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轲(约782—约867),字希仁,广东曲江人,可他却认为自己是彭城人,沛人。大概觉得岭南是蛮荒之地,而称祖籍祖居地,这样能和汉高祖刘邦联系起来,似乎比较荣耀。他的祖上因安史之乱举家迁往岭南定居,到刘轲已经是第三代,刘轲生于曲江,这是毫无疑问的。
关于刘轲的名字来历,一是说刘轲的父亲晚上做梦,梦见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因而为儿子取名为轲;一说是刘轲本来有另外一个名字,但因为仰慕孟子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所以给自己改名为轲。不管怎么样,他叫做“轲”,都是和孟老夫子孟轲是有关系的。
刘轲是中唐著名的散文家和经史学家,在韩愈、柳宗元领导发起的古文运动中,刘轲是忠实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捍卫者,他与韩愈、白居易等大贤多有交往。相比韩白的光芒,刘轲就显得不那么出色了,似乎是个二流三流的人物。其实不然,早在贞元年间,时贤马植见刘轲文,惊叹为“韩愈流亚也”。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称刘轲与韩柳齐名,可见他的文名之盛。
刘轲写文章取法于孟子,与韩柳取法于班马殊途同归,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都大力推崇古文。韩愈称其“后生可畏”,和他交往很频繁,但他不算是韩愈的学生门人,所以后来似乎名气连韩门弟子李翱、皇甫湜都不及,其实他当时的文名远在那些人之上。清代著名学者曾任《广东通志》纂修官的江藩认为,刘轲之文和韩柳之文各有千秋,而在欧阳詹之上,李观、李翱等人则望尘莫及。唐代著名诗僧齐己在他的《酬湘幕徐员外见寄》中说:“东海儒宗事业全,冰棱孤峭类神仙。诗同李贺精通鬼,文拟刘轲妙入禅。”夸赞徐员外的诗歌堪比李贺有鬼神之气,文章则如刘轲一样精妙而有禅意,可见刘轲的文章在唐朝影响有多么深广。看来我们今天的人真是严重低估了他的价值和影响力。
刘轲与大诗人白居易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过从甚密,白居易曾在《代书》一文中称刘轲是隐士中的“秀出”者,极力向朝廷推荐。白居易也多次在诗中提到一个人——“刘十九”,周汝昌等大家认为,根据白居易在江州湓浦的经历和交往,这个刘十九就是指当时隐居庐山的刘轲。《问刘十九》诗云: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轻松洒脱,纯用口语,如拉家常,字里行间写出了二人深厚的友情。
刘轲被认为是岭南第二人,岭南第一人则是开元宰相张九龄。张九龄开岭南文章之先河,刘轲继而起之。刘轲一生著述颇丰,但大多亡佚了,今仅存文章十余篇,诗仅有一首,就是他考进士时的应制诗《玉声如乐》。
刘轲的一生颇具神奇色彩。有个“梦食三卵”的故事说的就是他,据说他有一次在外面游历时,看见一具遗骸露于荒野,于心不忍,于是买棺收殓,使之入土为安。晚上睡觉时梦见一个书生来感谢他,拿了三个鸡蛋恳求他吃下去,盛情难却,刘轲遂嚼一吞二,从此他就越来越聪明了。
刘轲的一生也颇具传奇色彩。十多岁时,他就到过罗浮山和九嶷山,学习黄老之术,学习道家的轻身飞举之道。后又拜韶州曹溪月华寺惠朗禅师为师,做了修行的和尚。大约16岁到24岁之间,他广泛游历山东、安徽、江西、湖南一带,求仙问道修禅养心。后又再次回到罗浮山隐居修习,偶然间听寿春杨生在罗浮山中讲授《春秋》,“每开一卷,讲一经,说一传,疑周公、孔子、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好像是古圣先贤转世论道,遂深为折服,于是弃佛道而从儒业,拜杨生为师,跟着老师学习三代圣王春秋之道多年,学问精进。
刘轲对《春秋》推崇备至,写出《春秋三传指要》十五卷,名动一时,时人都说曲江公张九龄之后岭南文林后继有人了。《春秋三传指要》现已亡佚,但现在还留存有他的一篇《三传指要序》,对《春秋》三传作了全面深入的比较权衡,打破了以往三传之间的藩篱,于《春秋》研究有求实创新之功。他认为研究《春秋》之学,不在于字词章句,而在于直追古圣先贤之道。文中指出了以往研究《春秋》的弊病:一是先儒的固陋,二是今儒的忘本。认为应当不囿于先儒之见,要去误留正,兼采众长,择善而从,而不能一味照搬前人旧说。他认为对经书的研究,要做到既知又行,主张治史治经在于经世致用,不能满足于浅尝辄止,对那些略知皮毛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儒生很是鄙视。
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一位文章大家、文史大家,现今知道他的人却很少。即使在曲江,人们也是只知道有张九龄而不知道有刘轲;在罗浮山,人们只知道这里曾经有许多得道的高道高僧,却不知道这里曾经走出了一位声名远播的大儒。
(吴早先《刘轲与罗浮山》)
相关链接:刘轲的一生,刻苦嗜学,勤于著作,与当时的文人高僧多有来往。据记载,他著的书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十三代名臣议》十卷、《翼孟》三卷、《隋鉴》一卷、《唐年历》一卷、《帝王镜略一卷》、《牛羊日历》一卷(记牛僧孺、杨虞卿事)等,可惜的是,除《牛羊日历》外,这些书都未能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李贵录《中唐的历史学家——刘轲》)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今人印象中,刘轲在文学上的价值影响归入二三流;其实这种印象与其当时的实际声誉大有出入。
B.论散文成就和名气,刘轲介于韩愈柳宗元之间,在唐朝文坛有深广影响。
C.刘轲虽然没有参与唐代的古文运动,但他与古文运动的发起人韩愈、柳宗元交往密切。
D.因为刘轲不是韩愈的门人弟子,所以他的名气影响在当时没有韩门弟子如李翱、皇甫湜那么大。
E.刘轲与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亦师亦友,过从甚密,白居易以诗见长,刘轲以文见长。
【小题2】从文章的叙述来看,刘轲与历史上的孟子有哪些联系点?
【小题3】结合全文来看,刘轲在中国的文学和史学上有哪些贡献?
