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 KTV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小题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
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小题3】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
【小题4】张阿姨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条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4:5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有些外国人颇为羡慕中国人有私章。他们觉得在小小的一块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姓,或阴或阳,或篆或籀,或铁线或九叠,都怪有趣的。抗战时期,闻一多在昆明,以篆(zuàn)刻图章为副业,当时过境的美军不少,常有人登门造访,请求他的铁笔。他照例先给对方起一个中国名字,告诉他们那几个中国字既是谐音,又有吉祥高雅的涵义。对方已经乐不可支,然后就会约期取件,当然是按润例计酬。虽是(甲) ,却也不轻松,视石之大小软硬而 用指力、腕力或臂力,积年累月地捏着一把小刀,伏在案上于方寸之地纵横排奡注,势必至于两眼昏花,肩耸背驼,手指磨损。对于他,  。
在字画上盖章,能使得一幅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显得格外生动,有 (乙) 之妙。据说这种做法以酷爱文化的唐太宗为始,他有自书“贞观”二字的联珠印,嗣后唐代内府所藏的精品就常有“开元”“集贤”等钤记。一般而言,收藏家或鉴赏家在字画名迹上盖个图章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一幅完美的作品若是被别人在空白处盖上了密密麻麻的大小印章,却是 (丙) 。最讨厌的是清朝的皇帝,动辄(zhé)于御题之外加盖什么“御览之宝”的大章,好像非如此不足以表示其占有欲的满足。最迂(yū)阔的是一些藏书印,如“子孙益之守勿失”、“子孙永以为好”、“子子孙孙永无鬻”之类,我们只能说其情可悯,其愚不可及。
明清以前,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落于市面的所谓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实,或直写胸意。有时候还可于无意中遇到石质特佳的印章,近似旧坑田黄之类。先君嗜金石篆刻,积有铜器铭文、碑石拓片很多,印章亦不少,丧乱中我仅携出数方,除“饱蠹楼藏书印”之外尽属附章。有一块长方形寿山石,刻诗一联“鹭拳沙岸雪,□□□□□”,不知是谁的句子,也不知何人所镌(juàn),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还有一块白文“春韭秋菘”,我曾盖在一幅画上,后来这幅画被一外国人收购,要我解释这印章文字的意义,我当时很为难,照字面翻译当然容易,说明典故却费周折。南齐的周颙家境清贫,“文惠太子问:‘菜何味胜?’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春韭秋菘代表的是清贫之士的人品之清高。早韭嫩,晚菘肥,菜蔬之美岂是吃牛排吃汉堡面包的人所能领略?
(取材自梁实秋《图章》,有删改)
【注】排奡(ào):形容文笔刚劲有力。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zuàn)刻 副业B.动(zhé) 谐音
C.(yū)阔 胸意D.所(juàn) 嗣后
【小题2】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雕虫小技 妙笔生花 画蛇添足B.雕虫小技 画龙点睛 大煞风景
C.举手之劳 妙笔生花 大煞风景D.举手之劳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小题3】在第一段结尾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篆刻已不复是谋生苦事,而是文人雅事了
B.篆刻不但是文人雅事,而且是谋生苦事了
C.篆刻已不复是文人雅事,而是谋生苦事了
D.篆刻不但是谋生苦事,而且是文人雅事了
【小题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日色冷青松B.蝉翼柳塘风
C.禅房花木深D.梅柳渡江春
【小题5】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小题6】下列文句所表现的精神品格与“春韭秋菘”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小题7】下列对图章功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使画作更生动B.表明藏书归属
C.推动字体演变D.展现文人雅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族成年礼——冠礼、及笄,经周代统治者的规范,在士及以上阶层中广泛实行,后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很多仪节发生了简化甚至变异。到唐代,虽然统治者做了礼仪重整,得到部分复兴,但是却呈现出衰微之势,正如柳宗元所言,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宋代司马光亦云:“冠礼之废久矣。”鉴于此,司马光作《书仪》存其旧礼,其后的朱熹更作《家礼》在全社会大力推行,使得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对后世影响深远。金元一代,冠笄之礼不见于记载,而至有明一代,统治者力复旧礼,成年礼再度重建,然而到了国力衰微的明代后期又复于湮没,至清代因朝廷改易,上层社会的成年礼几于断绝,所幸广大民间依然有遵旧制、行旧礼者,但只不过是一成年礼俗形式而已。它们有的以断片的冠礼或笄礼的形式独立存在,有的融于婚礼之中,形式多样,散在民俗生活之中。
