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在大众层面上科学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令人有点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途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在居住区外面的马路上,还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4”是不吉利的,“8”是吉利的等等。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这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背道而驰。
③在中国当今的报纸和电视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最典型的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新闻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倾心于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科学的余味——其实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毫无科学理性可言。
④美国科普史上曾出现过一批既从事科研又热心科普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撰写科普文章,把科学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过二十世纪后这批科学家撤退了。反观中国当今的情形,似乎从来没出现过这样一大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
(钮卫星《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历史学教授伯纳姆认为科学最终将为迷信所击败,原因在于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使在科学压制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以新伪装的方式复活。
B.人们泼洒药渣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等,这些改头换面的老式迷信现象助长了迷信思想在当今的流行。
C.作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宣传上应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比如中国的航天活动更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活动。
D.作者以美国科普现状作为参照对象,从前沿科学工作者、公众、政府等几个方面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不足,并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设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主要通过列举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迷信行为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现阶段科学普及工作的迫切性。
B.文章就当今媒体报道航天技术新闻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当今媒体有步入新伪装下的迷信与神秘主义道路的趋势。
C.文章提出问题后,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析了中国科学普及艰难的原因,并指出改变中国的科普现状的基本途径。
D.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公众更多更深入地参与科学,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去理解科学,来提高科学素养。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科学没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就可能与一批能把理性带入生活各个方面的科学家的参与有关。
B.如果迷信不能被破除干净,必然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生长环境不好有关。
C.新闻媒体宣传航天技术过于渲染神秘性和尊贵性,由此可见中国的新闻媒体也需要重视自我的科学普及。
D.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国策,培育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政府和科研机构组织者向民众普及科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6 09:2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位之思

凸凹

(1)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

(2)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

(3)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

(4)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5)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

(6)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7)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

(8)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

(9)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一如水里加盐会变咸,刺破了伤口会流血,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一来,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

(10)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

(11)堰田离家颇有段路,便装了干粮和水。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这时我总想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

(12)“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她说。

(13)待我把下巴笑酸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14)“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

(15)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

(16)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17)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拥有,譬如官位,譬如文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足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从而师从自然、内敛守成。

