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刘文典:是真名士自狂狷
潘剑冰
民国学界的狂人甚多,但是即使在这么多狂人当中,刘文典也排得上号。
刘文典是国内研究《庄子》的权威,在他开设的“《庄子》研究”课上,他有一句经典的开场白:“《庄子》我是不太懂的!”那些初来乍到的同学一听,都想这位老先生没传说中那么倨傲啊,这不是挺谦虚的吗?但刘文典接下来的话就让人大跌眼镜了:“那也没有人懂!”
刘文典一生引以为豪的学问并不止《庄子》研究一门,在联大时,他还讲过元好问、吴梅村的诗,并且放出大话:“这两位诗人,尤其是梅村的诗,比我高不了几分。”
当然,刘文典最当仁不让的是他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就,他对其子刘平章说:“我的名呢,就是在校勘学方面可以留名五百年,五百年之内可能没有人超过我。”代表刘文典校勘最高成就的《淮南鸿烈集解》和《庄子补正》,至今仍然是研究《淮南子》和《庄子》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不过,刘文典能够狂出全国性的名声,最关键还在于1928年他对蒋介石的冲冠一怒。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到安庆巡视,为了表示对教育的重视,蒋介石一到安庆就派人向刘文典传话,准备到安庆大学“训话”。但是这个刘文典竟然以一句“大学不是衙门”拒绝了蒋介石到校“训话”的要求。
其实,刘文典还有很多不狂的时候。
刘文典在国学研究时抱着一种非常虔诚的心态。
刘文典在点校《淮南子》时,曾致信胡适道:“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弄错而说我之不学。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
校勘《淮南子》需要查阅《道藏》典籍,刘文典听说北京白云观里珍藏有明朝正统年间刊印的《道藏》一部,于是托朋友帮忙住进白云观,得以翻看此典。他在白云观潜心翻检《道藏》,足不出户,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以致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后养息调理了半年方才渐渐好转。
刘文典将“一字之微,征及万卷”作为自己校勘的格言。其学生李埏在向他借阅一本有关唐三藏取经的书时,发现书的天头地脚及两侧空白处都布满了他的批注。注文除中文外,还有日文、梵文、波斯文和英文。傅来苏忆及此事时,不禁感慨老师“其知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七七”事变后,刘文典因故未能及时南下,滞留北平。日本人闻知这位国学大师的名声,极力引诱他出任伪政府之职,但刘文典软硬不吃,断然拒绝。精通日语的刘文典在日本人面前不讲一个字的日本话,他说自己以“发夷声为耻”。
第二年,刘文典在友人帮助下,逃离北平,只身南下,“千里走单骑”来到西南联大,一时传为佳话。后来,刘文典听说周作人变节的事情,义愤填膺,说:读书人怎么能那样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呀!”
到了1949年,昆明解放前夕,好友胡适邀请刘文典去美国,并为他联系好了在美国的具体去所,甚至为他们一家三口人办好了入境签证,但刘文典谢绝了胡适的好意,他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思想改造运动中,表现得老老实实的刘文典竟顺利过关。
遗憾的是,即使这样,政治运动最终也没有放过刘文典。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刘文典白天挨批斗,晚上还要加班写交代材料,残酷的政治斗争摧残了他的身体。据其子回忆,有一次批斗会下来,刘文典站都站不起来,最后还是由别人搀扶着,才颤巍巍地回到家里。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刘文典最终没能撑下去,于1958年7月与世长辞了,这个时候他刚撰写整理出《杜甫年谱》和《王子安集校注》的初稿。
(选自《民国课堂》,有删减)
【小题1】刘文典之所以取得学术成就,与他的优秀品质分不开,请结合文本概括这些品质。(4分)
【小题2】你如何理解“读书人怎么能那样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呀”这句话?它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小题3】刘文典的“狂”在文中有哪些表现,请分点概括。你如何理解他的“狂”?(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15 08:5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爆米花

乔叶

看到那个老头把摊子扎在了自己的窗口边,老常就把眉头拧成了刺。在老常眼里,他这个窗口是自家连接外界的一个黄金通道。现在,这个脏兮兮的老头把摊子扎在自己的黄金通道边儿,明摆着会妨碍到自己的生意。不过老常没有即时发言。说到底这个巷子口又不是他的地。他得看看情况再定。

退休了之后,老常就在小卧室的左墙上安了塑钢推拉玻璃窗,开了一个小卖部。卖的无非是油盐酱醋、香烟糖果,再装部公用电话。原想打发日子,没想到一日里居然能宽宽松松地赚个二三十块,很可观。老头把三轮车上的东西一一取下,放在了老常的眼皮底下,几样东西初看起来都是有些怪异的,不过老常对它们的用处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那都是爆米花的器具。老头在墙上敲了个打子,把一张纸片挂在了墙上。

