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聪明”的植物

在自然界中,植物常常背负“傻瓜”的名声,然而近来一些研究发现,很多植物也具有“智慧”。植物神经学领域的先驱、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斯特凡诺·曼库索认为:“如果把智能定义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

植物是可以活动的,而且还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只是相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而言,植物的运动就像冰川移动那样缓慢,在不具备延时摄影的条件下,我们的眼睛很难捕捉到这种运动。达尔文是第一个注意到植物具有智慧并且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的科学家。他观察到,植物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可以“绕开”土壤中的障碍物,并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他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这相当于动物的神经系统。

2005年,曼库索等一群科学家成立了“植物神经生物学学会”来研究植物的复杂行为。他们发现,植物的根尖处有一片极小的区域,那里能够产生电信号,即动作电位,它与人类神经元产生的信号非常类似。曼库索说,即使微小如黑麦,也拥有大约1400万个根尖,这意味着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动作电位。

众所周知,人类拥有智能的物质基础是大块的脑灰质区域,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但植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在每个根尖中的——显然,如果植物也拥有相对集中的“大脑”的话,那么任何一只食草动物或者一位除草人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掉它,这样的飞来横祸可是致命的。而分散的神经系统,就可以巧妙避免这一风险。实验表明,一株植物在90%的根尖被去除后仍然可以存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周围的植物视而不见,但植物却可以“看见”我们:它们可以察觉我们在一步步靠近,并且可以确定我们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不过,植物是通过光感受器接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看见”我们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说:“我们能直接看到图像,植物不能;植物能‘看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我们也看不见。”

植物的“智商”程度之高、花样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生长在美国西部的盾叶鬼臼似乎可以根据过去和当前的天气,提前两年制订它们的生长计划。还有,在美国西部土生土长的一种大型针叶树种——花旗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雷锋精神”:它们通过地下根系形成的真菌共生区域为自己的幼苗及别的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为了让自己的生长计划更有理有据,或者能更准确地经“开闸”收放资源,盾叶鬼臼和花旗松必须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多个变量,如湿度、温度、土壤中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等。而为了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它们必须练就一套三维视角。这种在三维迷宫般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甚至可以理解为植物已经通过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迷宫实验——而迷宫实验正是检验动物智能的惯用方法。

更厉害的是,植物还具有数字分析能力。2013年,英国科学家发现拟南芥会做一些相当复杂的运算,以确保自己在夜里不会“饿肚子”。拟南芥可以在晚上计算叶片中淀粉的含量,并根据生物钟估算天亮的时间,它们结合两方面的数据将储存的淀粉分段消耗,以保证自己能撑到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当它们重新开始光合作用的时候,体内95%的淀粉已经被消耗殆尽——可见拟南芥算得有多精准!

除了会数学,植物的语言能力也不赖。植物可以通过根部散发出的不同化学物质与其他植物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交谈”,可以通过散发迷人的香气来吸引传粉者,可以产生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构成了植物的海量“词汇表”。

自我认知行为被认为是动物具有智能的必要条件,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植物也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美国西南部莫哈韦沙漠和索诺兰沙漠里生长着一种矮小灌木,当它的根系与其他植物发生直接接触时,会毫不留情地挡住人家的路,但不会抑制自身根系的伸展。植物不仅能认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家亲戚”。以海南芥为例,科学家将一组海南芥与来自同一母株的“兄弟姐妹”种在一起,另一组海南芥则与“非亲非故”的其他植物种在一起。几星期以后,前者的根系呈现出一派“和平共处”的局面,而后者的根系竞争则惨烈得多。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具有智能的植物呢?有伦理学家认为,既然植物不是一种无意识的静物,它们就理应得到尊重。

(王健/编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达尔文发现植物有智慧,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甚至进一步发现主宰植物活动意识的是植物根尖的电信号系统。
B.植物可以通过光感受器察觉人类的活动,有的还有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变量的三维视角,这种能力充分体现了植物的智能。
C.拟南芥白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喂饱自己”,夜晚通过精准估算叶片中淀粉含量和天亮时间,分段消耗,确保夜间“不挨饿”。
D.植物的语言是它们散发出的化学物质,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能够起到帮助植物与外界交流、抵御风险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植物具有电信号系统,它们分散在每个根尖上,但不存在神经系统,也没有相对集中的大脑,这有助于植物规避风险。
B.海南芥不仅能识别“自己”,还能和平对待亲缘类,这说明植物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也能够区分“自己”和“别人”。
C.植物不是一动不动的“傻瓜”,它们不断地和外界沟通,可以感知障碍、危险、变化,甚至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
D.本文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多处引用专家学者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曼库索认为“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植物身上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1 11: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3日起,由中央电视台创建、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在周日19:30黄金档首播。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深入挖掘。节目共计10期,每期90分钟。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民众甄选。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摘编自钟菡《〈国家宝藏>很年轻!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解放日报》2017.11.28)
材料二
近日,央视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获得无数好评,就连一向挑剔的豆瓣网友也给出了高达9.0的评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综艺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原因只有一个,《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9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更让节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穿越到清代的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都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又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怀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陈子仪《〈国家宝藏>热播 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中国青年报》2017.12.26)
材料三

