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
陈绍鹏,转型之魅    薛芳
2011年10月10日,时任联想集团总裁的柳传志参加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庆时,曾对媒体表示:“农业是我们非常重点的一个行业,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出色的领军人物,领军人物到了,这个就能做起来。”第二天,这位领军人物出现了,他便是陈绍鹏。
卷起裤管,挽起袖子,当陈绍鹏出现在田间地头时,很难想象,他就是昔日那个放言“联想杀到哪里,就让哪里的戴尔销售失业”的IT销售奇才。陈绍鹏已经是联想控股最高决策层——五人执委会成员之一,他非常有亲和力,更是一个屡立战功的猛将,但是现代农业留给陈绍鹏的机会大吗?
陈绍鹏知道这个消息时,非常兴奋,他对媒体坦陈,从无到有经营一家企业是他的梦想。
从零开始,对陈绍鹏不是一件难事,正如他的外语口语,仅仅几年,他出国谈合作已经不需要翻译帮助了。
刚上任几个月,白天他去拜访专家与行业企业,和同事开会讨论,晚上看行业报告,每天睡眠不超过4小时。他告诉同事,全中国做种植业的公司化企业,都要跑遍。现在跟陈绍鹏随意提起一家农牧企业的名字,他能很快说出这家企业的特点和商业模式。
他很快就适应了“泥腿子”的角色。
陈绍鹏现在的行李箱中,时常备两套行头——一套是西装,另一套是务农的装备。
前一天,他还坐着老乡的拖拉机,黄土飞扬地颠簸到田间地头,坐在小板凳上开露天会议,旁边是悠闲散步的鸡鸭。第二天,他西装笔挺,与投行和客户见面。
他依然保持着IT人的效率,仅仅用了一年,就完成了佳沃集团在国内外的布局。
佳沃集团先后并购了国内外5家种植公司,拥有了位于南美洲的首批种植基地。此外,还陆续在山东、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建立起规模化的蓝莓和猕猴桃示范园。与智利的Subsole公司和澳大利亚领先的果蔬公司Perfection Fresh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陈绍鹏初步完成了跨越南北半球的全球化业务布局,总体投资超过了10亿人民币。
在他看来,很多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思维都是很农民的。说这话的陈绍鹏没有半点瞧不起农民的意思,因为他的父辈就是农民。
农民思维意味着什么?
智利的农场经理来到青岛蓝莓基地的第一天,就和几个本土的技术人员去园子。他们看到几棵树半死不活。本土的几个技术人员就在那里指手画脚,一个说肯定缺A,另外一个说缺B,还有一个说,肯定缺C,而智利的农场经理什么也没说,找了一把铁锹,把树挖了,又找来水龙头把泥冲冲,白白的根就露出来了。他拿着根回实验室做切片检查。
具有现代农业思维的人很少,这需要从零开始。在陈绍鹏看来,“没切片做检测,瞎在那儿议论什么呀?讨论一天也讨论不出根本的问题。”陈绍鹏把智利的农场经理请到中国,希望他能手把手带出一支队伍来。
蓝莓的一个生命周期被细化成了158项标准操作步骤,要做到准确执行,必须借助IT技术。从选择品种,到种植、加工、销售,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权威机构的检测,责任到人,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产品控制体系可以做到责任到人。
柳传志对于现代农业的布局相当重视,他对外表示,农业是联想控股重点布局的行业,将从源头做起,要有长期不获利的准备,并需长期投资。在联想控股的战略规划中,佳沃被视作2014至2016年时间段IPO的“二级火箭”。在当前的食品安全背景下,能支付得起的安全农业食品在国内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当然风险也大,天堂地狱可能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要有很强的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这都是陈绍鹏的强项。
现如今,进入农业这个行业已经两年的陈绍鹏自信满满。“3年挂果,7年丰产,我需要10年,你再聪明,也需要七八年才能赶上我吧。”陈绍鹏对农业的笃定跟柳传志的支持有莫大关联。
12月11日,在央视财经论坛上,柳传志为自家的猕猴桃大做广告:“联想佳沃提供的现代农业,一是全产业链控制,可以从种植、冷链到运输,全产业链控制得住。二是全过程可追溯,佳沃的猕猴桃盒子二维码,一扫就知道是哪个农场或者合作社出的食品,也知道在哪包装的,在哪销售,有责任就能追查到位。”柳传志强调的是安全性。这番话为我们这个时代做了一个荒诞的注脚,农业最大的竞争力竟然是最原始的安全问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反倒排在了第二位。
(摘编自《人物周刊》)
链接1:陈绍鹏,1969年出生于甘肃白银农村。他的家庭当时并不富裕,他的祖父当年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乱和灾害,举家从祖籍福建迁到了大西北,在甘肃景泰的一个农村落户,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的父亲原来是村卫生院的医生,后来因为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为了能让全家人吃饱,陈老先生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重新回到田地里捡起了锄头,延续父辈们“地球工作者”的职业。
