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论述类),回答小题。
一些论者认定当下文学想象力贫弱,这一判断切中了文学的时弊。但有人将非虚构文学(以“事实”“亲历”为写作背景,并秉承“诚实原则”写作)的兴盛作为文学想象力不足的证据,这就否定了纪实作家的想象力和纪实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失公允。
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复述现实,而在于有境界地超越现实。文学家依靠想象将美与价值赋予平凡的生活,或者说依靠想象表达人类有价值的生活,这就是想象在文学活动中的本质功能。然而,在如何超越现实、叙述有价值的生活这一点上,总有论者理解得不够到位。他们有意无意中将形象异变幅度的大小视为想象力强弱的标准。荒诞、变形、魔幻、灵异,以及近年流行的“穿越”等有意违反现实逻辑的神话性叙事,被视为想象力强大;而非虚构叙事,则被断定为想象力低下的表征。诚然,作家创造的形象异变幅度越大,其笔下的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也越大,可是.这种张力并不能证明作品的价值。几年前的电影《无极》荒诞怪异,却是想象力低下的一部失败的作品。相反,当年茅盾根据一则“浙东农村蚕茧丰收,蚕农破产”的新闻写出的小说《春蚕》,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二者相比,哪个想象力更强大呢?
当代文学早已超越了虚拟神明、塑造英雄的时代,想象力早已发生变化,转向在常态化的现实生活中完成超越,这是文学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势。不能忽视想象在非虚构文学中的重要功能,那些认定报告文学以及其他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不需要想象或者想象力较弱的观念,其实是一种偏见。别林斯基早就有过提醒:“忠实地复制现实,仅靠博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想象。”虚构固然必须使用想象,但想象并不就是虚构。虚构文学需要强大的想象力,非虚构文学也同样需要。事实对象进入非虚构文学之中,即上升为艺术形象,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审美价值观必然会对原型进行适当的改造。30多年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塑造了数学家陈景润的形象,引起了震撼性的效应。作品中的陈景润与现实中的陈景润,固然有诸多肖似之处,但不能彼此画等号,作为艺术形象的陈景润,一半来自现实中的原型,一半来自徐迟的价值观和想象力。不能简单地说这样做就是失实,凡是非虚构叙事中描述的人物,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既是一个直接的存在,也是叙事者的创造物,或者说,是二者的统一。因此可以说,事件是来自生活的,情节却充满想象,无论虚构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都是如此。
如果把非虚构文学的叙事等同于历史叙事或新闻叙事,那么,非虚构文学就会真的欠缺想象力。可是,真正的“非虚构文学”是文学,而不是历史和新闻,它只是在基本事件上遵循“非虚构”的原则,而在细节上完全不必划牢自囿。只有这样,“非虚构文学”才能有效表达人类日常俗务中那些“神秘的性质”,“把深度带向极致,通过丰富性来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就是说,非虚构文学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有可能超越表面生活,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
文学的非虚构叙事并不代表想象力的低下。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当下的文学创作,无论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都普遍存在想象力贫弱的问题。病因不在于非虚构,而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观察力的不足导致理念的僵化,出现判断简单化、角色类型化、是非绝对化的倾向,使作品失去了丰富性;二是精神立足点不高,境界上没有超越性,一些当代作品热衷于写争宠偷情、勾心斗角等,在津津乐道之中表达了价值上的认同,导致叙事的庸俗化;三是细节创造能力不足,叙事的力量是在丰富有力的细部表现出来的,缺少细节的叙事没有灵性。 
(选自孙春曼《非虚构叙事与文学的想象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论者非常准确地作出了当下文学想象力贫弱的判断,但有人把非虚构文学的兴盛作为这一判断的论据是不恰当的。
B.想象是文学有境界地超越现实的手段,如果没有想象,文学就是复述现实,实现不了其价值。
C.荒诞、变形、魔幻、灵异以及“穿越”等神话性叙事,都是虚构,它们有意违反现实逻辑,被一些人视为想象力强大。
D.形象异变幅度越大,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也越大,就越不能证明作品的价值,电影《无极》就是一个明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想象力过去体现在虚拟神明、塑造英雄方面,而当代它要在常态化的现实生活中完成超越,这反映出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B.虚构和想象并不相同,不管虚构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都需要想象,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不需要想象的观念是一种偏见。
C.徐迟的报告文学之所以引起震撼性的效应,是因为塑造的陈景润这一形象既是一个直接的存在,也是叙事者的创造物。
D.非虚构文学的“非虚构”主要指的是基本事件来自生活,这一点和历史、新闻有相似之处,但有无想象是它们的重要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证了非虚构文学同样需要想象力、其兴盛并不代表文学想象力低下的观点,并指出了当下文学想象力贫弱的原因。
B.本文引证和例证有力,第三段引用别林斯基的话和运用陈景润的例子,都有力证明了想象在非虚构文学中必不可少。
C.事件是来自生活的,情节却充满想象,这是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可见两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
D.如果增强观察力使作品具有丰富性,避免叙事的庸俗化,提高细节创造能力,那么当下文学想象力贫弱的状况就会得到改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1 08: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忘川注

