该有许多制作技术以外的尺度。好莱坞大片旋风般的登陆,炫目的技术引起一片狂欢,那么,技术即是艺术吗?时至如今,《阿凡达》的完美成功令人绝望。我们在坦诚地向杰作表示敬重的同时,这并不意味了自惭形秽,长吁短叹——尤其是面对优美的技术制作。
  本土电影的最大资源即是本土的经验,这是无可代替的。本土的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本土的历史和特殊的情结,还有本土的独特表述。技术崇拜以及利润的追逐应当适可而止,尤其是没有理由将《阿凡达》的商业成功解释为某种高不可攀的文明。否则,这种文化逻辑内部隐含的危险倾向可能诱发历史的畸变。让我们回忆一下,这些观点不就是《阿凡达》的启示吗?这一部电影之中,采矿公司和上校为首的武装力量之所以侵入潘多拉星球,并且对于纳威族土著大打出手,无非是仰仗精良武器攫取某种稀有矿物。他们心目中,无论是那一棵参天古树、六条腿的战马、原始的弓箭还是纳威族的集体祈祷、万物有灵的哲学均是低等文明的表征。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入侵、掠夺和杀戮不存在任何愧疚之意——驱逐土著犹如一种文明的拯救。当然,电影的结局令人快慰:良知终于阻止了贪婪的侵略,技术恶魔终将在正义的抵抗之下溃败。如果由于目迷五色而遗忘了这个主题,那的确有些买椟还珠了。
(选自《 人民日报 》2010年03月02日)
【小题1】对“《阿凡达》的完美成功令人绝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凡达》的完美成功是以它的商业成功作为尺度的,这种完美是一种畸变。
B.《阿凡达》的成功依靠的是尖端的技术消费,并非真正的电影艺术的完美成功。
C.《阿凡达》的文学故事没有新意,情节都在意料之中,在文学意义上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D.《阿凡达》是由技术迷恋到技术崇拜的演变的体现,是对电影的无形的损害。
【小题2】关于“电影”的论述,下列叙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电影即视觉,已经是当代电影的普遍倾向,但这样却大大削弱了电影的文学性。
B.电影是我们认识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用摄影机为我们复制真实的生活。
C.电影艺术水准取决于电影的思想、智慧和洞察力,而不是制作技术。
D.对电影而言,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独到的发现远比运用电影技术制造视觉奇观重要。
【小题3】下列推断中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一部影片成功与否,当然会包括视觉上的盛宴,但没有新鲜的创意和思想底蕴,是难以达成的。
B.《阿凡达》获得9项奥斯卡提名,收获超过2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是其商业炒作的结果。
C.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与《阿凡达》一样,都只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赢得观众。
D.电影艺术不应该追逐商业利润,否则,这种文化逻辑内部隐含的危险倾向可能诱发历史的畸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据CNN旗下财经网站报道,特朗普政府周四宣布,将对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引发人们对于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的担忧,美国股市暴跌。
对于美国一些大型公司来说,与中国的贸易战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如果中国采取报复措施,苹果、波音、英特尔和其他跨国公司的日子将会变得很难过。
星巴克也在中国市场投下了巨大赌注,并且正在收获成果。该咖啡巨头现在有大约14%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其中国业务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市场。
——摘自《财经网》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自美国进口的7类、128税项产品(主要是农产品)拟加征关税的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这是针对之前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终止减让的回应,按照2017年统计,涉及金额30亿美金,与之前美国终止减让涉及的金额相对对等,产品结构也都是偏上游端。对于本周四特朗普签署的针对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中国政府将如何反制,目前并没有公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处理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理性和沉稳。
——潘向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注释:232措施,是指基于美国商务部根据《贸易法》第232条款调查的结果,2018年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了公告,对美国进口的钢铁、铝产品中止减让关税,并加征10-25%的关税。专家认为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中国的。
材料三:
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对美出口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包括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家具灯具、玩具鞋帽等,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以大豆、飞机、汽车、集成电路和塑料制品为主。
美国贸易保护虽然会对其国内部分行业形成利好,但将损害多数行业及消费者的利益。若美国对中国制造进一步提高关税实际上将等同于向消费者征税,势必增加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推升美国通胀,制约美国消费。
——摘自《网易 财经频道》
材料四:
近日,美国政府连续对中兴通讯打出两记重拳:当地时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出售元器件等产品,为期7年;17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以50票优势通过新规,禁止本国通信企业采购中国产品,其矛头直指中兴、华为等企业。
对于美方的做法,商务部给出回应:美方的行为,表面上是针对中国,但最终伤害的是美国自身,不仅会使其丧失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还会影响成百上千的美国关联企业。更重要的是,这会动摇国际社会对美国投资和营商环境稳定的信心。希望美方不要自作聪明,否则只会自食其果。
——源自:央视新闻移动网综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500亿美元的关税,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的担忧。
B.针对美国的“232措施”,中国商务部公布了拟加征关税清单,实际上是中国对美国的反制措施。
C.美国对进口的产品提高关税,抬高了产品的销售价格,等同于向美国的消费者征税。
D.美方对中兴的行为,表面上针对中国,看起来对中国的伤害较大,但最终伤害的还是美国自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根据材料一,特朗普政府宣布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苹果、英特尔等科技公司的资金减少,公司发展将会受影响。
B.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进行了市场投资,且业务量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地区市场,如果中美贸易战爆发,其业务量势必缩减。
C.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立即实施了金额对等的反制措施。
D.美国此前宣布实施对从中国进口的232措施的终止减让,中国商务部公布拟对自美国进口的128税项产拟加征关税,并征求公众意见。
E. 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从美进口大豆、飞机、汽车、电机电气音像设备等,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包括农产品、纺织服装、高铁装备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分析如果中美展开贸易战,会给美国经济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