链接2:陈绍鹏2005年9月出任联想集团副总裁、大中国区总经理,2006年晋升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2007年担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和俄罗斯区总裁,2008年升任集团亚太和俄罗斯区总裁,2009年升任集团全球新兴市场总裁;同年挂帅联想成立的包括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兴市场集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仅仅几年时间,陈绍鹏的外语口语就达到了可以出国谈判的水平,这让他觉得,从无到有创立一家公司并不是难事。
B.前一天,陈绍鹏还在乡下开露天会议;第二天,他就西装笔挺,与投行和客户见面,身份和角色的迅速转换,证明了陈绍鹏适应新工作的潜力。
C.农民思维意味着什么?从智利农场经理和本土技术人员研究果树病因的方法来看,当是指缺少现代农业思维,不重视科学实证。
D.陈绍鹏先后出任联想集团重要职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强的领导能力,这为他的转行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E.本文选取了陈绍鹏开展工作的几个典型片段,突出介绍了他的经营理念,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既有思想又重实干的现代企业家的形象。
(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写到:“现如今,进入农业这个行业已经两年的陈绍鹏自信满满。”请简要分析概括陈绍鹏“自信满满”的原因。(6分)
(4)文章结尾说:“柳传志强调的是安全性。这番话为我们这个时代做了一个荒诞的注脚,农业最大的竞争力竟然是最原始的安全问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反倒排在了第二位。”你如何评价这段话?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14 09:0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小题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小题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小题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剃头匠李莲英
海飞
李莲英在王家井开了一家剃头铺。李莲英的剃头手艺是一流的,但是令李莲英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父母给自己取了一个大太监的名字。李莲英的手艺好,出手快,收费低,所以剃头铺里总会排起长队。铺子不大,坐不下那么多人,于是铺子外也会排起长队。
李莲英喜欢讲笑话。他讲笑话的时候总是不动声色,有许多笑话要待客人剃完头正在洗头时才回过神来,于是哈哈笑出声来。李莲英说别笑别笑会喝水的,客人照笑,水照样流进嘴里。客人喜欢来他的剃头铺,客人们说李莲英剃头好,又能听免费的笑话。
李莲英已经四十岁了,还没有老婆。许多人问李莲英你为什么还不讨老婆,李莲英说,皇上说了小李子不许讨老婆,小李子讨老婆就要开除出宫。于是大家都笑,但是谁都知道李莲英看上了镇西的寡妇王翠莲。有小道消息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翠莲偷偷溜进了李莲英的剃头铺,情意绵绵地送给李莲英一双布鞋。
那天黄昏下着雨,有一个小个子撑着油纸伞,他站在剃头铺门口,对李莲英说,我想请你去给一个病人理发。李莲英收拾了东西说,好的。李莲英跟着那个人正要走,阿三来剃头。阿三说李莲英你去干什么,李莲英说我去给一个病人剃头,很快就回来。李莲英给那个病人剃了头,那人已经病了一年,一直没见好。李莲英剃完了头,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就回来了。李莲英回来给阿三剃头,阿三说李莲英你怎么去了那么久。李莲英说,路很远。阿三说那个病人在哪儿?李莲英说,袁家,在袁家。
日子还是不紧不慢地走着,镇上总会在平静的日子里发生一些事情,可以让小老百姓们评头论足一番。比如说,几天前一个越狱一年的地下党员被抓走了,而且不久就被枪杀;比如说,地下党是被人出卖的,那个人领走了很大一笔赏银;再比如说,李莲英突然变得不爱说笑话了。有人问李莲英为什么不说笑话,李莲英叹了口气说我的笑话讲完了。
有一天,阿三又来李莲英这儿剃头,还刮了胡子。剃完头,李莲英搀扶他在墙边的椅子上坐下来。那天李莲英的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客人们又开始开怀大笑,又开始在洗头的时候一不小心喝了水。阿三也一直在微笑着,但是阿三什么也没说。那天黄昏李莲英关店铺的时候,阿三还是那么微笑着坐着。李莲英说,阿三,我要关门了。阿三没理他。李莲英笑着说,既然你赖着不走,那么我也就不关门了,反正这店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小老百姓们突然又有了一个让他们评头论足的故事。他们在说剃头匠李莲英突然失踪,同时失踪的还有他简单的剃头工具和镇西一个叫王翠莲的寡妇。这多少有了那么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味道。让他们津津乐道的另一件事是李莲英居然连店铺的门也没关,店铺里坐着一个叫阿三的人,他对每一个前来看热闹的人报以热烈的微笑,但是一言不发。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他早已死了,他的喉咙上被剃刀割了很深的口子,但是很难发现刀痕,就连一滴血珠也没有发现。再后来,在王家井流传了这样一则传闻,阿三家里,有许多钱,据说那些钱是出卖一个地下党员的藏身地点而得来的赏银。
