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贻芳:低调的科学狂人
邱晨辉
不久前,王贻芳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成为首批入选的6位“杰出人才”之一,他本人因此一度成为热门的采访对象。对于自己的经历,王贻芳在言辞上十分吝啬。面对10多家媒体,这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只讲了5分钟。
记者第一次见他是2012年4月,那时,由他领衔的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刚刚发现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第二次是2013年年初,依旧和这项实验有关,该实验被《科学》杂志评为世界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低调、内敛,这是王贻芳身边同事对他的评价,“想从他嘴里挖出点有关他个人的故事或细节来,简直比做出中微子的实验数据还难!”
第一次和王贻芳见面,就给王焕玉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那时,王焕玉还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党委书记,王贻芳也只是物理学家丁肇中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诸多学生中的一个。
王焕玉清晰地记得,那是在一次国外的学术会议上,本来中国科学家见了面都会热情地打个招呼,或是开几句玩笑,王贻芳却“跟别人不一样”,“他不苟言笑,回答问题也干脆利落”。
2000年王贻芳回到祖国。三年不到,王贻芳开始让同事见识到生活上低调之外的另一个自己——“工作狂”,“简直是一个科学狂人”。
“如果只是我们科研人员佩服他,那不算什么,关键是实验项目施工现场的工人弟兄们都说,‘科学家里面我们最服的就是王贻芳!’这说明,他拼命的劲头大伙儿都看在眼里了。”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副主任、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工程副经理杨长根说。
一个数据可以佐证当时的王贻芳有多“拼”。
大亚湾中微子这项大科学工程估算下来,需要至少1.5亿元。而王贻芳拿出自己的“百人计划”人才基金,加上高能所特批的几十万元也只有百万元,相比亿元只是杯水车薪。没办法,他只好一个一个“找支持”,最终,包括科技部在内的6家单位共同出资1.57亿元。这一过程被一些媒体戏称为“请来6个‘婆婆’”,一个“请”字道出了其中诸多的不易。
但是,关于中微子的这场激烈的赛跑中,包括韩国、法国在内的对手可不理会中方经费是如何捉襟见肘,大家只关心谁先“捕捉”到中微子。
不巧的是,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主要合作方中国、美国却在实验方案上出现了分歧:若按照美国的方案走,可以争取到国际合作,但中方的贡献和地位就有限;反之,可能就没有国际合作,项目可能根本无法在国内立项。
这一次,王贻芳让国际同行见识到了他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这句话的“疯狂”实践——“单刀赴会”,“舌战”十余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国高能物理学家。
“我坚信我的方案最正确。而且国家要花这么多钱,如果把方案让给你们,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做!”他丢下了这样一句话。
最后,整个谈判“连手都没有握”不欢而散,但从结果上来说,王贻芳还是帮中方赢得了主导权。
国界之内,王贻芳的这种“疯狂”正好“翻了个个儿”。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物理中心副主任、北京谱仪Ⅲ国际合作组发言人沈肖雁说:“有时为了某项科学目标,或年轻科学家的成长,连所谓的部门利益都不顾。”“起初做北京谱仪这个实验时,仅靠我们高能所自己的研究人员也没啥问题,但他(指王贻芳)却希望北京乃至全国有实力的高校都参与进来,这不是把自己的科研项目让他人分了吗?”
