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才更接近小说的本质。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故事所描述的是一种现实,而叙事则是一种语言的魔力。应该说,从先锋小说发起叙事革命开始,小说写作就不仅是再现经验、讲述故事,它还是一种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写作再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可是,这个经过多年探索所形成的写作难度上的共识,开始被文学界悄悄地遗忘。更多的人,只是躺在现成的叙事成果里享受别人的探索所留下的碎片,或者回到传统的叙事道路上来;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

这种停顿,表明艺术惰性在生长,写作和阅读耐心在日渐丧失。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成了多数作家潜在的写作愿望。然而,文学一旦丧失了语言冒险的乐趣,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它还是真正的文学吗?说到底,文学的独特价值,许多时候正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这样往往能开辟出一条回归文学自性的道路。可是,在这样一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有谁愿意去做那些寂寞的叙事探索?

短篇小说艺术在近年的荒芜,或许可以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旁证。以前的作家,常常将一个长篇的材料写成短篇,现在却恰恰相反。如今,长篇小说盛行,短篇小说则已退到文学的边缘,核心原因还是故事与叙事之间的较量。长篇小说的主题词是故事和冲突,读者对长篇的毛病是容易原谅的,篇幅长了,漏洞难免会有,但只要故事精彩,就能让人记住。对短篇,要求就要严格得多。叶灵凤说,现代的短篇小说“已经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故事”,写短篇就是要“抓住人生的一个断片,爽快的一刀切下去,将所要显示的清晰地显示出来,不含糊,也不容读者有呼吸的余裕”。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没有生活的丰盈积累,没有在叙事上的用心经营,再好的断片,一些作家也是切割不好的。因此,在这个长篇小说备受推崇的时代,中短篇其实更能见出一个作家的叙事功底和写作耐心。

如今,翻开杂志等出版物,举目所见,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难度逐渐消失,读者也慢慢习惯了在阅读中享受一种庸常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单一阅读故事而来的快乐。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英国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才有了这样的论断:“小说正在面临危机,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讲故事么,为何要将小说与故事对立起来?按照德国文化批评家、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而故事的则是生活在社群中、有着可以传达经验的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远离的恰恰是“孤独的个人”。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

(摘编自谢有顺《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描述一种现实,叙事则是一种语言魔力;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事带来的阅读乐趣,小说家就要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
B.尽管如今多数作家力图去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但是许多时候,文学的独特价值还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
C.与侧重故事和冲突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虽然更能见出叙事的功底,但如今在故事和叙事的较量中日显颓势。
D.短篇小说创作要达到叶灵凤所提到的境界,即透过人生的一个断片清晰地显示作家的写作意图,必须在叙事上用心经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创作需要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作家要建构自己的叙事方式,而不能简单地再现经验、讲述故事。
B.现成的叙事成果、传统的叙述模式助长了作家的艺术惰性,叙事革命面临停顿,文学的独特价值难以显现。
C.当下故事之所以重获小说的核心地位,是因为作家对叙事艺术的追求会增加创作的难度,尽管叙事艺术更能体现小说的本质。
D.在喧嚣躁动的时代,人们迫求单一阅读故事所带来的庸常快乐,缺少了对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深度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独特价值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如果单纯地追求故事的有趣和好看,那么小说写作的意义值得怀疑。
B.叙事艺术正经受时代的考验,放弃对它的探索,把故事的趣味和吸引力奉为创作的旨归,必然会引起短篇小说创作的危机。
C.短篇小说的创作要有丰盈的生活积累,要有较强的叙事功底;若断片切割不好,语言若无创造性,就无多少文学价值。
D.小说不一定是故事,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以小说被故事取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6:4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二字师”杨杏佛

赵象辉

杨杏佛一生追随孙中山。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杨随即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他远赴美国留学。回国后又南下广州,任孙中山的秘书。