聂鑫森

国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贺望川,是个奇人,奇在记性惊人忘性也惊人,所以他有个字号忘川。

他的肚腹里确实“藏”了不少书,读书博而专,《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他可以闭目诵读。你问某书某段话该如何正确评断,他会滔滔不绝地先说出自秦汉到清代名流的观点,末了才说:“敝人的见解是——”

这是什么记性?简直就是一部活电脑。

可他的忘性也令人匪夷所思。出门忘记带钥匙;别人问他的手机号码,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不得不问妻子和同事;有时夜里回家,他找不到这条小巷,只好四处问人该怎么走。

妻子取笑他:“你这是什么记性?别哪一天把自己弄丢了。他说:“我只记我该记的事,其余的就拜托你了。”

一星期前,贺望川请一位老朋友到离家不远的一家“百鱼斋”吃中饭。这里的菜品皆与鱼有关,各道菜都可口,两人尽兴喝了一斤酒。该结账了。贺望川一摸口袋,忘记带钱夹了。友人也和他一样,出来得匆忙,除了记得带香烟、打火机,别的都没带。

贺望川对服务员说:“对不起。我让我的朋友留下做人质。这个人质可得好好侍候,他是湘楚大学的著名教授。我家离此不远,我快去快回。”

回到家里,取了钱,贺望川正要出门,忽听有人喊:“贺教授在家吗?有快递。”

妻子说:“你盼望的小谢来了。”

“肯定是北京寄来的快递,我的学生们出版了几本新书,说三天会到,果然到了。”

“谢定山小友,星期天你也没休息?”

“因为有你的快递,我知道你想先睹为快,就赶快送来了。”

“快坐下。先喝茶。”

小谢是快递公司的送货员,专送文化街这条线路。贺望川购书量大,又有各地的友人、学生寄赠书籍、资料,所以每隔几日,小谢就要上门来送货。一送就送了两年,彼此变得相当亲稔。

贺望川用剪刀剪开塑料包装袋,取出几本书来,爱不释手地翻了一遍,说:“我的学生都成气候了,‘新松恨不高千尺’,太好了。小谢,每次都辛苦你,令我铭感啊。”

“贺教授,您客气了,我干的就是这个活。说真的,能为你们这些大学者送快递,是我的荣幸。可惜家里条件差,我只读了高中,就从偏远的山区到城里来打工,可我从心里敬重你们,我爹我爷爷也是。我一回家,他们就问学者是什么样子,说了些什么话,我都一一告诉他们。”

贺望川忍不住大笑起来:“你就说,这些读书人不多一只眼睛不多一个鼻子,和大家没什么不同。”

“可他们不信,尤其是爷爷,我要他进城来看看,可他早已瘫在床上了,没法来。”

“什么时候你领我去,让他看看我——一个似僧似俗的人。”

“那会让爷爷乐翻天的。我就代爷爷先谢谢你了。”

小谢作古正经站起来,向贺望川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们正说着话,留在饭店里的友人领着服务员,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

“你真是个‘忘川’无疑!把我丢在饭店,也不拿钱去赎。我家住得远,要不我会领着服务员去取钱,免得又登你的门。”

贺望川这才猛醒过来,赶忙向友人谢罪,然后付款给服务员,再另加小费。

……

一眨眼,就过去了一个月。

盛夏,炎天暑地。

来贺家送快递的,忽然换了另外一个姓马的小伙子。贺望川很奇怪,问:“小谢呢?”

小马说:“他爷爷病重,恐怕熬不了几天了,小谢请假回老家去了,由我暂时代替他。”

“他老家在哪儿?”

“是本市管辖的株洲县朱亭镇大龙山村,坐汽车去要大半天。”

“你有小谢的手机号码吗?”

“有。”

贺望川赶快用笔把地址和手机号码记下来。

小马问:“贺教授记这些做什么?”

“我答应过小谢,要去看望他爷爷,这个事我忘不了。君子不能言而无信,我明天就去,让儿子开车送我去。”他转过脸问妻子:“你愿意去吗?”

妻子说:“有道是夫唱妇随,我也去!”