男子“庆号”,又称“送号”“贺号”,至迟于民国期间,仍遍及大部分中国乡村,形式上虽有差别,但都属于以村落为依托的集体成年礼。如民国二十六年安徽《繁昌县志》载:“繁惟男子弱冠,父兄择吉命字,亲友置尺许小匾,金漆书之,礼以联、烛、果、酒、彩、爆,名曰‘送号’。自是,成以字称之,不复呼名。”民国三十年河北《高邑县志》载:“凡届丁年,则联络等辈,举行贺号。预请能文者按名选字,义意贵能关切。择定后,书于红纸,榜示通衢,乡众醵酒相贺。受贺者设筵酬谢,依次劝饮。以后则呼其号而不名。此礼简而易行。”
女子“上头”,又称“冠笄”“上梳”“梳头”“开脸”等,都是笄礼的代称,后世为婚礼合并,属于与婚礼结合的个体成年礼。晚唐诗人韩偓《新上头》诗云:“学梳松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为要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诗中把一个即将成年、及笄待嫁的女子的娇羞之态和微妙的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这类诗中可以看出,在唐代,笄礼和婚礼就已经融合。后世更是如此,有大量的明清至民国时期地方志记载可为证。民国三十二年福建《明邑县志》载:“女子于及笄时已字人,则男家须备送首饰、果饼之届于女家,而女家则择吉期为其女加笄,并将果饼分送戚属,亦有宴客者。”并且,很多“上头”与“开脸”习俗结合在一起。清同治五年湖北《长阳县志》载:“嫁娶前一日,女家为女束发命笄,日‘上头’,又日‘开脸’。”至今,民间婚礼中婚前梳头、换装、开脸等俗依然不改。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各式各样的成年礼也在兴起。有的仿照古礼而行,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自行组织规模不等的仿古成年礼,取古代汉族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的形式纪念个体成年。有的与西方成年礼和当前时尚相结合,成年礼仪式中男子着西服,打领带,女子着西式礼服,走红毯、过成人门等,整个过程类似西方的交际舞会。有的则与时尚文化相结合,设计远足、野外生存等带有考验性的仪式环节,培养对父母、对生命的感恩之情。当前的成年礼重建尽管眼花缭乱,形式重于内容,乱象丛生,但整个社会已经意识到成年礼之于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摘编自贺少雄《汉族成年礼絮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礼”“及笄”成年礼在周代得到规范,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后,发生了简化甚至变异,后虽经历朝统治者努力,但仍然趋向没落。
B.“庆号”是一种以村落为依托的纪念男子成年的礼仪,又称“送号”“贺号”,至迟在民国期间仍遍及大部分中国乡村。
C.“上头”本来是一种纪念女子成年的礼仪,又称“冠笄”“上梳”“梳头”“开脸”等,后来和婚礼融合,并延续至今。
D.“庆号”“上头”虽不是完整的成年礼俗形式,但它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冠笄之礼,对渐次衰微的民族礼俗有传承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光作的《书仪》、朱熹作的《家礼》对当时日趋衰微的成年礼俗起到了保存、推广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B.在清代,成年礼在上层社会已不多见,但在民间仍然有一些遵旧制、行旧礼的人举行,尽管这种成年礼已不大规范、系统。
C.“庆号”是集体成年礼,有《繁吕县志》《高邑县志》为证;“上头”则是个体成年礼,有《新上头》《明邑县志》为证。
D.当今的成年礼形式多样,有仿古成年礼、与西方成年礼和当前时尚相结合的成年礼等,这至少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成年礼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子出嫁前一日,“女家为女束发命笄”;男方须送首饰、果饼等物给女家:这些习俗表明及笄和婚礼已经合二为一。
B.男子“庆号”、女子“上头”、男女成婚都有戚属和乡邻的参与,说明这些习俗都是传统礼俗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与当时社会的组织形式密切相关。
C.经历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仪节发生简化、变异,金元一代未有记载,至清代上层社会的成年礼也几于断绝:足见朝代更迭对传统成年礼的衰微有巨大影响。
D.男子“庆号”有较多的文化内涵,要请有文化的人接名定号;女子“上头”则主要是梳头、换装、开脸,重仪容妆扮:从中可以折射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国既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又拥有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当前,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可以说,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含义很广泛,中华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如何科学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海外传播的视角,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主要是指反映各方面生活的有形文化,包括旅游文化、服饰文化、习俗文化、汉字文化等。“软文化”主要是指反映精神风貌的无形文化,包括心态文化、思维文化、艺术文化等。“硬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是通过其固定性、形态性来吸引其他国家民众认识、了解、欣赏中华文化。比如,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功夫很感兴趣,加强中国功夫文化的海外传播,能够增强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向往。“软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是希望增进其他国家民众对我们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了解、理解和尊重。
