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历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使用“应用美术”这个名词表示制作色玻璃、珠宝盒、插图稿本,以区别于大规模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在这些小型艺术中,哥特艺术的成就同样是无与伦比的。这些艺术的繁荣发展有其社会经济原因。中世纪晚期,富商在生活方式上与贵族竞争,他们保护和资助艺术的发展,促使手工艺人取得杰出的成就。
色玻璃广泛地应用于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由各色的小玻璃片组成,他们由铅丝连接起,这些铅丝构成玻璃上的人物的轮廓线。整个画面的不同场面,常固定于扇形的框架里。每个间隔里都有一个选自《新约》或《旧约》的故事场面,意在教育虔诚的信徒。人物的数目尽可能减少,以保持画面的清晰。人物本身的体形是平面的,只表示高度和宽度,不表示深度。人物姿态尽可能用粗线表示,使画面清晰明确。背面也是平面的,并不表示深度。
建筑的图像通常在小立柱上的尖拱中表示出,风景用程序化的石头和树木表示,海洋也是程式化的,表示为一系列波浪形的条纹。制图极为精细,连最细微的部分都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尽管这类作品一般供人们从远处欣赏,但其精致与优美却与当时的插图稿本不相上下。颜色通常是鲜明的红色、蓝色、绿色、黄色,互相配合,色彩和谐,从而使哥特式色玻璃“焕发出宝石般的色彩”。
当时,金匠制作的珠宝同样受到珍视。这项艺术的发展,不能光用国王、贵族、市民和教士的喜欢奢侈解释。对中世纪的人们说,材料的珍贵象征着器物的精神价值——这个时期大多数珠宝都是供宗教使用的,包括圣餐器皿——圣杯和圣饼盒——盛放圣人遗骨的圣骨盒及圣体匣。许多大教堂和修道院都以拥有这类金银器皿而自豪。哥特式建筑的塔尖和拱扶垛,以及对垂直性的普遍强调,大大影响了当时的珠宝制造者,他们常常把圣骨盒和圣体匣制成小型的建筑形式。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工艺品是凡尔登的尼古拉斯制作的圣骨盒。它由橡木制成,像大型的长方形教堂,有中堂和两排走廊,前者比后者高。外部装饰有银质镀金的浮雕,忠实地再现了大教堂的外观特色。较长的一边装了由小立柱支撑的拱,如中堂的拱一般。每个拱都有一个使徒、先知或国王的雕像。
和色玻璃制造者的艺术一样,插图绘制者在创造性和艺术性方面同样出类拔萃。初期,插图都画在手抄本羊皮纸上,末期,绘制者开始作书籍插图,这些书相比《圣经》和《福音书》要小得多,也更易于处理。其中有祷告的诗篇、赞美诗集、祷告文书、祷告用的小册子或私人使用的弥撒书。
在书或章节开首的大写字母是纯粹装饰性的,后发展到常常在书页的四周画上线条型的阿拉伯式图案。另一些占满整个篇幅的插图则直接讲述一个故事,以说明文字的内容,有时只有一张画,有时则在一页上画满了一系列连续的场面。每个场面周围,装饰着四角形的画框,再加上那鲜明的色彩,就使这些书页看上去像色玻璃。与色玻璃一样,彩画的式样也不表示深度,是平面的,通常在金底上精细地画出风姿高雅、穿着华丽的人物。对中世纪的人说,这种丰富多彩的插图、鲜艳夺目的色彩、金光灿灿的装饰,就和珠宝一样,都显示着书籍内容的精神价值与宗教价值。然而,插图画的主题并不总是宗教性的。《极丰富的祈祷》即描绘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农业劳动及日常生活的其他场面。
(刘杰《浅谈哥特艺术之应用美术的辉煌成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色玻璃、珠宝、插图三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色玻璃、珠宝、插图是相对于大规模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而言的小型艺术。
B.这些艺术品,材料珍贵、制作精致、色彩鲜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C.这些艺术品在应用上都有着宗教层面的价值。
D.色玻璃、珠宝、插图的繁荣与发展,都与富商们的保护和资助分不开。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色玻璃上的故事场面自《新约》或《旧约》,是为了起到教育虔诚信徒的作用。
B.色玻璃上的图象优点是制图极为精细,缺点是风景用程序化的石头和树木表示,海洋也用程式化的波浪形的条纹表示。
C.国王、贵族、市民和教士的喜欢奢侈及珠宝器物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都促进了珠宝艺术的发展。
D.插图画的内容多属宗教性的,农业劳动及日常生活也都可以成为插图画的主题。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体形是平面的,只表示高度和宽度,并不表示深度,这既是色玻璃的特点,也是插图彩画的特点。
B.尼古拉斯制作的圣骨盒的每个拱上都有一个使徒、先知或国王的雕像,这是制造者受当时建筑普遍强调垂直性的影响的结果。
C.书页上的大写字母及阿拉伯式图案可以起装饰作用,而一系列连续的场面可以起叙事作用。
D.带插图的书籍比《圣经》和《福音书》小得多且更易于处理,可以说这些书就是当时的“口袋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4 02:39: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迷惘的分工
岑嵘
