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小题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人道迩:“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服膺:“膺”读作yīng,意思是“反对”
C.中肯:“中”读作 zhōng,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皓”读作 gào,意思是“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4 10:1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孟浩然的疏离

①“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②《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特色,用闻一多先生话来说就是:淡到看不见诗。起笔平平写去,从黄昏喧闹的渡口,到月下寂寥的松径,似乎不过是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前后平仄两组韵脚把诗切割为两个部分,照应了时空转化;作为过渡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平淡的叙述中,同样让人感到“切割”的意味:诗人仿佛正把自己从喧闹的尘世中剥离出来,投身于另一个寂静而不免于荒凉的世界。

③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与世间疏离的感觉随处可见。孟浩然诗歌的取材,比诸其余盛唐诸大家,未免狭隘,除了他精擅的山水诗之外,差不多就是一首一首的送别诗了。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些诗里,一如“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境,“君”如何如何,“我”如何如何,这样的比照,时常跳出。这虽是送别诗套数,在所存无几的孟浩然诗作中,用得未免也频密了点: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送友人之京》

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④这些诗句里,青云与青山,水国与京华,“君”与“我”的剥离,似乎不仅在眼前的旅途,而在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根本背道而驰。若把“君”看作入世者,那个“我”自然成了避世者;前者准备“兼善天下”,后者准备“独善其身”。“我”对“君”的心态也颇可玩味。《鹪鹩赋》乃是张华所作,赋前序云:“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以“鹪鹩赋”对“王佐才”,既有谦抑之态,又有自得之情;以“乘槎客”对“失路人”,自得之情更是宛然。

⑤闻一多说:“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他认为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这项矛盾在他身上并不太显著。他举“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为例,赞扬孟浩然止于羡鱼而并不结网,是难得的一贯,超出他的时代。

⑥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恰作于孟浩然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同时他还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这类句子。其实,那个“羡鱼”而不“结网”的姿态,恰是孟浩然矛盾行止的最佳写照。

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从前那些诗人们的作品里,每每颠倒了过来,或者说,诗中所表达的理想时常与他们现实的身份形成反差——穷时幻想兼济天下,达时渴望退步抽身。对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们来说,功名富贵是一种正大光明的追求。李白入京求官时,会大方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张九龄功业极盛之时,诗作表达的反而都是恬淡之情、归隐之志。孟浩然呢?他并非没有入世之热望,却又始终不肯、不敢或者不能放弃出世的姿态。他不曾经历大进大退、大起大落的跌宕,而是把身形凝固在了提步将迈不迈的一瞬。

⑧关于他的那个著名传说,似乎是他这种“两头不着”的境况的写照: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⑨因友人引荐而忽然有了“面圣”的奇遇,朗诵的却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不但“明主”不悦,“故人”也不见得欢喜。联系到他后来终于没能留任张九龄幕府,这究竟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背运的笑料,真是难说得很。

⑩要说谁最好地“解决”了出世入世的矛盾,那一定不是孟浩然,而是王维。荣与辱,进与退,王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看破的也都看破了,所以他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孟浩然的恬淡里仍然有焦灼:“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⑪孟浩然是幸运的,他不曾经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离,不曾经历李白暮年流放夜郎的狼狈,甚至不曾经历王维身陷贼中的尴尬,他生死河山全盛时。但也因为他总是提步又止,不曾真真切切的去“走上一遭”,他与“外面”的世界始终疏离。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确实限制了他的创作。我们不能不欣赏他那些精妙自然的篇章,但如以现存诗作而论,则不免于单调。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他与王维齐名并尊,但王维诗从体裁、题材到意象丰富变化,都非他能及。