【小题4】作为文章大家、文史大家的刘轲为什么在当时、在今天的广东、在罗浮山的名气都不大?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6 11:0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B.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
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
(3)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同类题2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善  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的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的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不用提多么忙了,又搭着长的富态,简直忙得喘不过气来。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就进来回话。“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了看钟,已经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别的,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是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告诉明白,我在吃早饭以前不见人。”
自由轻快的走出去,穆女士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们的教育的。她不只是太太,母亲;她是大家的母亲,一切女同胞的导师。她在外国读过书,知道世界大势,她的天职是在救世。
  可是救世不容易!二年前,她想起来,她提倡沐浴,到处宣传:“没有澡盆,不算家庭!”有什么结果?人类的愚蠢,把舌头说掉了,他们也不了解!可是她灰心不得,要牺牲就得牺牲到底。
  穆女士先弯下腰,她得意她的手还够得着脚尖,腿虽然弯着许多,可是到底手尖是碰了脚尖。俯仰了三次,她然后直立着喂了她的肺五六次。“自由,开饭!”
穆女士最恨一般人吃的太多,所以她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她曾提倡过俭食:不要吃五六个窝头,或四大碗黑面条,而多吃牛乳与黄油。没人响应;好事是得不到响应的。她只好自己实行这个主张,自己单雇了个会作西餐的厨子。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拿二十块钱,不算少。她就怕寒苦的人有多挣钱的机会;钱在她手里是钱,到了穷人手里是祸。她不是不能多给方先生几块,而是不肯,一来为怕自己落个冤大头的名儿,二来怕给方先生惹祸。
穆女士想,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作饭吃,以后顶好是由她供给他两顿饭。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供给他两顿饭呢,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方先生应当感谢她这份体谅与怜爱。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她只能去为别人服务,可是谁感激她,同情她呢?
  她不敢再想这可怕的事,这足以使她发狂。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疲乏,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经在书房里等了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给她的名义是秘书,按说有这么个名字,不给钱也满下得去。穆女士的交际是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个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心了些。
(选自《老舍作品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
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小说以“善人”为题有双重含义,从正面是说穆女士本质是一个善良的人,从反面是说穆女士的善
是空虚与伪善的产物。
B.穆女士是一个有见识,有教养,有先进的生活观念的人,她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也注重对世人的引
导,但也有些一厢情愿。
C.小说用细节表现了穆女士的自视清高、生活懒散、自私自利等特点,也用语言描写表现了穆女士对
穷人的鄙视和做事的专横。
D.虽然穆女士并不能算的上是一个正面人物,但她也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从
这个角度讲她值得尊敬。
E.无论穆女士的奔走呼告能否取得效果,她为别人服务,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理想付诸实际
行动的做法都应加以肯定。
【小题2】小说多次写穆女士给自己的定位,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中引入冯女士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小说中的穆女士认为“她的天职是在救世”,你觉得她的所作所为对“救世”有无正面作用?
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 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小题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6分)
【小题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