(选自2016年7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有着朴素而深刻的理解,教育孩子也有独到之处。
B.第(8)段从母亲联想到岁月,在岁月的艰难中,人们往往难以左右生活,而只能顺应生活,这就导致了错位的出现。
C.第(11)段中,母亲怜爱的微笑却被我怀疑为嘲弄,并因而奋力追赶,表现出儿童特有的好胜心,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
D.第(15)段中的景物描写,借天空的空阔,写出了“我”因疲劳不堪、百无聊赖而产生的寂寞、空虚之感。
【小题2】在母亲身上,“错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错位”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当夏日,上自王公,下至黎庶,必备扇子。又因古代中国人极具审美情思,即令对普通器物亦加意营造,这就使扇子具有审美色彩,显出艺术特质。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古时条件简陋,树叶、毛羽等物是最易获得的制扇材料,所以羽扇出现甚早,文献中有“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之说。周王的仪仗中,已有扇篓,用雉鸡之羽制成,意在障尘蔽日,增添帝王威严。后世羽毛的取材,又有孔雀、白鹤、老鹰、大雁、鹳、雕之属。
最著名的羽扇用户,自然是诸葛亮。由于小说和戏剧的广泛传播,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得到脸谱化的定型,即《三国演义》中所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魏晋时期,以羽扇指挥战争的,除了诸葛亮,还有顾荣。西晋末年,陈敏叛乱,占据江东,頋荣手执白羽扇,麾军击敗陈敏。又有东晋道士吴猛,即二十四孝中“恣蚊饱血”的那位,拥有神通,曾用白羽扇画水渡江,不假舟楫。
用仙鹤等毛羽制成的羽扇,色白质轻,很受文士赏爱。梁简文帝、文学家庾信,唐宋众多文士,如张九龄、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梅尧臣等人,都有相关诗赋,吟咏白羽扇。在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常与纶巾、芒鞋相提并论,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如“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羽扇纶巾人入画”“纶巾羽扇五湖间”“羽扇芒鞋尘世外”“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纶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风”,不胜枚举。羽扇,可谓建构了中国文人的 隐逸世界与高洁人生。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审美形象往往是头戴方巾,手摇折扇。学界基本认定,折扇源自日本,北宋时期经朝鲜传入中国。宋元时期,偶见使用折扇的记栽,至明代永乐年间,统治者大行推广,折扇流布天下。小小的折扇,承栽了东亚三国文化交往的史实。
折扇又称聚头扇、撒扇,用竹木与纸张制成,收放自如,携带方便,更兼适合写字作画,可以彰显学养才情,因此为读书人所喜,市场很大。
文人好扇,遂将其美化、雅化,除了扇面上的书画,还有那附着的扇骨、扇坠、扇嚢、扇盒,都极讲究,成为文玩古董。《紅楼梦》中的石呆子,藏有几把旧扇,材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上面有古人写画真迹,石呆子爱之如命。后来,这些扇子却被贾赦夺去,搞得呆子自尽而死。民国时期的笔记里也常有记载,琉璃厂的古董铺里,将折扇与笔墨纸硯一同售卖,其中不乏制扇名家的作品。
1718世纪,中国折扇远销西欧,深受上层社会的欢迎,富丽精工的折扇成为其标示自我身份和贵族品位的象征。安格尔画中的法国贵妇人,就常常手持折扇。折扇,又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栽体。
现代社会,扇子早已不是日常必需,但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依然值得我们咀嚼回味。
(选自李修建《扇子的生活美学意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社会中,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每到夏天,扇子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必备之物。
B.扇子具有审美色彩和艺术特质,寄寓着审美情思,使古代中国人对其刻意营造,久而久之形成了扇子文化。
C.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扇子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D.在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可谓建构了古代文人的隐逸世界与高洁人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羽扇在扇子家族中出现最早的依据是:古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树叶、毛羽等物是最易获得的制扇用的材料。
B.文章引用张九龄、李白、白居易、苏轼、梅尧臣等人都有吟咏白羽扇相关诗赋的史实,证明羽扇备受唐宋时期文人雅士赏爱。
C.文中阐释折扇收放自如,便于携带,适合写字作画,可以显示持扇人的学养才情等特点,证明了折扇深受读书人喜爱的观点。
D.文中以安格尔画中的法国贵妇人常手持折扇为例,论证了当时中国折扇已远销西欧,并成为标示身份和贵族品位象征的史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扇在北宋时由日本经朝鲜传人中国,至明朝时,折扇广为使用。“头戴方巾,手摇折扇”成为明清时读书人的审美形象。
B.文人喜欢扇子,便对扇子进行美化、雅化,不但在扇面上写字作画,还增加了一些极讲究的附着物,使扇子成为文玩古董。
C.诸葛亮用羽扇指挥战争,是最著名的羽扇用户。在诸葛亮的影响下,西晋顾荣、东晋吴猛,都曾有过一段关于羽扇的故事。
D.在现代社会中,扇子虽然已经不像古代社会为日常生活所必需,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依然长存于人们的回味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茅盾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学观
张永
①现代民俗学对茅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茅盾就开始对民俗学发生了兴趣。和“五四”众多作家一样,茅盾的民俗学观并不是或者说并不主要是为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是借助民俗学为文学创作服务。
②在茅盾看来,在小说创作中,民俗不仅与“地方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民俗还能体现出“时代精神”。他认为,小说创作不仅要追求地理环境的逼真,而且还要追求与此相关的方言口语、民间风俗、社会心理、时代精神等“错综相”的真实。
③《春蚕》是茅盾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他乡土小说民俗描写最为成功的一篇。著名文学史家夏志清认为,《春蚕》描写了“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殖蚕,是一个古老而粗陋的方法,需要爱心、忍耐和虔诚,整个过程就像一种宗教的仪式”,这些民俗事象的描写“真正道出这故事成功的地方和它吸引人的地方”。浙江地区向来蚕业发达,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养蚕习俗。茅盾从小就从祖母那里了解到家乡乌镇等地的养蚕的习俗,可以说,《春蚕》就是当地蚕事活动程式艺术化的结果。蚕树萌芽时,民间俗语“清明切口,看蚕娘娘拍手”意味着蚕事活动的正式开始。从小说第二部分起,作家艺术地再现了老通宝全家的蚕事活动的整个过程,比如准备养蚕的器具如“团匾”、“蚕箪”和“缀头”,然后“窝种”、“收蚕”和“上山”等。