(资料于曾阳、刘莹《以统计数据做好博物馆公众服务——沈阳故宫博物院观众调查报告》,《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01期)
材料四
在曼彻斯特大学从事戏剧研究的高级讲师托尼·杰克森的带领下,研究者们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和曼彻斯特人民历史博物馆进行专项研究,旨在阐明戏剧对学校孩子们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影响。研究报告表明,在博物馆中使用演员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工具。
研究者发现,当某个故事是由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演员说出的时候,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更强,他们也容易对人物深表同情,容易理解问题消极和困难的方面。“根据学生们告诉我们的,似乎这种表演容易得到认可,因为演员们仿佛是在与朋友、邻居而不是与小学生进行交谈。”而在非戏剧组,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均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尽管这些表演鲜活有趣,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想维持这种表演,没有资金的帮助是难以为继的,因为戏剧表演日复一日,完全是博物馆自己在硬撑着。如今,编写和排演一个新的角色可能花掉的费用达4000欧元,这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看来,在英国博物馆教育中发挥着传统作用的戏剧表演也面临困境。
(摘编自陈成军《戏剧表演与英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国文物报》2005.4.29)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宝藏》中,乾隆皇帝以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展现出大众化的审美观,扭转了世人对釉彩大瓶的看法。
B.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调查中,男性和中青年群体是主要观众群体,大部分人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对展品有更多的了解。
C.据材料三可以看出,目前观众对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服务尚存在各种不满,该博物院的服务情况不容乐观。
D.尼·杰克森带领的研究者们通过对比研究证实了戏剧表演的效果,从而为英国博物馆教育的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小题2】电视节目《国家宝藏》是用哪些全新的方式来介绍文物并获得好评的?请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入

年收入

调整前年纳税额

调整后年纳税额

减税额

降幅

5000

60000

140

0

140

100%

10000

12000

3876

1001

2875

74%

15000

180000

12948

5484

7464

58%

20000

240000

24120

10151

13968

58%

50000

600000

114036

88780

25256

22%

80000

1960000

231552

205396

26156

11%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兄弟姐妹数量(个)

赡养老人平均扣除款(元/年)

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元/年)

低收入人群

33

1.88

2783

38

4500

中低收入人群

62

2.29

4486

43

5172

中高收入人群

67

1.96

5463

22

2595

高收入人群

72

1069

6426

18

2143

平均值

67

1.98

5397

37

4402

 