爆玉米花每锅需用两斤半玉米,工价三元。做大米糕每锅需用两斤半大米、一斤半白糖、半斤油,工价六元。

老常敲了敲窗户,冲老头招了招手。老头慢悠悠地走过来。老常问他:“谁让你在这里摆摊儿的?有没有跟居委会说?有没有跟城管上说?有没有跟工商上说?有没有跟税务上说?”似乎他是居委会、城管、工商和税务的代言人。老头一个字都没咬声,等老常通通说完了,他从口袋里摸出十块钱,打窗户递了进去。老常咽了一口唾沫,接了钱道:“要什么?”“你多照应。”老头说。口音和老常推断的一样,不是本地人。

“什么?”

“你多照应。”

老常明白了。看了看钱,有些不忍,又递回去:“其实,也不是钱的事。”

“我一周就来一次。”老头又说了一遍那四个字,“你多照应。”

老常沉默了一会儿,把那十块钱收了起来。老头挂身离开,坐在马扎上,开始忙活起来。

老头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深蓝色的裤子,脸看着总像是洗不干净的样子,浮着些黑黑的煤灰。偶尔把帽子摘下来弹灰的时候,会发现这其实是个眉眼很周正的老头。或许是因为新鲜,一开张就引来四五个主顾了。老头就从包里构出一挥硬纸,上面写着号码。一一把纸片发了去,让主顾按着号来。众人拿着这些纸片都笑了,说老头还挺讲秩序的,老头没说话。十有八九都是做大米糕的。

老头把大米装进转锅里,拧紧盖子,就一手拉风箱,一手摇转锅,一般十分钟,气压就足了,老头就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烧得肚皮白亮的转锅从炭炉上取下,锅口对准上铁捅下麻袋的那件黑物事。用一根铁撬杠稳稳地插进锅口的阀门开关,身子微微后倾,静一静,聚聚神,然后突然用力一揣。轰!一声震响,黑麻袋便在这一瞬间被气浪充起,鼓囊囊,饱涨涨。与此同时,老头的脚下腾起一阵白云般的燎绕气雾,一股浓烈的芳香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老头迅速地解开麻袋尾部的绳子,把米花倒进塑料盆中。接着他在炭炉上坐上一个小铁锅,把油倒进去,把糖放进去,开始熬糖稀。泛着白沫滚滚热的时候,就把糖稀倒进红塑料盆里,和大米花搅拌匀了。把这些又软又热的混合物倒进那个大方白铁盒子里。然后用木片,把大米花在白铁盒子里压瓷实,这就成了大米糕。在铁盒里冷却坚硬之后,用刀子割成小块,给主顾装进塑料袋里,这一锅才算彻底清工。在给主顾装袋之前,老头都要从中拣出两块,放进小红塑料盆里。塑料盆的前面写着四个字:免费品尝。

老头在众人的目光中一五一十地进行着这一切程序。等待着的主顾们有些无聊,就会说起往日的爆米花。都是在乡下待过的,都有过在乡村生活的历史,对着爆米花自然也都有记忆。

 “那时候来我们村做爆米花的那个人总穿着一件黑棉袄,骑着个二八的飞鸽车,车的后座上是两个大筐,筐里装着这些设备。然后我们就排队。大人们没空,只有小孩子排。那时候爆的都是玉米……”

“爆玉米,两毛钱一锅。放糖精再加一毛。”

“那时候大米金贵啊!一个月一人只能买一斤大米,谁敢拿它去做零嘴吃?”

“嘿嘿,逢到谁家爆大米的时候,要么去地上检些吃,要么顺便到人家篮子里抓一把,也没人说什么。那时候的人,都是厚道的。”

“现在的人也厚道。你看,不是还让免费品尝吗?”

