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小说中常不经意地流露出作者对传统的风俗民情和文化内涵的怀念和传承之心,如“起脚饺子落地面”这一习俗中,饱含着人们对家人和客人的祝福与不舍。
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E.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情节一波三折,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激烈,语言平时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品主题。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奶奶”的形象。
【小题3】小说中出现的《游子吟》一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5:4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善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通过交代淮城裱画市场的兴盛,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及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来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
B.小说中多处补充介绍了一些裱画的专业知识,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读者对裱画徐高超的裱画技术加深认识。
C.边寿民人称“边芦雁”,与郑板桥齐名。裱画徐常给他裱画,常与之交流,向其学习,慢慢地他就善裱能画工篆刻了。
D.裱画徐装裱徐渭的画和给犯罪分子做赝品这两个情节看似从不同的方面刻画了裱画徐的形象,但是都充分展现了裱画徐的品格。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点。
【小题3】伏笔和照应使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分条列举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30日,悲伤的消息传来。江湖渐远,大侠不再,一个时代落幕了。

先生笔下的刀光剑影和爱恨情仇动地而来,痴迷了无数不分年龄、地域、职业的男女。他创造的“成人的童话”,滋养了无数读者的精神空间。六十年来,先生的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水准。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他也足以青史留名!

材料二:

材料三:

在金庸笔下,豪气干云、孔武有力、斗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个壮士;慷慨任事、忠悯待人、义薄云天,也只是个一般的侠士,所以杨过一人一雕往来东西南北,问尽天下不平事,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人称“神雕大侠”,可杨过却拒不接受那个“大”字。

郭靖与杨过在襄阳夜话,郭靖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

材料四:

金庸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固然首先缘于金庸先生非同寻常的文学功力,把林林总总的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形形色色的武侠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汲取思想和文学精髓,聚焦大家深藏心底的“侠客梦”写作品、做文章,则是赢得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的一大关键。

