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全民娱乐”变得有“营养”

——“中国达人秀”红火之思考

(1)东方卫视精心打造推出的文娱节目“中国达人秀”终于在一片叫好声中落下了帷幕。作为电视文娱节目这般“无副作用”地热闹并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在近年的电视荧屏上恐怕是久违了。这次长达3个多小时的直播,把镜头全部对准了一群来自中国天南地北、富有演艺天赋的普通人。成千上万的观众在体育场内为“草根明星”加油鼓掌,比赛不设金钱和物质大奖,输赢早已变得次要,“全民参与”成为当晚活动的真正主题。

(2)“原来‘全民娱乐’也能变得‘有营养’!”一位上海电视界的资深编导在“中国达人秀”的初赛录制现场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电视娱乐节目的“营养”究竟从哪里来?国家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曾指出,电视节目的营养源泉,无外乎人性中的真善美。

(3)回顾2010年的中国电视荧屏,可谓“低开高走”,曾经是凤姐、伪娘、兽兽“满天飞”,曾经是“非诚勿扰”引出纷纷扰扰……不过,7月末以来,“中国达人秀”异军突起,令荧屏前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电视观众耳目一新。

(4)如果说“中国达人秀”是成功的,其原因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怀着“达人梦”的“表演者”,他或她尽管作品不一,演技有高低,但都贯穿了一种人心向上,向善、向美的健康主旋律,令人感动,甚至催人泪下。二是节目内容多样,说唱舞逗争奇百艳:有“命运”交响曲的倾述,有令人瞠目结舌的草根特技,有让人开怀大笑的本土故事,更有身残志坚者的不懈追求。三是从评委到主持人的串词,从竞晋到决赛的定夺,从场内到场外观众的互动,尽显与其他综艺类节目形式上的不同。

(5)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娱乐到底意味着什么,一度令很多电视编导迷茫。著名编导金磊坦言,自己也曾非常困惑。难道只有那些虚假、低俗和恶言相向,才能引起观众共鸣,才能带来高收视率?著名剧作家宗福先认为,“中国达人秀”的红火恰恰证明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理论,在当今中国社会依然适用。

(6)雅俗共赏的“全民娱乐”,不是枯燥的说教,不是低俗、媚俗,其实有很多成功的样本,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是一例。细心者可以发现,世博会上,伦理、亲情、友谊以及同心协力、与人为善等积极向上的元素,成为各国展示的主线,那些最平凡的百姓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参观者。这是中国文艺工作者,需要好好感悟的。

(7)不论中外,不论长幼,“全民娱乐”绕不开“真实”“民生”等关键词。对于国内的电视编导及文艺工作者而言,“中国达人秀”红火所引发的思考还将持续。

【小题1】文章第三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小题2】根据文章第四段,请简要概括“中国达人秀”成功的原因。
【小题3】纵观全文,如何才能让娱乐节目变得有“营养”,请作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7-21 02:3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小题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人道迩:“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服膺:“膺”读作yīng,意思是“反对”
C.中肯:“中”读作 zhōng,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皓”读作 gào,意思是“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小说中常不经意地流露出作者对传统的风俗民情和文化内涵的怀念和传承之心,如“起脚饺子落地面”这一习俗中,饱含着人们对家人和客人的祝福与不舍。
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E.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情节一波三折,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激烈,语言平时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品主题。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奶奶”的形象。
【小题3】小说中出现的《游子吟》一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⑴“如果科学的意义是发现世界的真实情况并加以解释,你必须在发现了某些情况之后,才能问它对我们是否有用。在此之前,如果你去问那些还在‘发现’过程当中的人,‘你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他们估计也不好回答。”□

⑵在被多次问及“学这个有什么用”后,陶衍,剑桥大学心理语言学专业内隐学习的学生,这样诠释他对科学研究的终极理解——科学,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⑶走在伦敦城外的牛桥,就听到不少当地人抱怨“大环境不好”:象牙塔弄丢了“科学”,越来越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人说,这是“火车”造的孽,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方式,将都市的声色犬马引入曾经远离尘嚣的知识净土;再以后,一颗名为“功利主义”的种子埋入人心,对学术的追求不再纯粹,商业、金融等应用型专业成为大众追逐的宠儿。

⑷但是,仍有一群人,在求索一些最基础的、或在世俗看来“无用”的学科。

⑸很多时候,陶衍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专业。“许多人听不懂,我也更怕被人问,‘学这个有什么用?’”