中世纪的分工是这样的,神父专事祷告,骑士专事杀人,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不过这种分工并不太明确,作为公关顾问的神父和神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就会把责任推给了农民。当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灾祸的责任并非神父祈祷不济,而是农民信仰不忠。那些神的公务员吃饱后站在布道坛上诅咒农民:“肉体为奴的人啊,你们该受神的惩罚。”
在1945年8月之前,裕仁天皇的分工是神,他每天坐在宫殿里扮演着天神。而在那个庞大战争机器的金字塔分工体系中,有的家伙则比较倒霉,分到了人体鱼雷或是自杀飞机。1945年的8月,当一个叫做麦克阿瑟的美国佬把锃亮的皮靴踏到日本本岛以后,这个分工体系就彻底变了,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1944年,德国人为挽回颓势,发明了V2飞弹,这玩意可以从法国打到伦敦。当然,这条长长的V2产业链要靠上万人分工来完成。对于那个点火发射的家伙来说,则是茫然地望着升空的飞弹,直到看不见,然后拍拍身上的灰收工回家去喝啤酒,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了。而在英国伦敦的某个地方,一帮倒霉蛋走在街上,忽然轰地一声,莫名其妙被炸得粉碎。
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指出分工提高了效率。到上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也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产业链的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世界也彼此割裂,另一种迷惘从人们心底生出。
在经济学研究上,专业分工也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经济学在1800年前后就达到顶峰。此后,经济学变得更专业化了。不断深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但他们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说:“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陷入了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华丽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答普通人提出的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这些问题常常让经济学家彻底傻眼。
精细的分工让人陷入迷惘,而混乱的分工则让人绝望。比如老舍先生,我们知道他应该搞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不晓得我有用,我是有用的,我会写单弦、快板,当天晚上就能排——你看我多有用啊……”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当革命小将的批斗用具,于是他跳了湖。
沈从文先生是个天才,不但小说写得好,做学问也是一流。他说:“除服装外,绸缎史是拿下来了;家具发展史拿下来了; 漆工艺发展史拿下来了;前期山水画史拿下来了;陶瓷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扇子和灯的应用史拿下来了;金石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扫厕所的工作,于是只能呆呆地看着天安门广场人来人往的景象,然后回过头对同伴说:“我去擦厕所上面的玻璃。”当我们的分工链条越来越长时,也是走向自我异化的时候,我们无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于是在遥遥不能相望的两端,有人当神,有人当蝼蚁,有人当圣人,有人当刍狗。
(摘自《北京青年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迷惘的分工”的一项是( )
A.中世纪的分工,神父专事祷告,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神父将责任推在了农民身上,认为他们该受神的惩罚。
B.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太少,进入分工极细的大型公司,常会为缺少能力和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而陷入迷惘之中,痛悔自责。
C.在民营企业中,常存在会计从业人员内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比如会计、出纳一肩挑,或会计人员身兼数职,这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
