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B.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小题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3】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4】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21 12:0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鲁迅:戴着面具的呐喊
文/王晓明
(1)就在鲁迅自以为无望,只能“待死”的时候,从那深坑的上面,却又悄悄地垂下了一根绳梯,它就是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夏天创办的《新青年》。
(2)鲁迅住在北京,又在教育部任职,对这场越刮越猛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开始却并不重视,也不以为它会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就丢开了。到一九一八年,他终于接受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先是小说,再是诗,再是杂文和长论。
(3)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发表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从《狂人日记》到《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下了十多篇。他自己说,他写这些小说是意在“呐喊”,你顺着这个角度去读,也果然会从中听出启蒙的呼叫。《狂人日记》是揭发中国历史的“吃人”的本质,《孔乙己》则是表现冷酷人世的另一种“吃人”的真实。《药》凸现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愚昧,《风波》则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脆弱。《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诉和讽刺都远比《孔乙己》犀利;《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不用说,与随感录相比,这些小说更能够表现鲁迅的呐喊的激情。
(4)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整篇作品的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的有意的挪榆和戏谚,到最后一章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
(5)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可是,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无论作家抱着怎样的动机。一旦进入创作,总难免要受这法则的约束,而它的头一条,就是:坦白你自己!因此,鲁迅就是心再诚,再想遵从启蒙主义的“将令”,他内心的那些与启蒙态度并不相符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涌上笔端。小说家非但不可能在描述他人的时候,保持完全的冷静,他也不可能完全去描写他人,他自己的心绪,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入作品,成为他的描写对象。连写杂文,鲁迅那副启蒙主义的面具都不能遮住他的阴郁情绪的流溢,在小说里,这面具的遮蔽作用就更有限了。
(6)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这独特并不在他的战斗热情比其他人高,也不在他的启蒙主张比其他人对,他的独特是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其他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即便是发出最激烈的呐喊,他也清醒地估计到,这呐喊多半不会引来什么响应;就在最热烈地肯定将来的同时,他也克制不住地要怀疑,这世界上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虚无,才能长久地存在。是命运造就了他的这种独特之处,而“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选自王晓明《鲁迅传》,有删节)
【小题1】标题为“戴着面具的呐喊”,请结合文本谈谈其具体含义。(6分)
【小题2】文中第五段说“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这一法则在文中主要指什么?它对鲁迅创作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6分)
【小题3】文章说:“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句中“独特的方式”指什么?作者对此如何评价?(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向北之痛
——悼念钱钟书先生
黄永玉
钟书先生活了八十八岁。
他生于一九一○年,大我十四岁。
五十年代在北京和钱先生、季康夫人①有了交往。有一晚下大雪,我跟从文表叔、钱先生在一个什么馆子吃过饭,再到民族饭店去看一位外地前来开会的朋友。那位朋友住在双人房,不久同房的人回来了,是位当红的学者。他穿着水獭皮领子黑呢大衣,原也是沈、钱的熟人,一边寒暄一边拍抖大衣上的雪屑:
“就在刚才,周扬②同志请吃饭……哎呀!太破费了,叫了那么多菜,就我们三个人,周扬同志坐中间,我坐周扬同志左边,红线女坐周扬同志右边……真叫人担心啦!周扬同志这几天患感冒了,这么大的雪还要抱病请我吃饭,真叫人担心啦……”
探访朋友的时空让这位幸福的学者覆盖了。钱先生嫣然地征求我们的意见:“我看,我们告辞了罢?”受访的朋友挽留不住,在房门口握了手。
“四人帮”覆亡之后,钱先生和季康夫人从干面胡同宿舍搬到西郊三里河的住处,我有幸也搬到那里。二十多年来,相距二百米的路我只去探访过钱家一两次。我不是不想去,只是自爱,只是珍惜他们的时间。有时南方家乡送来春茶或者春笋,先打个电话,东西送到门口也就罢了。
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一番好意也是人之常情,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走去开门,来人说了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先生只露出一些门缝说:“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 