(有删改)

(注)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死之后要过鬼门关,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忘川河划之为分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贺望川请友人到饭店吃饭,竟忘了带钱,表现了老朋友相聚“相忘于江湖”的真性情,自有感人之处。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贺望川的一句“我的学生都成气候了,‘新松恨不高千尺’,太好了”,就表现了他渴望学生成才的急切心情以及对学生成就的赞美之情。
C.小说结尾,贺望川夫妇要去看望快递员小谢的爷爷,不但突显了他们平等待人,懂得感恩等特点,而且形象地揭示了主旨。
D.小说以“记性”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更简洁,主要集中在贺望川的“忘记”上,同时集中刻画了他的性格特点,使主题更突出。
【小题2】贺望川说“我只记我该记的事”,请你概括文中写了哪些他记住的事?
【小题3】文章以“忘川”为题,有何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这就是美妙的羚羊峡谷。

②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谷壁看似轻柔,实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狭谷中。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幻化出奇幻的色彩。所以也有人说羚羊狭谷是“被上帝抚摸过的地方”。

③羚羊狭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

④上峡谷只有180米长,谷底稍宽一些,但最宽的地方也不过5米。走进上峡谷好像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神殿。头顶上射下来的阳光让曲折的峡谷时而暗影朦脆,时而红光沐浴。一道道层峦叠嶂的优美弧线背后不时透出柔和的彩光,神秘莫测,吸引着无数探奇的游人。

⑤下狭谷是条长800米,深约10米到20米的“地缝狭谷”。它像蛇一样蜿蜒在地下,宽的地方只有两三米,狭窄处难有下脚的地方。谷底很平坦。两侧光溜溜的砂岩壁上呈现出各种曲线的三维组合,水平的波纹和纵向的波浪形曲面相交,凹凸有致。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是红色的砂岩,它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是因为铁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充当了红色的染色剂。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缓缓地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黄到赤紫,像火焰在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换。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狭谷。

⑥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让它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逐渐变成了宽大得狭谷。

⑦科罗拉多河在日夜流淌,继续塑造着大峡谷。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也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类的狭缝谷,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再过几百万年,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那么到那时,如今的缝隙般的羚羊峡谷会不会被溪水开凿成新的大峡谷呢?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蜿(______)  ②层(______)  ③裹(______)
【小题2】选文是从______、特点、______、______和发展等几个方面介绍羚羊峡谷的。
【小题3】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阅读选文第⑤段,请简要写出羚羊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
【小题5】选文第⑦段加点词“那时”指什么时候?
【小题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当阳光照进羚羊峡谷时,光与影的舞路便在这里释放魅力。
B.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
C.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
D.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定时地冲过狭缝谷。
【小题7】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A.逻辑顺序B.时间顺序C.空间顺序
【小题8】在选文中找出与以下句子意思相符的成语
①形容名声盛大——(______)
②非常神秘,难以推测——(______)
③形容某些事物表面或造型精巧玲珑、曲线流畅——(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进入
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是从什么地方移植过来的,己经显出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用木架支撑着。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叫了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下里边。这让我很不舒服。一日,见到一架木梯,便找来羊角锤、老虎钳,由自己来处理钉子问题。当几枚钉子成功地取出,从高处扔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我从摇摇晃晃的木梯下到地面,不禁满心欢喜。如果不是一个人感同身受觉得疼痛,对一棵树表示怜悯,那么这棵朴树至死都是身怀钉子——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靠不断壮大自己的方式,使钉子变得渺小。
钉子是最易于进入对方内部的一种物质,它尖锐、坚硬,一有来自外在的力量,就突兀而起,紧紧咬住一个地方不放,而要拔出来又特别困难。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把它拔出来,但时日一过,往往忘得一干二净。
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总要借助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就相拥在一起,这真的加快了工作进度。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 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才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卷一支烟,吸着。
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文数字般地生产,天文数字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的让人受不了——尽管慢生活会使人放松,但是慢到做了两年还没完结,就会让人怀疑慢生活的合理性。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并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如此,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墙里,仅仅露出一个头,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钉子除了不占地面,又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再方便、巧妙不过。人们会根据物的重量来选择钉子的承受度,粗细和长短是有比例的,各有不同的功能。会用钉子的人,分寸感很强,否则,不是太长打穿,就是太短不起作用。那时每家都有一把羊角锤,一面钉进去,一面拔出来。当人们拿起锤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而是借助螺丝刀,螺旋式地进入。与普通钉子不同,它以慢速度进入,更坚韧有力,更有耐性,绝不迁移。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了特定的意味。我几十年间服务于一个单位,不生游移之心。其中也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它肯定了这个职业的价值,自行其道,是很有乐趣的。如今,时日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了。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驻足。像孔夫子,五十多岁,历聘诸国十四年,皆在奔走中,直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此时,他坐了下来,捶着已不灵便的腿,不走了。那么, 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吧。
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
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在如同钉子一般疯长的楼市面前,那些阻碍房地产进展的人家理所当然被称为“钉子户”。钉子户的出现,多由拆迁补偿引起。顺从者都搬走了,余下的就是钉子户。有关部门为拔钉子费神费力,房地产公司干脆断水断电,使钉子户成为孤岛。岛上的人孤独和怨恨日长,但最终也不免妥协。当然也有胜利的,他们的要求被接受,尝到了作为钉子的快乐。可是无论如何,没有哪一个钉子户是屹立不移的。刘禹锡说过:“风行草偃,其势必然。”在汹汹的房地产开发的大潮里,一枚钉子实在是微不足道……
每当看到钉子,我都不由得想到,自己所处的天地间,有多少坚硬的钉子,正在深深地钉进去,又有多少钉子,正在拔出来。夜静更深,万籁阒寂之际,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
(取材于朱以撒同题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文章的线索,“钉子”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
B.写为树木取出钉子,其主要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怜悯。
C.鲁班发明的榫卯组合工艺,属于传统慢生活的典型。
D.处身城市而又向往山乡,是现代人心灵的两歧困境。
【小题2】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榫卯:中国传统建筑、器具制造中的结构方式。榫,音sǔn。
B.庖丁解牛:出自《庄子》,此处形容木的轻松。庖,音páo。
C.虬干:此处形容像虬龙一样屈曲、盘绕的树干。虬,音qiú。
D.万籁阒寂:形容所有东西都安静下来。阒:全,都;音jù。
【小题3】根据文意,回答:钉子的盛行,有哪些原因?
【小题4】写出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
【小题5】作者写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道理?
【小题6】“风行草偃”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写出你对《论语》这句话的理解及作者在文中用以表达的意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320个中央单位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健全牵头联系机制,明确中央9个单位为定点扶贫牵头部门。具体 落实68家中央企业在定点扶贫的108个革命老区贫国县开展的“百县万村”活动,帮助解决1万多个贫困村的水、电、路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央单位共向592个重点县选派挂职干部1670人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118.6亿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695.8亿元,组织劳务输出31万人次。

