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门神
朱鸿
门神文化在中国渊源极深,大约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门神。一部书上指出:东海有度朔山,生长桃树,繁枝盘曲,有一处为鬼门,鬼有善恶,皆由此门出入。那么谁监察害人的恶鬼,并把它除掉呢?神荼和郁垒二神,他们会将恶鬼喂虎。黄帝发现这是一个好办法,便让画师在桃板上绘神荼和郁垒二神像,挂在门的两边,左神荼,右郁垒,以抵鬼御凶。这大约便是门神的起源。门神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传统的观点认为,桃树为五木之精,能克百鬼。大约从汉代以后,桃木便广作镇鬼之具,所谓桃印、桃板、桃符,绘以神荼和郁垒像,都是门神。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多少透露了门神在宋代的信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推行唯物主义,似乎鬼都走了,然而农民觉得鬼仍在,并以桃树抗鬼。有个村子, 一位妇女死了,因为其年轻,怕幽灵返家,村民便削桃树枝数十根,遍插房子周围。
人死变鬼,神能制鬼,这大约是鬼神崇拜的心理基础。孔子不想彻底研究鬼神的问题,遂教导弟子:“敬鬼神而远之。”他实际上并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唐长安城,门神开始由现实社会中的人担任,这便是秦琼和尉迟敬德。此二人都是初唐的大将军,为唐的创立立下大功,太极宫凌烟阁就挂有其图。秦琼是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身经百战,摘敌首级如探囊取物。尉迟敬德是朔州鄯阳(今之山西朔城)人,玄武门之变,他站在李世民一边,战斗颇为果敢。唐太宗当然很厉害,不过也怕鬼。他似乎得罪了泾河龙王,其死而为鬼,夜至太极宫唐太宗的寝宫门外呼骂不已,抛砖弄瓦。唐太宗深为恐惧,遂告群臣。秦琼便请求由他和尉迟敬德戎装立于门外,一左一右保卫皇帝。唐太宗同意,其夜果然无惊。然而唐太宗感到他们二位大将军守夜太累,就命画师绘二人像,雄壮有加,悬于寝宫左右门,以驱泾河龙王。秦琼和尉迟敬德遂渐渐成为门神,并越过太极宫,唐长安城皆奉他两个为门神。政权更迭,世有沿袭,两人便永为门神。
西安及其周边的人,在春节多会贴门神。门神之纸常变,然而万变不去的是秦琼和尉迟敬德,他们看起来都很暴烈、震怒、战无不胜,给人安全感。以瑞士学者荣格的理论,门神的流行,也是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其沿袭遥远而强大。
那么宅门上的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有何区别呢?不仔细辨识,还确实难分。他俩皆身披征袍,肩挎大刀,腰横宝剑,胸佩铠甲,姿势神情也相近。然而可以用一点加以区别:尉迟敬德是鲜卑人,胡须浓重,秦琼的胡须略少一些。
【小题1】下列对门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门神的信仰由来已久,据记载,最早的门神是能捉鬼的神荼和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
B.门神是守卫门户的神灵,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旧时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的两边,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等。
C.门神之像自汉代起往往被绘在桃木上,做成桃印、桃板、桃符,挂在门上,因为汉代的人认为桃树为五木之精,能够除灾辟邪制鬼驱怪。
D.随着社会的发展,门神也在变化着。到了唐代,门神开始由现实社会中的大将军秦琼和尉迟敬德来担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门神大约出现在石器时代,其原因和中国古代鬼神观念有关。虽然现代社会推行唯物主义,然而有不少农民仍然相信鬼神的存在。
B.门神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基础,王安石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符”就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辟邪的桃木板,这透露了在宋代时有关门神的信息。
C.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觉得人死后会变成鬼,而神则能制服鬼,这就是门神存在的心理基础,即使是孔子在当时也并没有否认鬼神的存在。
D.在当今中国,人们在春节时常常要在门上贴门神,尽管门神的纸不断变化,然而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个人虽然看起来都很暴烈、震怒,但能够给人带来安全感。虽然后来政权更迭,然而世人多有沿袭。
B.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大肆屠杀其兄弟和他们的家人,于是晚上常常梦到他兄弟化为鬼在门外高呼报仇,这使李世民极为恐惧。
C.门神秦琼和尉迟敬德都是身披征袍,肩挎大刀,腰横宝剑,胸佩铠甲,姿势神情也相近。如果不细加区分,人们很难把二者区分开。
D.初唐时,秦琼历经百战,摘敌首级如探囊取物;尉迟敬德是鲜卑人,胡须浓重,战斗颇为果敢。他俩在晚上保卫唐太宗,使唐太宗很有安全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4 07:5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铜器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可以推测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摘编自刘学堂、李文瑛《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小题1】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D.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原文明在几百年间孕育了深层的变革,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西方文明因素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源于中国境外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一直遭到学界的否定。