④“一切生活都混合经验与迷信,因此单独凭经验可望得到的进步,若无迷信搀杂其间,便不容易接受。”难怪茅盾有感于老通宝一家“那种安于世代相传的工作的情形是如此的亲切感人”,在描写“收蚕”神圣仪式后,不禁感叹道:“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
⑤可以说,茅盾的乡土创作还是很好地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尽管在《春蚕》等一系列的乡土作品中,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挖掘并不像鲁迅那样专注和集中,但是茅盾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得作家通过民俗事象的描写,深刻地开掘民族的心理结构层,透视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经济生活“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先进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导致了茅盾“社会分析”艺术创作方法的形成,“文艺家的任务不仅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而尤重于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出了未来的途径。所以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一一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一一创造生活。”
⑥茅盾乡土小说实践和创作理论逐渐形成了“左翼”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
节选自《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2】小说《春蚕》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反映茅盾对“错综相”的真实的追求?
【小题3】茅盾的乡土小说创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灯
侯发山
凌晨两点,守灯正睡得迷迷糊糊,被妈叫醒了。
海那边,万家灯火,海这边,黑魆魆一片。守灯随妈进灯塔里巡视了一遍,没发现异常,便开始保养机器。眼下是夏天,白天这里接近50摄氏度,只能把活儿撵到晚上。一台台设备锃亮光洁,一尘不染,无疑,这是妈天天擦拭的结果。
守灯五岁之前没离开过这个岛,对这个足球场一样大的岛再熟悉不过了,没有土,没有草,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想种点儿蔬菜都难,日头太毒,从外面运来的土过不了几天就被烤得焦干。台风一来,这些土很快就会被刮散,被海水冲走。上学后,守灯每到假期返岛时,不忘背上一大包泥土,好让妈踩一踩,接点地气……
给养船半月来一次,送些蔬菜和淡水。周围除了鸟叫、风吼和浪涛,寂静得没一丝生气。
清理完灯笼,妈又用牛皮软布擦拭灯器。守灯说:“妈,我来吧。”妈不让,说:“擦这个是要紧的活儿,也是个细活儿,用力要适当,要有耐心,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损伤。”
看妈认真的样子,守灯心疼地说:“妈,您这辈子就没想过走出这荒岛?”
妈叹道:“说不想是瞎话,但灯塔离不了人,若是夜里灯灭了,就会出大事。”
守灯知道,这个小岛周围有多处险滩、暗礁,夜间过往船舶,都需灯塔指引。
“守灯,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吧?”妈轻声问道。
守灯明白,妈的潜台词是:你毕业后有何打算?妈还不到 50岁,头发已经花白相间了,脸色黑红黑红的,额头上的皱纹一道道,像是刻出来的。守灯鼻子一酸,说:“妈,我想把您带到城里去,让您安享晚年。”
妈固执地说:“我不走,我要在这里陪你爸。”
守灯的爷爷民国时期就在这里看护灯塔了,后来父亲接了爷爷的班。十多年前父亲被台风卷走后,妈就接管了守护灯塔的任务。妈说,虽说没找到父亲的尸骨,但父亲的魂在岛上,在灯塔里。
“为啥给你取名守灯,守灯守灯,就是要确保灯不出问题,让来往的船只安全地经过。” 妈大声说道,似乎生气了。
妈终于把话挑明了。妈曾不止一次地对守灯说过,他的命是渔民给的,生他时难产,当时台风突来,大雨倾盆,是渔民叫来了医生,母子才平安。
“你不回来,妈就一个人守!”妈的声音哽咽了。
随着守灯的成长,小岛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灯塔变了,塔身由矮小到高大,灯塔能源从乙炔到干电池,再到太阳能。装上新设备后,妈看不懂设备上的英文标识和操作说明,原理也搞不明白。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就自学英语和航标专业教材,每天写工作日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她已摸索出了一套初步诊断和治疗灯塔小毛病的方法。
守灯决定向妈摊牌,不能让母亲胡乱猜疑了。他揽过妈瘦小的肩膀,说:“妈,我在学校跟导师进行了智能化航标系统设计的课题研究,实现遥测遥控功能不再是梦想。过不了多久,这里的两百座灯塔,不,全国的五千余座灯塔,采用自动化系统,就不用人看守了。”
“真的?”妈又惊又喜,眼里蒙了一层雾。
守灯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妈您放心,塔上的灯不会灭,我心里的灯更不会灭!”
“你这孩子,咋不早说?”妈轻轻捶打了守灯一下。她眼里的雾散了,泪出来了。
这时,一艘船从灯塔旁边缓缓经过,拉响了汽笛,嘹亮,悠扬。守灯心里暖暖的,满满的。他知道,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
( 选自《2015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凌晨两点,妈妈叫醒儿子,母子一起进灯塔巡视,但妈妈又不允许儿子擦拭灯器,可见儿子是一个粗心大意、业务不精之人。
B.在外求学的儿子每次回岛时,都要带泥土回岛给妈妈踩一踩,可见儿子很体贴母亲,但他对母亲不愿离开海岛的想法不是很理解。
C.文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守灯人工作环境的艰苦,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儿子提出带妈进城和科技化守灯的情节作了铺垫。
D.儿子大学毕业后想带妈进城安享晚年,但妈妈不愿离开,这是母子两代人因知识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也是小说情节突起波澜的原因。
E. 小说情节简单,语言朴素,主旨深刻,为了刻画妈妈的形象,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衬托以及插叙等多种手法及方式。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以“守灯”为题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妈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写到“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战狼》《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

