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对一个24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的人来说,除了用“光芒四射”形容,你还能说什么?

《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

1945年6月26日,在宪章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因在发起国中按字母顺序列于首位,故代理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上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著名学者温源宁写过一篇印象记,起首便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顾维钧博士,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那是1934年,温源宁写道:“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的成就称得上辉煌,要加以逐一列举,人们将不得不从惊讶开始而以赞美告终……他以1912年5月出任内阁秘书开始其政治生涯直到如今,凡是外交官员梦寐以求的最高职位他都已经得到了:驻美国公使(1915-1920)、巴黎和会代表(1918-1919)、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国公使(1920),并自1922年以后多次出任外交总长,而现在是驻法国公使。有一次,顾博士还做过几个月代理国务总理。”

50年后,温源宁在台湾去世之前,如果他还记得自己当年这篇充满“溢美之辞”的小文的话,他也许会微笑。因为顾维钧比温源宁文中所写的更加“光芒四射”,他经历了更多的大事件,也得到过更多的高职位。

1986年,顾维钧在纽约逝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载文表示哀悼,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纽约总领事前往吊唁。

温源宁笔下让人“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的顾氏履历还需要加上:中国驻外使节升格后,担任驻法、英、美等国大使;1945年出席旧金山会议,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宪章;1957年后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直至1967年退休;晚年完成13大卷、500余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

温源宁说:“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的了……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