迄今,已有24所高校参与到北京谱仪实验项目来,沈和同事们也理解了王贻芳的“良苦用心”,“这个实验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培养了多少人才,这些给我们,给整个中国高能物理界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学术潜力。”
这样的“疯狂”也让“荣誉”纷至沓来,然而,荣誉似乎并不是王贻芳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今,这位“科学狂人”和他的团队正全力以赴开展中微子实验二期——江门中微子,用他的话说,“还需要一个10年的时间”。
(原载《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高能所所长王贻芳研究员、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陆锦标教授及大亚湾中微子研究团队获得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科学突破奖”由尤里-米尔纳基金会设立,因其高额奖金被很多人戏称为科学界“第一巨奖”。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对于自己的经历,王贻芳在言辞上十分吝啬。面对10多家媒体,这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只讲了5分钟。这说明他没有什么光彩的经历,又不善言辞。
B.王焕玉和王贻芳首次见面时,王贻芳并不像常人那样热情。这是因为王焕玉还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党委书记,而王贻芳也只是一名学生。
C.杨长根用实验项目施工现场工人兄弟的话来说明王贻芳工作上拼搏的精神,这是因为施工现场的工人兄弟比王贻芳身边的科研人员更有发言权。
D.王贻芳的疯狂让荣誉纷至沓来,他获得了很多奖项说明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和科学界的认可,而他面对荣誉仍没有就此止步。
E. 全文在介绍王贻芳个性的同时,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突出了他的学术追求和爱国精神,内容充实。
【小题2】文中哪些记述表现了王贻芳的低调?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划线语句“关于中微子的这场激烈的赛跑中,包括韩国、法国在内的对手可不理会中方经费是如何捉襟见肘,大家只关心谁先‘捕捉’到中微子”极富表现力,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王贻芳的“疯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4 10:1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研制的“治霾”科技新成果——陶瓷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DFR)“发动机医生”,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成为“治霾”利器。这个龙江人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产品已成功抢占润滑油产业技术制高点,并远销国外市场。
“发动机医生”主攻方向是发动机节能减排。黑龙江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存德介绍:“简单地说,汽车发动机缸体经过长时间活塞运动会出现磨损,导致出现发动机漏油、串气、冒黑烟、烧机油、燃料燃烧不完全等现象,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DFR材料就是加入汽车发动机内的‘工业味精’,它通过超精研磨,清理氧化物、油垢和积碳,提高发动机的密封性能,使油料、燃气燃烧充分,从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进而减少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1955年,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空气污染治理法案《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清洁空气法》,这部法案 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空气污染控制法案。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1967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和《空气质量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标准和法律的实行上存在较大的矛盾。直到1970年,在美国民众的努力下,《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出台,它是一项全国性的立法,具有广泛的约束效力,被视为一座里程碑。它规定了由联邦政府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列出空气污染物质名单,制定了车辆的认证、检测、减排配件应用等多项制度,对燃料的生产也做出明确规定。根据该法案设立了联邦环境保护署,赋予了其实在的管理权力。针对雾霾污染,加州政府还出台了比美国政府出台的空气质量法还严格的《污染防治法》以及《加州洁净空气法》。这些法案在美国后来的空气污染防治 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颁布虽然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空气质量管理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下,空气质量总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对此,美国环保署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多次修订《清洁空气法》,每次修订都对空气质量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对各州实行要求更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条例。
美国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污企业进行管制。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推出了区域空气污染排放交易机制(RECLAIM),由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对纳入交易机制的工厂的排污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规定排放额度,并且每年递减,从而强制排污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排放指标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公开挂牌交易。这一机制对控制固定污染源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选自《合作经济与科技》,有删改)
材料三:
一场抗击雾霾的“战争”正悄然展开。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名为“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已于9月底进京,目前正在朝阳798艺术区内进行调试和测试,将择期与公众见面。该塔
高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其中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可被压缩做成黑色宝石。
雾霾净化塔似乎只是一件艺术品,只有艺术没有环保。据报道,在全国像“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这样的治霾“神器”并不少,如2016年5月12日,西安市除霾塔项目如期封顶。有人预测,随着“减霾 在行动”越来越迫切,与雾霾净化塔类似的装置将会在一些地方大增。事实上,与其争相建设雾霾净化塔,不如在雾霾产生的源头上多下功夫治理,如下大力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抓好工地扬沙和渣土车洒漏的整治。
(选自《发明与创新.大科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发动机医生”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为润滑油产业技术的排头兵,是“治霾”的利器。
B.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法案,法律基本内容与各州政府差异较大。
C.美国政府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方法,规定排放额度,并且每年递减,进行有效监管。
