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逆境中的华罗庚
从建国之初,华罗庚教授就一直担任着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他为数学所的发展不遗余力,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数学所取得的每一项可以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重大成果,都与华先生的亲力亲为密不可分。“文革”中,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思想”,并且他还有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而他的无稽之谈,竟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革委会”的大力支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逆境中的华先生,不顾安危,坚持真理,运用他那杰出的数学能力和自己独创的方法,科学而严格的逻辑推理,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华先生异常坚定地说:“爱因斯坦批不得!”他或许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袁传宥是个自学数学的高中毕业生,华先生头一次见他,出了一道题:能否在任何的平面凸域中找到一个点,使得通过该点的任何直线划分凸域成面积之比介于4:5与5:4之间的两部分?袁传宥经过数天苦干,终于解决了华先生的问题,先生有些意外:“你找到的点与我不同,我想到的是凸域的‘重心’,但你找到的点比‘重心’更好,因为它保证了至少有通过它的三条直线都是均分凸域的。”华先生很谨慎,又找出几本英文、德文有关“凸体几何学”方面的书籍查阅,然后说:“你证明了一条新的定理,我看就叫做‘三线共点六均分凸域定理吧!”华先生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他也经常谆谆教诲与指点学生:不论是纯粹数学,抑或应用数学,首先必须鉴别哪些是有生命力的数学,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方向。他常说:“新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因为它们有更普遍的作用和意义,并将数学引向深入发展。”先生不仅重视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归纳与提炼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法。他指导、教授青年学习数学的方法也独特,常常是从引导他们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从中观察、启发、调动青年学生的数学创造潜能。他给青年学生们提出过的思考问题太多了,通俗而深刻,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学的大道理,一套数学的方法,一段数学的深文大意。诸如:每个人的阳历生日与阴历生日的还原周期,发射火箭落点的计算,韩信暗点兵问题,圆周率的近似逼近,古代堆垛术问题,蜂房形状结构的数学等等,不胜枚举,无一不显现着这位天才大数学家的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与众不同。
“文革”中,他身处逆境,虽无力拨乱反正,但仍然谆谆教导青年学者“数论”如何重要,使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华先生对否定“数论”十分不以为然,他说:“‘数论’虽然是很抽象的理论,可它非常有用。能不能把它派上用场,那要看自家的道行。自家没有本事,反怪罪‘数论’,滑稽!”华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经成功地运用“数论”方法破译日军密码。在搞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署长请先生帮忙破译日军密码。先生说:“需要给我几份你们近日截获的密码原文。”看过截获的日军密文,先生以他那过人的智慧、对“数论”的精通、对数字的敏感和对密码原理的洞察力,极快地发现了日军密码的秘密:从明文变换到密文的加密过程,日军使用的原来是“缪比乌斯函数”!采用“缪比乌斯函数”的反函数,密文立即被还原成明文,日军密码被先生成功破译。先生给学生袁传宽讲的破译敌军密码的故事,立即激发了袁传宽对“密码学”的兴趣并潜心研究。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电机工程学的学者迪费和海尔曼联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把“密码学”的研究与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建立的新方法所依赖的理论还是“数论”,华先生的先知先觉能不令人惊叹?20世纪90年代,袁传宽在美国参与了大学里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课题,袁传宽运用近代的“密码学”的理论,研究开发实用技术,颇有成绩,研究成果获得了三项美国专利。
科学依靠薪火相传,天才与大师在前面开山辟路,开拓奠基,引领潮流,世代传递。正如先生曾经说的:“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摘编自袁传宽《逆境中的华罗庚》)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革时期,华罗庚面对一个中学教师对“相对论”的怀疑,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
B.华罗庚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强大生命力”就是指数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他反对纯粹的数学研究。
C.华罗庚给青年学生们提出思考的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学的大道理,一段数学的深文大意,显现着这位天才大数学家的勤于思考。
D.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和中国学者袁传宽在“密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受到华罗庚先生创立的“数论”研究的影响。
E.本文通过对处于逆境中的华罗庚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关爱青年的伟大精神。
【小题2】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对科学的严谨和预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华罗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6分)
【小题4】文末作者说:“科学依靠薪火相传。”华罗庚先生就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是怎样传承科学薪火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30 11:1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它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中国古代钱币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早期中国古代钱币铸有面值,属称量货币,以釿、寽、铢、两等为单位,如秦半两、汉五铢。唐代铸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枚开元钱重一两,每一枚开元钱称为一钱,则十钱为一两,这就是重量单位“钱”的由来。至此重量单位不再称铢、絫,而称钱、两,这是中国衡法改为十进位的关键,俗称的“半斤八两”之说逐渐失去其原初的意思。唐代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及十进位的实行。
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针篆,刘宋孝建钱是薤叶书,北周布泉则是玉筋篆,这些都是小篆的变体。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一般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除汉字外,少数民族政权铸造的钱币上还有佉卢文、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察合台文、满文等,一部钱币史又是一部少数民族古文字大全。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后来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属范,六朝时期开始采用叠铸技术。到唐朝时发展为翻砂浇铸。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见证。
B.钱币是重大变革或重要事件发生的产物与象征,它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C.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并体现出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D.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从铸造、印刷,甚至是从对外文化交流上,古钱币都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印制在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既有汉字,也有少数民族的文字,故一部钱币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和少数民族古文字大全。