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是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这场精彩发言成为和会当天的头条新闻。发言刚一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外务大臣贝尔福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于中国最有利的结果。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而根据外交史学者的研究,“此时独力支撑代表团的顾维钧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踏入外交界那天起,顾维钧的杰出表现一直证明着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顾维钧年轻有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他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上名字的人。
B.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更堪作为典型的人,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修养,沉着和蔼,有耐心并且温文尔雅,想到他,人们都会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C.温源宁高度赞美了顾维钧的人生经历,诸如担任驻美国公使,巴黎和会代表,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法等国公使,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等。
D.顾维钧自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毕业以来,一生在外交界纵横捭阖,为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对得起他母校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E.本文通过记述顾维钧的外交生涯,描写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的中国外交家的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外交家的感人形象。
【小题2】作者多次引用别人对顾维钧的评价,这样写有何好处?
【小题3】在巴黎合会上,顾维钧被称为“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4】顾维钧的外交生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请给合文本举例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30 05:0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制造生物燃料的新方法
生物燃料目前成为一种十分热门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不少科学家开始研究生产生物燃料的一些新方法。
昆虫学家斯科特•盖博说,活着的树木之所以枝杆坚硬,是因为有一种叫木质素的物质。木质素形似塑料,包裹在树木纤维素的外面。许多昆虫可以分解纤维素,却无法分解木质素。而亚洲天牛就可以分解木质素。亚洲天牛分解木质素后,留下能发酵生成乙醇的纤维素。美国能源部现在更倾向以纤维素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那些不适宜种植粮食的荒山、荒坡和荒滩,都可以种植一些适合恶劣环境生长的树木和草本植物,这不但可以用来生产生物燃料,还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用微生物制造生物燃料是很古老的创意,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就会用酵母菌造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学生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用微生物发酵废弃植物纤维产生电能的生物燃料电池,它可专门用来为手机充电。这个科研小组研制的电池名为“生物伏特”,它利用一种特殊细菌在分解植物纤维时将电子释放出来从而产生电能。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最近还宣布,他们已与英国石油公司和亚利桑那科学基金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可再生生物柴油。据悉,这一研究工作的重点将放在如何利用一种特殊优化的光合细菌来生产生物柴油上。利用可再生光合细菌生产柴油可以省去成本高昂、复杂繁琐的加工进程。另外,由于这种细菌的培养只需要太阳能和环境控制生产设备,所以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大规模地养殖。这种细菌生物柴油生产占地很小,可以建在发电站附近,利用发电站废弃的植物纤维作为原料。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表示,水果中的单糖可以转化成一种被称为二甲基呋喃的燃料。二甲基呋喃有一系列优点:和同样体积的乙醇相比:二甲基呋喃燃烧后产生的能量要高40%,和目前使用的汽油相当;二甲基呋喃不溶于水,因此不用担心吸潮问题;二甲基呋喃的沸点要比乙醇高近20摄氏度,在常温下是更稳定的液体,在汽车引擎中则被加热挥发成气体。这些都是汽车燃料所具备的特点。此外,二甲基呋喃的部分制造过程和现在石油化工中使用的方法相似,因此容易推广生产。专家表示,在经过安全和环境试验后,二甲基呋喃可以和汽油混合,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使用。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的一项是
A.用适合恶劣环境生长的树木和草本植物提取的纤维素生产的生物燃料,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
B.用微生物发酵废弃植物纤维产生电能的生物燃料电池——“生物伏特”,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
C.用特殊的光合细菌来分解电站废弃的植物纤维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
D.制造方法与石油化工生产相似的二甲基呋喃,同汽油混合形成的燃料,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亚洲天牛分解木质素后,枝杆坚硬的树木就成了可以用来发酵生成乙醇的纤维素。
B.利用特殊细菌分解植物纤维时将电子释放出来,就是用微生物发酵废弃植物产生电能。
C.利用一种特殊优化的可再生光合细菌生产柴油,不需要高昂的成本和繁琐的生产过程。
D.二甲基呋喃可由水果中的单糖转化生成,容易推广生产且具有目前燃料的一系列优点。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荒山、荒坡和荒滩上种植适合恶劣环境生长的树木和草本植物,既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又可以提供生物燃料的原料。
B.亚洲天牛可以分解木质素,其他昆虫可以分解纤维素,综合利用这些昆虫对植物进行分解,就可以进行发酵乙醇的生产。
C.可再生光合细菌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大规模养殖。用其生产生物柴油成本低、加工过程不复杂,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D.二甲基呋喃作为一种燃料,具有不溶于水、不易受潮、能量高和沸点高等优点,是乙醇和汽油等目前使用的燃料无法相比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把握生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形象的和逻辑的,文学属于前者,理论归入后者?格言因为其凝练、深邃并且经常具有形象性,是经常会被置放于两者之间,譬如《论语》,譬如《沉思录》,文学史和哲学史都会提及。事物的本质属性常常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更能够看出。对格言来说,一种似乎匪夷所思的比较,是与长篇小说。
不管小说是如何的洋洋洒洒、浩瀚斑斓,经过一层层过滤提炼,浓缩抽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表达它的内核的,而这样的话总是具有格言般的特质。这正是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纽结。曹雪芹写《红楼梦》,尽管自称“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但所揭示的盛衰无常、色空相依、  “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却是明晰确切仿佛具有坚实质感的。莫泊桑的《一生》,女主人公在回顾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时感叹道:“人生既不像想象的那样好,也不像想象的那样坏。”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彰显了“卒章显其志”的效果。这样的一些话,显然已经可以归入格言,或者具备格言的功能了。不妨说,所有的长篇小说,实际上都可以理解成是从某一句格言生发铺展开来,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孕育生长的过程。发芽破土,由柔弱的树苗长成粗壮的大树。