D.文学理论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的分工使得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两翼共同发展,但理论研究者大多写不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作家大多也无法讲述出精细的文学理论。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分工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身份也会因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裕仁天皇在日本投降前的分工是神,他的民众是替他杀人当炮灰,1945年的8月,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B.在更加专业化的经济学研究中,世界上有一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可就是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这是专业分工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
C.亨利•福特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这种细化分工为他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产业链的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彼此割裂的现象,这让福特从心底生出迷惘。
D.格里高利•克拉克的一段话说明,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产业化分工的越来越细,经济急速发展,社会陷入贫富悬殊的状态,面对此种情况,经济学家为无法回答普通人提出的经济学的简单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而陷入学术迷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产业要靠上万人分工来完成,产业的分工链条越来越长时,许多人会走向自我异化,他们无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像点火发射V2飞弹的那个家伙。
B.作者认为,精细的分工让人陷入迷惘,比如老舍先生,他本是应该搞创作的,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当革命小将的批斗用具。
C.作者认为,混乱的分工让人绝望。比如沈从文先生,不但小说写得好,做学问也是一流,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扫厕所的工作。
D.作者认为,过于细化的分工,便会造成彼此间的割裂现象,同时也会产生自我异化现象,有人当神,有人当蝼蚁,有人当圣人,有人当刍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及链接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①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字,早期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只有汉字在象形文字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成熟的文字体系,是唯一“活着”的表意文字。汉字不是由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构成的图形,而是记录着宇的音、义和造字时的文化信息的符号。比如,“家”是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是国,上面是“^”(midn).像古代房屋的屋顶,“^”部文字多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的“采”意思是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②认识汉字,不仅要清楚地了解字的膏、形,还要知道它的涵叉厦其演变。比如,“臣”的甲骨文字形是e。古时下人臣服,低头跪于君主面前,k侧面看下人的眼睛是竖着的,这就是造“臣”字的依据。“臣”的意思是瞪大眼睛。从前的君主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事都做了,要派不同的人睁大眼睛去管理不同的事情,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一辅佐帝王的臣僚。把“臣”的涵义厦演变了解清楚了,才算真正认识了“臣”这个字。
③提倡认字,是因为汉字是“有道理”的,有文化内涵的,有些汉字甚至是文化活化石。仍以“家”字为例,远古时代的婚姻习俗是男子入赘士子家,男子到士子宰是“家”,女子到男子家是“嫁”。“末”字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母系制,我们的祖先曾经以这种方式生活过,这一文化现象,通过文字保存了下来。
④“认字”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比如,前进的“进”,繁体字是“追”,甲骨文字形是两,上面的“隹”是一只鸟,下面的“止”是脚趾。为什么一只鸟一个脚趾就是前进的“进”?因为垲太多数动物都能进能退,人也如此,只有鸟不能倒退,只能前进,因此鸟的运动最能表示“进”的意思。这个字能造出来,靠的是古人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归纳。
