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才更接近小说的本质。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故事所描述的是一种现实,而叙事则是一种语言的魔力。应该说,从先锋小说发起叙事革命开始,小说写作就不仅是再现经验、讲述故事,它还是一种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写作再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可是,这个经过多年探索所形成的写作难度上的共识,开始被文学界悄悄地遗忘。更多的人,只是躺在现成的叙事成果里享受别人的探索所留下的碎片,或者回到传统的叙事道路上来;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

这种停顿,表明艺术惰性在生长,写作和阅读耐心在日渐丧失。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成了多数作家潜在的写作愿望。然而,文学一旦丧失了语言冒险的乐趣,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它还是真正的文学吗?说到底,文学的独特价值,许多时候正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这样往往能开辟出一条回归文学自性的道路。可是,在这样一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有谁愿意去做那些寂寞的叙事探索?

短篇小说艺术在近年的荒芜,或许可以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旁证。以前的作家,常常将一个长篇的材料写成短篇,现在却恰恰相反。如今,长篇小说盛行,短篇小说则已退到文学的边缘,核心原因还是故事与叙事之间的较量。长篇小说的主题词是故事和冲突,读者对长篇的毛病是容易原谅的,篇幅长了,漏洞难免会有,但只要故事精彩,就能让人记住。对短篇,要求就要严格得多。叶灵凤说,现代的短篇小说“已经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故事”,写短篇就是要“抓住人生的一个断片,爽快的一刀切下去,将所要显示的清晰地显示出来,不含糊,也不容读者有呼吸的余裕”。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没有生活的丰盈积累,没有在叙事上的用心经营,再好的断片,一些作家也是切割不好的。因此,在这个长篇小说备受推崇的时代,中短篇其实更能见出一个作家的叙事功底和写作耐心。

如今,翻开杂志等出版物,举目所见,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难度逐渐消失,读者也慢慢习惯了在阅读中享受一种庸常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单一阅读故事而来的快乐。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英国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才有了这样的论断:“小说正在面临危机,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讲故事么,为何要将小说与故事对立起来?按照德国文化批评家、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而故事的则是生活在社群中、有着可以传达经验的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远离的恰恰是“孤独的个人”。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

