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
太阳的光芒,使得建筑有了生命
1935年,贝聿铭违背父亲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的意愿,而是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193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得到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成留校。
贝聿铭从学术研究到投身建筑实践的转变发生在1948年。这一年,纽约市的一位房产商打破美国建筑界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由他创办的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
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在纽约,贝聿铭度过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他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不浅,但他的内心世界不是西方所能了解的。决定加入美国籍于他而言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我成了一个美国公民,有一个美国家庭。我的孩子们都是美国人,但他们也都还是中国人。”
当时,欧洲正兴起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贝聿铭面对国际化的潮流,很难全部接受下来,因为他来自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贝聿铭的学习过程中,哈佛大学的Mreel教授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Mreel提出光线对建筑是最重要的。他是太阳的崇拜者,认为太阳的光芒使得建筑有了生命。Mreel很会喝酒,一杯接一杯,不用吃任何东西。贝聿铭说:“我没有学他喝酒,我学他的建筑。”
不管人生如何起伏,他只用作品来辩白。
贝聿铭一生创作了70多件作品,获奖无数,中国银行香港总部、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美秀美术馆等建筑均为其经典之作。
贝聿铭真正成为公众人物是在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修建肯尼迪图书馆成为总统家族的头等大事。他们邀请了众多世界知名建筑家,贝聿铭的名气不算大,但他充满激情的描述感染了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图书馆建成后,她说:“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比”。
就在人们开始关注贝聿铭的时候,他设计的波士顿保险公司大楼三分之一的窗户被风吹落下来,玻璃散落了整个街道。
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贝聿铭几乎被推到悬崖边上。7年之后,调查证明门窗公司对这件事情负责,但对贝聿铭及其家人的伤害已经造成。贝聿铭说:“那次事故以后,那些公司都愧见我。”
但也就是在贝聿铭招来骂名的时候,他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迎来了它的落成之日,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贝聿铭在美国的生活就这样起起伏伏。但不管怎么起伏,贝聿铭从未放弃他的建筑梦。
回到祖国后的他有机会完成了许多更重要的作品。
北京香山饭店,他表达出的不是一所迂腐的宫殿,而是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相信这绝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告知现在的力量。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曾经的亚洲最高建筑,他试图使大厦的设计近乎纯真,一如他童年时的纯真。因为建筑赋予人类尊严,它必须要代表“中国人的雄心”。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参与改建卢浮宫是贝聿铭建筑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法国人因一位华人来修他们最重要的建筑而恼羞成怒;贝聿铭则从容应对,最终使“金字塔”成了法国新的骄傲。
B.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摒弃现代特色,也不把它建造成历史遗迹般的宫殿,而是使用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则代表“中国人的雄心”。
C.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他热爱祖国,加入美国籍于他是痛苦的抉择,“在美国参加社交,他总是穿着在中国缝制的那套西服”,这都表明他有着一颗中国心。
D.本文采用倒叙及叙议结合的方法,先写贝聿铭修建卢浮宫时的遭遇和成功,再写他的求学经历、职业生涯及成就,这样可以先声夺人,凸显贝聿铭的才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E.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内涵,如结尾“他的建筑像竹子”“他自己也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不仅表现了贝聿铭的建筑特色,还写出了他坚韧的品格。
(2)贝聿铭是一个“从容自信”“淡定”的人,他的“从容自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作概括说明。
(3)贝聿铭是如何“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的?请简要分析。
(4)贝聿铭在志愿的选择上没有认同父母的期许,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16 10:1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

【小题1】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   )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D.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C.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爱国者。
D.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小题3】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A.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B.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D.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张志丹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 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使得时代物化程度再度加深。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本来的温情与淳厚。于是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至于交际物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进行探究。

④首先是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物成为人类的控制物而无所不在,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今天,“见钱不见人”的情况比比皆是,“以物为本”的幽灵支撑的唯增长论、发展主义的肆虐,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实在”、“实际”、“实效”等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其次是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传统的社区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沉渣泛起,兴风作浪。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人性遭遇到空前的物化。如今,挣钱相当程度地失去了其精神性的维度,只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只是为了物欲的满足,但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物欲满足的结果永远是不满足。人性物化必然逻辑是,在交际过程和交往规划之中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⑥面对物化社会的滚滚尘烟,面对交际物化的“滑铁卢地形”,有人因失望而望而却步了。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拷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的“孤独的人群”,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包裹着我们的物化世界,摆脱难填的物欲之   (hè),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的话不无道理:“只因没有希望,希望才给予我们。”