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锺书不近人情。
事实上,钱家夫妇是真在忙着写东西,有他们的工作计划,你是个富贵闲人,你一来,打断了思路,那真是伤天害理到家。人应该谅解和理会的。
“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忽然大发慈悲通知学部要钱先生去参加国宴。办公室派人去通知钱先生。钱先生说:“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钱先生没有出门。
八十年代我差点出了一次丑,是钱先生给我解的围。
国家要送一份重礼给外国某市,派我去了一趟该城市,向市长征求意见,如果我画一张以“凤凰涅槃”的寓意大幅国画,是不是合适?市长懂得凤凰火里再生的意思,表示欢迎。我用了一个月时间画完了这幅作品。
眼看代表团就要出发了。团长是王震老人。他关照我写一个简要的“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以便到时候派用场。我说这事情简单,回家就办。
没想到一动手问题出来了,有关这四个字的材料一点影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遍北京城一个庙一个寺的和尚方丈,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这就严重了。
三天过去,眼看出发在即,可真是有点茶饭不进的意思。晚上,忽然想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救星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
“钱先生,平时绝不敢打扰你,这一番我顾不得礼貌了,只好搬师傅下山。‘凤凰涅槃’我查遍问遍北京城,原以为容易的事,这一趟难倒了我,一点根据也查不出……”
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一九二一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我马上找到了。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有一回,不知道怎么说到一位也写理论文章的杂文家:
“……他骂从文,也骂我,以前捧周扬,后来对周扬又不怎么样。看起来,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了,他们才有新材料好骂,我们不为他设想,以后他怎么过日子……”
跟钱先生的交往不多,我珍惜这些点滴。他的逝世我想得开,再高级、再高级的人物总是要死的,不过,我以为钱先生这位人物真不平常,读那么多书都记得住,作了大发挥,认认真真地不虚度时光地劳作,像这样的人剩下的不多了。
祖国的文化像森林,钱先生是林中巨树。人要懂得爱护森林,它能清鲜空气,调节水土。摧残森林,图一时之快的教训太严峻了。我写了首诗悼念钱先生,并问候季康夫人。
一九九九年一月四日夜于香港山之半居
(选自《比我老的老头》,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注】①季康夫人:即钱钟书的妻子杨绛。②周扬: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先生看到朋友同住的人回来了,觉得很不方便,就和大家早早的离开了。
B.钱先生把前来拜年的人拒之门外,是不懂得人之常情,有些不近人情。
C.钱先生能直接回答作者的问题,告诉其出处,可见他博闻强记,令人叹服。
D.面对那位杂文家的“骂”,钱先生觉得自己的工作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E.作者通过回忆与钱先生交往的点滴事情,表达了对先生的景仰和缅怀之情。
【小题2】钱钟书先生人如其名,一生“钟情于书,专心于书”,文章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
【小题3】作者把钱钟书先生比作“巨树”,请结合文章细节概括 “巨树”有哪些方面的性格特征。
【小题4】“文革”期间,许多知识分子包括钱钟书先生,都受到了无辜的“摧残”。所以作者说“摧残森林”的“教训太严峻了”,“人要懂得爱护森林”。请结合文章,谈谈我们在今天应该怎样爱护像钱钟书这样的学者和普通的知识分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谈起清华,人们自然会想起大师云集和英才辈出,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这是百年清华留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在创造和积累这笔财富的众多杰出清华人中,梅贻琦先生堪称贡献最大。在成千上万人的心目中(尤其是清华校友),梅贻琦就是清华,清华就是梅贻琦。
梅贻琦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艰难的阶段,早期军阀割据,内乱不已;中期日寇进犯,民族危亡;后期国共对峙,战火纷飞。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梅贻琦先生却做出在今看来堪称奇迹的教育成就来,他的纯粹、执著、坚定、智慧,奠定了清华校格--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1944年,国民党政府当局曾暗示西南联大解聘闻一多等数名进步教授,梅贻琦根本不予理睬。虽然梅对闻的一些做法并不认同,但在国民党当局尤其是最高层面前,却表现出不同常人的爱才惜才之大胸怀。在蒋介石约见与他谈大学复校问题时,梅梅贻琦主动提到清华教授中有少数言论行动实有不当,但多数同人深不以为然,将来由同人自相规劝纠正,谅不致有多大影响。此数人之如此或尚有一原因,即其家属众多或时有病人,生活特困难,又不欲效他人所为在外兼事,于是愁闷积于胸中,一旦发泄火气更大。梅先生这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蒋介石频频点头说。随后,梅贻琦向蒋提出提高教授待遇,改善生活水平的建议。原本要追究进步教授的质疑,却变成为教授争取待遇的由头,这让人不得不佩服梅先生的处事智慧。
西南联大是一所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世界级学府。梅贻琦治校期间,用人不拘一格,唯贤是举。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回忆,他刚入学那年,学校来了三位年轻老师,钱钟书、华罗庚,许宝騄。都是28岁,都是正教授。许宝騄考取了赴英留学,并于1938年哲学博士学位;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并没有在海外取得博士头衔;数学天才华罗庚以初中学历迈进清华,先当助教,后被清华送往英国留学。
