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高锟:牵动世界神经的“光纤之父”
①在互联网中畅游,欣赏高清晰电视画面,与千里之外的友人视频聊天……这些事情改变着人类生活,世界也因此拉近了距离。但你可曾想到,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位华人科学家发明的“光导纤维”,是它,牵动着世界的神经更敏锐地向前发展。可以说,没有光纤,就没有互联网时代。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掀起了一场人类通信技术的革命。
②这个人,就是英国华裔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光纤之父”高锟教授。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他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③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父亲用一把宝剑的名字为其取名。祖父高吹万,乃清末民初著名爱国诗人。其父高君湘是律师,家境优渥,但家教甚严。高锟幼时便受到国学启蒙。扎实的国学基础,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高锟从小就是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孩子,对什么事都充满好奇,都想亲手鼓捣尝试一下。当时,高家楼顶有个小阁楼,这里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拆得七零八落的闹钟,大卸八块的收音机……尽管凌乱不堪,但这里却是他科学梦萌发的温床。后来,他迷上化学,尝试自制炸弹。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组装了一部收音机。
⑤1948年,高锟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由于港大没有他感兴趣的电机工程专业,他只好远赴英国,入读著名的伦敦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毕业后,高锟加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任工程师。
⑥光,也许是最平常的东西。它时刻在人身旁,很久以来却又一直无法捕捉、称量。高锟,就是一个与光游戏并作出巨大成就的人。如果将光比成淙淙水流,那么通过“管道”输送它的科学尝试,早有先例。早从1841年开始,就有科学家尝试利用玻璃棒甚至是水柱,制造传输光的管道。但直到高锟之前,光纤的实际价值也仅限于医疗等有限领域。
⑦主流的科学家都认为,基于极高的损耗,光纤虽然可用在短短的胃镜导管上,但用于长距离通信根本不可能。而伟大的发现,往往就蕴藏于对于“不可能”的否定。高锟带领着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选择了光纤通信研究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这个从小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的人,开始了对传统思维的挑战,这种探索的过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一意孤行的高锟,曾向不同的材料专家请教,在人们的争议声中,他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1981年,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从此,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信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高锟说:“做事固执,冥顽不化,可能不是个好品质,但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己见,一旦认准的路,就要百折不回走到底,撞上南墙也不回头,否则的话,你永远不会成功。”
⑧在学术上,儒雅的高锟严谨执着,终获成功;在生活中,高锟同样是个让人钦敬的谦谦君子。
⑨在事业上,高锟追求的是技术成果而不是金钱。他已是“光纤之父”,却不曾取得光纤技术的专利权,更没有获得巨大的财富。高锟说:“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的技术成果。” 他每年为贫困学生捐款两万港币,还经常把奖金捐献出来成立奖学金。
⑩科学需要严谨,但严谨背后的高锟却童心未泯,充满孩子气。虽已至古稀之年,但凡是新鲜的事物都仍能引起他极大的好奇心。六十岁时,他才开始学习潜水,后来又迷上了打网球和做陶艺。“静静地抚弄泥土,这种感觉我很喜欢。”他似乎返老还童,又回到了童年捏土炸弹的岁月。恍然顿悟高锟教授之所以能够在事业和生活上获双丰收,那是因为植根于泥土的光纤支撑着他毫无任何杂质的信念和追求;同时又令他从朴实的泥土中不断汲取无穷无尽的养分和力量,去努力研究光纤制造和运用,并透过光纤去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
(选自《名人传记》2010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这篇文章构思严谨,注意前后呼应。题目及结尾时的“牵动世界神经”的比喻非常恰切地表现出了高锟给现代网络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生动形象。
A.高锟的父亲用一把宝剑的名字为其起名,可见高家是书香门第,有很深的国学渊源,讲究细节。他祖父高吹万是著名爱国诗人这一点是极好的证明。
B.高锟为了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四处求学,专注于斯,为此,他从大陆移居香港就读;又远赴英国,入读著名的伦敦大学;毕业后又就职于英国公司。
C.文中说,主流科学家认为光纤根本不可能应用于长距离通信,正是为了反衬高锟具有突破传统思维的创造精神,借此表明高锟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
D.高锟从事光纤研究,不以金钱为重,是因为他深知金钱会成为人的负累,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他认为如果自己追求金钱,未必会有今天的成果。
【小题2】分析文章的第一段,说明它的作用。(6分)
【小题3】高锟获得诺奖的成功跟他哪些良好的思想个性有关?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文章的第④段写童年高锟着迷于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文章的第10段写晚年的高锟依然如年少时一样童心未泯。这两处表述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和启示?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生活体验加以分析。(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8 06:0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垂向大地的杨柳
李天扬
⑴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
⑵11月7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1109号列车的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9日是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地铁方面说,开行文化专列,一向大师致敬,二传递“讲文明树新风”的文化正能量。用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作,来树今日之“新风”,说明好的艺术作品能超越时空。先生有一名篇曰《车厢社会》,有先生的画,这个“车厢社会”,会清朗许多罢?
