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丽萍:用舞蹈养活灵魂的人
杨丽萍,一个用舞蹈书写生命的诗人。她在中国民族舞的大幕下,踏出了40年精湛、优雅、天才绝伦的舞步。她的《孔雀舞》,用一双梦幻般的手传神地演绎了孔雀高傲而孤冷的美,她的《云南映象》把观众带入云南山村的田间地头,把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她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可能是因为出生于小村庄,杨丽萍浑身散发着一种大自然的味道。她说,村子里的人都喜欢跳舞,婚丧嫁娶、种收庄稼、祭祀神灵等无不跳舞,她自然也从小跟着祖辈、父母一起跳。她喜欢观察大自然,看云朵如何变化、孔雀怎么开屏、蜻蜓怎么点水……天资聪慧的她把这些看来的美放进自己的舞蹈中,很快就成了全村舞跳得最好的姑娘。
13岁那年,杨丽萍被云南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看中并招收入团。入团后,她游走于云南这片土地上,开始了长达10年的访演生活。每次巡村访演,演员们都是自己背行囊,徒步行进。而村庄之间没有路,几乎都是原始森林。演员们经常得跨过冒着热气的大象粪便,躲过乱窜的蛇、吸血的旱蚂蝗前行……每次访演的时间至少长达3个月,演员们跟村民们同吃同住,白天帮村民收庄稼,晚上演出。这个村子待一段时间,就接着去下一个村子演。这样,她走访了许多村落,见识了许多民族,学习了多种舞蹈。这种“送戏上门”的经历对杨丽萍来说是宝贵的,也为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杨丽萍多次提到电影《阿凡达》,里面呈现的对大自然的那种崇拜和敬畏她非常认同。“什么族我们都见过,有一些族人,他们就是生活在树上的,太像《阿凡达》了。他们就是共同生活,感觉他们就是一个大家庭。”杨丽萍说少数民族是崇拜自然的,自然也是她的课堂,她的舞蹈大多取材于云南的大自然。
十年的乡间生活让杨丽萍孕育了自己思考练习舞蹈的独特方式。1982年,杨丽萍因为在西双版纳歌舞团的优异表现而被抽调到北京。然而刚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时候,她却怎样也适应不了这里学习训练的方式。“我就觉得那些动作又是擦着地又是绷着腿的,而我们的舞蹈都是特别感性的,所以我就拒绝这种练法,我觉得练了那个简直浑身都不会动了。”杨丽萍说当时自己就想找到那种站在土地上,找到大自然精髓的感觉,也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提炼成一个肢体上的表现。
在杨丽萍的坚持下,她终于得到机会按自己的方式练习,“看看蝴蝶飞翔时翅膀是怎么抖动的,火苗摆动的时候是什么姿态,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动作来,这就是舞蹈。”她的孔雀舞在后来参加的舞蹈比赛中也被称作是“胳膊拧过大腿”的一个表演。随后杨丽萍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出色的舞蹈作品。40年的孔雀舞,已经让杨丽萍成为当之无愧的“孔雀女神”,她无需思索,一举手、一投足尽是栩栩如生的孔雀姿态。
杨丽萍的艺术生涯,始之于孔雀,绽放于孔雀,也将终之于孔雀。四十年舞台经历,即将于2013年完成谢幕巡演。“谈不上什么告别舞台,一切都自然而然。我可以在内心、在排练室,或者在村子里,像婆婆奶奶一样跳舞,继续用舞蹈来滋养生命。”对于“谢幕”,杨丽萍这样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舞蹈家,只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起舞。”
2003年,杨丽萍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云南映象》的演员共有9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这些山野中的年轻人汲水能歌,起火能舞。当时杨丽萍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还在干着农活,他们身上有着许多专业演员没有的民间味道,在排练时,杨丽萍只需要指导他们习惯舞台表演就行了。他们用不事雕琢的舞蹈技巧,表演蚂蚁走路、青蛙翻身、蜻蜓点水以及这些动物们爱情的游戏,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将高原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情张扬。
2009年推出的《云南的响声》依旧启用原班人马,其舞台上的效果令人震惊,后台的道具量同样惊人,成千上万个葫芦、用硕大的竹筐盛着的稻谷、比人还高的树干鼓……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乐器:水缸、竹沙漏、独弦拨琴、水烟筒、酒杯、烟盒……每一件都充满着民族风味。这些都是杨丽萍花费了8个多月的时间搜集来的,其中最显眼的当属她从深山里搬来的十几个3米高的大鼓,而这些鼓正是杨丽萍创作《云南的响声》的契机,“少数民族的人为了寻找可以做成这样一面鼓的树,需要全村人出动,然后拿鸡蛋去扔。鸡蛋扔到上面不碎的那棵树才能做鼓。”
在《云南映象》担任领舞的虾嘎,是杨丽萍最引以为傲的徒弟之一。“虾嘎原来是个放牛娃,当时他的牛丢了,他就喊对面的人把他的牛堵住,当时我们正好走路去他们那个地区,就听到了他的那种喊声,我听他的声音那么美,还可以跑得那么远,就看中了他。”