⑹所幸,身处剑桥,陶衍并不觉得自己是“异类”。自100多年前,这里就是“异类”的集聚地——大家只做学术,不关心“有用”。

⑺打开牛剑的故事集,到处充斥着“不可知论”者的传说:对一切不可知的东西都充满好奇,追根溯源;裹扎“怪行”,亦不足为奇。

⑻跑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的达尔文,在南美洲近5年的考察后竟引发了一场世界观的革命——《论物种起源》。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克里克和沃森,当时只是试图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查出“灵魂到底是什么”。还有埃塞克·牛顿,一个苹果,促成他的划时代著作《数学原理》。

⑼为什么这些不算发达的乡村会如此密集地诞生那么多精英?许多人试图寻找答案。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告诉记者,或许就是对“未知的尊重”。

⑽如同在18世纪的头10年中,剑桥三一学院的学生要学习《人类理解论》、《上帝创世智慧》、《读史方略》等等,他们还要学习几何学。没有一个人会问,“学这个有什么用?”

⑾学科交叉与“复杂的生态”在牛剑,不仅文理的界限变得模糊,学院制的传统更让不同专业的人住在同一屋檐下,这是生活的一种重要仪式,“越交叉,越会有火花”。

⑿“内隐学习说”在心理语言学领域实属“新生儿”,相当前沿,国际少部分开展此项研究的高校与研究所,有的侧重从神经科学角度入手;有的从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方面入手;当然,还有涉及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或从语言本身出发,分析语言及其文化,比如阿拉伯语与德语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

⒀文理不应该分科。陶衍猜想,基础学科到最后可能是相通的。 “不然,怎么解释笛卡尔发明了数学坐标系?经典的数学公式都是用大段的文字写成,最后才有一个短短的公式——文科不需要逻辑么?用文字写数学公式恰恰说明文科是最需要逻辑的……”

⒁陶衍总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牛剑,似是学科交叉的乐园。

⒂在伦敦城外的这个牛群渡口,这所大学从一开始就与同辈院校有所不同,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学院制”。

⒃牛津、剑桥、杜伦,是英国至今仅剩的三所还保留学院制传统的古老院校。大部分情况下,学院里总是各专业云集,学生和各专业的院士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生态”,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交谊”成了学院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⒄“事实上,牛剑的单个专业交叉性也巨大,这就让不同专业的人聚到一起,都有话题可聊。”毕原,牛津大学的社会学专业硕士生,他的导师是一个意大利籍的教授,在犯罪社会学领域颇有建树,“他只关心黑手党!”毕原更喜欢足球与社会学演变研究,他正计划着去拉夫堡或剑桥拜访这方面的社会学专家,讨论博士阶段的研究计划。

⒅专业本身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这种特点见于许多学科。更重要的是,一些基础学科被一再强调的痕迹,在这里异常明显。剑桥三一学院雷恩图书馆屋顶上伫立的4座石像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4个石像分别代表4门最古老的学科:神学、法学、物理学和数学。

⒆“这些被认为是最古老、最基础的学科,也是这里最受尊重的学科。”毕原说。他的身后是牛津大学博德林图书馆门前的16座古希腊先哲石像。

⒇不可动摇的信念:知识就是力量。

(21)在牛津的皇后学院,毕原和记者说起一则典故:皇后学院的徽章是一个野猪头,个中缘由是,很久以前学院里有个学生被野猪追着跑,情急之下,他把手中的一册书扔向了野猪,并大喊“这是希腊语的!”野猪啃在嘴里,转头就走了。事后考证,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对这所学校的许多人而言,这种力量依然具有很大的震慑力,哪怕外人觉得“这传闻很没有依据,这说法很可笑”。

(22)“什么研究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才是有用的?谁说了算?”剑桥的校训是拉丁文所写的“启蒙之所,智识之源”,但陶衍更喜欢理解为“此乃智慧之源”。“谁说了都不算,我说了算,坚持自己喜欢的。”

(选自《最“无用”的知识,最受尊敬的灵魂》,有删节)

【小题1】第⑷段中加点字“无用”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全文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概述牛剑的学院特征。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⑴段的方框处,语意连贯的是( )
①难道让后人再走一遍?
②对很多从事学术的人来讲,发现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③退一步讲,就算后来证实非常没有用,
④不需要去考虑万一发现的东西没有用怎么办。
⑤我们现在不走点弯路,
A.⑤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③⑤①D.④③②⑤①
【小题4】下列有关“学科交叉”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内隐学习说涉及心理学、神经学、语言学这三门学科。
B.有时,经典的数学公式需要富有逻辑的文字来辅助。
C.让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相处并交流学习是牛剑学院的传统。
D.剑桥三一学校图书馆的4尊石像是学科交叉的典型。
【小题5】文章第(21)段中典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根据文章关于“有用”、“无用”的观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描写莲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四段中“梦境”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七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纵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聚 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家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朦胧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本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资*源%库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的41人捐了16.4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照片,包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未失落,他始终固执地相信他的直觉:林山深邃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免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在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待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浪潮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里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小说第4自然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
C.小说第7自然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2 000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
E. 小说第13自然段用了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话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
【小题2】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被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