李莲英从此再也没有在王家井出现。几十年后一张报纸上说,西塘小镇上有一个剃了几十年头的老剃头匠,喜欢讲笑话。他和老婆养着一个瘫痪在床的老太太。他们很孝顺这位老太太,而这位老太太不是他们的亲娘,这位老太太是一位烈士的母亲。
【小题1】李莲英喜欢讲笑话,可他为什么“突然变得不爱说笑话了”?后来为什么“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
【小题2】李莲英把阿三杀死了,其实小说中有不少暗示。请找出这些暗示并略作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
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①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它可以给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组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②实际上,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色调较亮的“国际橘”。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带,使事故调查员在飞机失事后很快找到它。
③媒体很喜欢用“黑匣子”这个名称,但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通常把黑匣子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④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舱声录音器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包括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驾驶舱的各种声音能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
⑤黑匣子是由澳大利亚人戴维·沃伦博士发明的。戴维·沃伦博士的父亲死于1934年的巴斯海峡飞机失事,当时戴维只有9岁。20世纪50年代初,沃伦博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制作一个能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室对话的装置,用于帮助分析人士了解飞机失事原因。他为墨尔本航空研究中心写了一篇名为《帮助飞机失事调查的设备》的备忘录,并于1956年发明了名为“ARL飞行记忆装置”的飞行记录仪。直到5年后,他的发明才得到广泛关注,该设备最终在英国和美国投产。
⑥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会因电池电量耗尽而停止发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⑦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所以黑匣子实际上是无法毁灭的。但黑匣子的功能并不像你的手机那样强大。马航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当前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1)有关黑匣子的论述,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黑匣子是飞机失事时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的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B.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颜色为“国际橘”,外部有反射条带。
C.黑匣子会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
D.黑匣子会记录驾驶舱内通话声、发动机声等各种声音及其图像。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舱声录音器记录燃油油量和驾驶舱内的对话和其他各种声音,它能帮助人们对事故原因做出正确的分析。
B.1956戴维发明了飞行行记录仪之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5年之后该设备在英国和美国开始投产。
C.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它的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每秒发射脉冲信号,直到被搜索人员找到。
