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寂寞难掩美丽
听说他的声名是早几年的事了,只因那一方名为“雨巷”的石雕作品。待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不必说那石雕上的碎石铺街,钩起人多少旧时苏州小巷的回忆;也不必说老屋小巷中,清丽女子撑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的那个婀娜背影;更不必说那望不到尽头、层层黛色的瓦片、粉墙所营造出的灰、白、黑——古城苏州特有的基本色调。单单那么一种意境,那么一种情调,那么一种气息,就不由得让人沉醉,让人浮想联翩。也许,戴望舒的《雨巷》给人们营造了一幅可以想像的图画空间,你有你的雨巷,我有我的雨巷。而他的《雨巷》是把文字的雨巷凝结成一种可以触摸的现实,让我们更加直观真切地去察看,去联想,去体味。听说这方石雕《雨巷》被人称赞为是来自于传统玉雕、石雕技法,揉合进西方美术空间透视艺术手法的精品。作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等奖项。
梅花香自苦寒来。还在十多岁时,他凭着对“石头上刻花”的莫名喜欢,就拜师学艺,从事这门寂寞寒苦的手艺了。也许是他的天赋,也许是他的勤奋刻苦,也许是他的坚守,才让他赢得了现在的成绩,但这点荣耀对他来说只当是虚名。言谈得知,朴实的他为了自己家乡的石砚,竟阅读了《越绝书》《吴郡图经续记》《砚史》《砚笺》《吴门表隐》《百城烟水》等志书史料,写出了《为蠖村砚正名》近万字的论文,动因只不过想为家乡的“土特产”“正本清源”。这砚石,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异名别称,如吴县澄泥砚、太湖石砚、灵岩石砚、漱江石砚、藏书砚等。但最本色的名称,他觉得还是应该叫“蠖村砚”。中国博物技艺历来著名,又不乏传人,可既能够身怀奇技,又能够潜心阅读大量史志资料,写出论文者,恐怕不多。
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项专门艺术,从取石、开料、随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独运匠心。有石雕童子功的他,在雕刻生涯中,融会贯通地将前人的各种雕刻技法运用到他的艺术实践创作中。小到盈掌,大到一人合抱的石雕作品,他都能够应对从容。而且,喜欢艺术的他,视野并不狭窄,戏曲、书法、绘画等门类,他都有所观瞻。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演了,他去看;博物馆的书画展开幕了,他去看。凡是能够让他学习、借鉴的机会,他都不放过,引进、运用到自己的雕刻创作中,且每每突发奇想,构思极佳。
同时,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工作者,他也深深理解苏州本土石材的稀缺和保护性开发之重要。在苏州禁止开山采石以后,面对石雕材料的缺少,他开始转向对安徽、宁夏﹑贵州等地石料的开发、创作。并在传统蠖村石制作方面,尤其注重其实用性——开发真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艺术性的文房用具。
同时,他还将眼光投向木雕、核雕、牙雕等十多个门类作品的创作,所创作的木雕、核雕、牙雕作品栩栩如生,玲珑剔透,也让人爱不释手。他的雕刻作品被赞誉为:高端的审美与巧慧的制作相融合,格调高雅中洋溢着生活气息。
他就是徐佩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二度创作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其思想精髓则更难。但徐佩根的石雕作品《雨巷》令人折服的做到了这一点。
B.徐佩根是我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但现在的成绩对他来说只是虚名,因为他要最求更大的成就。
C.中国博物技艺不乏传人,可能够身怀绝技,又能写出论文者却不多。作者对这种现状充满批判和担忧。
D.徐佩根喜爱艺术,戏曲、书法、绘画等门类都有所观瞻,这每每给予他创作的灵感。
E. 本文运用第三人称,通过对比手法,客观多面的叙写了一个令人敬佩的艺术工作者形象。
【小题2】文章第二段描写徐佩根《雨巷》这一雕塑作品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概括徐佩根能够“名不虚传”的原因。
【小题4】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标题“寂寞难掩美丽”的理解,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2 03:50: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朴素之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道家的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本色观。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清雅、简洁,以清廉为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其实,这种观点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遵守生态公正的原则,我们不仅要尊重动植物的生存权利,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奉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远离高耗能的、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的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相似之处,但存在不同,前者将“生态”视为“朴素美”的灵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朴素观最早由老子提出,后来与由墨家、儒家等创立的节俭观相结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审美观。