D.荷兰艺术家设计的空气净化塔为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可将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压缩为黑色宝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发动机医生”有为发动机节能减排的功效,加入DFR材料,能有效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
B.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多项治理空气的法案,对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质名单都有详细的说明,也规定了燃料的生产。
C.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引入市场机制,对排污情况在线实时监测,强制排污企业减少空气与水的污染物排放。
D.中国目前治理雾霾的方法更多为科技消霾,而美国政府更多从法律和市场等两个方面进行治理,为“治霾”提供根本保障。
E. 制造治理雾霾的科技产品不如从源头治理雾霾,可在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上多下功夫,抓好扬沙和洒漏的治理。
【小题3】有人认为需要体制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也有人说运用高科技治理雾霾,切实有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是***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自己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自认自己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己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 “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最初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因为前者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B.瞿秋白、陈独秀和张闻天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曾担任过党的领袖,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
C.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作者认为,如果有机会让瞿秋白专心文学,可能会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D.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但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并不后悔。
E.瞿秋白在1935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小题2】请概括瞿秋白的人物形象。
【小题3】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你欣赏哪一种,结合文本,探究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赏梅勿忘齐如山
时下电影《梅兰芳》大热,齐如山之名得以频频见诸报端。正如他晚年在回忆录中所言:“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
齐如山早年身兼梅兰芳的编剧、导演、媒介推广和经纪人等多重身份,是“梅党”的核心人物。后来他又以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被学界公认为“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之一”。只因后来去了台湾,他才被人们忽略乃至遗忘。
齐梅二人的相识在梨园界是一段佳话。1913年,新近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
刚从欧洲涉猎了西方戏剧理论的齐如山观后,如鲠在喉,当晚便写了一封3000字长信给梅兰芳。“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齐如山直率地批评了传统演绎,并在信的后半部分,把薛仁贵唱段分成9个段落,一一配上自己设想的柳迎春的身段。
10天后,齐如山又去看《汾河湾》。当谭鑫培唱到那一段时,梅兰芳忽然站起身来,与谭的唱腔相配合,身段、表情丝丝入扣。散戏后,谭鑫培对别人讲:“窑门一段,我说我唱的有几句,并非好得很啊,怎么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兰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即写信加以指导,前后写了100多封。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对戏剧的理解,却从不见面。据说有时梅兰芳演出前,也会偷眼往台下看,每次总见一位“高高的,黑瘦的四十多岁的男子,戴着礼帽,留着两撇小胡子”。
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由此订交。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后来又把古代描写舞蹈的辞赋中的动作找出来,编成身段,教给梅兰芳。这段合作被后人誉为“珠联璧合”。
齐如山之于梅兰芳,就像罗瘿公、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当时正是依靠幕后的文人创作团队,“旦角”才超越“生行”成了京剧中的主角。
九·一八事变后,梅党两大支柱,“戏袋子”齐如山与“钱袋子”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发生争执,最后梅采纳冯耿光意见,迁居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二人就此分开。
齐如山此时写给梅兰芳的信,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某种意义上说,齐如山的确说中了梅兰芳的命运。其后8年抗战,梅兰芳蓄须明志。再后齐如山去台湾,梅兰芳留大陆,天各一方。建国后,担任京剧院院长的梅兰芳奔赴各地讲话、开会和慰问演出,晚年新戏只有为国庆献礼的《穆桂英挂帅》一出。齐如山则在台湾继续从事京剧研究,著作颇丰。
齐如山赴台定居后,梅兰芳每逢过年必到齐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以大礼参拜。在那个政治气候十分敏感的年代里,这实属难能。1961年夏,85岁的齐如山从广播中得知梅兰芳逝世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他后来将梅兰芳手写的中堂张挂出来,时时瞻望。
齐梅二人的合作始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其时旧文化尚未完全瓦解泯灭,新文化尚未成型,艺人和“有着新思想的旧文人”才得以形成某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937年前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
注: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字如山,以字行于世,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剧作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为传记文体,其主要表现手法是借助人物的言行及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引用与对比也凸显了人物形象。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表现齐如山与梅兰芳关系,同时借助插叙,回放、倒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二人亦师亦友的生动关系。
C.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而齐如山则流在北京,两人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在于齐如山的倔强骄傲的性格。
D.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不向日寇低头,解放后留在大陆,后齐如山则移居台湾从事戏剧研究,著述颇丰,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E、文章后半部分则表现了齐如山对梅兰芳的牵挂之情,“老泪纵横”及“挂中堂”的细节生动形象,表现力足。
【小题2】文章首段引述齐如山“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齐”二人关系的?