金庸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射着忠孝节义的鲜明元素,通过对侠义之心、侠骨之气的匠心演绎,既满足了读者抑恶扬善、伸张正义朴素情怀的宣泄心理,更使大家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染。正如金庸先生坦承,“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有道是,文如其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侠骨柔情的荚雄气概,重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生动地流淌于金庸的笔端,使先生的武侠小说更具历史、文化厚重感,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文明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当代武侠小说的辉煌;金庸先生自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热心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责任担当,六归故里显露的家国情怀,永远不写自传的淡泊豁达,如此等等,也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的“侠义”形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先生以其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方面的成就使得武侠小说风靡全球。
B.材料二表明,从60后到00后,许多人都读过金庸的作品。其中70后中读过金庸作品的所占比例最多,90后中最少。
C.杨过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但跟郭靖的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相比,仍然不敢称为“大侠”。
D.金庸先生能把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把武侠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与他高超的文学功力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虽然是“成人的童话”,但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滋养了他们的精神空间。
B.金庸的创作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也足以使他青史留名。
C.金庸先生被称为“大侠”,是因为其在作品中传达了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也是因为其亲身践行了这种精神。
D.“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仅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核心,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喜欢金庸及其作品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县  长
刘清才
县长的车子在龙王干沟边停下来,一道宽宽的土坝,把这条著名的泄洪排涝干沟拦腰截为两段。县长走上土坝,用脚踏一下,坚硬得像混凝土。
乡长从后边气喘吁吁地跑上来,用手指点着土坝,汇报说:“下面埋有两根水泥管道,不影响排水泄洪。”县长仔细看着,沟里积蓄着一些污水,水面平静,纹丝不动,水泥管没在水下,一点儿也看不见,青青的芦苇从水面钻出来。他拾起一块儿土坷垃,投入水中,泛起一个水花,水面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疏通过没有?”他问。“疏通过,疏通过。”乡长连忙回答,“我曾亲自安排这个村的村长进行疏通。”
村长来了,他小心翼翼地看一眼乡长,又满面笑容地看着县长,说:“这个工程是我亲自带人干的,本应修一座桥,可村里没钱呀!”村长口齿灵便,说话开口就来。
“我问你疏通没有?”县长直视着村长的脸,说。
村长毫不犹豫地回答:“疏通过,疏通过。”说完,又看看乡长。乡长说:“老王是一个负责的干部,他办事尽可放心。”
“噢?”县长下了土坝,踩着沟坡上的杂草,走下沟去,在水边停下。他瞅了一眼乡长,又瞅他一眼,说:“乡长大人,你愿意亲自下水摸一下吗?”
没等乡长开口,村长便着急地叫起来:“不行不行,这水下不得,水里有蚂蟥,愣往肉里钻,还有水长虫,怪吓人的……”
县长笑了,说:“老王,你这是吓唬乡长,还是吓唬我?”
乡长看一眼县长,县长丝毫没有改变主意的表示,他只好乖乖地下水了。水长虫倒没看见,蚂蟥却真的有,正往右腿肚子里钻。他用手抹了一下,右腿肚子疼痛起来。传说,蚂蟥这东西厉害得很,如果它钻进肉里,就会一直往里钻,直到钻进心脏。乡长哆嗦了一下。
乡长从沟里爬出来,小心地揪着沾在腿上的蚂蟥。
“怎么样?”县长帮他揪下一条来。乡长犹豫了一下,看看村长,又看看县长,咬着牙答道:“确实已经疏通。”
然而,县长要亲自下水了。从他观察到的情况看,他总有些怀疑。县长这一举动,实在出乎乡长和村长的意料,乡长慌了,村长急了,一边一个拉着县长,苦苦劝阻,不让县长下水。村长说:“水里有蚂蟥。”乡长说:“您有关节炎啊!”但是,这怎么阻止得了县长呢?他下水了,一直向深处蹚去,水没到他的腰部,没到他的胸口,在他身后,水波呈V字形渐渐扩散。要命的倒不是蚂蟥,而是关节炎,腿钻心般地痛起来,他简直迈不动腿了。他拼尽全身力气,摸到了两根水泥管,然而,却被淤泥堵得死死的。他愤怒了,忍不住要骂人了。
县长是怎样从沟里爬出来的,连他自己也想不起来了,奇怪的是,他的腿一点儿也不痛了!
他不动声色地向村长说:“请你把刚才说的话重复一遍,好吗?”
村长面红耳赤,舌头僵在嘴里,一点儿也不灵便了。
“乡长大人,你也说说你刚才说过的话。”县长又面对乡长说道,乡长满脸冒汗。县长紧追不放,问道:“我的乡长大人,我弄不明白,当你亲自下水,知道了真相以后,为什么还继续说谎,欺骗我?”
乡长擦擦脸,嗫嚅着说:“我以为,以为……”
县长冷冷地一笑,替乡长说下去:“你以为我这次检查不过是例行公事,你和村长说什么,我就会信什么,对不对?”县长提高了嗓门儿,“我不是昏官、糊涂蛋!”
乡长和村长像霜打了的茄子似的,蔫头耷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叙述简洁有力,与笔下的人物极为吻合。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比衬托,于言谈举止之间,刻画了一位新时期的人民好干部形象。
B.小说用大量篇幅写了县长下水后因为关节炎所承受的痛苦,但上岸时,“他的腿却一点不痛了”,是为了强调因为在水中泡得太久,县长已经失去了痛觉。
C.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反转式叙述,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发生 180 度的大转变,这种构思非常符合微型小说的创作规律。
【小题2】在“县长下水”揭示真相这个情节之前,文中对干沟没有疏通这一事实其实早有暗示。请找出这些“暗示”,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县长”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十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生产性保护”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目的在于使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具体而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在农耕社会,手工艺始于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农业耕作所需要的犁、耙、锄,饮食起居所需要的陶罐、簸箕、箩筐,交通运输所需要的担、船、轿,以及织锦、染布、造纸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都留下了手工艺的印记。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手工艺门类越来越齐全。至明清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宋代“巧夺天工”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受西方科技知识的影响,不仅手工门类齐全,技艺精湛,而且各种物品造型精致,装饰繁缛,极具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理想。由此可知,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的各个环节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

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传统技艺不只是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石雕、玉雕、泥塑、面塑给人以美的愉悦,剪纸、刻纸、皮影、年画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手工艺和手工艺品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艺术、信仰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历史文化延续的见证。它所具有的民生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均是其传承价值所在。

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融入百姓生活,适应社会变迁需要,尽可能多地保护传统技艺存在的土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传统技艺”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B.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环境、由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到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产技术。
C.传统技艺是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
D.传统技艺是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的生产技术。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传统技艺传承价值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的犁、耙、锄等工具的利用
B.日常生活中医药的陶罐、竹器等物品的制作
C.社会行业中的造纸、印刷、染织等手工艺
D.民俗文化中的剪纸、皮影、年画等艺术的创作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途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除了生产性保护以外,还可以怎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