B.加铸外郭是从汉代五铢钱开始采用的一种铸币技术,该技术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
C.为了适应中国古代钱币铸造的需要,从秦以后,小篆经过了垂针篆、薤叶书、玉筋篆等一系列变体。
D.钱币中所蕴含的“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古人处事原则、行为规范、风水习俗等均有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最重要元素。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铸造钱币为外圆内方并非偶然,这样的形制实际上是古时候人们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等的体现。
B.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书法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也反映在钱币的铸造上,一般钱币多铸有两种或三种的书法。
C.由于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以及十进位的实行,故而唐代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
D.为满足流通和防止伪造的需要,钱币无论是铸造还是印刷,都必定采用最为成熟和先进的技术,故钱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1936年9月,卢鹤绂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第二年,卢鹤绂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并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当地报纸惊呼“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他当年所测定的数值,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卢鹤绂的博士论文被美国政府列为涉及“制造第一批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直到1950年才解密。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卢鹤绂毅然决定放弃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参与抗战。卢鹤绂想尽办法带回尽可能多的资料。在香港机场安检处,他被拦了下来——因为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发现他的大衣各处硬棒棒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因为携带的书籍太多,超过了行李托运的最大限量,他想出了这个办法。
对于物理学而言,理论必须要经过反复试验才有意义,当时国内的实验条件几乎为零。对此,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曾说:“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卢鹤绂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但他当时在信中告诉父母:“我要回国与国民共患难,报效祖国。”1941年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塘口村迎接他们夫妇俩,他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
“地狱”的艰苦逐渐展现。1942年暑假,卢鹤绂的夫人产期将近,夫妇俩要乘小船去火车站,再转火车到湖南某县城。在从火车站到县城医院的人力车上,夫人出现了产前阵痛;卢鹤绂不得不下车在车后助推。刚推到医院产房,夫人就生下了他们的长子。之后,他每年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遍地。一日三餐忙完后,卢鹤绂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随着日军进犯的深入,卢鹤绂向西南逃避战乱,相继被流亡中的广西大学、浙江大学聘为教授,先后到了广西、贵州。卢鹤绂一路躲避炮火轰炸,不时在江河划船逃命。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仍然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5年8月,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卢鹤绂预言的“浓厚之能源”的“特殊之用途”得到应验。1947年,他发表的《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被美国文献和专注广泛采用,轰动了国际学界,他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卢鹤绂从浙江大学调至复旦大学物理系。1955年,卢鹤绂被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事实上,他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学院包括90名工程师、数百名大学生,其中有7位后来的“两弹元勋”——任教。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后,卢鹤绂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因为他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经上级批准,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科研创新的步伐。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认为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卢鹤绂在美国留学期间已在物理学研究上面取得显著地成就,为了回国参与抗战,他放弃了优越的条件,甚至放弃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B.国立中山大学当时位于广东省坪石镇塘口村,这里物质生活条件以及教学条件艰苦,连医疗条件都不具备,因此理学院院长称这里为“地狱”。
C.抗战期间,尽管处境艰难,卢鹤绂仍然完成了数篇影响巨大的论文的写作,比如《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等。
D.在五十年代,卢鹤绂参与了绝密的“546培训班”的教学培训工作,曾培养了7名“两弹元勋”,为新中国的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E.卢鹤绂及其弟子发表的论文《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被认为是“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卢鹤绂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2)抗战期间的卢鹤绂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教学和研究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卢鹤绂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材料中有哪些方面的体现?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卢鹤绂是位“有情怀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埃里克·史蒂文·兰德尔
郭晓强
1957年2月3日,兰德尔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并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学以最高等级毕业。17岁时,兰德尔就证明准完美数的存在,这项成就使他获得威斯丁豪斯奖学金,同时来到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学习,于1978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兰德尔又因获得罗氏奖学金而有机会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于1981年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兰德尔在数学方面一帆风顺,按常规似乎应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他的个性却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兰德尔虽然喜欢纯数学,但不愿意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这是因为钻研数学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过一种僧侣般的生活,而兰德尔自认为不是一个好的修道士,他更喜欢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因此他决定毕业后转到其他专业。