(摘编自:金苍《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

材料二:

对于电影产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观众本身。科幻电影不是从零开始讲解的科教片,其对于观众科学素养要求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大量科幻电影受众,特别是已经成为观影主力的80后、90后一代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人口抽样调查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从2002年的4.7%上升到2017年的13.8%,高中教育程度者从I2.4%上升到17. 5%,2017年每lO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是1998年的4.96倍。庞大的中高等教育群体,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扩大。

(摘编自:《科幻片能否成为电影产业新增长点》)

材料三:

材料四:

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好莱坞进口片占领了中国科幻电影票房。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再加上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内外因夹击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

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记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0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各忘录》已在今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

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对全新世界观的建构同样缺乏;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的紧密联系,国内制作水平拙劣,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

 (摘编自:《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之所以成为2019年春节电影票房冠军,是因为有我国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
B.“中国天眼”与“硬核科幻电影”一样成为不同领域的热点,都能体现出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
C.材料三表明,国内科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较稳定,票房占比相对来说波动不大。
D.好莱坞进口片占领了中国科幻电影票房,在其冲击下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
【小题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80后、90后所受的教育程度在提高,故而80后、90后能成为科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
B.由材料二可知,近年来科幻电影消费群体扩大,对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C.由材料四可知结合外国的经验,只要有了稳妥的资金流,就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
D.一旦进口片配额限制被取消,进口大制作科幻片涌入,中国国产科幻电影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小题3】结合材料思考,如果你是科幻片导演,哪些因素会让你对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