(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防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D.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赠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新个人所得税法有创新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我国个人所得税从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社会各界都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超出预期,是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
C.《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广泛听取了民意,在涉及民生的多个方面充分凝聚了各方共识,具有积极意义。
D.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小题3】根据材料三、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给出两点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
童道明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这是个既奇妙又微妙的问题。
郭沫若是个少有的执著于现实的倾向性诗人,但作为剧作家的他,写的全是历史剧。历史的“规定情境”反而给他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自由天地。“光明呀,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在写这样的台词时,在相当程度上是“从自我出发”的。
愤怒出诗人。在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因为在这个时候,剧作家甚至觉得写历史剧比写现代戏更能表现时代精神。你说奇妙不奇妙。
1941年希特勒德国向苏联发动了进攻,阿·托尔斯泰立即着手创作历史剧《伊凡雷帝》。事后他说明了创作动机:“它是我对于侮辱我的祖国的德国人的回答。我把伊凡雷帝这个伟大的俄罗斯灵魂招来,是为了武装自己‘愤怒的良知’。”
三年困难时期的60时年代初,曹禺和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胆剑篇》。在这前后,中国剧坛出现了100多个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剧。这些“勾践戏”,是否也是众多的中国戏剧家对于撤走专家的赫鲁晓夫、带来天灾的老天爷的“集体回答”?
借历史故事,抒今人情怀,这大概是历史剧的通例。所以文艺理论家卢纳察尔斯基给历史剧作出定性概括:“任何一部称作历史剧的文学作品,都是某种或以历史事件为根据,或是以历史事件为借口的骊歌、抒情、自白,诗人所利用的,不过是历史的材料或历史的衣裳而已。”
这就牵涉到我在文章开头提及的“微妙”二字。
剧作家在历史的外衣下所吐露的“骊歌、抒情、自白”,如果剧作家本人不点明,往往是猜不透的。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布莱希特便构思改写《伽利略传》。布莱希特后来对改写剧本的动因说明:“‘原子时代’在广岛揭幕了,对这位现代物理学奠基者的生平历史也有了新的认识。”什么“新的认识”?由现代物理学家对人类的背叛(布莱希特认为美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科学),联想到了伽利略在300年前的背叛——由于吃不消皮肉之苦在宗教裁判所违心地放弃地动说。
但更多的情况下,剧作家的思考更宽泛,而不是针对着某一种具体的现实而发的。不过,思考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在一些历史剧名作中捕捉到这种迷人的“思考”。
莎士比亚的查理二世被波林勃洛克推翻成了阶下囚之后,有一段独白:“我正在研究怎样可以把我所栖身的这座牢狱和整个的世界两相比较;可是因为这世上充满了人类,这儿除了我一身之外,没有其他的生物,所以它们是比较不起的;虽然这样说,我还是仔细思考了一下。”后来他思考出了一个道理:“无论我是什么人,无论是我还是别人,只要是一个人,在他没有彻底化为乌有以前,是什么也不能使他感到满足的。”(《查理二世》)国王成了凡人之后就有了凡人的思考。
普希金的《鲍利斯·戈登诺夫》以一句著名的舞台指示——“人民在沉默”结尾。普希金用这句有力的“舞台指示”,给读者和观众还有评论家提供了思考的契机。别林斯基评论说:“在这人民的沉默中,我们听到了新的复仇女神的可怕的、悲剧性的声音。”这沉默中“可怕的、悲剧性的声音”告诉世人: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的统治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有一句很有味道的话:历史在这里思考。用这句话来说明历史剧的时代精神也是可以的。但历史剧提供的思考的空间,也有赖于读者与观众自己去开拓,因此,观众对于历史剧的思考所得也是因人而异、见智见仁的。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历史剧与时代精神这一问题的微妙之处。
扩大思考的空间还可以求助归纳的方法,即思考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出历史剧。
看过郭启宏的《李白》,我联想到两年前的《曹操与杨修》,还想到30年前的《蔡文姬》,甚至还有40年前的《屈原》。知识分子这个字眼肯定是民国之后才有的。但把这四部剧联系在一起,恰恰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性格与命运的思考。
而别人还能思考到、联想到我思考、联想不到的东西。这也是历史剧(当然是优秀的)的魅力。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郭沫若给屈原写台词时是“从自我出发”的,指的是郭沫若以自我为中心去解读历史。
B.第五段中的“集体回答”指的是众多“勾践戏”的出现,目的是启发弱小的国家和人民,只要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C.剧作家“思考是绝对的”,它不是针对着某一具体的现实而发,往往具有片面性。
D.优秀历史剧的魅力是为读者和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引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E. 布莱希特改写《伽利略传》是因为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新的认识”就是他认为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科学。
【小题2】不能够体现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奇妙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
B.历史剧或以历史事件为根据,或以历史事件为骊歌、抒情、自白。
C.三年困难时期的60年代,出现来了众多的“勾践戏”。
D.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时,阿·托尔斯泰着手创作《伊凡雷帝》。
【小题3】(小题3)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微妙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4】根据文本内容,我们可以怎样去理解历史剧中的时代精神?请简要回答。(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高铁的这五年迎来诸多世界第一。2012年12月26日,世界里程最长的高铁——京广高铁正式全线通车;2014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铁——兰新高铁全线贯通;2017年9月21日,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京沪高铁“复兴号”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位。“四纵四横”高铁网络已基本建成。同时,中国高铁以先进的技术、完善的设备及全球互利共赢的理念被世界所认可,代表着今天的中国产业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高铁不仅改变了城市间的距离,也悄悄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异地置业,跨省上班,双城生活……未来,高铁对社会的深刻变革还将进一步扩大。
(摘编自徐崇德《十八大以来中国高铁成就盘点》)
材料二:
据报道称,庞大的高铁路网和相对较低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一直是中国高铁引以为傲的优势之一,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7月发表了的一份关于中国高铁建设成本的报告指出,中国高铁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是:时速350公里的项目为1.29亿元/公里;时速250公里的项目是0.87亿元/公里。而国际上,高铁建设的成本多为每公里3亿元以上。
世界银行在2014年7月4日发表的一份关于中国高铁建设成本报告中指出,中国在筑路成本、运营经验、运营速度、技术整合方面具备优势,庞大的高铁路网、相对较低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一直是中国高铁引以为傲的优势之一,这些优势也获得了外界的一致认可。报告对2013年末27条运行中的高铁建设成本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各条线路的单位成本差异较大。设计时速350公里的线路单位成本为每公里9400万至1.83亿元。设计时速250公里的客运专线(个别除外)的单位成本为每公里7000万至1.69亿元。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包括工程筹备、土场、土建工程、轨道工程、车站工程(但只含部分大车站)、四电工程、机车车辆、维修场站,以及建设期利息等成本:时速350公里的项目为1.29亿元/公里,时速250公里的项目为0.87亿元/公里。相比之下,欧洲高铁(设计时速300公里及以上)的建设成本高达每公里1.5至2.4亿元人民币。加利福尼亚州高铁建设成本(不包括土地、机车车辆和建设期利息)甚至高达每公里5200万美元,约合3.2亿元人民币。
世界银行支持的中国铁路项目
工程
最大时速(km)/类型
长度公里
总估计成本
(亿元人民币)
单位成本人民
币(亿元/公里)
石家庄一郑州
350客专
355
439
1.23
贵阳一广州
250客专
857
946
1.10
吉林一珲春
250客专
360
396
1.10
张家口一呼和浩特
250客专
286
346
1.21
南宁一广州
250客运+货运
463
410
0.89
哈尔滨一佳木斯
250客运+货运
343
339
0.99
 