(摘编自谢有顺《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描述一种现实,叙事则是一种语言魔力;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事带来的阅读乐趣,小说家就要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
B.尽管如今多数作家力图去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但是许多时候,文学的独特价值还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
C.与侧重故事和冲突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虽然更能见出叙事的功底,但如今在故事和叙事的较量中日显颓势。
D.短篇小说创作要达到叶灵凤所提到的境界,即透过人生的一个断片清晰地显示作家的写作意图,必须在叙事上用心经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创作需要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作家要建构自己的叙事方式,而不能简单地再现经验、讲述故事。
B.现成的叙事成果、传统的叙述模式助长了作家的艺术惰性,叙事革命面临停顿,文学的独特价值难以显现。
C.当下故事之所以重获小说的核心地位,是因为作家对叙事艺术的追求会增加创作的难度,尽管叙事艺术更能体现小说的本质。
D.在喧嚣躁动的时代,人们迫求单一阅读故事所带来的庸常快乐,缺少了对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深度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独特价值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如果单纯地追求故事的有趣和好看,那么小说写作的意义值得怀疑。
B.叙事艺术正经受时代的考验,放弃对它的探索,把故事的趣味和吸引力奉为创作的旨归,必然会引起短篇小说创作的危机。
C.短篇小说的创作要有丰盈的生活积累,要有较强的叙事功底;若断片切割不好,语言若无创造性,就无多少文学价值。
D.小说不一定是故事,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以小说被故事取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6:4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纪实文学:事实与虚构的边界
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在文学和新闻之间架起了桥梁,而在当今时代,生活现场日益复杂化,要求纪实文学也要不断发展,催逼着作者从单纯旁观者的叙述,到创造出一种“更大胆、更具有难度”的文体。
无论写短篇或长篇的纪实著作,许多作家都会列出提纲。比如盖伊·特利斯就会像电影导演一样,用场景的方式来思考创作。他在纸上画好路线,标注出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的全部过程。他的《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分三部分:纽约、大桥和各种人物。这些素材看似普通,但被作者用不同的、更具个性化的方式挖掘并利用了起来,展现出纪实文学前所未有的新魅力。他的另一部作品《王国与权力》长达42万字,像一部长篇小说,它描述了“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这部作品确实实现了作者的雄心——“将非虚构写作提升到前人未至之境”。盖伊·特利斯在纪实写作中,从不编造姓名,也不编造个性,以及随意改造事实性的信息,而是通过调研、信任以及建立关系,来了解真实的生活。
然而,美国作家诺曼·梅勒最终却认为自己创作的已被大多数读者视为非虚构的经典之作《刽子手之歌》不是纪实作品(见《巴黎评论》的访谈)。他说他在创作时意识到“事实和虚构之间有一个有趣的互反关系”,他“越尽量地描写实际情况,它就越显得虚构化”。同样,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也被誉为非虚构的经典之作,但主人公有印第安血统是作家附加上去的,那么,《冷血》到底属于纪实还是小说?
纪实文学的发展需要打破常规,创造出新的形式,但是,越深入挖掘下去,越需要优质的地图和精准的罗盘来定位。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是一定要有界限的。纪实作品不能增添、不能欺骗,不能干扰他人;不能因自己的观察而导致观察对象发生变化;不能出现合成人物与合成场景;不能糅合时间,让读者误把一个月当成一天。作者仅在他听到或看到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直接引语,不加引号的对话和陈述,是在作者肯定确有其事的情况下释义改写的。纪实作品并非不能描述想象,但是,当纪实作者在进入想象领域时,应该用“我猜想”、“对我来说似乎是”等词汇明确表明,不要让读者产生误解。
检验纪实作品是否真实还有个清楚而简单的试金石,即作者有没有想要刻意欺骗读者。如果作者有所隐瞒,应该坦白地告诉读者。刘绍华在《我的凉山兄弟》的自序中坦言她的主要田野研究地点——凉山昭觉县的“利姆乡”是化名。她声称:“我的研究伦理让我必须用代名称呼它。”那么,这种“代名”是否可行?是否在纪实文学作品中,要求百分之百的全部真实?如何体现纪实作品的文学性?纪实文学和新闻特稿的界限在哪里?是否可将纪实文学中的“真实原则”改为“真诚原则”?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廓清。
写小说像一个试错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纪实作家则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他所要做的是,在不违反事实的前提下,讲述一个和小说家一样精彩的故事。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坚信,未来,纪实文学一定大有可为。
(2017年12月15日《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盖伊·特利斯纪实文学创作的特点。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纪实作家的创作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
【小题3】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蔡元培作为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先驱人物,其红学成果备受瞩目,出版于1917年的《石头记索隐》不仅是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即置于“民国学术”经典之林,亦当之无愧。。

受蔡氏基本研究思路的启发,索隐红学著作以后竟不断出现,影响较大的当数景梅九所著《石头记真谛》,出版此书正是山河破碎的前夜,作者在自序中表现出沉痛的民族情绪“不意迩来强寇侵凌祸迫,亡国种族隐痛突激心潮……颇觉原著者亡国悲恨难堪,而一腔红泪倾出双眸矣”,需要指出的是,《石头记真谛》只是将文本索隐当成手段,而终极目的则是为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景梅九将蔡元培以来运用《红楼梦》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做法推向了极致,同时也将红学与政治进一步挂钩,从而推动了新索隐派向以后的红学社会历史学派理论的转型。