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更低,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材料二:

为了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精准扶贫的力度,改善其生态状况,《中国扶贫开发报告》给出了有效的办法。“通过生态补偿政策和标准,增加受影响贫困人群的收入。”报告建议,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确定受生态保护政策影响范围内扶贫对象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等干预工具组合使用的方向。一方面提高生态补偿的标准;另一方面综合运用生态现金补偿、提供生态公益岗位和社会保障等办法,帮助受生态保护影响的扶贫对象脱贫。对包括生态保护区在内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保护性利用,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对这些区域在严格和合理保护的前提下,适当开展科学考察、观光旅游和生态产品的生产与采集,既可以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收入,也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

国家要求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和解决整体贫因问题,任务艰巨,也要稳步推进。首先,要根据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需要,优化和加强其扶贫资源的投入和分配。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需要同步解决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区域整体脱贫和贫困村摘帽三个层次的问题。要根据这三个层次上的综合缺口评估扶贫资源需求,制定可支撑和保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的整体计划。其次,要探索并实行有利于深度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扶贫方式。兼顾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等方面。再次,创新和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需要从更高的层级来进行规划和管理,仅仅依靠贫困县的努力恐怕难以如期完成任务。最后,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深度贫困地区特点和脱贫需要的考核评估制度,防犯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需要未雨绸缪,探索和总结出应对的有效政策和方法,以保证实现预期的脱真贫、真脱贫。

 (《经济日报》2018年1月10日,记者苏琳,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

【小题1】下列对国家扶贫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家扶贫政策逐步落实的情况下,自1978年到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7亿人以上降至了1亿人以下。
B.从1980年到2015年,按5年一个阶段计算,农村贫困率下降的幅度一直在增大,意味着其数据越来越小。
C.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了70%,这一成绩在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中得到肯定。
D.政府扶贫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深度贫困地区特点和脱贫需要的考核评估制度,防犯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15年,我国的贫困人口规模已经低于6000万人,依照中国的减贫速度,再过三年,我国就再也没有贫 困人口了。
B.中国的扶贫措施十分具体,如一些中央企业在定点扶贫革命老区贫困县,帮助解决众多贫困村的水、电、路问题。
C.为了帮助受生态保护影响的扶贫对象脱贫,政府明确了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确定运用现金补偿的办 法,受到群众欢迎。
D.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要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而重点则是解决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问题。
【小题3】根据上面所有材料,概括说明中国政府在扶贫方面有哪些主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