材料三:
近日,首钢股份公司收到来自常州太平洋电力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发来的感谢信——首钢薄规格高性能取向硅钢材料应用于常州太平洋电力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大型超低损耗、节能环保卷铁心轨道交通牵引变压器,并顺利通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验,成功应用在中国高铁首套智能化变电站。
智能牵引变压器是铁路总公司为我国高铁装备制造业持续领先全球而立项开发的重大科研课题之一。该产品与传统变压器相比。空载损耗降低50%,噪声降低20分贝,同时具备在线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功能,可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的运行模式,是铁路行业对传统变电站运行、检修模式的重大变革,对中国智能高铁样板工程的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常州太平洋公司在信中称首钢薄规格高性能取向硅钢电磁性能优异、表面质量均匀、板形良好,首钢先期介入产品设计,使用过程全程指导参与。智能牵引变压器充分利用首钢取向硅钢高性能特点,在更高磁密工况下,表现出比进口产品更优异的电磁性能,变压器各项性能均优于设计标准。
(摘编自宋玉征《首钢高磁感取向硅钢助力中国高铁发展》)
材料四:
中泰铁路有望在10月正式开工建设,首期工程全长253公里,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往返票价约700元人民。中泰铁路建成后,早上在昆明坐上高铁,7 小时后就可以在曼谷悠闲地喝咖啡了。
泰国驻华大使毕力亚·针蓬此前表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将成为“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这个地区带来包括投资、商业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铁路还将不断“走出去”。加快铁路旅游业发展,其力已聚,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在国内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愈加完善的铁路服务体系和更加频繁的城际铁路联通,加速了城市经济圈的形成。铁路正在全力拥抱大众旅游新时代,铁路旅游的“朋友圈”将会越来越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多条国际铁路的都署和开通,进一步加速了中国铁路“走向世界”的进程。
(摘编自吴君婷《中国高铁已“红”到海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是
A.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在单线建设里程、一次性建成单线里程、总运营里程、商业运营速度等四个方面位列世界第一。
B.据材料二可知,中国高铁时速350 公里项目的建设成本为1.29亿元人民币/公里,这一成本低于国际高铁建设成本。
C.首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降低了智能牵引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噪声分贝两项指标,并实现了对其在线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
D.智能牵引变压器可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的运行模式,有重大意义。
E. 中泰铁路建成后,从昆明到曼谷将实现朝发夕至,给这一地区带来包括投资、商业和人文交流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中国高铁怎样才能在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勇于奉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节选自《谈儒家担当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词典,“担当”的基本意思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忧患意识。
B.“担当”这个词的出现远远晚于有关“担当”的思想意识,前者出现在宋代,而后者在先秦时期就表达得很充分了。
C.按照儒家的观点,“担当”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依据,缺乏“担当”意识的人肯定不配称君子。
D.虽然在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但朱熹却是使用得最频繁,在其《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使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这一点,从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B.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这些都属于儒家担当观的内涵。
C.宋代建立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担当观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涌现出—批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理学大师。
D.儒家担当观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在儒家担当观的影响下,历史上多次出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现象,东汉末年的李膺、陈蕃、范滂等都是典型例子。
B.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C.到了南宋,“担当”一词已为一般士人和大臣广泛使用,如文天祥在信中、李纲在奏折中都曾提及,元明时使用则更为普遍。
D.明朝末年,不少士大夫具有担当意识,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顾宪成、高攀龙,以“担当”为观察、评判人才视角,大胆弹劾朝中权贵的陈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