D.可以用“青铜革命”来概括的,以为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为主要表现之一的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社会革命性的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工序更为复杂,这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B.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高产农作物小麦,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使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
C.从水利资源的分配与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现的关系,可以推测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有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王朝的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在古代城市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的都城和大运河关系十分密切。运河的出现是王朝政治的产物,主要是为都城服务,以满足都城的物资需求为目标。都城依赖运河,运河是都城的命脉。封建王朝通过运河漕运获得粮食供给以维持其存在。以都城为中心的运河系统组成一个庞大的漕运之网,紧密地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联系在一起,为都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技术与信息资源,长安、洛阳、开封和北京等七大古都都无不是运河长期营造的结果。
运河既为都城的命脉,其变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都城的变迁。运河不仅可以改变都城运动的轨迹和方向,而且还是都城兴起、发展和变迁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以北宋开封为例,运河不仅为开封的崛起提供了机遇,而且还为其日益繁荣提供了动力。运河交通是宋初建都的基本考虑,依靠运河是北宋立国的基础,发展运河是开封繁荣的重要因素,受制于运河是北宋积弱的主要原因,运河的衰落和南北运道的断绝是宋室衰落和都城南迁的重要原因。运河体系的改变也影响都城位置的变化。唐代以后都城由关中向开封转移,再由开封向杭州和北京两个方向运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河体系的改变使长安丧失了全国经济的支撑,经济重心的吸引和运河的牵引等因素一起推动了都城的转移。
运河的发展与变迁是以满足政治中心城市的物质需求为主要推力。古代都城持续增长的粮食及其他物资需求是推动王朝运用政权力量发展运河的主要因素。都城是运河的起点、终点和节点,运河以都城为中心向外延伸。先秦时期的区域性运河网络都是以各国都城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如吴之姑苏、魏之大梁、楚之郢都等就是当时的区域运河中心。为保障都城的物质供给和运河的畅通,各王朝无不尽其所能,不断改进运河的开挖技术、蓄水引水技术,创造出翻坝技术,造就了引水工程、清江口运河枢纽工程等水利工程奇迹。大运河和运河体系就是两千五百年来在经由无数次规划、开挖、疏浚、疏浚、整治、改建、扩建等过程汇聚而成,并在数以百计的分段运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宏伟工程。
(节选自《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的双向互动》,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运河是王朝政治的产物,如果不是为了服务王朝的都城,中国就不可能出现运河。
B.北宋都城开封的崛起、发展和繁荣足以证明运河对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重要影响。
C.王朝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大幅增长的物质需求是运河的发展与变迁的主要原应。
D.中国大运河是历经千年,在数以百计的分段运河的基础上不断建设而成宏伟工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除了指出运河的出现与王朝政治有关,主要在论证都城对运河的依赖。
B.文章以七大古都的变迁为论据,论证了运河营造都城,都城推动运河发展的论点。
C.文章第二段表明论点后,就开始分析运河变迁对北宋王朝兴衰和都城转移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论述了都城的发展对运河发展的推动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王朝如没有由运河系统组成的漕运网络,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就会失去联系。
B.运河体系的改变是唐以后都城运动轨迹逐渐东移后又南下、北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C.先秦时期的姑苏、大梁、郢都等城市既是各国都城也是区域性运河网络中心。
D.各王朝为保障都城供应而发展运河的措施也促进了水利工程等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鸦片战争前,已有零星的、个别的西式建筑出现在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西洋风格的建筑开始大量地输入中国,中国建筑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着高大张扬的西洋建筑,起初国人来不及认真审视和仔细消化,产生了莫名的自卑感,并在许多地方掀起了盲目模仿西洋建筑的风潮,从而“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
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在《印度和东方建筑史》中说,“这个国家(中国)实在没有任何堪与其人民和文明相称的建筑”,这个观点很能代表一部分西方人的看法。中国人中也多有持此类观点的。概括起来,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对营造工事,视等卑役”,中国工匠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数千年来的中国匠师们遵循固定的法式、则例,设计缺乏创意。而在欧洲,建筑师的地位却很尊崇。教皇曾经颁发亲笔敕令,赋予米开朗基罗在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时有随意设计的权力。