这种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凭真才实学,照样可以当教授的用人理念,在梅先生看来是正常不过的事。梅校长曾经谦虚地说,他的工作只是帮人搬搬凳子而已。清华或者西南联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与梅校长不惜代价诚聘国内外一流的师资是分不开的。
1935年底,日寇压境,华北危急,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一二•九”运动大幕。学生运动引起了当局的紧张,他们想方设法阻挠运动,迫害学生。一天,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宋哲元派了军队到清华清查,一时学生情绪激愤,护校的组织应运而生,俨然以清华园为堡垒,大有长久对抗的意思。想不到当天晚上,竟有一师军力的步队,荷枪实弹,并附有大刀队,进入校园,同学中负责人早已溜了。梅校长便去各宿舍遍找同学不着,最后还是去新体育馆中,找到近千避难的同学。当时同学们手拉着手,以示团结,但是敌不过大刀的威力,还是分散了个别地接受“访问”。结果二十名左右的同学被捕了,大都是无辜的。
随后,梅校长以极沉痛的心情而低沉幽默的口气告诫同学:“青年人做事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考虑,……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你们领头的人不听学校的劝告,出了事情可以规避,我做校长的不能退避的。……你们还逞强称英雄的话,我很难了。不过今后如果你们能信任学校的措施与领导,我当然负责保释所有被捕的同学,维护学术上的独立。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他的座右铭之一是:“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他平时少讲话甚或不讲话,但却绝不是无话可讲,更不是思想贫乏的表现,而是“嘴里不说,骨子里自有分寸”。梅贻琦讲话,往往“妙语如虹”,甚多魅力和哲理。“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便其一例。所以陈寅恪先生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严谨,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梅贻琦的寡言还表现在他为人低调和处事不张扬上。无论他主持学校或台湾“教育部”时,公文函札都是他亲自审阅,常通篇改写,尤其是出任“教育部长”后,每日带重要公文晚间批阅,常到深夜。
(摘编自黄延复、钟秀斌《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注)西南联大: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临时组成。
相关链接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②梅贻琦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宇、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据统计,1955——1980年遴选出的中国科学院470多位学部委员中,有41%是梅贻琦时代的清华校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中“一个时代”暗示了梅贻琦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斯文”既暗示了传主梅贻琦一校之长的特殊身份,又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征和处事风范。
B.当一师的部队进入校园时学生跑到体育馆中避难,虽然梅贻琦对学生胆小怕事的做法不满,但还是承诺尽力保释一些被捕的学生,以维护清华学术上的独立。
C.梅贻琦认为学生没有坏的,他还认为校长不应该自视过高,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一个踏踏实实为教师服务的人,梅贻琦的这些做法深得陈寅恪先生的赞赏。
D.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一是表现在他平日少讲话或不讲话,二是表现在他为人低调,处事不张扬上。
 
E.梅贻琦堪称教育大师,其作为“一个时代”的大学校长的风采和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在现在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梅贻琦是如何应对国民党政府当局追究进步教授的质疑的?请简要分析。
(3)梅贻琦的“办学理念”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4)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深受国人的尊敬,有“梅贻琦就是清华,清华就是梅贻琦”之说,其中必有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1936年9月,卢鹤绂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第二年,卢鹤绂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并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当地报纸惊呼“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他当年所测定的数值,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卢鹤绂的博士论文被美国政府列为涉及“制造第一批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直到1950年才解密。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卢鹤绂毅然决定放弃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参与抗战。卢鹤绂想尽办法带回尽可能多的资料。在香港机场安检处,他被拦了下来——因为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发现他的大衣各处硬棒棒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因为携带的书籍太多,超过了行李托运的最大限量,他想出了这个办法。