【小题1】第②段中提到“平仄两组韵脚”,其中“平声”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④段内容看,孟浩然觉得自己与“鹪鹩”的相似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⑤—⑦段中作者的观点和闻一多并不一致。闻一多认为孟浩然__________________;而作者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中“疏离”表现的是孟浩然始终不愿与现实社会妥协的品质节操。
B.孟浩然诗歌创作取材比较狭隘,原因是他只精擅山水诗和送别诗。
C.从孟浩然“面圣”的奇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是一位不愿趋附权贵的的君子。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不足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分析。
【小题5】就本文来看,孟浩然的诗歌成就比不上王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第(11)段画线句“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慕客”是组合单词“MOOK”的中文音译,它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形成了“杂志书”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图书杂志化。事实上,“慕客”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物,1996年出版的《老照片》就是国内第一本慕客。而后由郭敬明一手打造的青春文学杂志《岛》《最小说》系列,则形成了一条规模化的慕客产品线。随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张悦然的《鲤》、饶雪漫的《最女生》、蔡骏的《悬疑志》等。这些“慕客”一经推出,就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销售纪录一次次被刷新,将《人民文学》等传统文学杂志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传统文学杂志渐呈现出衰退趋势。
青春文学杂志如此受欢迎并非偶然,《最小说》里几乎全是符合90后学生口味的文章,而张悦然的《鲤》主要内容则针对80 后文艺女性,蔡骏的《谜小说》锁定悬疑小说热爱者。“榕树下”网站总经理路金波认为,“以往我们的文学杂志要么像《收获》《人民文学》一样走高端市场,要么像《故事会》《知音》一样走低端市场,纯粹办给青少年看的杂志很缺乏。”路金波分析称,在动漫和互联网熏陶下长大的年轻一代,已经形成他们自己的文化消费习惯,他们喜欢青春、悬疑、幻想、充满时尚感和趣味性的小说杂志,而郭敬明、张悦然这些80 后作家主办的青春文学杂志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阅读需求,让他们能够在文章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想不火都难。
凡是在市场上销售火爆的青春文学杂志,一定是最了解他们的读者的。《最小说》每个月都会统计读者调查表的意见,公布每期作品的受欢迎度排行榜。其官网已有12 万多的注册会员,而郭敬明、落落等主创人员都是版主,参与讨论、回复相关的帖子。《最女生》在全国各地共有12个读者QQ群,主创人员随时与读者沟通,获得反馈,及时对栏目进行改版和调整。
青春文学杂志引入了其他领域的先进运营模式和团队打造的生产流水线。郭敬明的《最小说》成功借鉴电视选秀的模式举办“文学创作选秀”,启用专门的“书模”为小说量身拍摄图片,而他本人就是杂志的“书模”之一。饶雪漫的《最女生》更是将“摄影”“DV 短片”“纸上电影”等娱乐元素与文学作品融合。在写作上,青春文学杂志的主编们身后都有一个由二三十位编辑组成的团队,团队的任务就是做图书市场调研、资料收集,然后设计故事、人物、框架,主编再在这个基础上写作。
而各大出版商作为幕后推手,操纵着的商业模式,无疑是青春文学杂志火爆的“独门秘笈”。一位业内人士向笔者勾勒了一条青春文学杂志的模式链:出版商利用明星写手的影响力推出杂志书;用杂志书吸引更多有潜质的写手加入;最后运营偶像的衍生产品,包括文具、T 恤、与杂志匹配的单曲、书模选秀等。“新生代作家在青春文学市场中,已是一种品牌的象征,与读者构成了一种偶像与粉丝的关系。”著名作家白桦认为,“这对于偶像作家们保持和延宕自己的广泛影响很有帮助。”
【小题1】关于“慕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慕客”就是“杂志书”,它是将图书杂志化,把书籍和杂志结合在一起。
B.在中国,“慕客”并不是新鲜事物,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现了,《老照片》是国内第一本“慕客”,随后出现的青春文学杂志大多是“慕客”。
C.《岛》《最女生》等“慕客”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青少年的热烈追捧,销售记录连连打破,发展势头锐不可当。
D.“慕客”有其一条规模化的慕客产品线,包括文具、T 恤、与杂志匹配的单曲、书模选秀等衍生产品。
【小题2】(小题2)对青春文学杂志受青少年读者欢迎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春文学杂志都针对特定的目标读者群,以其个性化,充满时尚感和趣味性的内容,如青春、悬疑、幻想等,满足青少年的阅读需求。
B.青春文学都非常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公布作品受欢迎度排行榜,或建立读者QQ群,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收集建议,及时对栏目进行改版和调整。
C.青春文学杂志采用了青少年读者感到新鲜时尚的“慕客”形式出版,能让他们在文章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D.青春文学杂志都引入了其他领域的先进运营模式和团队打造的生产流水线。各大出版商作为幕后推手操纵的商业模式是青春文学的商业成功的秘籍。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郭敬明、饶雪漫等人创办的青春文学杂志,借鉴了外国图书的出版形式,推动了“青春文学”的发展,在中国刮起了一股“青春文学旋风”。