杨丽萍说,当他们要把虾嘎带走的时候,全村的人出来欢送,送了一程又一程。而虾嘎也很努力,在每天的排练结束后,他还会独自练上三四个小时,用了一年的时间去找寻这种民族舞蹈的感觉。他打出的老虎鼓惊心动魄,就像拿自己的命去敲击一样。她要的就是那种纯粹、那种不顾一切、那种原始。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舞蹈家,只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起舞”这句话是杨丽萍对自己艺术生命的高度概括,也表现了她对艺术乃至人生的深入思考。
B.杨丽萍多次提到电影《阿凡达》,是因为这部电影呈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并且电影中阿凡达的生活习惯让她想到了自己的族人。
C.杨丽萍抵触中央民族歌舞团机械、枯燥、落伍的训练方式,按自己的方式练习舞蹈,最终找到那种站在土地上,找到大自然精髓的感觉。
D.杨丽萍从云南各村寨中寻找一些年轻人来做演员,虾嘎就是其中之一,他用自身的努力回报杨丽萍,在《云南映象》中担任领舞,完成了生命的蜕变。
E.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演出过程中,少数民族演员功不可没,他们虽没有太多专业技巧,但民间味道十足,能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
(2)文章以“杨丽萍:用舞蹈养活灵魂的人”为标题有何作用?
(3)“十年的乡间生活让杨丽萍孕育了自己思考练习舞蹈的独特方式。”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她的独特方式有哪些。
(4)杨丽萍“在中国民族舞的大幕下,踏出了40年精湛、优雅、天才绝伦的舞步”,结合她的艺术生涯谈谈你获得哪些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08 02:5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下题。
王宠惠:最纠结的法学家
1881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1895年,14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考取了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字第一号考凭”,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耶鲁,并在那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同一时期,王宠惠游历法国和德国等国考察法律,并被选为柏林比较法学会会员。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即任命年仅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场合,王宠惠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争得了尽可能得到的尊重。而且,在民国外交的几个关键时期,其绩效足以彪炳史册。
1919年的巴黎和会,王宠惠虽然没有亲赴巴黎,但作为资深的外交家,他在国内积极发挥政学两界影响,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捕学生的斗争。同时,与在巴黎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施肇基保持联系,秘授机宜,拒签卖国和约。
1921年,北洋政府为解决巴黎和会未决问题,委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王宠惠在施、顾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次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为后来中国交涉他国在华治外法权奠定了法理依据。
1943年,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战后问题。王宠惠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身份陪同蒋介石出席。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王宠惠经艰难磋商与美国代表达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当时美、英、苏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最终迫使英国作出妥协,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归还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奠定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就王宠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开罗会议无疑是其巅峰之战。