“蜀山兀,阿房出”,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架构法,木头是主体、骨干,然而木材难以经受长时间的风雨和水火的考验,坚固、长久很成问题。而作为西方建筑文化之源的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建筑,依然保留着较多的遗存,这显然主要得益于它们坚固的石质结构。
“忽视基础”是中国建筑为世诟病的缺点之一。经常能看到,一堵砖墙几乎是平地而起,而同样的状况下,外国承包商则必定会先深挖出一条沟来。“忽视基础”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了功用上的不合理——阴冷潮湿,所以中国建筑也往往遭遇“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等批评。由于中国人自古重礼教、讲风水,有时反而将居住舒服的功能让位给了礼教、秩序和风水。中国建筑讲求“辨方正位”、等级有序。为了遵守这些“规矩”,有时候就可能要付出失去舒适的代价、湮没居住者的人性;而讲风水,重五行,有时也是与舒适的原则相背离的。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第一批现代建筑师从海外学成归国并逐渐成熟,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科学的工作,重新“找回”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其中以被业内人士誉为“得中国建筑之真谛”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出力最勤。30年代初,梁、林二人在对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建筑物进行了实地考察、认真研究之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林徽因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说:“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于鄙薄。”她同时还认为中国的传统民居结构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与趣味的,不必“削足就履”。对于中国建筑使用木材而不求久远,梁思成的解释是,中国自古就没有像埃及人那样去刻意追求永久不灭的工程的传统,而是“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一旦失慎被焚,则“视为灵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至于中国建筑几千年来“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的问题,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正好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是“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
与梁、林看法相似的人士还有很多。对中西方文化都有透彻了解的林语堂,则认为西洋建筑讲究实用,但“十足丑陋”,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诚然,中国传统建筑精华之所在是它的群体优势——单体建筑与院落、围墙、园林相互搭配,向四面铺开,组成一个完美的组合。除了佛塔外,一般很少向上发展,与追求个性张扬、结构复杂、向上发展的西方建筑有着根本的区别。除了技术的原因外,与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群体心态、道德标准、宗教情感、审美趣味有关。
坚守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具有审美上的价值,也是民族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人们厌倦了高楼大厦的丛林,寻求回归自然途径的时候,很容易在民族建筑中找到归宿。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等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而按照林语堂的说法,将所有的建筑都建成传统的四合院或其他形式的单层或低层的建筑,并遵守传统,使用天然木材而不是“石头、砖块和灰浆组合起来”的建筑材料,也是不可想象的,将会给生态环境、交通等带来诸多不便。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认为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里却找不到像样的中国建筑。
B.中国有的建筑历经几千年而没有失掉它的原始面目,证明木质结构未必不及石质结构长寿。
C.古人建房讲究等级有序,重视风水,这是与舒适原则相背离的。
D.林徽因认为,中国建筑做到了结构上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不必“削足适履”,盲目学习西方建筑。
E. 林语堂认为,中国建筑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比西洋建筑更有诗情,更有美感。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部分西方学者在对中国建筑粗忽观察后,得出了浮躁轻率的结论,认为中国建筑简陋低劣,没有什么发展。
B.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并不刻意追求永久不灭,而是遵循着自然生灭规律,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并没有什么失当的地方。
C.西式建筑因为追求实用,追求个性张扬,而忽视了美观,“十足丑陋”。
D.“大屋顶”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符合当时时代的特征,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被历史淘汰。