⑶这两年,先生的画很热。由某家机构推出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全国报纸上遍地开花。隔几天,就登一回,一登就一整版。发布者的自我定位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口气不小,移来形容丰公画作,倒也贴切。网络世界,先生同样广受追捧:微博上,有几个账号常发子恺漫画,粉丝量大,转发者众;微信上,“朋友圈”里,关于先生的帖子,很不少,也很受欢迎。
⑷我想,这恐怕与戾气横生、信任缺失的时风有关。先生的画作,像冬日阳光,像新鲜空气,让人温暖、神清。今天,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⑸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于1925年。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子恺黑白漫画,就这样以简陋的面目面世了。先生说:“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
⑹抗战爆发,先生改画彩色风景人物画,以卖画贴补家用。画润一直很低,画受欢迎,为什么要“贱卖”?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持此想法并坚持这么做的大画家,有第二人否?
⑺接触过丰公后人的朋友,都感叹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2002年底,丰公后代一起在天山茶城开了一家画廊性质的小店铺,叫“丰子恺艺林”。店里最受欢迎的,是丰一吟老师临摹父亲的画作和她的书法作品,润格也极低。有一次,一位顾客要请一幅丰老师的书法,问清价钱后,硬是多付了好几百。丰老师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像不像君子国,讨价还价是反着来的?”
⑻虽然先生秉持“贱卖”原则,但他的画即以金钱论,也从来不贱,拍卖市场上早已是天价了。论丰画的艺术价值,叶圣陶先生说得最到位:“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相与会心,也正是一代代读者读子恺漫画的感受罢?
⑼先生最喜画杨柳。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先生画了那么多杨柳,是画“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他,不也是一棵垂向大地的杨柳吗?正因此,一代代读者那么喜爱他的画,与他相与会心。
⑽先生虽因那场动乱,未享高寿,没能等到苦尽甘来,更不会想到,今天人们看着他的画坐地铁。但是,自己的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或许先生作画时,就想到了。
⑾1925年的那个秋天,先生用图钉把一幅幅画别在壁上,恰似亲手插下一根根杨柳枝。今天,虽然插枝人早已不在了,但那根根枝条,已长成棵棵杨柳,绿树成荫,翠拂今人,泽被后世。
(摘自2013年12月6日的《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概括丰子恺“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的具体表现。(4分)
【小题2】解释第⑵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3】第⑻段中引用叶圣陶对丰子恺画的评价,有何作用?(6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5分)。
苏东坡传(节选)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缘于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
【小题1】第一段划线句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并分别说明其具体作用。(6分)
【小题3】苏东坡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安阳长春观
长春观距安阳市约25公里,位于安阳西南的白玉山间。白玉山并不算高,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其势如玉龙盘绕,呈太师椅形。长春观整个道观就建在半山腰中,它坐西朝东,依山而建,顺坡而行。盘古顶在后,左龙山,右龙洞,拱卫左右,洹河从眼前盘桓而过。整个道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此地冬有松柏,夏有禾苗,一年四季常青,故名长春观。
据资料查证,长春观建于唐代,是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长春观最繁盛时期在唐朝,史书记载,当时有个烟霞大师十分了得,他在此主持时,香火很旺。他懂医学,经常为百姓看病,被当地百姓誉为神医道人;他识天象,精通农业,根据气象推测确定该种植什么庄稼,凡经他推荐种植的农作物没有不丰收的。
和长春观有关系的名人很多,赵匡胤就是一个。民女赵京娘随父去北岳还香愿,不料路遇响马,被扣押于赵匡胤叔父赵景清所在的道观里,后得赵匡胤护送得以还乡。这就是著名的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据传故事中的道观就是长春观。
长春观总体规划长约1500米,隐含“长久长寿”九进院落,通过层层的阶梯和两道让人放下烦恼的108步台阶,使长春观直达云霄。
据资料介绍,昔日的长春观建有转花楼、老君洞、玉皇殿、佛祖殿、关帝殿、菩萨庙和鲁班庙等,规模宏大。只可惜大部分建筑历经千年岁月的侵蚀,早已荡然无存了。目前的转花楼等一些建筑多数是附近村民在原来遗址的基础上,于1987年自发修建的。重建的转花楼基部全部用汉白玉砌成,檐柱回廊仅用36根木柱撑托,十八间转花楼供奉着女娲、黄帝、轩辕及传说中的神仙像。阁内泥塑造型奇特,蜡像酷似真人,木雕形态逼真,壁画色彩艳丽。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别具匠心。各殿均有楹联,或劝世讽今,或寄意深远,或直抒胸臆,让人在欣赏古代建筑、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同时,还能品味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实乃点睛妙笔。长春观的老君洞,因供奉的是道家鼻祖李耳而得名。该洞建在转花楼的下面,上楼下洞,连成一体。该洞为石券洞,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河南古建筑之一,高7米,阔6.3米,进深18.7米,全用1米厚的汉白玉条石砌成,无梁无柱,极为罕见。当地百姓这样形容:“这座房是好房,一没柱,二没梁,山沟出了巧匠人,窗户留在门头上。”洞内供奉的道教创始人李耳,巍然端坐,而其两侧的对联颇让人玩味:“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
人说长春观还有三宝:玉石、中草药和玉泉水。
先说玉石。长春观地处三山的怀抱之中,而周围的山多由汉白玉和墨玉等许多名贵石头构成。每当太阳东升,周围的石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衬托得道观更加雄伟壮观。再说中草药。长春观四周的山石间生长着地骨皮、五加皮、三七等近300种中药材,可以医治许多疑难杂症。
我们重点谈谈玉泉水。此地的玉泉井,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宝泉、神井,附近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小病小灾的,只要来此饮些井水,病症立马减轻。玉泉井位于海拔267米的半山腰中,井深3.7米,始建于唐,历代皆用。该井地处深山,污染小,又含有锶、钙、镁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而这些微量元素恰是肠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克星。只是医病者一定要有耐心,不是一瓢见效,而要长期饮之。
由此看来,安阳长春观真可谓“灵山圣水之宝地”。
【小题1】以下不属于对长春观的描述的一项是(  )