⑤汉字无论是字形的演变,还是其中的文化意蕴,都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就像阳光、水、空气一样重要。“认字”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继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取材于流沙河《发现和发扬汉字之蔓》)
链接材料:汉字的表意性有利于读者建立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也使汉字成为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字。因此,今天的中国人,仍能诵读2500年前的《诗经》。而英文是表音性文字系统,除了专术能读懂三四百年前的英文,其他人已经很难认读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不是由简单的笔画随意构成的图形,而是音形义结合的符号。
B.汉字的演变主要是字形和字义的演变,字义随字形的变化而变化。
C.古人造“进”字时以“隹”作为部首,证明古人具有进取精神。
D.古人的生存状态、思维习惯、思想情感等都可通过汉字表现出来。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判断下列关于“认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形义关系来理解汉字的涵义,是认字的重要方法。
B.一些汉字字义的演变过程,能让我们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
C.了解优秀文化传统,汲取民族智慧,是认字的重要内容。
D.汉字具有跨越时空的优越性,因此比英文容易认读。
【小题3】请根据文意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收束文段。(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侠小说的江湖世界
何云波
武侠小说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江湖世界。江湖中人何为?上者仗义行侠,除暴安良;中者为报家仇,浪迹天涯;下者纯粹只为争个天下武功第一,不惜身入魔道,视生命如草芥。一句话,都是在刀剑丛中讨生活,说得俗一点,便都是在杀人。
《笑傲江湖》中的魔教教主任我行有一句名言:老夫一生杀人如麻,快意恩仇。那些大魔头们视杀人为家常便饭,看哪个不顺眼就可以拎来宰掉,甚至可以拿活人的脑袋,炼九阴白骨爪之类,这里且不去说它。那些身负血海深仇之人,学艺寻仇,餐风露宿,忍辱负重,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便是为求手刃仇敌那一刻的快感。于是乎,如果仇敌已为他人所杀,寻仇之人会茫然若失,痛心疾首。剩下来的杀人,便是名门正派之侠客,为驱除邪恶、执掌正义,正大光明之替天行道了。据说,这不仅可快一己之心,还可大快他人之心。
问题是,侠客自掌正义,不问官府也不求法律,自己认为该杀便干净利落一刀了断,这里面难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自谓一生杀了241人,其中没有一个是好人。这里凭借的是道德律,况且,好与坏本身便是相对的。一人以为是的,可能另一人以为非,何来客观标准?比如侠客们最为嫉恨不耻的所谓淫贼淫妇,人家相好,哪怕是偷情,其实也不关你事,侠客偏要千里迢迢为民除害,岂不多管闲事?何况,侠客也是人,是人即有人作为动物的共通的劣根性,侠客也难免有杀得性起的时候。将人的生命维系在某一个人的主观好恶之中,这正是武侠的可怕之处。
如果说人类的噬血性、攻击性行为,本身便是人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以爱好和平著称的中国人在这方面似乎并不逊于西方。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草菅人命、滥杀无辜之事,可谓平常之极。鲁迅先生曾讲过,中国人有两类:一类是作示众的材料,一类是看客。看人杀头,乃成国人的一大乐趣。一刀下去,血花纷飞,刺激,过瘾,乃至当阿Q被枪毙,看客们竟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周作人在二七大屠杀之后的一篇题为《怎么说才好》的文章中曾大为感叹:我觉得中国人特别有一种杀乱党的嗜好,无论是满清的杀革命党,洪宪的杀民党,现在的杀共党,不管是非曲折,总之都是杀得很起劲。
武侠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国人潜藏的嗜血习性。同为通俗小说,西方的侦探小说则更强调法律意识、人道意识。它只再现寻找犯罪嫌疑人的过程,而不担负惩罚的职责。因为惩罚自有法律,每个人都无权擅自处置他人的生命。中国的武侠小说,则具有一种非人道倾向。在惩恶的幌子下,千刀万剐,杀个痛快,嗜血欲望通过杀奸人而获得变态的满足,更何况,他们杀的远非个个都是十恶不赦的奸贼。而读者,在武侠小说的杀人如麻快意恩仇里,大约也获得了一种极大的满足。不知这是不是武侠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将江湖中人分成三类,指出都是在杀人,对不同类的人的行为,作者虽然有区别对待,但都不是完全认同。
B.作者认为人类的噬血性、攻击性行为本身便是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人在这方面似乎并不逊于西方。
C.作者认为,不管是杀人如麻的魔教教主任我行,还是除暴安良的名门正派的侠客,其行为都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D.文中引述鲁迅兄弟的言论、介绍西方侦探小说的特点,都是为了说明人类具有噬血习性及攻击性行为。