青少年时代都喜欢搜集格言,但要真正读懂它们,却需要漫长时光的铺垫,需要凭借丰富的生命体验来给予注释。因此,格言是一种更适合老年人、至少也是生命体验较为深入的人阅读的文体。所以,乡间不识字的白发翁媪说出的质朴无华的话,倒是常常具有格言的意味。就在于它们被风霜侵蚀过,被时光浸泡过。从这个意义上说,格言更被赋予了一种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特质,它最深沉的东西是属于时间的。
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不妨说,格言,就是那一类行走到人生路途的某一处时,不由自主地从心底生发出来的东西。它是抽象过的人生体验,是浓缩了的生命感慨。是概括之上的概括,是蒸馏之后的蒸馏。在这个阶段,生活的外在的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内核,而格言正是对于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诗人里尔克在《布里格日记》中写道,“应该耐心等待,终其一生尽可能长久地搜集意蕴和精华,最后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那一定是最为精华的诗句,具有遗言一般的品质。言简意赅的格言,何尝不可以理解成是一代代人关于生活的遗训?这是千百年来无教生命智慧的凝结。时光的流逝,不会磨蚀而只会增益它们所蕴合的真理的品性。物质世界中,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公斤铀235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千吨优质煤炭完全燃烧的热量。而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铀
(选自彭程《语言中的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句格言就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住作家笔下可以生发铺展成长篇小说。
B.青少年不容易真正读懂格言,因为他们缺少漫长的时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做铺垫。
C.格言的生发,是基于对人生体验的抽缘,是对于生命意义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D.格言言简意赅,蕴含真理般的品性,是千百年米无数生命智慧的结晶。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红楼梦》中“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揭示了盛衰无常、色空相依的内核,是具有坚实质感的格言。
B.格言是概括之上的概括,蒸馏之后的蒸馏,当人生走到从心底自然生发出格言的时候,生活的外在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需要。
C.小说与格言虽有着本质属性的差别,但一般情况下,小说的内核仍然可以用几句具有格言般特质的话语加以概括。
D.之所以说格言是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是因为只有到了白发翁媪的年纪才能说出质朴无华常具格言意味的话。   。
【小题3】根据格言的特性,你将如何用好格言?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摘编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作了铺垫。
B.“他”虽然被村里人称为“懒木匠”,但其实并不“懒”,“他”不愿意“做小活”是因为不想委屈自己的手艺。
C.长大之后,“他”学会了木匠手艺,并凭借自己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快超越了师傅,成为当地最吃香的木匠。
D.本文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技法,以写人为中心,描写细腻;善于运用悬念、伏笔来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E.文章借其它木匠之口,侧面介绍了“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省了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小题2】标题“活着的手艺”有哪些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他比谁都孤独”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金的蝈蝈笼子
何立伟
老金坐在我的办公桌对面,脑壳低垂,神情暖昧,手肯定忙着,却被桌子上厚厚的稿件所遮蔽,形容虽不可称鬼祟,但也算得上有几分诡秘。
唯有我晓得他在干什么。
老金的机发出急促叫声,必是有短信来了。整天的,他的手机如一只装了蝈蝈的笼子,时不时地那么叫着。手机一叫,老金便把脑壳低下去,手指一阵忙乱,当然就是在那里回短信。中文输入用的是拼音。湖南人,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拼起来麻烦。一二十字的短信,左摁右摁,一错再错,捉虫一般……
短信都是他女儿发来的。他女儿在北京念大一。很聪明的女孩子,但时常旷课,一个人坐在校园的草地上晒太阳,看闲书,听CD,然后,给老爸发短信。
聪明的女孩子大约都有点清高,一清高又有点孤独,一孤独就少朋友,少朋友就少沟通,于是愈加地清高,亦愈加地孤独。没有人好沟通,只好跟老爸说话,用滔滔不绝的手机短信。
“下午一个人跑到王府井,买了一件耐克T恤,还有一双阿迪达斯的鞋。哈,又放你的血啦。”
“在三联买了本昆德拉的《无知》。喜欢这个住在法国的捷克男人。和他比,周围全是傻子。”
老金的回复都是耐心细致苦口婆心的……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凡事都应当这样而不应当那样。有父亲兼党委书记的语重心长,亦有对年轻人的尽可能多的理解和报纸上说的与时俱。
“我把她当朋友一样。”老金跟我说。
当然。我指出,这仅仅是一种姿态。实际上,父女的关系并不会像他想象的那样平等
“怎么这样说呢?”老金不满道,“不平等,她能给我发那么多短信吗?能大事小事鸡零狗碎的事都跟我讲吗?能这么全方位全天候地沟通吗?”
“那是因为她不想跟她的同学讲,她看不起她的同学。她没有交谈者,只好来跟你说。人总是有倾诉欲的。”
“你打击我。”老金说,很不屑地白我一眼,“你心理不平衡,因为你儿子不给你发短信!”
他说的是。我儿子也是大一,但极少给我发来短信。而我晓得,他的快乐统统来自他的同辈,而不是我这样的“半老徐爷”。如果他有话只肯跟我讲,我反觉得有问题。
对于我的观点,老金很不以为然,摇着脑壳,声明道,他和他女儿没有代沟。他女儿心高傲,是因为“哪个要她这样优秀”!
这时蝈蝈又叫了。老金低头看短信,脸上浮出极幸福的笑容。“念给你听啊,”他说,“‘你老是指责我旷课,给你个安慰吧。这次专业考试,我是全年级第一名。’你看你看,鬼家伙!”
老金的欢乐、担忧、欣慰、郁闷,全部来自他女儿的短信,这是老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但我担心这亦是他女儿的最大乐趣。我们彼此争论,但是没有结果。老金的生活,按照老金理解的那样自得其乐地过着。
到了大二的下学期,忽然,老金的蝈蝈笼子不怎么叫了。办公室一下子变得寂静,亦变得空虚。老金的脸有些灰白。我这个人有些麻木,刚开始尚没觉察到这是什么原因,只感到空气里似乎缺少了什么东西。后来一想,哦,原来是老金的女儿很少来短信了。
我问老金怎么回事。老金叹了口气,说:“她可能找了男朋友了,她现在不和我沟通了。”
我说好哇老金,祝贺祝贺哇,早就应当是这样子哇。
老金点了支烟,深吸一口,望着窗外,一脸怅然,说:“你又打击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老金和女儿短信沟通从多到少的经过,让读者看到了年轻人从青涩到成熟的人际交往过程的转变,也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B.结合文章中老金的女儿发给她的短信,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老金的女儿是一个聪慧优秀、生活讲究、渴望交流却又又有点清高孤傲的文艺青年。
C.文章通过老金发短信时憨态可掬的动作描写,看到女儿短信时的神态描写以及和“我”对话的语言描写,成功地塑造了老金这个舐犊情深的慈父形象。
D.小说设置了多处对比:女儿跟父亲交流变化的对比,老金对女儿态度变化的对比,这些属于纵向对比;老金父女关系和“我”跟孩子关系的对比,这属于横向对比。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我指出,这仅仅是一种姿态。实际上,父女的关系并不会像他想象的那样平等。
②但我担心这亦是他女儿的最大乐趣。
【小题3】试分析标题“老金的蝈蝈笼子”的意蕴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