当前,“硬文化”的海外传播渠道比较多,可以依靠政府或民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如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和文化博览会、开展文化互访演出活动等。也可以通过沟通协调,在其他国家国民教育中设置中文课程。此外,还可以通过各个国家的汉学家、中文翻译人员将中华文化推荐给其本国民众。那么,“软文化”的传播渠道应该如何拓展呢?实践证明,“软文化”与“硬文化”应紧密结合,在进行“硬文化”传播时善于传播我们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例如,在开展汉语教学时,可以适当融入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内容。把“软文化”传播寓于“硬文化”传播之中,不仅可以拓展“软文化”传播的渠道,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是“硬文化”还是“软文化”的海外传播,要想真正取得实效,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需求。这包括其他国家发展的需求、其他国家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等。如果有强烈的需求,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借鉴。二是文化本身对其他国家民众的吸引力、感染力。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等人的文学作品,意大利的达·芬奇、荷兰的梵高、西班牙的毕加索等人的绘画作品,德国的贝多芬、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之所以能脍炙人口、传遍世界各国,靠的就是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艺术魅力。三是文化传播者的良好形象。常言道:“自尊者人尊,自重者人重,自敬者人敬。”要想让中华文化更好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大家庭,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必须深入思考文化传播者的形象问题。外派外访的国家工作人员、汉语教师以及自费出访的中国公民包括旅游者,都是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都是中华文化的窗口与镜子,其言谈举止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四是文化传播者的良好心态。文化很难强加于人。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传播者要有良好的心态,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认识到各种文化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决不能贬损其他文化。要通过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让世界各国民众体会到中国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愿意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互鉴,从而树立和维护中国的良好形象。
(摘编自《 加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度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类。
B.为了传播“硬文化”,应适当融入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软文化”,以“软”促“硬”。
C.除了文化本身,文化传播者的形象和心态也会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D.良好心态是指文化传播者既要尊重他国文化,也要认识到我国文化的进步性与优越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世界各国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为立论的前提。
B.本文首段总述,提出观点,后文分别从文化分类、传播渠道、需考虑的因素展开论述。
C.文章对文化进行了分类并分别作了阐释,为后文论述中华文化的传播渠道理清了思路。
D.文章第四段提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四个因素,并分别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加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度,提升其世界影响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B.“硬文化”的传播渠道很多,但“软文化”只有借助“硬文化”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C.世界各国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符合他们在某些方面的需求。
D.如果缺少对文中提到的四个因素的考量,就难以让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取得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