因为,这一次的外交胜利,不只收回日本占据的领土那么简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美、苏两霸,甚至是英国在战后盘踞台湾和东三省的后门彻底封死,让其永远失去法理依据。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两德问题(注:德国在二战失败后在美英法和苏联的操纵下分成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即东德西德),至今天乃至未来,海峡两岸谈及统一,其国际法基础还得往开罗会议那里倒。其中,不应忘记王宠惠的贡献。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一个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智慧。可见,当时就能入围全世界50名最著名法学家之一的王宠惠,绝非浪得虚名。
还在1928年时,王宠惠主持修订刑法。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观念,废除了旧刑法中受传统礼制影响的内容,废除了依亲疏等级确定惩罚程度的旧原则,确立了在刑事惩罚方面一律平等、惩罚从轻的原则。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刑法法典,王宠惠居功至伟。
刑法法典之后,王宠惠又参与了《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这部民法典采用了民商合一的体例,注重对西方最先进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又兼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习惯,达到了中西合璧、兼容无碍的效果。《中华民国民法》在短短两年内就编订完成,虽然由于时局限制,它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但它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1949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蛰居香港的王宠惠不得不作出选择了,除了去台湾,还可留在香港。有人对王宠惠建议说,如果他开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持有英国护照了。这次,王宠惠选择了道德,摒弃了技术,他说:“我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旨在推翻满清,打倒帝国主义。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国势力。”
1950年,王宠惠还是去了台湾,再度出任司法部长,1958年3月7日逝世于台北。
(选自《新华航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人。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先后撰写了《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摘自百度百科)
②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谋断足以息群疑,誉望足以动坛站”。
(摘自《法官外交家王宠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王宠惠既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外交家,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显然没有在法学、外交方面那么卓著。
B.孙中山非常器重王宠惠。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中山就任命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使之成为我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C.人们谈及海峡两岸统一能够找到国际法基础,和作为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王宠惠制订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两岸统一的法理依据。
D.王宠惠是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第一人,著有《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法学作品,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参编了《中华民国民法》。
E. 王宠惠的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他所起草或参与编订的法律实施效果均很显著,是范例之作。
【小题2】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从文中看,其外交方面的才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小题4】王宠惠无论在外交舞台还是在法学领域都成就卓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山利辉,坚守日本最后的学徒