D.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实际上是无法毁灭的,但功能还需升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9分)
对电影《祝福》的一点看法
胡 裴
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在鲁迅写的原文里是没有的。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以至于她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
原文里面写的祥林嫂对现实的社会没有作出任何反抗的,她也无法反抗。从鲁四老爷到四婶,到柳妈再到鲁镇里的人们都在她的变化里作出消极的反应。鲁四老爷骂她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而四婶知道她改嫁后,根本不让她碰祝福的祀器。而柳妈也是一个受封建社会思想和礼教毒害极深的人,也是旧社会的受害者。不过,她却和其它鲁镇上的人一样,抱着冷冷的态度。而鲁镇上的人更是对祥林嫂漠不关心,从祥林嫂儿子被狼吃,到祥林嫂的死,她们都是抱着一样的态度,谁也没有真正地关心过祥嫂林。平日里听祥林嫂的倾诉,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单调乏味。而祥林嫂,由始至终都是没有反抗的,都是默默地忍受。
文中写到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越来越来差,她不准祥林嫂碰祭祀的工具,从开始叫祥林嫂“祥林嫂,你放着罢!”到最后的“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过程,祥林嫂的态度也是一样,不言语,默默地站到另一边,怔怔地看着。“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黑色,也不再去取烛,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切,都说明了鲁迅所想写的,所表达的祥林嫂是不可能对封建社会做出任何反抗的。而最后,祥林嫂去问“我”世上有没有鬼的时候,她的态度也是希望有其有,又希望其无的。而无奈之下,她还是选择死亡。这可能是她必然的结果,因为她无法做出任何的反抗。在那个世界里,每一位都是“被吃者”。而“被吃者,也在无意中吃人。”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下,祥林嫂的死,也就成了必然。而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而问灵魂也只是“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也没有明确的态度。鲁迅写作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的目的只是把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摧人留心,加以治疗。
【小题1】对电影《祝福》中“怒砍门槛”这一情节,历来众说纷纭,下列分析比较切合实际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的改编符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
B.丰富了电影的情节内容,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C.电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样一个行动性很强的镜头,使得情节生动形象。
D.改动的情节可以提高鲁迅原著的思想性。
【小题2】下列分析不合乎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祥林嫂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
B.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鲁镇里的人们,都对祥林嫂的变化作出了消极的反应,使得祥林嫂不可能反抗。
C.祥林嫂的挣扎不能算做是对旧社会的反抗。
D.鲁迅的写作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认为祥林嫂的反抗力度不够。
【小题3】文中说“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共20分)。
左岸漫步:巴黎不止是格调
“左岸”,最早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域而已,它指的是,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大街、蒙巴纳斯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构成的,一个集中了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的文化圣地。
塞纳河由东向西成几字形穿越了巴黎,而巴黎城则是从塞纳河中央的西岱岛发展起的。公元14世纪起,西岱岛上的居民逐渐向河的两岸扩展,自法国国王查理五世起将王宫迁往右岸的浮日广场、卢浮宫、万森城堡后,政治权力中心渐渐移向了右岸,随即商业经济也在右岸蓬勃发展了起。