A.距安阳市约25公里,位于安阳西南的白玉山间。
B.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其势如玉龙盘绕,呈太师椅形。
C.整个道观就建在玉龙山半山腰中,它坐西朝东,依山而建,顺坡而行。
D.此地冬有松柏,夏有禾苗,一年四季常青,故名长春观。
【小题2】以下各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长春观有个烟霞大师,传说在他主持下,这里香火很旺;凡经他推荐种植的农作物没有不丰收的。
B.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中,京娘随父去北岳还香愿,扣押她的据说就是这所长春观,赵匡胤正好出手搭救。
C.现在的转花楼基部全部用汉白玉砌成,檐柱回廊仅用36根木柱撑托,十八间转花楼内均有神像、彩绘、楹联等。
D.转花楼下面的老君洞,因供奉的是道家鼻祖李耳而得名。上楼下洞,连成一体,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河南古建筑之一。
【小题3】以下各句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唐代始建长春观,当时建有转花楼、老君洞、玉皇殿、佛祖殿、关帝殿、菩萨庙和鲁班庙等,规模宏大。
B.长春观总体规划长约1500米,隐含“长久长寿”九进院落,登上两道108步台阶就可以让人放下烦恼。
C.长春观地处三山的怀抱之中,而周围的山多由汉白玉和墨玉等许多名贵石头构成,它们可以作为修建长春观的石料。
D.长春观“三宝”之一的玉泉水,来自玉泉井。井水是疑难杂症的克星,只是要想见效,医病者一定要有耐心,要长期饮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
金  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否则文学将走向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还要去当乔伊斯、博尔赫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
B.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
C.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被改编成电影后,救赎的主题依然得到了保留,这能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某种经验和借鉴。
D.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E.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
(2)严歌苓是如何“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的?(6分)
(3)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请分析她这么说的原因。(6分)
(4)文学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想象,生活和想象对文学创作意义很大。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对此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粮食安全绝不是高枕无忧
《中国财经报道》
国际粮价上涨会不会最终导致一场蔓延全球的粮食危机?这场危机离我们有多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这样的担心。
3月27日,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国泰国宣布,其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涨到每吨760美元,创二十多年来新高。作为国际米价标杆的泰国,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让米价暴涨了30%,但这仅仅是个开始。4月17日,泰国大米再次爆出1000美元/吨的天价,比3月同期的米价整整翻了一倍。世行的数据也显示,仅两个月时间,国际大米价格就猛涨了75%。米价飞涨,让很多***雅克·爱德华在饥饿国民的一片指责声中轰然倒台。
4月9日,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截止2月底,过去三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迄今国外已经有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国际粮价上涨将使贫穷国家的1亿人口更加贫困。而就在粮价结界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已悄悄地降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全球粮食最多还能维持53天。
世界银行副行长、中国农业问题专家林毅夫先生告诉记者,引发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的需求突然增大了,很多国家在生产生物能源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粮食,生物能源主要指以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为原料生产的石油替代油料。林毅夫教授认为,除了油价上涨、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下降以及世界粮食需求增加等因素之外,各个国家的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资源的肆意争夺,是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这次全球粮荒是否会波及中国,教授则显得非常乐观。
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主要粮食品种能够自给自足,短期内,国内粮价不会跟随国际价格上涨;但他也担心,中国粮食供应并不是高枕无忧,尤其是2008年,国内粮食生产形势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有利条件在减少,不利因素却在增多,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应该引起重视。我们的记者最近在四川就发现当地一些农田已经被撂荒了。
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耕种的收入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大面积的耕地被荒废。与此同时,受建筑占用耕地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根据《国土资源公报》,2007年全国耕地18.26亿亩,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全国耕地面积正越来越逼近18亿亩“红线”。
国际市场上都在上演粮荒,国内一些农民却不愿意种地,任由大片良田长出荒草。虽然这些现象还只是发生在个别地方,但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对粮食安全担忧。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题1】根据文本,目前世界“粮食危机”的表现有哪些(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新闻调查最常用的写作方法的?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有何用意?(4分)
【小题4】通读文本,你认为引发“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粮食危机”,中国该怎样寻找出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