对于物理学而言,理论必须要经过反复试验才有意义,当时国内的实验条件几乎为零。对此,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曾说:“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卢鹤绂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但他当时在信中告诉父母:“我要回国与国民共患难,报效祖国。”1941年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塘口村迎接他们夫妇俩,他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
“地狱”的艰苦逐渐展现。1942年暑假,卢鹤绂的夫人产期将近,夫妇俩要乘小船去火车站,再转火车到湖南某县城。在从火车站到县城医院的人力车上,夫人出现了产前阵痛;卢鹤绂不得不下车在车后助推。刚推到医院产房,夫人就生下了他们的长子。之后,他每年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遍地。一日三餐忙完后,卢鹤绂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随着日军进犯的深入,卢鹤绂向西南逃避战乱,相继被流亡中的广西大学、浙江大学聘为教授,先后到了广西、贵州。卢鹤绂一路躲避炮火轰炸,不时在江河划船逃命。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仍然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5年8月,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卢鹤绂预言的“浓厚之能源”的“特殊之用途”得到应验。1947年,他发表的《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被美国文献和专注广泛采用,轰动了国际学界,他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卢鹤绂从浙江大学调至复旦大学物理系。1955年,卢鹤绂被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事实上,他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学院包括90名工程师、数百名大学生,其中有7位后来的“两弹元勋”——任教。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后,卢鹤绂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因为他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经上级批准,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科研创新的步伐。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认为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卢鹤绂在美国留学期间已在物理学研究上面取得显著地成就,为了回国参与抗战,他放弃了优越的条件,甚至放弃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B.国立中山大学当时位于广东省坪石镇塘口村,这里物质生活条件以及教学条件艰苦,连医疗条件都不具备,因此理学院院长称这里为“地狱”。
C.抗战期间,尽管处境艰难,卢鹤绂仍然完成了数篇影响巨大的论文的写作,比如《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等。
D.在五十年代,卢鹤绂参与了绝密的“546培训班”的教学培训工作,曾培养了7名“两弹元勋”,为新中国的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E.卢鹤绂及其弟子发表的论文《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被认为是“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卢鹤绂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2)抗战期间的卢鹤绂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教学和研究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卢鹤绂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材料中有哪些方面的体现?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卢鹤绂是位“有情怀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5

材料归纳、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尽管社会舆论对政府举办公祭活动早就提出过批评,但近年来,各地公祭之风却愈加兴盛。举办公祭的地方越来越多,规格越来越高;而公祭对象也从黄帝、炎帝、尧、舜、禹到女娲、伏羲、神农再到孔子、老子、诸葛亮、武则天、司马迁甚至柳下惠。如果公祭尧、舜、禹是正当的,那么就很难说公祭伏羲、神农不应该;如果公祭伏羲、神农是应该的,那么公祭诸葛亮、武则天就未尝不可,继而出现公祭柳下惠这等怪事也就不足为奇。哪位祖先或历史名人可以被公祭,一无标准,二无规定,花公家的钱没人心疼也没人管,中国人的祖先多,中国的历史名人多,公祭之风焉能不兴盛?
我们不反对民间人士祭奠先祖,也无权批评一些人对历史名人顶礼膜拜,但政府花钱举办公祭活动似有不妥。农民逢年过节烧香祭祖,被斥为封建迷信活动,而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却在公祭活动中,“匍匐在始祖归葬的这方圣土上,燃上一炷香”,这又成何体统?弘扬传统是应该的,但是不是非得采取烧香磕头的方式?缅怀先祖是可以的,但是不是非得花公款举办隆重大典!?
“祭舜帝文”中颂扬舜帝“使民以爱,执政以仁”,从而成就“政通人和,风清俗淳”之治。作为现代政府及官员,缅怀先祖的最好方式就是体察民生、勤政为民。如果有钱举办公祭而无钱改善民生,岂不有负先祖“执政以仁”的传统美德?
政府公祭之风盛行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钱财,还会助长一些地方官员华而不实的作秀风气,该给政府公祭立个规矩了。
我认为,公祭活动不应由政府举办,不能由财政埋单,也不宜由官员主持。退一步讲,如果有关方面认为有些政府公祭活动是必要的,那么就应该严格限定公祭对象,而不能像现在这样,想公祭谁就公祭谁。
——摘自2009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小题1】“公祭之风”兴盛的表现及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小题2】政府公祭之风盛行有哪些危害?(6分)
【小题3】依据文意,我们应该如何刹住“公祭之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