【小题4】联系全文,请用概括语言为齐如山撰写人物简介。(字数不超过30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C.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E.《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丽萍:用舞蹈养活灵魂的人
杨丽萍,一个用舞蹈书写生命的诗人。她在中国民族舞的大幕下,踏出了40年精湛、优雅、天才绝伦的舞步。她的《孔雀舞》,用一双梦幻般的手传神地演绎了孔雀高傲而孤冷的美,她的《云南映象》把观众带入云南山村的田间地头,把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她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可能是因为出生于小村庄,杨丽萍浑身散发着一种大自然的味道。她说,村子里的人都喜欢跳舞,婚丧嫁娶、种收庄稼、祭祀神灵等无不跳舞,她自然也从小跟着祖辈、父母一起跳。她喜欢观察大自然,看云朵如何变化、孔雀怎么开屏、蜻蜓怎么点水……天资聪慧的她把这些看来的美放进自己的舞蹈中,很快就成了全村舞跳得最好的姑娘。
13岁那年,杨丽萍被云南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看中并招收入团。入团后,她游走于云南这片土地上,开始了长达10年的访演生活。每次巡村访演,演员们都是自己背行囊,徒步行进。而村庄之间没有路,几乎都是原始森林。演员们经常得跨过冒着热气的大象粪便,躲过乱窜的蛇、吸血的旱蚂蝗前行……每次访演的时间至少长达3个月,演员们跟村民们同吃同住,白天帮村民收庄稼,晚上演出。这个村子待一段时间,就接着去下一个村子演。这样,她走访了许多村落,见识了许多民族,学习了多种舞蹈。这种“送戏上门”的经历对杨丽萍来说是宝贵的,也为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杨丽萍多次提到电影《阿凡达》,里面呈现的对大自然的那种崇拜和敬畏她非常认同。“什么族我们都见过,有一些族人,他们就是生活在树上的,太像《阿凡达》了。他们就是共同生活,感觉他们就是一个大家庭。”杨丽萍说少数民族是崇拜自然的,自然也是她的课堂,她的舞蹈大多取材于云南的大自然。
十年的乡间生活让杨丽萍孕育了自己思考练习舞蹈的独特方式。1982年,杨丽萍因为在西双版纳歌舞团的优异表现而被抽调到北京。然而刚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时候,她却怎样也适应不了这里学习训练的方式。“我就觉得那些动作又是擦着地又是绷着腿的,而我们的舞蹈都是特别感性的,所以我就拒绝这种练法,我觉得练了那个简直浑身都不会动了。”杨丽萍说当时自己就想找到那种站在土地上,找到大自然精髓的感觉,也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提炼成一个肢体上的表现。
在杨丽萍的坚持下,她终于得到机会按自己的方式练习,“看看蝴蝶飞翔时翅膀是怎么抖动的,火苗摆动的时候是什么姿态,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动作来,这就是舞蹈。”她的孔雀舞在后来参加的舞蹈比赛中也被称作是“胳膊拧过大腿”的一个表演。随后杨丽萍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出色的舞蹈作品。40年的孔雀舞,已经让杨丽萍成为当之无愧的“孔雀女神”,她无需思索,一举手、一投足尽是栩栩如生的孔雀姿态。
杨丽萍的艺术生涯,始之于孔雀,绽放于孔雀,也将终之于孔雀。四十年舞台经历,即将于2013年完成谢幕巡演。“谈不上什么告别舞台,一切都自然而然。我可以在内心、在排练室,或者在村子里,像婆婆奶奶一样跳舞,继续用舞蹈来滋养生命。”对于“谢幕”,杨丽萍这样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舞蹈家,只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起舞。”