萨苏
秋山利辉,1943年出生于奈良市,他27岁时创办的“秋山木工”会社现如今已是日本皇家指定的家具特供场。从日本政府接待各国贵宾的迎宾馆,到日本各大美术馆,每年都会从他那里订购家具,他的家具以精美和独具匠心闻名于世。他培养出的后辈中,有50名被视为世界一流工匠,活跃在各个国家。  
秋山利辉已经73岁了,仍然会亲手教学徒们怎样使用工具。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把工作完成到极致,便是工匠精神。骨子里,这便是日本人最尊崇的品质。所以,当秋山利辉接受日本顶级对话节目采访时,貌似谦逊地说出一句:“我是个匠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备受尊敬的名匠早年学业不佳,只读到中学,甚至在音乐、体育这些功课上的表现也是不尽如人意。 
13岁时,秋山利辉准确地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那一年,他家邻居的鸡舍坏了,他自告奋勇帮忙维修。邻居老太太只当小家伙在开玩笑,谁知几天过去,秋山利辉竟然打造出了一个两层楼样式的木头鸡笼子,精美绝伦!惊讶万分的老太太请他喝茶表示感谢,并且说了一句对他一辈子十分重要的话:“学会木工的话,你一辈子就不发愁啦!”秋山利辉在成名后接受采访时说,正是老太太这句话让他好好地审视了自己,骤然发现了不少优点。比如,手巧,喜欢观察家具、房屋的结构,好像对其有一种天然的兴趣……中学毕业后,秋山利辉成了一名木工学徒,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把“喜欢做的事”和“擅长做的事”结合到一起了。
秋山利辉的博客叫做“应天命而生”,实属有感而发——木工便是他的天命,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才可能成功。他最不满意如今日本社会流行的颓废和茫然,认为今天90%的人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他给学生们上课,第一课永远是要大家通过自我介绍说清自己干什么拿手,喜欢干什么,未来想干什么。在秋山利辉眼里,只是喜欢还完全不够,比如他自己,如果当初只是通过搭鸡窝发现擅长做木工活,那么今天日本只会多一个做榻榻米的木匠而已。在秋山利辉看来,“天命”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要用一生的努力来面对它,才能够获得生命真正的价值。
日本的学徒制度盛行于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徒工在学艺期间几乎是无偿劳动,师傅也十分严厉,艰苦的学徒生涯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熬炼,对秋山利辉来说却近乎享受。他在晚年总结:“挨骂要趁早,最好是20岁以前。”他甚至认为自己比别人多挨骂是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先挨骂往往是因为学习、工作进度超过同辈,先碰到了别人没有碰到的问题。他的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一代日本木工工匠,至今秋山利辉的徒子徒孙已经遍天下,普遍对挨骂甘之如饴。
秋山利辉在学徒期间,不仅仅是认真学习,而且是一边工作,一边努力考入了日本颇具盛名的桑泽设计研究所。那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腾飞时期,带来的是狂热的工作热情和财富的迅速积累,几乎每个人都相信,只要工作就有机会赚钱。而去研究所深造,却是一件疲累且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事情,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这一努力大大拉开了他和同事之间的差距,使他具备了更开阔的视野。
这种不懈的追求,使秋山利辉具备了普通木工所不具备的眼光。他在哲学、美学、神学甚至计算机网络等各方面都有涉猎。这一切都是为了做出更好的家具。他说,想做好的匠人,除了自身技艺以外,还要懂得体察客人,从而了解他到底需要什么。他的客户可能是政治家、贵族、神父或者IT产业巨头,为了真正了解客户的需要,必须懂得客户的行业。为了给一个医生打造足够满意的家具而去学习医学,有人认为这是件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秋山利辉真的会这样做,他认为只有真正诚心诚意,甚至于苛刻地对待自己的职业,才配称得上一个匠人。
(摘自2016年《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开篇就以日本政府接待各国贵宾的迎宾馆以及各大美术馆每年都从秋山利辉的“秋山木工”会社订购家具的事实说话,说明他的家具因精美而闻名于世。
B.秋山利辉在帮助邻居修缮木头鸡笼时,邻居的夸赞使他更好地审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兴趣,从而准确地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
C.在秋山利辉看来,“天命”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木工便是他的天命,只要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就能取得了成功。