这就发生一个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为什么竟不能阻止红学索隐著作在整个民国时期的不绝如缕,其影响甚至还绵延至当代?这就需要将红学索隐派放到《红楼梦》研究史上给以客观、辩证的定位。应该看到,“索隐”方法的较早运用本在史学领域,如《史记索隐》等史学专著,探求本事、史料还原,还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文化渊源上考察,索隐派走的是“今文经学”的传统治学路数,“今文经学”对“五经”中的《尚书》《春秋》等史书的阐释有一定合理性,然而运用到文学领域如对《诗经》的解读,就有以意逆志、牵强附会之嫌。当索隐方法引申到红学领域后,其原始出发点本想约束《红楼梦》评点、题咏、杂评家们释义的发散性,操作方式上也是指向作品情节的考证,与主流红学倡导的“回归文本”方向的努力比较接近,这无可厚非,但由于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这一派却很容易在解释作品时陷入误读和主观臆测。

其实不管《红楼梦》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一旦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就自然形成了新的意义单位,与原来的所谓“本事”已无甚关联;而当时能与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形成对垒的最重要民国时期著述,除胡适外,自然非俞平伯《红楼梦辨》莫属了。这部著作属于新红学产生之初最重要的奠基代表作,于1923年在亚东图书馆出版,写这本书的起因是俞平伯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则是《红楼梦辨》的修订本。修订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原书存在一些错误,即本来的错误和发现新材料而证明出来的错误。尽管原著修订后更名再版时增加了些新篇目,但《红楼梦辨》还是一本不可回避的著作。《红楼梦辨》初版肯定与上世纪50年代特殊时代环境下又增订再版的《红楼梦研究》思路不同,这种不同还不仅仅是删除了了胡适的序言。通过对原著初版、增订再版前后变化的细致深入考查,可以见出作者红学观念移步换形的轨迹走向。