1981年,兰德尔回到美国,通过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教授的推荐,最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一份工作,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当时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丝毫没有难倒兰德尔,他认为经济学比纯数学更适合自己,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兰德尔自学能力惊人,并且在教学方面也具有超强的天赋,不久讲授经济学已得心应手并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于1987年升任为副教授。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兰德尔在工作中却发现经济学也并非他的最爱,因此决定再次寻找其他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德尔的弟弟亚瑟给予兰德尔很大帮助。亚瑟的专业是神经生物学,他送给兰德尔一些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兰德尔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论文的含意,却已经被生命的巨大奥秘吸引,尤其是对DNA神奇的结构着迷,他再一次修改了自己的专业。缺乏相关背景的兰德尔选修了哈佛大学的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果蝇基因的克隆工作。兰德尔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当然在坎布里奇大街上对生物学的讨论和对其他事物的讨论一样司空见惯。
在一次演讲中,兰德尔偶遇麻省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伯特斯坦,伯特斯坦已开发出从基因组中寻找导致简单疾病发生的单一基因的方法,当时正打算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研究多基因的人类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兰德尔对此研究很感兴趣,因此演讲完毕后两人开始讨论如何将统计学应用于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不久,他们就有了大致的答案。由于兰德尔对遗传学的兴趣,1984年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第二年又成为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员工,与伯特斯坦合作,开始遗传学的研究。兰德尔仍然是哈佛商学院的副教授,幸运的是他获得了麦克阿瑟奖学金(1987年),使他能够在教授经济学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生命科学的实验。
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的早期,兰德尔将自己在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这些尝试获得了极大成功。兰德尔开始使用新方法来革新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如利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遗传位点定位,并初步建立了人和小鼠的一系列简单图谱。兰德尔还开发新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从而能够发现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不久兰德尔意识到没有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这些单一方法将毫无用途。兰德尔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大约400个标记物。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1990年获得NIH人类基因组计划首个资助,从而在怀特海研究所建立了“怀特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兰德尔的工作经历也像他试图破译的DNA结构一样,呈螺旋结构,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是当代罕见的科学天才之一。
(选自《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起初,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但他靠惊人的自学能力,不久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教授经济学了,他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
B.坎布里奇大街上经常有人讨论生物学问题,跟讨论其他事物一样司空见惯,兰德尔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
C.兰德尔偶遇伯特斯坦,两人讨论怎样在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后来他还在遗传学的研究方面与伯特斯坦进行合作。
D.兰德尔在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在研究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方面,只有有了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单一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小题2】兰德尔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小题3】兰德尔“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转变专业方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回答,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赵婀娜
在北大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侯仁之暮年的故事:
1999年冬夜的一晚,狮子座流星雨爆发,为寻找开阔的观看地带,一些北大师生自发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济寺遗址旁。这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已静静地仰望天空多时。当得知老先生就是已88岁高龄的侯仁之,师生们自发地围拢到先生周围,听他讲夜空的广袤、流星的璀璨,还有有关燕园、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作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发生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此时他在学术思想上已完成质的飞跃——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在这篇文章中,侯仁之写道:“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尽管文章很短,但却影响深远,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
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
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有关侯仁之,还有许多故事,有关他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有关他的求学经历、赤子之心。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95岁之前,燕园的师生还能经常看见先生的身影。近些年来,先生已久卧病榻。
如今,尽管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未名湖畔那尊石碑,提醒着后人,爱脚下一方土地,珍视一段历史和过往,不能让一座城市失去记忆……
【相关链接】
①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1932年~1936年,考取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获得奖学金入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在学贯中西的洪业(煨莲)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以及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的启发下,开始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②侯仁之被誉为“活北京”。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北京城市发展中,他大声疾呼:首要问题是水源的开发。他珍爱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深切关注。
③侯仁之是中国“申遗”第一人,1980年,在一次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他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回国后,他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1987年起,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侯仁之是怎样打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大门”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侯仁之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侯仁之被称为“我国申遗第一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