【小题3】(小题3)(小题3)请分条概括早期的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的批评意见。(4分)
【小题4】(小题4)作者认为中国建筑应该怎样寻求发展?(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揭开智力进化之谜
阿 碧
①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患上了一种“大头病”。古猿们经常因为这种病而头疼,然而这种奇怪的病却让这些古猿们越来越聪明。这些“大头病患者”在痛苦中不断进化,最终和其他小伙伴们分道扬镳,成为了演化史上第一支人类。
②以上描述并非“穿越”小说中的无稽之谈,而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兰蒂·巴克尼尔等科学家的推测。巴克尼尔表示,古猿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开始变大,在此过程中古猿们需忍受慢性头疼。当然,脑容量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进化到现代智人的水平。
③我们都知道,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聪明,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容量超常的大脑。在所有的动物中,人是脑容量和身体体积比值最大的一种动物。从颅腔的容积上看,人的颅腔容积可达1500毫升左右,而100万年前的爪哇人的脑容量也才900毫升。研究还表明,人类的大脑容量是猕猴脑容量的20.6倍,是长臂猿的14.4倍,是黑猩猩的4.3倍。
④如今,对于基本完成了物种进化的人类来说,脑容量不再与智力挂钩。大头者可能愚笨,小头者也可能聪明。但是,在人类长久进化的历程中,的确是脑容量与智力密切相关。然而,脑容量和智力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是脑容量增长促进了智力,还是智力的增长促进了脑容量?
⑤科学家往往倾向于脑容量的增长促进了智力。但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按照通常的观点,脑容量增加会让神经细胞增多,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这就好比是要让电脑的运行速度更快,就得拥有一个更强的中央处理器一样。
⑥然而,现代的统计研究表明,各个地区的人们脑容量差异很大,人们的脑容量随着纬度的变化有20%的浮动范围,一般是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人们脑容量更大。但这与智力无关,因为高纬度地区光照较少,当地的人们为了更精确地处理视觉信息,就进化出更多的脑容量来完成这个任务。
⑦那么,在进化的历程中,人类的智力究竟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巴克尼尔等人表示,人类的智力的确是在脑容量逐步增加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在几百万年前,南方古猿因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下地行走,在自然环境和行为的双重压力下,古猿的脑容量基因发生突变,头部逐渐变大,脑容量开始增加。
⑧脑容量增加的确意味着脑细胞的增多,但这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发生了改变。无论是现今的其他动物还是远古猿猴,它们的脑细胞连接模式相对简单,就像是鞋带的栓系模式。因此,研究人员称这种简单的神经连接方式为“栓系”,并将这种理论称为“栓系假说”。
⑨在南方古猿脑容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原有的“栓系”被粗暴地撕裂。古猿不得不忍受这种撕裂般的慢性头疼,在剧烈时甚至会疼得满地打滚。而且,这样的头疼延续了几百万年。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直到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脑容量才完全定型,人类才告别了那个总是慢性头疼的漫长进化期。
⑩在脑神经连接被撕裂之后,一些南方古猿的脑神经连接未能恢复,它们因此变成白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还有一部分南方古猿的脑神经慢慢恢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神经回路,它们因此变得比同类更加聪明,逐渐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搏斗过程中形成了高级的智力,最早的一支人类由此诞生。
(摘编自《新民晚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方古猿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变大,由此引起了脑容量的突变,最终成为演化史上的第一支人类。
B.人类基本完成物种进化之后,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们虽然脑容量有大小之分,但智力并不与之正相关。
C.巴克尼尔等科学家对人类智力进化的推测与前人相反且尚无定论,但其“大胆假设”的精神值得肯定。
D.第⑧段以“鞋带的栓系模式”打比方,形象说明现今其他动物和远古猿猴脑细胞的连接模式相对简单。
E.本文围绕“智力进化之谜”,侧重介绍了脑容量和脑神经连接方式与人类进化和智力发展的若干关系。
【小题2】第③段通过列举数据来比较人类与猕猴、长臂猿和黑猩猩的脑容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全文,探析“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这句话的含意。(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忠孝仁义与汉代法制的建构
援孝入律,虽是对周秦以来法律制度的继承,但在法律实践中又一改秦法以弦制手段推行的弊端,在基层社会组织中,设立孝悌、力田、三老等乡官制度,以孝悌伦理劝谕风化,敦厚民风;在官员的选人制度上,以孝廉作为汉代选官的重要科目,促进了孝道伦理的推行;在养老制度上,以多种形式优抚老年,将孝道伦理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敬养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刑罚制度上,严惩不孝犯罪。这样就构成了教化与惩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决狱”,不仅解决了孝道伦理法律化的道德难题,也为法律伦理化提供了理论论证。孝伦理法律化以其极大的强制性使得孝伦理得以积极参与汉代的政治生治,孝伦理的社会化则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价值诉求与伦理原则。