(节选自赵建忠《影印红学要籍的学术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说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为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就等于说是民国学术经典之作。
B.在运用《红楼梦》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做法上,景梅九相对于蔡元培更加功不可没。
C.因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索隐派易于在解释作品时以意逆志,牵强附会。
D.民国时期红学研究至少有两大派别,他们都重视对作品情节的考证,且倡导“回归文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景梅九自序中的话,意在证明《石头记真谛》融入了作者沉痛的民族情绪。
B.开头讲蔡、景红学研究成就,是为探讨“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提供前提支撑。
C.讲“索隐”方法在史学领域里的运用,是为了与后文其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运用相类比。
D.作品一旦形成,与“本事”便无关联,这样的理论足以证明俞平伯研究的局限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记真谛》是景梅九受《石头记索隐》的启发而著述的,自然与它一脉相承。
B.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竟未能阻止索隐派取代它而成为主流学派。
C.以意逆志,是被写进教科书的鉴赏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易生牵强附会。
D.《红楼梦研究》删除了胡适的序言,调整了研究思路,修正了所谓的“错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雄厚资本背景的市场竞争者涌入童书板块跑马圈地,进一步催生国外童书版权版税预付金坐“火箭”。据了解,2014年左右签一本凯迪克奖的作品,价格在2000~5000美元,现在的报价在一万美金以上。去年凯迪克金奖最终成交价高达20万美金。跟市场热度对应的现实情况却是,优质版权资源差不多被瓜分完毕,新出的大奖系列或名家新作,吸引了大批争抢者。除极少部分国有出版社在抢版权中“敢出高价”,传统出版社在版权竞价中表现“凶猛”的并不多见——害怕抢到后卖不好,承担责任,趋于保守。新入局的不少童书品牌则希望快速在市场立足,树立口碑,不惜重金下注,营销目的甚至多过盈利目的。
同时,销售渠道是电商难破、自媒体下滑、实体店乏力。眼下,以某电商为代表的童书销售“黄金时代”几近结束。十多年前与电商平台伴生崛起的一批童书品牌,就算手持大量优质版权,或多或少也遭遇了发展难题。今年,大量出版机构除了电商渠道布局更为谨慎外,实体店也不容乐观。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知名童书出版机构出版人提到,新华系统的在途图书、出版社的库存图书如果加入计算序列情况会更加糟糕。2016年,童书销售渠道,自媒体走量“井喷”,曾让出版商一度以为找到了全新的铺售战场。而今年,自媒体母婴号在童书板块的销售直线下滑,曾经团购量以秒上万册计的大号跌幅最大——如今一二千册都算高配业绩。出版商不得不开始密集依赖“小号”矩阵来网罗散户
(摘编自《童书市场最艰难的时刻来了》,《乌拉拉童书国》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今年,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在意大利举行,在这个全球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儿童书展上,中国首次成为主宾国,在中国少儿出版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据统计,国内各出版单位现场共达成版权输出意向及协议800余项,中国加速迈向童书出版强国的声音涌现。然而,对进口依赖性较强、国内原创作品不足、结构单一等问题依旧存在。
一名从业者告诉记者,原创能力不足是我国童书市场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除少数几位国内原创作者的作品比较畅销外,基本还是以进口童书为主。中国童书出版要完成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境外图书在中国整个零售市场中占到25.63%的码洋比重和13%的品种比重。显见的市场利益使得许多出版社大力引进多种国外童书,也产生了引进书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不过,国内原创童书作品的占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2017年发布的当当童书5年原创市场销售报告显示,近5年来,中国原创童书销量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1月到8月,当当累计售出童书1.2亿册,中国原创作品占三分之一。
(摘编自《最火的童书市场,难觅更多一流原创》,《工人日报》2018年5月11日)
材料三
面对多样化的渠道,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少儿社如何让优质内容抵达用户?汪忠分享了浙少社在渠道建设方面的“三精准战略”——精准设计、精准宣传、精准投放。具体而言,首先,在实体渠道精耕细作,浙少社连续4年在全国新华书店和学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450场以上;其次,线上线下齐发力,浙少社从选题开发阶段便针对不同渠道特点设计产品,与当当合作图书定制出版并接连两年跻身“亿元俱乐部”,与天猫图书的合作也在持续推进中;最后,加强与新兴渠道的互动,在了解彼此需求后尝试图书定制,比如与大V店合作的《金牌数独》,销售10万余套,继“猴王当道”后,与肯德基合作的“剑桥少儿英语”销售200多万册。汪忠表示,一定要跟上消费变化,做好每一个选题,做好每一本图书策划、发行、营销、服务的全产业链运营。
(摘编自《556家社分食的这块蛋糕,如何做出新味道》,《出版商务周报》2018年5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资金涌入对推动童书市场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如推高了预付金等问题。
B.童书市场面临自媒体下滑、实体店乏力等困境,以一些电商为代表的童书销售“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C.虽然近年来国内原创童书作品占比有上升的趋势,但还是难以改变以进口童书为主的局面。
D.浙少社今年来取得辉煌成绩,说明童书既要做好宣传和投放,又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选题开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优质资源版税不断拉高,但仍有新入局的不少童书品牌为了占市场、立口碑而不惜重金。
B.中国首次成为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的主宾国,但童书市场依然较多依赖进口,结构单一。
C.出版社大量引进国外童书,因为有的引进书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对国内原创童书不会造成影响。
D.童书市场要重视全产业链运营,在注重品牌建设时,还须加强新兴渠道的拓展,如图书定制等。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对童书市场报道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馨香。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蓬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一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采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末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蓬时,已是的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巳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蓬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绥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罄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形.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是从正面揭露“瞎指挥”这种社会现象,而是从抗拒“瞎指挥”的角度来写,这种方式既弘扬了正气,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B.小说有意把三儿写成是一个从农村招聘来的乡政府的报道员,这说明他的地位在乡干部里是最低微的,并且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C.“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在乡长面前不是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敷衍,显现了人物的真实性。
D.“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说明乡长不仅被三儿的行为感动,而且进行了反省。乡长的
【小题2】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标题“玉米的馨香”的作用。
【小题3】小说的语言颇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