2003年,杨丽萍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云南映象》的演员共有9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这些山野中的年轻人汲水能歌,起火能舞。当时杨丽萍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还在干着农活,他们身上有着许多专业演员没有的民间味道,在排练时,杨丽萍只需要指导他们习惯舞台表演就行了。他们用不事雕琢的舞蹈技巧,表演蚂蚁走路、青蛙翻身、蜻蜓点水以及这些动物们爱情的游戏,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将高原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情张扬。
2009年推出的《云南的响声》依旧启用原班人马,其舞台上的效果令人震惊,后台的道具量同样惊人,成千上万个葫芦、用硕大的竹筐盛着的稻谷、比人还高的树干鼓……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乐器:水缸、竹沙漏、独弦拨琴、水烟筒、酒杯、烟盒……每一件都充满着民族风味。这些都是杨丽萍花费了8个多月的时间搜集来的,其中最显眼的当属她从深山里搬来的十几个3米高的大鼓,而这些鼓正是杨丽萍创作《云南的响声》的契机,“少数民族的人为了寻找可以做成这样一面鼓的树,需要全村人出动,然后拿鸡蛋去扔。鸡蛋扔到上面不碎的那棵树才能做鼓。”
在《云南映象》担任领舞的虾嘎,是杨丽萍最引以为傲的徒弟之一。“虾嘎原来是个放牛娃,当时他的牛丢了,他就喊对面的人把他的牛堵住,当时我们正好走路去他们那个地区,就听到了他的那种喊声,我听他的声音那么美,还可以跑得那么远,就看中了他。”
杨丽萍说,当他们要把虾嘎带走的时候,全村的人出来欢送,送了一程又一程。而虾嘎也很努力,在每天的排练结束后,他还会独自练上三四个小时,用了一年的时间去找寻这种民族舞蹈的感觉。他打出的老虎鼓惊心动魄,就像拿自己的命去敲击一样。她要的就是那种纯粹、那种不顾一切、那种原始。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舞蹈家,只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起舞”这句话是杨丽萍对自己艺术生命的高度概括,也表现了她对艺术乃至人生的深入思考。
B.杨丽萍多次提到电影《阿凡达》,是因为这部电影呈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并且电影中阿凡达的生活习惯让她想到了自己的族人。
C.杨丽萍抵触中央民族歌舞团机械、枯燥、落伍的训练方式,按自己的方式练习舞蹈,最终找到那种站在土地上,找到大自然精髓的感觉。
D.杨丽萍从云南各村寨中寻找一些年轻人来做演员,虾嘎就是其中之一,他用自身的努力回报杨丽萍,在《云南映象》中担任领舞,完成了生命的蜕变。
E.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演出过程中,少数民族演员功不可没,他们虽没有太多专业技巧,但民间味道十足,能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
(2)文章以“杨丽萍:用舞蹈养活灵魂的人”为标题有何作用?
(3)“十年的乡间生活让杨丽萍孕育了自己思考练习舞蹈的独特方式。”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她的独特方式有哪些。
(4)杨丽萍“在中国民族舞的大幕下,踏出了40年精湛、优雅、天才绝伦的舞步”,结合她的艺术生涯谈谈你获得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