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李清照传(节选)
①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②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③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④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⑤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zhì)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小题1】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小题2】“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3】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3:55: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较真的吕叔湘
叶兆言
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他在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几次见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接近苏州话。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或许因为他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直以为他是苏州人。
吕叔湘和俞平伯都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所敬重和钦佩。但俞是名士,两耳不闻窗外事,晚年喜读林译小说,突然有了兴趣,就找出来读,纯粹为解闷。俞才华横溢,童心未泯,不算十分认真。吕叔湘正好相反,在做学问的路子上,俞是出世的,吕是入世的。俞活得像个艺术家,吕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俞平伯身上多少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湘绝对没有。以俗名论,他没有俞平伯家喻户晓的影响,但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内,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尊他为一代宗师绝不过分。我想说的是,吕叔湘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祖父就经常教导我向他学习。他是我见到的人中最认真的。
我们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会说:“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呛!”吕叔湘一生都在维护汉语的纯洁。80年代中期,他发现《人民文学》上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一一订正,杂志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写成了“吕淑相”。我们全家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因为想象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文章里有些错误是免不了的,可是这次错得太离谱了。记得《人民文学》当时正因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劝吕叔湘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最终没敢写,因为以吕叔湘的认真态度,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我觉得,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从不让读者感觉到无味和可憎。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总说,自己最初的文笔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风行一时。70年代后期,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17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他的强项是深入浅出。深,指达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浅,指把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联系起来。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90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父亲与伯父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写信就称“先生”,因为只低了一辈,用不着太客气,毕竟他比祖父小10岁。轮到我,称呼就有些麻烦。父亲先还觉得怎样都行,可是很快发现怎样都不太合适:称“先生”太不恭敬,毕竟隔了两代;称“丈人”或者“大人”又过于老派,一股酸腐气,这是现代汉语必须反对的。讨论半天,父亲说,删繁就简,写“吕公公教正”吧,因为平时就这么叫的。于是这么写了。不过仍然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嘴上喊和写出来,感觉不一样。而且,当时电视上热播武侠连续剧,“吕公公”听上去,仿佛反面人物一样。
当时寄赠的是台湾的版本,装帧比大陆的好得多,用纸也讲究。书是够漂亮,只怕内容和扉页上的题款,不入他老人家的法眼。既希望能提些意见,又害怕挑出一大堆毛病。结果是没有反应。吕叔湘当时近90岁,承他惦记,已非常感激。(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吕叔湘(1904-1998),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校长。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吕先生讲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他主张“把语法教活”。教师教语法要有很好的设计,先整理问题,然后决定讲哪些内容,再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摘自田小琳《吕叔湘先生和教学语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吕叔湘影响不大,而在汉语言学范围内,尤其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研究及文字功力一流可谓一代宗师。
B.《人民文学》发表信件向吕叔湘表达谢意,信很短,错误却很多,甚至把吕叔湘写成“吕淑相”,可见对吕先生意见的轻视。
C.作者父亲最终没敢写信劝吕叔湘在《人民文学》正吃批评的情况下放人一马,侧面反映了吕叔湘在治学方面的认真程度。
D.吕叔湘翻译的民俗学作品和编写的语言学著作,都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内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E. 作者把自己写的《夜泊秦淮》寄赠吕叔湘,希望能提些意见,但又怕他挑一大堆毛病,对方没做出反应,让作者非常感激。
【小题2】文中“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试分析他的“第一流”有哪些具体表现?
【小题3】吕叔湘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文章中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对于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一点语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新华网数据新闻)
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 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近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 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 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A5创业网《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光明网·旅游频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2016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
B.2012——2016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呈M状,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在2014——2015年。
C.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D.图表显示,在2012——2016五年间,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均增速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叫“农家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高端的“民宿”,成效十分显著。
B.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市区的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C.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乡村旅游有待于开拓新思路。
D.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E.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创业项目不断涌现,国家还将通过扶持政策,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都有哪些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请不要遗址公园化  冯骥才