忠伦理与汉代法制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不忠入律”,汉代法律把不忠行为的种种体现,诸如大逆无道罪(包括谋反、降敌、大逆罪等)、不道罪(包括诬罔不道、漏泄省中语不道、匿反者不道、上僭不道、奉使无状不道)、不敬、大不敬等不忠行为纳入法律体系中,体现了“君为臣纲” 在封建法律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形成的《忠经》成为固定化的法典,标志着两汉时期忠伦理已经成为一种系统而宋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阐释,并且赋予忠以神秘化的宗教意蕴,并把忠君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看作是最高的政治价值,强调恪守忠德所产生的政治功能。《忠经》由统治者通过教化向社会成员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灌输,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现念,使忠君道德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同。而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进一步任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使《忠经》不仅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而且成为了具有封建法典意义的法律制度。在现实的法律实战中,忠孝伦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人们在忠孝关系的伦理抉择上的两难困境。在忠孝一体的情况下,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人们行为的正当选择;在忠孝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情况下,则呈现出由汉代前期的孝重于忠到后来忠重于孝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忠孝之间的内在联系,忠孝矛盾一直未能被克服,从而形成了道德佴导的一个重要误区。
汉代伦理与法制的融合内贯着自然一秩序原理、家国同构原理、伦理一政治原理,这三项原理是和谐之道在自然、家庭和国家中的体现。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政治(法律)秩序是一种等级结构,由家庭伦理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构成的等级结构沿着宗法血缘这个原点向外扩展,人的身份等级及其权利义务都会随之递减。但无论如何,维系家庭与国家和谐的人伦规范与秩序原则都没有变,家庭重孝道,国家重忠道。忠孝虽有侧重,但往往又密不可分。忠孝仁义与法律长期纠葛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法系伦理法的鲜明特征。道德渗透于法律之中,使得原本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而法律进入伦理之中,使得原本柔性的伦理似乎补足了钙质而具有更为刚性的强制力量,可以有效地维系伦理秩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5日)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汉朝对乡官、选人、养老制度的设计,既体现着对援孝人律传统的继承,又体现着对周秦 援孝入律弊端的自觉规避。
B.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解决了孝道伦理化的道德难题,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伦理原则。
C.《忠经》是成于东汉的一部法典,是忠伦理于东汉发展成为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的重要标志。
D.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在忠孝一体情况下的可能选择,而忠孝一体情况的存在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秦时代就已经援孝人律,而且采取强制措施加以推行,只是结果未必有利于孝伦理在社会的落地生根。
B.汉朝援孝入律,又“不忠人律”,而现实忠孝并非都能一体,所以是忠是孝的选择有时成为“二难选择
C.汉朝的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其中贯穿着自然、家庭和社会相互和谐的基本精神,即“和谐之道”。
D.“家国同构原理”视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法律秩序为等级结构,它们都是沿着宗法血缘向外扩展。
【小题5】【小题6】下列对文中的内容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忠经》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是因为《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的阐释,并高度评价忠君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
B.《忠经》本是忠伦理的理论著作,之所以成为具有法典意义的著作,则是因为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强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
C.文本先是从《忠经》本身的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进行阐释,接着从统治者的积极推崇进行论述,从而阐明《忠经》特殊地位形成的缘由。
D.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的特点,让中华法系伦理法具有了鲜明特征,这种特征体现为使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