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当下追求的目标,朴素美奉自然为美,因而成为了生态文明时代审美形态中的标志性的美。
C.中国农业社会倡导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包含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等。
D.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可能改变资源被浪费、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可能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是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B.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大都把朴素当成了最高的美,将之视为美的根源,进入工业社会后,朴素美遭受到了奢华美的排挤。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消除矛盾,协调发展。
D.当前我们倡导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工业社会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低碳绿色生活的选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9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莱斯大学教授、化学家罗伯特•F•柯尔说:“本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但下个世纪显然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克雷格•文尔特预计:“生物世纪将首先光临三个领域——医药、环境治理和农业。”
以污染治理为例。新的研究表明,在进化过程中,自然界反复地在微生物中增加或者除去一些基因,很像工程师细调计算机时所做的那些增添和删除软件的常规工作。但是,如果自然界能够做到,今天的基因操作者们也能做到,这就产生了一个称为“基因组工程”的新学科领域。
文尔特和其他一些目光远大的人幻想着借助生物的力量建立一种更清洁、效率更高的经济,这些生物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清除垃圾、用无机物制造甲烷等等,从而解决我们面临的紧迫的污染问题 。文尔特说,基因组工程“已不再是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内容”。
实际上,第一阶段的一些步骤已经开始实施了。4年前,华盛顿卡内基学会植物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克里斯•萨默维尔为了把塑料嵌入一种芥类植物而分离出一种基因。这种基因把这种芥类植物变成了生产塑料的工厂。
CALGENE公司的科学家最近取得的一项发现也同样令人兴奋。该公司的科学家发现了控制植物纤维形成的一种酶。生物化学家为寻找这种酶耗费了30年时间。用基因技术促进这种酶有可能培育出纤维素含量高得多而细胞壁的其他成分少得多的树木。由于这些次要成分使纸浆和造纸流程产生污染而效率不高 ,因此科学家们说,这种基因工程树可能有助于使一个重要行业变得清洁。
下列对“基因组工程‘已不再是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内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正设想靠生物力量使生产行业更清洁、效率更高。
B.生活中严重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C.科学家对生物基因的话题已由幻想逐步走向实质研究。
D.人们正努力用生物力量防污染,用无机物取代有机物。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植物染发剂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世纪,古罗马人就学会了用一些天然植物色素,如苏木、茜草、紫草茸等进行简单的染发。公元1世纪的中国,人们已开始使用天然染发剂,首开先河的是西汉末年的王莽,“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自我国唐代开始至清代漫长的历史中,相继出现了大量的天然中药染发剂,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可供染发的外用药物至少有20种以上,如覆盆子“榨汁涂发不白”、婆罗勒“可染髭发令黑”、郎耶草 “可染须发”等等,数不胜数。