D.秋山利辉在晚年总结:“挨骂要趁早,最好是20岁以前。”先挨骂往往是因为学习、工作进度超过同辈,先碰到了别人没有碰到的问题,对学徒来说,这是好事。
【小题2】秋山利辉是怎样教他的学徒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早年学业不佳的秋山利辉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工匠?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他们的作品的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的意境与格调没有超过宋代的院体花鸟画。
B.明代中期,文人花鸟画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宋代的院体画大不相同。
C.“吴门四家”花鸟画先借鉴了前代大师的成果,后发展出了鲜明的个性。
D.画家们借梅兰竹石等表现自己狂怪奇崛的姿态和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并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文人创作的花鸟画作品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并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
C.徐渭的花鸟画成就最高,尤其在大写意托物言志方面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
D.画家们或选择借鉴山水画的笔法、书法的笔法,或大胆尝试使用新材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莫奈: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
蒋勋
1875年,卡蜜儿成为莫奈的爱人已经超过十年,他们第一个孩子生于1867年,已经八岁,他们正式登记结婚已经五年。而此时,卡蜜儿检查出罹患绝症,身体明显衰弱下来。这一年,莫奈画下了卡蜜儿在家中做针线活的一张肖像。
这件小小的作品很不同于莫奈同一时期的画作。卡蜜儿坐在室内一角,对着窗口阳光做针线。一个相爱相处了十年的女人,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在莫奈的笔下可能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娇美艳丽的模特儿。一个女性,有了妻子与母亲的身份,似乎原始女性如鲜花绽放一般的诱惑华美消失了一些,却又生长出一些如同果实一般安静饱满的神情。
莫奈处理这一幅画作时也似乎不再是一个知名画家,拥有印象派命名者的头衔,而是回来扮演一个忠实丈夫与父亲的朴实角色。
光的跳跃不见了,莫奈坐在卡蜜儿旁边,认真看妻子做针线,看窗外的光透过纱帘树荫在室内流动,室内幽静隐约的光线,照亮卡蜜儿的脸孔,照亮她衣服长袍上织绣的图案。
不知道莫奈在得知卡蜜儿罹患重病后的心情如何,这一件小小作品却使人沉思起那艰难的一年——1875年——对两个人都特别艰难的一年。
这一年莫奈还是留下了不少以卡蜜儿为主题的作品,特别是撑着阳伞站立在草坡上的卡蜜儿肖像。
也许不应该用“肖像”来称呼这一系列作品,因为在奥塞美术馆面对好几幅同一主题的画作,我们知道画中的人物有的是卡蜜儿,有的是1886年卡蜜儿逝世以后莫奈以继女苏珊为模特儿画的。这两个人都撑着阳伞,在阳光下站立着,更换着不同的角度。
我们不禁会发问:卡蜜儿或苏珊在烈日阳光下站了多久?莫奈要求卡蜜儿或苏珊变换了多少次姿势?
无论是卡蜜儿还是苏珊,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都不再是一个被关心的主题,如同这一段时期,莫奈所有画里的人物或许都只是他用来观察光与色彩的媒介而已。
他看得见卡蜜儿吗?
或者他只是看到阳光的跳跃,看到伞布上端与下端的明暗对比,看到风吹起的纱巾与衣裙下摆裙裾里透明的光,光在跳跃,在云端,在草坡上,在发上,在风里,一瞬间一瞬间的光,令莫奈迫不及待,快速地用画笔捕捉着。他不知道卡蜜儿(或苏珊)站了多久,他忘了她们变换了多少次姿势,他看不到人物,他只看到一片一片的光,如此华丽,如此闪烁,如同神迹,如同不可思议的宇宙最本质的奥秘。
莫奈要为瞬间的光留下肖像,每一个短暂的瞬间,他或许忽然想到站在面前的女子也只是短暂的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只是无法把握的一瞬间的光。
我特别喜欢莫奈1875年最早的一幅《撑阳伞的女人》。画里的卡蜜儿姿态不太僵硬,在云天的背景里一转身,一回眸,风吹着草,吹着云,仿佛即刻也要在风中吹散卡蜜儿,整个人像要幻化而去,令人无限感伤。旁边是莫奈与卡蜜儿八岁的儿子让,这是画家对一个自己深爱的人的最后一瞥吗?
也许不是,卡蜜儿还有四年的时间,她的身体饱受折磨,而那折磨也是莫奈一起要做的功课,他想要留下每一瞬间的光,然而光一直在消失,从来不会为他的惋惜哀伤停留。
1878年卡蜜儿生下第二个孩子,这一次生产更加重了她的病情,终于在1879年逃不过病魔死神的手掌,卡蜜儿要在光里消逝了。
1886年,在卡蜜儿逝世七年以后,莫奈以继女苏珊为模特儿,用同样场景,同样姿态,连色彩与光都几乎一样,重复画了一系列《撑阳伞的女人》。
莫奈在怀念什么吗?他刻意重新安排的同一名字、同一主题、同一形式的绘画,深藏着他对逝去的光、逝去的岁月、逝去的人物刻骨铭心的记忆吗?