左岸除了一些零星的居民外,主要建了三所大学:索尔本大学(后更名为巴黎大学文学院)、三语大学(后更名为法兰西大学)、四国学院(后更名为法兰西学院)。由于当时学院的师生必须学会拉丁语,并用拉丁语写作、交谈,所以这一个区域也称拉丁区,这是左岸最早的区,一个由知识分子构成的区域。
到了十七世纪,路易十四迁居于凡尔赛宫,左岸成了从巴黎去凡尔赛宫的必经之路,这时的左岸获得了飞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达官新贵、社会名流纷纷此建造公馆,这样慢慢形成了以文化知识界为主流的中产阶级社区,与右岸的王宫府邸、商业大街组成的权力和经济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无怪乎人们诙谐地称“右岸用钱,左岸用脑”。
由于文化知识界聚集在左岸,于是各种书店、出版社、小剧场、美术馆、博物馆等逐渐建立了起。围绕这种社交氛围的咖啡馆、啤酒馆也应运而生,成了左岸知识文化人士重要的聚会场所。从紧靠赛纳河左岸的圣米歇尔大街开始,文化名人和先贤们光顾和聚会过的咖啡馆、酒吧遍布各个街区。
300多年,左岸的咖啡不但加了糖,加了奶,而且还加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精华,加了一份像热咖啡一样温暖的文化关怀。“左岸”因此而成为一笔文化遗产、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一个时髦的形容词。
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在最古老的圣日耳曼教堂周围,有最早的弗洛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和边上的德玛格餐厅是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和他的情人海湟波娃几乎天天消磨时光的地方。现在咖啡馆的菜单上还印着萨特的语录:“自由之神经由花神之路……”。而附近的“里普啤酒馆”是安德烈?幻德及其《法兰西》杂志社撰稿作家们定期见面探讨写作心得的地方,也是圣?罗兰经常涉足的地方。
在离大教堂不远处的蒙巴纳斯大街上,著名的“丁香咖啡馆”则是又一个重要的聚会中心。俄裔法国作家夏加尔、美国的亨利?米勒、爱尔兰的乔伊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海明威、画家毕加索等在成名前都在这个所谓的“文学咖啡馆”里活动。这一群文学艺术家围绕在号称“诗人王子”保罗?福尔的四周,每星期二晚都在这里聚会。海明威就是在这里构思了《太阳照样升起》,至今,“丁香咖啡馆”还保存着一张“海明威之椅”,保留着一道名为“海明威胡椒牛排”的招牌菜。离此不远,是“双偶咖啡馆”。“双偶”,原是一场深受观众喜爱的滑稽戏,咖啡馆也因此取名“双偶咖啡馆”。萨特和他的女友西蒙娜经常光顾这里,毕加索在此与朵拉?琦尔小姐一见钟情,莎士比亚书屋的女老板西尔薇亚?毕奇在这里认识了乔伊斯,并经她的竭力推荐,《尤利西斯》才得以面世。
被称为塞纳河边两大明珠瑰宝之一的奥塞美术馆就坐落在左岸。馆内珍藏着十九至二十世纪著名画家莫奈、毕加索、马蒂斯等一大批艺术珍品。法国著名大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画室和寓所坐落在左岸,著名雕塑家布什尔在左岸落户,罗丹也将他毕业的作品,包括“思想者”、“地狱之门”、“加莱市民”等放在左岸的“罗丹美术馆”。而他所作的“穿睡衣的巴尔扎克”塑像就树立在“多姆咖啡馆”边。这里,还有雨果、乔治桑及自由女神原塑像。
在左岸,还有着著名的先贤祠,这里安葬着对法国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贤们,他们是卢梭、雨果、佐拉、伏尔泰、若海斯、居里夫妇。同时在左岸的蒙巴纳斯公墓,还安葬着萨特、莫泊桑、罗德、波特雷尔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很巧的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自成立起也落户于左岸。
如今,当右岸香榭丽舍大街及其周围街区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往往会在这光怪陆离之中感到失去了什么。于是乎,他们就在塞纳河的左岸,在这文化知识先贤们曾经光顾和满足过的街道、公园、咖啡馆、美术馆、旧居里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一种充满着人文主义的东西,一种从历史遗传下的经久不衰的东西。“穿戴着右岸的名牌,品尝着左岸的咖啡”。人们会从这“品尝”中找回真正的精神慰藉。
【小题1】联系全文,简单解释“穿戴着右岸的名牌,品尝着左岸的咖啡”含义。(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左岸”,请简要解释“左岸”一词的内涵。(5分)
【小题3】巴黎不仅是格调,那么,巴黎还有什么?(5分)
【小题4】请用简练语言说明下列词句在表达上的作用。(6分)
(1)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奇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3分)
当右岸香榭丽舍大待及其周围街区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人们往往会在这光怪陆离之中感到失去了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