B.青春文学杂志都有一个由二三十位编辑组成的团队,团队做图书市场调研、资料收集,设计故事、人物、框架,所以主编再在这个基础上写成的作品都是很优秀的。
C.青春文学杂志的运营模式是商业炒作,在运营商的资源整合下,合力出击,赚取更大的利益。
D.每一本青春文学杂志至少有一位青少年的文学偶像,利用偶像来扩大其影响力,并以此来吸引新的有潜质的写手加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跨界多栖的诗家   余 玮
身为诗人,叶延滨对这个头衔的解读是:个体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承载者。叶延滨说,现在诗人平民化,但并没有失去价值。“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后,因为符合了大众的审美,所以拥有大量读者。诗歌比较个体化,看上去很弱小,但它坚守个体价值。诗歌证明个体是需要被承认的,它捍卫着个人的尊严,一个诗人哪怕只有一个读者,他也是有价值的。
在快餐文化充斥的现在,很多人说中国诗歌正在边缘化,甚至有人说,诗歌正在消亡。对此,叶延滨强调:“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关乎人的内心世界,关乎个人价值,承认诗歌的独特性在于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情感方式、个人价值。中国从有文化以来就有诗歌,诗歌从来没有成另全民消费的文化,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它虽然不是处于今天消费文化的中心,但它是延续人类精神的链条,诗歌消灭了,我们的精神情感也就中断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诗歌是弱势,要进行调整,要倡导对诗歌的尊重,倡导对诗歌的敬畏之心,然后让下一代受到更好的诗歌教育。”
笔耕不辍的叶延滨在诗歌创作的同时,客串撰写了大量有特色的随笔、杂文、散文、评论、小说、歌词等。一行行文字里,看得出他极其睿敏的悟性、涉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相当厚实的知识积累。一个在诗歌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作家,他的思想触角和艺术素质不可能不“流注”到文学的其他领域,叶延滨的创作实践正是如此。他的散文,是另一种形式的诗。前不久,叶延滨应邀到湖北赤壁采风,赤壁是有诗意的地方,出过不少著名诗人,这里的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锨粘土都深深地吸引着他,成就了他的散文佳作《赤壁三绝》。他看到的不只是风景,更多的是人文、历史和情怀。那摩岩石刻、那茶道古街、那陆水大坝,牵引着这位诗家的悠悠情思与历史追问。
曾有人说,叶延滨的诗透着杂文的风骨,杂文也常有诗的意象、诗的气质。对此,他坦陈:“诗与杂文是我的两手,让我感动的,美好的,常常笔下成了诗;让我愤慨的,丑陋的,不吐不快的,常常笔下是杂文。美中有瑕,诗中也就有讽有谐。吐出心中块垒,人生一大快事,文章自然也神采飞扬。杂文没有风骨不可立身,杂文没有情致也难成美文。”他认为,写诗更多的是内心的表达,大概与情致相关,写杂文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注,大概与风骨相关,两者加起来,对他而言就是“书生意气”。
“好茶,沸水中无声的舞者/修炼到如此/春秋一世、生死一回/不就是该发芽就发芽/该涅槃时就赴汤蹈火不变色吗?”叶延滨在《在天姥山重阳宫逍遥楼品茗》一诗中如此写道。茶道人生,杯水感悟!有人问叶先生人生到底是什么,他指着桌上的一杯茶水,淡淡地说:“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一杯茶水,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慢慢体会才发现生活就是这样。
钭躺卧椅上,任阳光静谧中流淌,品一壶青砖茶,吟咏一段诗文,看一朵花的盛开,赏一朵云的飘逸,这是简单而奢侈的生活。岁月静好而诗意,叶延滨享受着,珍惜着……
(节选自《中华儿女》2016年第24期)
相关链接
①诗歌的无用之用,就是精神上的诗意生存与现实中的诗意栖居。诗歌的无用之用,就是一步步引领我们告别野蛮与低俗,让生活和心灵都洒满文明的阳光……
(叶延滨《无用的诗意》)
②综观叶延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等多方面的作品,虽然题材各异,笔调多变,但我有一个总体感觉是:他无论写什么,怎样写,“骨子里”的精髓是共通的,格调是统一的,艺术风格是相互流贯的。其个性是不能误认的。
(石英《诗文并峙,卓异辉映——简析叶延滨的文学创作品格》)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今中国快餐文化充斥,以至很多人认为诗歌正在边缘化,甚至有人说诗歌正在消亡;但叶延滨并不这么认为。
B.叶延滨虽然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但也创作了大量随笔、杂文、散文、评论、小说、等,且特色鲜明,成就颇高。
C.赤壁诗意盎然,风景秀美,但叶延滨去采风时不写诗而写散文,这是因为他不只看风景而关注人文、历史和情怀。
D.叶延滨写诗重在表达内心,或与情致有关,写杂文重在关注社会,或与风骨有关,两者结合成为其“书生意气”。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延滨认为,诗人是个体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承载者;与小说相比,诗歌不但读者量小,个性化强,因而具有“无用之用”。
B.叶延滨认为,诗歌关乎人的内心世界与个人价值,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延续人类精神的链条,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
C.叶延滨的创作实践证明,一个作家如果诗歌造诣很深,那么,其思想触角和艺术素质也必定会延伸到文学的其他领域。