【小题1】填写空格中的字:史无前____;物欲之_____(hè)
【小题2】“人际关系物化”的主要危害可以概括为:
(1)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文中加点语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尘世如同冰窟”主要表现世界就像冰面上的洞穴,易陷入信任危机。
B.“遮蔽”形象地写出尽管现代社会被严重物化,但人文精神仍然坚实。
C.“滑铁卢地形”比喻交际的物化和人化两股力量比较均衡,难分上下。
D.“孤独的人群”是指在物化社会中内心仍然坚守交际“人化”的人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差钱》 《非诚勿扰》 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小题5】分析结尾处引用霍克海默话的作用。
【小题6】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做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小题3】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一)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二)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三)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有删改)
注杨绛先生:凡有学问、有名望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先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被称为先生。杨绛,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妻子。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愿为丈夫解忧。
C.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D.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感人的笔墨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2】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小题3】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详写她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中国怎样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①公元前 7500 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动植物驯化中心之一。中国广大的幅员和生态的多样性造就了许多不同的地区性文化。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期间,这些地区性文化在地理上扩张,它们开始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文化多样性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而交战的酋长管辖地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了规模更大、权力更集中的国家的形成。
②虽然中国的南北梯度妨碍了作物的传播,但这种梯度在中国不像在美洲或非洲那样成为一种障碍,因为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南北之间既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漠阻断,也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倒是中国由西向东的大河(黄河、长江)方便了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作物和技术的传播,而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广阔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最终使这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用运河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所有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而西方的欧洲虽然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地势比较高低不平,也没有这样连成一体的江河,所以欧洲直到今天都未能实现文化和政治的统一。
③在中国,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尤其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但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这个趋向在文字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产生的一种被充分证明的书写系统,是在华北得到完善,并流传各地,预先制止了任何其他不成熟的书写系统的发展或取而代之,最后演化为今天仍在中国使用的文字。华北社会向南传播的其他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东西是青铜工艺、汉藏语言和国家的形成。中国的三个最早的王朝一一夏、商、周都是在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间在华北兴起的
④现存的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著作表明,当时的华夏族就已常常觉得在文化上比非华夏族的人优越,而华北人也常常甚至把华南人也看作野蛮人。例如,周朝后期的一位作家对中国的其他民族作了如下的描绘:“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礼记·王制》)
⑤由华北的这个周王朝建立的或以周王朝为榜样的一些国家,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向华南扩展,最后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了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的政治统
⑥在东亚,中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文字和国家形成方面的领先优势所产生的结果是,中国的创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直到公元前第四个千年,热带东南亚仍然为狩猎采集族群所占据,这些人制造了砾石工具和石片工具。从那以后源自中国的作物、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村居生活以及陶器传入了东南亚。历史上缅甸人、老挝人和泰人的向南扩张使热带东南亚的中国化宣告完成。所有这些现代民族都是他们的华南同胞的近代旁系亲属。
⑦中国的这种影响就像压路机一样势不可挡,先前的热带东南亚民族在这一地区的现代居民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不过它们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隔绝的状态,确保了它们没有像热带东南亚那样失去自己的语言以及体质和遗传特征。朝鲜和日本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采纳了中国的水稻,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青铜冶炼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文字
⑧事实上,东亚的文化进步并不全部源于中国,朝鲜人、日本人和热带东南亚人也不是毫无贡献的没有创造能力的野蛮人。古代的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陶器制造技术,并在粮食生产传入之前很久作为狩猎采集族群就已在村庄里定居,靠日本丰富的海产资源维持生计。但是,中国的作用仍然是太大了。例如,中国文化的声望值在日本和朝鲜仍然很高,虽然日语中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在表达日本语言方面存在着种种缺点,但日本并不打算抛弃它,而朝鲜一直到 1949 年才正式结束朝鲜文与汉字夹用书写朝鲜语的时代,用本国的字母取代了源自中国的文字
⑨由于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农民取得的成就,由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立的文明和建立的政权,中国因此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小题1】第②段分析了“促成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的“地理因素”,请概述这些因素。
【小题2】下列史实与第③段“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国三个最早的王朝都是在华北兴起的
B.华北向南方传播了青铜工艺、汉藏语言。
C.华北的书写系统最后演化为今天的中文。
D.华北接受了南方的冶铁和水稻栽培技术
【小题3】第④段引用《礼记·王制》的句子,作用是
【小题4】下列不能证明“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巨大影响”的一项是( )。
A.朝鲜和日本相继采纳了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青铜冶炼术和中国文字。
B.日本发明了最古老的制陶技术,利用狩猎、海产资源建立了族群村庄。
C.虽然在表达方面存在缺点,但日本至今尚未抛弃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
D.朝鲜直到 1949 年才用本国字母取代汉字,结束不用汉字书写的时代。
【小题5】第⑨段呼应标题,解释了“中国成了中国人的中国”的原因;文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请概括本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