【小题2】文章最后说:不知这是不是武侠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4

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 (甲)     。”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 (乙) ”。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如“   (丙)     ”。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
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我想起杜甫的诗:“   (丁)  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取材于《中华遗产》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
B.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依据是基本的物候现象及其规律。
C.遵循二十四节气来规范、指导生活已成为一种文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体现。
【小题2】(小题2)根据下列各句内容,请分别选择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4分)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甲) (乙) (丙) (丁)
【小题3】对于二十四节气,文中结尾提到“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的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年”——应该是有颜色的。宋代诗人真山民在《新年》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杏桃催换新颜色,惟有寒梅老一年。”过年就是换颜色,需要让色彩【甲】。
那么,“年”是什么颜色呢?人们首先会想到,“年”是红色的。春联是红的,年画是红的,花灯是红的,蜡烛是红的,大年三十晚上吃的糖葫芦是红的,孩子的脸蛋儿是红的,新衣服也多是大红的……红红火火,喜气洋洋,春节就该是“红海洋”。
其实,我倒是以为,“年”的真正颜色应该是白色的。古人将下雪比作“丰年瑞”,“海仙翦水看花工,【乙】”。下雪就是下好运、下瑞气、下礼物、下粮食……长空卷玉花,雪飞胜梦蝶,江山洁净,田畴清润,为瑞不嫌多,满眼丰年意。
过去讲究“新年雪压客年雪”。在我小的时候,沧州的“年”就是白色的,甚至整个冬天都是雪白的。我一直认为,北方的男人是冬天培养出来的。他们从小在雪地里摸爬滚打,过一年便长一块、硬一成,在冷和硬的下,渐渐就强韧长大了。至今心里一想到年,想到冬天,想到家乡,还保留着雪色般的明净,纤尘不染。
可是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却渐渐地雪越下越小、越下越少, 现在成了稀有物种。每到冬天千呼万唤也不肯下来,下了,也不肯纷纷扬扬地铺天盖地一A 。没有雪的覆盖,“年”的颜色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脏,土呛呛,灰蒙蒙,不再清亮,不再明净。
这样的“年”便无须小心呵护,在人们的心里失去了几分圣洁、几分畏惧,人们可以狂欢,可以醉酒,可以胡闹,可以糟蹋……由于“年”的颜色在变,其内容和品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过年是回家,亲人团聚,认祖归宗,烧香上供。现在过年是出去,可以到一切自己想去的地方去游玩,主要任务是犒劳自己。
【丙】。过年就要说拜年话、吉祥话,如今年是羊年,我们可以说“B ”,不可说一些晦气的话。
【小题1】文中【甲】处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目一新
B.万象更新
C.焕然一新
D.除旧布新
【小题2】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乙】处,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A.登奇山风雪为友
B.玉海金涛千里秀
C.仙人种玉来呈祥
D.紫淑集锦满堂春
【小题3】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和A 、B两处选用字词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尘不染 (xiān) 番 三阳开泰 B.尘不染 (qiān) 番 三羊开泰
C.尘不染 (qiān) 翻 三阳开泰 D.尘不染 (xiān) 翻 三羊开泰
【小题4】根据文意,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锻炼 以至 虽然B.锤炼 以致 即便
C.锻炼 以致 即便D.锤炼 以至 虽然
【小题5】联系上下文, 文中【丙】处填入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前过年有许多禁忌
②到过年了必须学会闭上嘴
③特别不能在嘴里说出“没、坏、死、糟”等灾难性的字眼儿
④绝不能乱说乱道
⑤平时可以口无遮拦
A.① ④ ⑤ ② ③B.② ④ ① ③ ⑤
C.② ① ④ ③ ⑤D.① ⑤ ② ④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