(节选自《蒋勋破解莫奈之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版)
相关链接:
①莫奈,印象派代表画家,他的油画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超越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在绘画风格受到权威排斥时,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
——摘编自王莉函《谈莫奈的光与色》
②莫奈与妻子卡蜜儿在巴黎相识,很快坠入爱河,但莫奈的家人看不起这位模特儿,逼迫他们分手,并中断了莫奈的经济。莫奈一如既往地爱着卡蜜儿,卡蜜儿也给予莫奈星火燎原般的创作灵感。当莫奈的作品被贬得一文不值时,卡蜜儿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喂养着莫奈,她无怨无悔地跟着他勇敢地活下去,家徒四壁却充盈着爱的光芒。
——摘编自孙君飞《爱是莫奈的另一种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莫奈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其画作深藏着他对逝去的光、逝去的岁月、逝去的卡蜜儿刻骨铭心的记忆。
B.莫奈创作了《撑阳伞的女人》系列画作,有的以卡蜜儿为模特儿,有的以继女苏珊为模特儿,画面上,用同样场景,同样姿态,连色彩与光都几乎一样。
C.为了莫奈画出好的作品,卡蜜儿有时需要在烈日阳光下站很久,变换多种姿势,以至于罹患绝症。
D.1875年,莫奈创作了卡蜜儿在家中做针线活的一张肖像,画中的卡蜜儿已没有了做模特时的娇美艳丽,失去了如鲜花绽放一般的诱惑华美,年近半百,饱经风霜的她如同成熟的果实一般安静饱满。
E. 莫奈善于用画笔捕捉光和影的色彩变化。阳光的跳跃,明暗的对比,每一个瞬间的光,莫奈似乎都想为之留下肖像。
【小题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莫奈绘画的艺术特征。
【小题3】本文是一篇评传,请结合文本,归纳评传的一般写作特点。
【小题4】莫奈一生中并不只为一个女人画过像,为何作者却以“莫奈: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为标题?“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的莫奈终成一代大师,这给你什么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回 不 去 的 故 乡
——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
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
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
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都市里,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与农业文明时代是不一样的。
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高速现代化发展下,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的,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
记者: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梁鸿: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
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对于农业文明的一种想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
现在,“乡愁”的背后,是隐蔽的多层制度与歧视:城市不能给他很好的安定感,归属感,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在一种常年被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很像融入了城市,实际上是被隔离,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什么好思辨的了。
乡愁,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
记者:如何保持自性?
梁鸿:现在我们的文明,与四时、季节、植物是没有关系的,它貌似是超越一切的。人无所不能啊,无所畏惧了。所以,康德说过,仰望星空,只有两种事物让我们敬畏,这就是浩瀚无际的星空与我们内心的道德,可是星空和道德似乎消失已久了。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
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
你回到家乡为什么会感到特别舒适,因为你觉得自然界还在,你突然找到一种生存感,一种活着的感觉。当代的乡愁,是有一种巨大的批评在里面,一种传统的回望,只是我们没有去清晰地梳理它。
记者: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梁鸿:是的,现在的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当你有一天,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
现在的我们,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物质、金钱与权力,这个社会怨气冲天,你去烦躁,去抱怨,去不择手段,觉得社会亏欠你太多。在滚滚洪流中,需要一点定力,稍微拉回一些自己,这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
记者:如何找回我们的故乡?
梁鸿:找回故乡,广义上,实际上是找回曾经支撑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最朴素的道德方式。找回我们的故乡,需要我们重新思索自己与这个国家、与这个民族的关系。从自己的故乡出发,思索自己的家人、邻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需求,然后再来思索这个时代的发展。
人类社会肯定不止趋同性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共性高速一体化的发展下,怎么样重新找到自我,就是怎么样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乡,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现在,我们的国家需要找回它,否则有一天,如果我们没有一点点寻找的欲望和痕迹,我们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了别人的影子。
(选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1期,有删节)
【小题1】请概括这篇访谈中梁鸿的主要观点。(4分)
【小题2】这篇访谈在提问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小题3】请具体说明这篇访谈中的“故乡”有几层含义,并谈谈你对“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这句话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