在人类呼唤天然、崇尚自然的当代,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或以天然植物为原料制成的植物染发剂颇受欢迎。针对天然植物在染发剂方面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法国、印度等已相继研制成功了以苏木精为原料的植物染发剂。日本也竞相推出了以辣椒素、虫胶酸、胭脂红酸等为原料的植物染发剂。虽然这些天然植物染发产品价格昂贵,但在国际市场上十分耀眼。

植物类染发剂的主要成分是从植物中提取而得的有机物质。按照天然植物染色剂染发的原理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色素吸附型染发剂,它主要是通过提取的各种植物性染料,有效地沉积覆盖在头发表面,利用染料本身色泽达到染发效果。此类植物染料主要是一些色素含量较高的植物,典型的代表有桑葚、甘菊兰、红辣椒、红花、高粱等。另外一类是植物活性成分与金属盐结合型染发剂。它主要是提取植物中的活性成分与金属盐类结合显色,渗透进入头发表皮或头发皮质。此类物质主要为富含多元酚和富含单宁酸的植物。洋苏木树作为多元酚类植物是目前所采用的最成功的植物染发剂原料。富含单宁酸类代表性的主要有石榴皮、何首乌、黑豆、柿子叶与甘草等。

源于植物的染发剂,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染发剂,对人体基本无害,并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能发挥抗菌消炎、养发护发、生发健发等作用,为众人所津津乐道。然而植物染发剂的染发效果尤其是染黑着色效果不尽人意,又缺乏精确的色素提炼技术,天然染料色谱不全,耐光耐洗色牢度大多不够理想,因此现今大多天然纯植物的染发剂尚处于研发阶段,市场上基本上难以找到理想的植物染发剂,已零星开发的部分产品使用范围不广,少数产品鱼龙混杂,实施概念炒作植物染发剂在兴风作浪,也让一些消费者持观望态度。

不过,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难关逐一攻破,毒性小、无污染的天然植物性染发剂将以它无与伦比的优势,掀起染发化妆品市场新的革命。

(选自《科技日报》2009年9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植物染发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染发剂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国人就掌握了用一些天然植物色素进行简单染发的技术。
B.在我国,植物染发剂的应用与西方相比要晚一些;唐代以后我国对植物染发剂的研发曾与中药研究相结合。
C.可用于染发的植物在自然界数不胜数,在《本早纲目》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20多种,有的还有药用价值。
D.在当代,对植物染发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虽然它价格不菲,但各国的研究热情并未因其价格问题而降低。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能够成为植物染发剂制造原料的植物,并不一定都是本身色素含量高的植物,但都含有染发需要的有机物质。
B.制造天然植物性染发剂的原料,有的从古至今人们都在用,还有一些是我们常见的植物的叶、茎、花、果。
C.目前,并不是所有的天然植物性染发剂都是由纯天然的植物原料生产的,但都有毒性小、无污染的基本特点。
D.天然染料色谱不全,耐光耐洗色牢度大多不够理想,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掌握精确的色素提炼技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对植物染发剂的保健功能的认识,有一些可能来自《本草纲目》对可供染发的外用药物的明确记载。
B.价格昂贵,却又在国际市场上显得十分耀眼的植物染发剂要想拥有广泛的市场,还将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C.从安全性和抗菌消炎、养发护发、生发健发等生理功能上看,色素吸附型染发剂更具有优势。
D.从目前看,天然植物性染发剂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制造技术上的难关,相信在将来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技术与公共利益

张帆

一个崇尚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机械制造、电子设备、食品加工到金融领域,各种类型的技术专家赢得了空前的器重。

从就业岗位的占领到市场价格的竞争,工科学生屡屡胜出,一次又一次地巩固了技术至上的观念。他们中流行:“学好英语,学好计算机,努力工作,好好挣钱。”可见,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因此,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专家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的制作到互联网诈骗,舆论同声谴责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技术专家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

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可以完成卫星上天的难题而没有兴趣解决抽水马桶漏水,这种状况生动地表明了技术的远大志向。当大部分技术专家簇拥在核潜艇研制、国家电网设计或者石油勘探等各种国家重大项目周围的时候,道德已经提前做出了首肯。从电视机、电冰箱的更新换代到白木耳加工或者橙子保鲜,技术与各种民生问题的结缘是不久以前的事情。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突破,技术与利润之间的联系立竿见影地显现;然而,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

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作为跨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历史地标,“科学”几乎都是作为褒义词出现。许多语境之中,“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尊荣——并且,“技术”常常由于显著的实效而远为引人瞩目。尽管如此,“技术”与“科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科学”更多地从理论意义上考察自然界规律,“技术”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正是因此,“技术”必须比“科学”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许多时候,这即是“技术”道德自律的重要内容。人们没有理由忽视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征——罪恶的技术含量正在与日俱增。

在我看来,现在已经到了谈论技术与公共利益关系的时候了。公共利益通常指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技术专家必须在专业工作之中意识到公共利益的存在,不能因为某一个具体目标带来的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如果个人或者某个利益共同体的局部收益可能以社会大多数人的损失为代价,这种项目必须坚决否决。由于前景、适用范围以及后果尚未确定,某些技术项目对于公共利益的影响仍在争议阶段,例如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农产品充当人类的主要食物。相对地说,另一些技术带来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用福尔马林浸泡肉类食品,将过量的抗菌素掺入动物饲料,或者研制消费者无法识别的假鸡蛋、假大米如此等等,作为技术专家,他们当然深知后果的严重。可是,为什么他们的良知神情安详地默许了这一切?