说到遗址,便会想起那年埃及考察。埃及大地到处是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遗址,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源头感。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国王谷——这些法老墓葬的遗址中,无处不是巨大的石雕碎块和灼热的荒沙。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连这些坚硬的石雕究竟毁于何时,也无从得知;时间在这里仿佛失去长度。当历史走去时,没有留下任何寻找它的线索,只有问号。这些问号弥漫在残垣断壁碎石流沙之间。于是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雾一样浓重地笼罩在遗址上;然而这才是远去的历史遗留在大地上特有的生命感——也是遗址独具的气质与魅力!
在罗马,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往往并不在城外或者更远的地方,而是在城中,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但从没人把这些草木丛生的大片大片残垣断壁视做垃圾,去动手清理。相反,把它们当成凝固的历史,有形的岁月,真正的城市文物,不敢去碰它,更甭说动它。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来,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它残缺,却正好把另一半交给你去想象。
然而,在我们这里却被改变了。且不说,许多遗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破坏;从河南的殷墟、西安华清池到京西的圆明园遗址,到处在动土动工,修筑围墙,植树种花,竖立雕塑,点缀小品,更有甚者则添油加醋地增添各种“景观”于其间,努力把历史遗址“打造”成一座座公园。
做这种事的人,完全不懂得遗址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吗?不懂得文化和历史也有尊严、也是神圣不能侵犯的吗?
不可否认,我们一些将遗址公园化的人,可能对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不懂,但不懂得历史文化的人怎么能去管理文化遗产呢?
进而说,又决非仅仅是不懂;如果不懂,为什么要破费大笔钱财为遗址围墙造景、植树栽花呢?其目的无人不知,便是开发旅游,招引游客,图谋赚得更多银子。就这样,遗址正在一个个变成公园,变成赚钱的机器;历史被我们变成消费品了。
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不怕没有了令人敬畏与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带来的浅薄与苍白——不怕那种腰缠万贯的浅薄和富得流油的苍白吗?
(写于2010年6月,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遗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2】国内将遗址公园化的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6分)
【小题3】文章最后说:“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请说说这句话有哪几点含意。(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打不死的贝尔
木舟子
他是爱德华•迈克尔•格里尔斯,他的昵称叫贝尔,但是在中国,我们管他叫“贝爷”。
他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他吃过象鼻虫、十字蜘蛛、老鼠、青蛙、生的斑马肉、鳄鱼和羊的睾丸,还曾从大象的粪便里挤出可以饮用的水分──当他吃那些令人反胃的东西时,他的口头禅是:嘎嘣脆;有点像鸡肉味;蛋白质是牛肉的x倍;这个去掉头和心脏就能吃了……在赞比亚吃虫子时他说,“它的味道,就像你所有的朋友把他们的鼻屎集中起来,塞到一根香肠里让你吃”……
他的足迹遍布哥斯达黎加的丛林、太平洋群岛、阿尔卑斯山脉、肯尼亚、美国犹他州的沙漠和阿拉斯加的雪地……以及──中国的海南岛。无论是火山、沼泽、冰川还是湖泊,只要给他一把刀和一个水壶,他能够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活下来。
是的,如果你看过Discovery Channel的《荒野求生》,那么,你肯定知道,这个死不了的人就是贝尔。他是全球知名的探险家、演讲专家、慈善人士、求生类节目野外主持人,第一个成功使用动力滑翔伞飞跃珠穆朗玛峰的人,迄今为止统领全球2800万童子军最年轻的主席,英国中产阶级最尊敬的七个人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英国女王);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平时住在威尔士北部的一个小岛上,或者伦敦泰晤士河畔一艘自己改装的驳船里,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贝爷,不是已经在危险的地方,就是在奔赴危险的路上。如今,他用《荒野求生》的名字出版了一本自传,让你一窥“真硬汉”养成的秘密,于是他的名头又多了一项:畅销书作家。
贝尔的家族中流淌着野性的血液。其父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退役特种兵,姨夫是英国驻塞浦路斯的海军准将,祖父是军官,曾外祖父是一战战斗英雄,而其曾外祖父的曾祖父塞缪尔•斯迈尔斯是维多利亚时代新绅士论的倡导者,他写了一本《天助自助者》,认为一个人高贵与否,并非取决于血统,而看他是否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作为一个英国人,只要你够热情、有准备、勇于奋斗,世界就是你的牡蛎”。
“当我慢慢长大,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充满了虚假和复杂,我越来越追求个性和同一,而这些,只有探险才能给我。”即使独自一人满身泥泞、又湿又冷,贝尔也觉得妙不可言。
与多数同龄人一样,贝尔也有过疯狂的青春期,在申请上大学之前,他甚至花了三天时间,每天坐在英国军情五处的休息室里,请求这个反间谍机构赏赐他一个面试,最后,一个胖考官告诉他:小伙子,你得先去上大学。
就这样,贝尔勉强申请了布里斯托尔一间颇烂的大学,研读现代语言学。应付和逃避学习这件苦差事的结果就是:1994年,贝尔决定报名参加英国空军特勤队(SAS)预备队的遴选。
描述贝尔参加选拔的过程将是一件冗繁的工作,但简而言之,就是:炼狱。训练内容常常包括急速奔跑、山间短跑冲刺、负重奔跑、夜间急行军,俯卧撑、举重、搏击、攀登和潜水,查看地图、随军急救和武器操作,等等;从凌晨六点检阅,训练会持续到第二天的凌晨,“直到每一个新兵都累得跪在地上呕吐”。在荒无人烟的威尔士峰,训练耗费了贝尔六个月,夏天被瘟疫般的蚊子包围,冬天又得浑身湿冷,艰难穿过深没大腿的积雪,有时还被大风掀倒在地,这一切,都在背负50磅或以上负重物的前提下进行。每天都有人被淘汰出局。
实际上,连贝尔自己也难以用文字描述其间的艰辛痛苦。他当时只有20岁,是年龄最小的参选者之一。他失败过一次,并在两年后的第二次遴选中成功。加入SAS第21团之后,贝尔继续接受专项训练,包括爆破、海空潜入、外国武器操作、丛林生存、外语学习、高速防御性驾驶、冬季战争训练以及敌后方逃生技能……正是这些训练,保证贝尔日后在《军队大逃亡》、《荒野求生》、《绝境求生手册》、《天生求生者:贝尔•格里尔斯》等探险类节目中数次死里逃生。
1996年底,贝尔在北非一次自由跳伞训练中不慎受伤,康复后向SAS提出退役。康复期间,“那么多的自我都被禁锢在肉体里,我觉得自己既无助又脆弱,甚至不能弯腰系鞋带或转身,也不能扭身擦洗后背,除了尖锐而剧烈的疼痛,留给我的只有深深的绝望”。不过,把贝尔形容为一个海明威式的人物也许并不为过,在事故发生之后的第八个月,刚有起色的他便从医院偷偷溜出来,坐火车回家取自己的摩托车,然后在绑着金属支架的情况下,在黎明前骑车回到康复中心,第二天凌晨偷偷回来──居然没有一次被护士发现。 1997年,贝尔筹到一点赞助,计划攀登珠穆朗玛峰。1998年5月26日早上,在此前经历过坠落冰川缝隙而幸得获救的贝尔,成功登上世界之巅,成为英国成功登顶的最年轻的登山者。
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那天寒地冻的山脉,只为登顶的短暂时刻,对此,贝尔引用前辈登山家的话:“若你真的不懂,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懂。”他并不认为自己征服了珠峰,相反,“你能登山的唯一原因是这座山允许你攀登。如果高峰暗示你等待,你就必须等。在她召唤你去时,你就必须在逐渐稀薄的空气里奋力前行”。
有评论认为,“贝尔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在荒野逃生的技能,而且还向我们昭示了人在紧张压力下生命意志的巨大张力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在他的自传中,贝尔这样写:“犹如偶然,这种疯狂成为了我的生活。不要误会──我太喜欢这一切了。”
“既然人生是场冒险的游戏,”贝爷说,“那就坚持下去。”
(选自《看天下》2012年第17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贝尔是英国中产阶级最尊敬的男人,他是全球知名的探险家、演讲专家慈善人士、畅销书作家、求生类节目野外主持人,第一个成功使用动力滑翔伞飞跃珠穆朗玛峰的人,迄今为止统领全球2800万童子军最年轻的主席。
B.贝尔在吃那些令人反胃的东西时,常常对这些食物赞不绝口,说明贝尔是一个“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
C.贝尔的家族中流淌着野性的血液。父亲是退役特种兵,姨夫是海军准将,祖父是军官,曾外祖父是战斗英雄……但贝尔在《天助自助者》一书中否认了一个人的高贵取决于血统的观点。
D.贝尔的人生几乎都在探险中度过,他不是已经在危险的地方,就是在奔赴危险的路上,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真硬汉”。
E.作者认为把贝尔形容为一个海明威式的人物也许并不为过,因为他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在荒野逃生的技能,而且还向我们昭示了人在紧张压力下生命意志的巨大张力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文中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贝尔?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说,贝尔把“人生”比作一场“冒险的游戏”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只看数字的话,中美之间存在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2016年,中国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40亿美元,美国统计的对华逆差额更是高达3470亿美元。但是事情并不简单,要客观理解中美贸易逆差数据,有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忽视。