“那也是师傅定的规矩好。他不定规矩,谁肯让咱们尝一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常这个人物是小说的线索,全文是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的,并且他与卖爆米花的老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开头提到老常退休后开小卖部挣钱,以及刁难在窗口边卖爆米花的老头,可以看出老常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市民。
C.文中详写老头制大米糕的过程,并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老头劳动者的形象,也通过衣着描写说明老头生活的不易。
D.老头摆出推位就有主前来体现了现代人对爆米花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城里人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关照。
【小题2】小说为什么在题目中强调“最后”?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最后以群众的对话来结,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目前,北斗是唯一兼具通导功能的导航系统,能够实现双向通信,为用户提供北斗短报文服务,在远洋渔船监管、重大险情灾害等特殊应用场景中具有绝对优势,在发展进程上,北斗系统后来者居上,率先进入三代组网,到2020年将实现2.5至5米的民用定位精度, 超越其他全球导航系统。而美国GPSⅢI推迟至2018年3月才开始组建, 预计2025年组建完毕.北斗系统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保持后发优势,先行进入泛高精度引领的新增市场。

2012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仅为812亿元,这一数据在2016年达到2118亿元,较2015年增长约22.06%.其中,北斗系统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幸已达到70%.预计到2020年北斗总产值有望达2400亿元.

(摘编自《2018-2024年中国卫星导航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材料二:

世界主流手机芯片大都支持北斗,北斗正成为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的标配.要让普通大众真正用上北斗,并感受到北斗的存在,只有与其他科技深度融合,扩大垂直行业应用业务。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手机融合。

当前,我国北斗三号尚处于在轨测试阶段,能够提供导航服务的还只有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并授入运行至今已5年半,从未发生服务中断,定位精度逐渐提升。目前手机定位采用的几乎都是多模式的卫星定位模式——不仅有中国的北斗,还有美国的GPS, 俄罗斯的GLONASS等导航系统.当手机需要定位时,系统会自动搜索导航卫星,选取信号较好的卫星进行定位——这个过程,则“隐暖”于底层运行,普通用户感受不到.此前, 相比GPS芯片, 北斗芯片价格偏高.如今北斗芯片工艺已跨入28纳米新时代,最低单片价格不到6元,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截至2017年4月底,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6500万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己占据国内30%和90%的市场份额,

为解决高精度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国正在编织天地两张北斗“网”:天上的“网,即逐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网络,已为人所熟知;另一张是地上的“网”,即一张可以实现厘米级、毫米级定位精度的地基增强网.

    (摘編自邱晨辉《北斗应用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材料三:

不久前,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航母上列装了企业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设备。事实上,从辽宁舰到首般国产航母,参与北斗导航产业研究的海格通信一直在为中国航母贡献力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被公认为首艘国产航母实现的三大突破之一.

以往,我国民航空管部门地空通信设备长期依赖于进口,技术设备迫切需要国产化。海格通信研发的具有自主产权、完全国产化、可靠性强的高频电台和甚高频电台,正逐步打破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垄断地位,“进口替代”时代已然开启。目前大家熟悉的GPS是美国的导航系统, 可以根据需要关闭特定区城的服务。因此,发展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非常重要。

 (摘編自《已有GPS, 为什么还要北斗导航?》)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导航系统的通导功能方面,北斗独一无二,在远洋渔船监管、重大险情灾害等特殊应用场景中古尽优势。
B.北斗系统后来居上, 加上美国GPSⅢ推迟组建, 北斗系统有望短时间内先行进入泛高精度引领的新增市场。
C.目前,我国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都能够提供导航服务,特别是北斗二号系统运行服务良好,定位日益精准。
D.普通手机用户感觉不到卫星定位,是因为手机自动搜索、选取信号较好的卫星进行定位的过程在底层运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导航型芯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的销量取得突破和增长,主要原因是北斗芯片的价格下降。
B.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做好天上的北斗卫星网络,也要实现高精度的地基增强网,而后者是关键。
C.海格通信的自主研发开启了导航技术“进口替代”时代,其有利于摆脱依赖,前提是技术上的过硬。
D.目前,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日渐完善、成熟,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小题3】为什么要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相关技术?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一种可贵的思想。其发端于《老子》,《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做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说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 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谋求一己私利,竟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近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循序渐进”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只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锲而不舍,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B.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C.现实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它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品质是统一的。
D.世间万物皆有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循序渐进历经发生、发展、改造、总结,发展到南宋,朱熹化为己说,成为至理名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及推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孔子、老子、荀子以及朱熹的主张来具体阐述“循序渐进”这个观点,说理透彻。
B.文章第二段把“为而不争”与孔子的“君子无所争”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C.文章第三段列举了近年来一些违背中华传统美德的现象,发人深省,使文章具有时代针砭性。
D.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思想,能反映“为而不争”思想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提及“为而不争”, 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所说的不争,都以“为”为前提,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
B.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求我们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不能虎头蛇尾。
C.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为历代中国学人所关注,以范仲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以“凝聚人心,扶正风气”为己任,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晚近学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并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 “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其中的利与弊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把汉字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还要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C.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D.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B.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C.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D.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B.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C.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