D.诗与杂文是叶延滨的两手,他用诗来讴歌美好,用杂文来抨击丑陋,因而其诗有杂文的风骨,杂文有诗的意象与气质。
E. 叶延滨的作品虽然题材各异,笔调多变,但本质共通,格调统一,艺术风格相互流贯,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
【小题3】联系材料,探究叶延滨先生茶水“人生”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辞源》首次编纂始于1908年,其时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是语言的输入,《英华大辞典》《法华大辞典》《中德字典》等大量外语学习词典陆续出版;其次是自然科学的普及与专科词典的问世,在《辞源》编纂前后,商务印书馆已着手编纂专门辞典20种,包括人名、地名、哲学、医学等。第一版《辞源》的主编陆尔奎在《辞源说略》里指出:“海上译籍初行。社会口语骤变,报纸鼓吹文明,法学哲理名辞,稠叠盈幅。”
在大量西方辞书纷纷出版时,《辞源》独树一帜,走了一条完全中国化的道路。陆尔奎提出了“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的观点,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说法,这和近代国学的代表人物章太炎提出的“本国人有本国人的常识”的观点实质相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辞源》收录的是全部是中国经、史、子、集等典籍中实际用过的词语,解释的全部是这些词语在文献语境和思想建构中具有的本来意义。存储了词语,同时进一步存储了知识,《辞源》可以说是以古代典籍的词语及其解释为信息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库。
《辞源》作为20世纪初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产物,是我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它的产生受到西方以辞书形式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出版事业的影响,但在内容上却立足中国本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辞源》不收引进的词语,它的“百科”的概念也不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为分类标准,而是参照中国古代文化词语与名物词的分类。它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话语权,有利于国际对话时明确本国的立场。
中国很多词语用来翻译西方的概念,有些概念也被现代文化所吸收,但《辞源》仅仅保存我们自己古代的话语意义,并不涉及国外与现代意义。例如“文化”一词,现代有了几十种定义,但《辞源》的释义仅仅是“文治与教化”。书证用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又用《文选》晋·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內辑,武功外悠。”《辞源》的宗旨是为阅读者还原中国古代对这个词语使用的原貌,使读者不用外国的和现代的词语意义去附会古代,这样才能形成必要的国际对话和古今对话。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是当前文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点和辨识能力,培养能够把传统文化引向现代的人是当务之急。这样的人应当是既能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能用自己的话语与西方对话的人,也就是在人文科学上能够正确对待继承和借鉴的人。《辞源》在这一方面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选编自《百年〈辞源〉的现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辞源》编纂前后,商务印书馆正大量编纂包括人名、地名、哲学、医学等内容的专门辞典。
B.《辞源》的“百科”的概念不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为分类标准,而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化词语与名物词的分类。
C.内容上立足中国本土是《辞源》特点之一,表现在其不收引进的词语,而且仅仅保存词语古代的话语意义,并不涉及国外与现代意义。
D.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语言。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辞源》能够还原中国古代对某个词语使用的原貌,这是形成必要的古今对话的基础。
B.“文化”一词现代有几十种定义,这是因为其翻译自西方概念,有些概念也被现代文化所吸收。
C.能够把传统文化引向现代的人应当是在人文科学上能够正确对待继承和借鉴的人。
D.《辞源》是我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其产生受到西方出版事业的影响。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在阅读古文时遇到一些不懂的词语,可能会用外国的和现代的词语意义去猜测理解。
B.陆尔奎所说的“无文化可言”中的“文化”和章太炎所说的“本国人的常识”中的“常识”都在强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C.《辞源》因其所选的词语及对词语的解释存储了知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库。
D.《辞源》独树一帜,走了一条完全中国化的道路,这和陆尔奎、章太炎的思想主张有直接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红楼梦》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生活世界,一是艺术世界,一是哲学世界。