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

那么,万一中美启动贸易战谁的损失更大?对此有两方面需要澄清。

一方面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巨大的。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14%的棉花、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25%都销往中国。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在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他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刊文)

材料二:

美国对中国贸易差额

(摘编自《贸易失衡是美国的宿命?》)

材料三: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贸易赤字快速增长,达到了创记录的7260亿美元,其中以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多,达到2016亿美元。

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844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如果扣除这一部分,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仅2014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额就达750多亿美元,当年中方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是802亿美元,如果减去这750亿美元,只有50亿美元逆差。

入世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非农产品,尤其是服务的开放已经达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最高水平,包括银行、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经向外资开放。就美国最热切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农业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3%,2016年还将下降至15.2%,而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为62%。

为缩小中美贸易顺差,中国不断加大从美国进口的力度。实际上,中美经贸的不平衡有很多具体原因,既有像美国对华出口实施管制这样的老问题,也有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其次,不同的统计方法人为地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再次,结构性问题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另一个原因。中国不需要的东西拼命塞过来,可中国需要的产品却不肯卖。此外,美国国内过低的储蓄率使贸易逆差加大。

(摘编自《中美贸易报告:美国真的亏大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处于逆差,但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却存在大额顺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
B.除2009年和2016年中国的货物贸易稍稍减少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C.前10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增幅速度较慢,美国对华出口的服务贸易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
D.虽然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占优势,但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优势明显,两相比较,两国的贸易差额并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只看数字,中美之间存在着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分析具体情况,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B.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对外只能有所动作了。
C.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中国想买的东西不肯卖,中国不需要的却拼命塞过来。
D.中国政府积极努力解决贸易逆差数额巨大的问题,同样,如果美国政府努力想办法,贸易逆差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