不要将公共利益仅仅想象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那些技术专家。如果电器工程师吃到的是地沟油烹煮的食品,制作假药者买到了冒牌的山寨手机,他们的愤怒决不亚于身边的大众。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也会落到自己头上——即使那些腰缠万贯的技术专家也不会例外。

(选自《民主》2014年1月)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在舆论谴责相关企业、商家、骗子和监管机构时,却容易忽略相关技术专家的责任。
B.当不良社会事件爆发后,很少有相关的技术专家公开道歉,这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以为技术是“正能量”,不应受到公德的规约。
C.相对于“科学”,“技术”更显实效,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因而需要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D.技术专家不能因为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对于损害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项目,必须否决。
【小题2】下面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二段用工科学生的流行语,证明当下技术与市场联系紧密,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B.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比较,本文强调了“技术”在涉及具体目标时,要考虑到公共利益,要有道德自律。
C.通过举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食品的例子,来证明技术专家不应违背良知,参加这些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存在争议的项目。
D.最后一段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落在包括技术专家在内的每个人头上。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技术长期免遭道德问责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乌鸦呱呱叫,山雀的鸣声如嘹亮的哨响,隐夜鸫的叫声则似长笛声般悠扬。那么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是否存在可以识别每一类鸟鸣的应用程序?
针对上述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需要通过定期的徒步旅行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然而,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采用此方法代替旅行统计方式,将使得鸟类追踪的研究变得轻而易举,为研究鸟类种群数目是否下降或者鸟类的迁徙模式是否改变等,带来很大便利。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丹•斯托博士称:“鸟鸣极其复杂,这些最简单的声音通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毕竟我们无法听清远处的,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的鸟叫声。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亚洲和欧洲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包括新疆歌鸲、大山雀、画眉等。他们收录的鸟鸣声中混杂了不同的音频环境,如市区公园中较为平缓的背景噪声或者露天市场中密集人群的喧嚣声。
如此多样化的混合声音,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后的机器来选择包含鸟鸣声的音频段。尽管鸟鸣声与部分噪声频率相近,影响算法的准确性,但这些学习算法仍能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目前国内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于低信噪比鸟鸣识别的算法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一串被称作特征值的数字,并用这串数字代替声音进行识别。
国外其他研究团队也在致力于研究自己的鸟鸣识别算法,尤其是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最佳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该数据已经得到巴西一家鸟类鉴定组织的认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相似的应用程序,命名为WeBIRD,是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通过对鸟类的大小、颜色、位置等简单情况的了解,以利于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
斯托博士认为,对鸟鸣识别应用技术进行探索的最终目标不仅仅用于识别鸟类,更是想要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如果音频能够转换为物种计数,那么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德国动物声音档案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里奥说,类似牛津大学团队提出的鸟鸣识别算法,对研究自然环境是很有价值的。
(摘编自李应编译《鸟鸣识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中的鸟鸣看似是最简单的声音却极其复杂,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人们一般难以分辨,因此使鸟鸣识别极富有挑战性。
B.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而且都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愉悦享受。
C.到目前为止,关于鸟鸣识别算法,国外的研究团队也在努力研究,尤其是致力于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
D.虽然鸟鸣声与一些噪声频率相近,造成算法的不确定,但这些学习算法还是可以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一般通过定期的徒步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
B.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常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非常理想的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
C.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研发了一个命名为WeBIRD的应用程序,该程序与Warblr应用程序相似。
D.美国康奈尔大学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非常先进,它只需要通过对鸟类的大小和颜色等简单情况的了解,就可以对鸟类进行区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采用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的方法,将使得鸟类追踪及其他相关研究比旅行统计方式更加容易、便利。
B.不仅是中国,国外也有许多鸟鸣识别研究团队在利用科技手段致力于研究鸟鸣识别算法,而且或多或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C.人类对鸟鸣识别应用技术进行研究探索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要用于识别鸟类,更是想要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
D.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些地域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并将混杂了不同音频环境的鸟鸣声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