第一重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佛学盛行。自王阳明之后的晚明直至清代的佛学传播,使得民众接受了这样的宗教观念:人生在世,必须相信净土、不断修行,才能超越轮回,达到清净世界。曹雪芹正是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红楼梦》的生死观。

这个介于儒道之间、变动不居的世界没有恒常,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他对她有甘露之惠,她对他怀报答之心,今生相逢本该天生一对。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德容言工,无不胜之,又扶“金玉良缘”之势,使得黛玉在与宝玉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宝玉也常有“好景不长”的预感。不仅他们的爱情关系在变,周围人的福与祸也在变。“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荣宁两府就是如此。贾敬信奉道教,却因为吃了金丹烧胀而死。元春封妃省亲,富贵已极,“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却也埋下了败落的种子。贾家鼎盛之时,“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可到第七十五回,尤氏在贾母那里吃饭,饭不够吃时丫鬟却给她盛了下人吃的白粳米饭,荣国府已显窘态。最终,两大家族走向衰败与崩溃。

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人在红尘中有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的。虽然世界无常,但情支撑着世界。宝玉“情不情”,对花、鸟、月亮、星星无往不情,甚至对父亲小书房里一轴美人图都想去探望抚慰一番。他怜香惜玉,爱袭人、晴雯、龄官、芳官等姑娘们,最后钟情于林黛玉。一位意大利汉学家说过,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细腻的感情,这些情因远近不同而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是情的出神入化构成了变化,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这就是变化中情的美。

第三重世界是虚空世界,既超越有情世界,又是隐藏其后的恒定的价值观。道家讲究清净无为。佛家讲究一方净土。它们都主张没有情感牵累和兴衰变化,超脱悲欢喜乐,追求悟性的化境。相对于有情和变化,这种价值观是一个恒定的真相。有情世界则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从佛家来说,比如唯识宗,它的种子叫作染识,其变化就是从无染到有染,这么美好的净土还会变成无常的人生。从道家来说,原始为太和,打破太和才产生出人生的发展和困境,而人只有净化欲念,才能恢复平衡。因此,《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有情世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曹雪芹精心安排了太虚幻境这一原始点,使小说在演示了荣辱兴替后通过悟性来抵达虚空世界。

这个世界里没有落花,没有变化,没有忧愁,也不惧时间。一切圆满无缺,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和飞来横祸,更不会有猜疑和背叛。然而,有深意的是,你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舍弃了“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这个凭虚凌空、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但“实”与“情”是极难割舍的,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到,小说中真正了悟的可能只有宝玉一人。

(摘自《光明日报》张惠《〈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生活世界是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的变化无常的世界。
B.《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
C.贾家鼎盛之时,贾府的上层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可最终走向衰败与崩溃。
D.《红楼梦》的世界里,缘分和情谊比金钱更重要,它是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事实基础,论证了《红楼梦》中变化无常的世界。
B.文章以宝玉对花、鸟,对美人图,对姑娘们,尤其对林黛玉的故事为依据,论证了宝玉的“情不情”。
C.文章在谈到《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时,以佛家和道家的理论为依据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D.文章开篇先亮出总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情支撑着这个世界,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
B.有情世界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而《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既超越了有情世界。
C.从道家来说,《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其实就是有情世界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
D.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和“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