杨杏佛的革命之心如此坚决,以至于在东南大学任教时,他的执着也影响到了不少学子。有一次,他来到上海商科大学(东南大学设在上海的商学院)授课。杨杏佛喜欢在课后留半小时的讨论时间,此间渐渐注意到有个学生发言特别积极。

这个学生就是曹立瀛,在同学中年纪最小,却好学上进,成绩优异。杨杏佛不免对这个家境贫寒却聪明勤奋的青年生出了几许怜爱惜才之情。有一次,他对曹立瀛说:“听说你家境不丰,经济拮据,卖文为生,你不必瞒我,我可以帮助你。”

于是,曹立瀛成了杨家的常客。

1925年5月30日,曹立瀛兴高采烈地出门,想用稿费为自己买一双皮鞋,却在先施公司门口目睹了一场血的洗礼——“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次日,上海学联成立。曹立瀛代表上海商科大学,被选为上海学联委员会委员。于是,一个平日一心做学问,偶尔写写诗文,连报纸也很少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

一心投入爱国运动的曹立瀛有时也担心影响到最后一年的大学学业,于是便向他最信任的杨先生请教。

两人对坐,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陷入了沉思。他左手甩在椅子后面,右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着,考虑了一会儿,杨杏佛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说了一个字:“动!”

于是,曹立瀛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五卅运动。就这样,一个“动”字为一个立志从商的青年人指出了另一个方向。事实上,当时的杨杏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异动”,因为他经常与共产党人恽代英接触,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创办的上海大学讲课,因而遭东南大学校方忌恨,被迫离校,奔赴广州,做了孙中山的秘书,并于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

令人感慨的是,此后没几年,曹立瀛也走上了恩师的这条革命道路。经杨杏佛和叶楚伧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军。

转眼到了1929年。此时杨杏佛已然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因接济和营救革命者而被国民党当局撤职。而识人尚浅的曹立瀛却还在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做着他的“革命梦”。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年少得志,已经担任党部常委,日后完全可以在政界大显身手。

幸而一心以杨杏佛为楷模的曹立瀛在学业上继续钻研,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于是,从政还是求学,成了摆在这个年轻人眼前的一道难题。这当口,他又想到了恩师杨杏佛,前去请教。

接着,多年前的一幕情景重现。

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考虑了一会儿,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这次他说的是个“去”字。

就这样,杨杏佛的一个“去”字再次改写了曹立瀛的命运。曹立瀛辞职后远赴芝加哥大学求学,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他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上海财经大学执教直到去世。恩师的一个字,成就了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曹立瀛。

据说曹立瀛在美国听说杨杏佛被设伏特务枪杀于上海亚尔培路时,不胜哀伤。他替这位坚决果敢的“二字师”扼腕叹道:“国失栋梁,我失良师!”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紧紧围绕“杨杏佛一生追随孙中山”一句选择材料,通过概述杨杏佛的工作变化来表现其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B.从杨杏佛发现发言积极的学生到关心、指导青年人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杨杏佛是一位关爱学生、学术至上的老师,体现出他对学生真正的、无私的爱。
C.“五卅惨案”对曹立瀛的影响很大,从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毕竟他很年轻,在关键的时候通过求教老师,毅然参加了北伐,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D.文章语言平实,主要围绕杨杏佛引导曹立瀛的人生方向行文,通过曹立瀛的变化来衬托杨杏佛指导的重要性,两个重要情节都围绕题目中的“二字师”表述。
E. 文章最后一段表现了曹立瀛听到杨杏佛被枪杀的悲伤之情,其中“扼腕”表示伤痛至深,“据说”表明这件事情没有经过作者的证实,体现了文章的严谨性。
【小题2】请简要概括曹立瀛的形象特征。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杨杏佛这个人物。
【小题4】你认为文章用比较多的篇幅描写曹立瀛合适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非雨,雪非雪

①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什么!你听过这个故事?没错,是史努比写的。这句话是老套中的老套,早在大家喜爱的史努比立志当作家之前,这句话就是小说开头的□词□调。譬如维多利亚时代的畅销小说家布沃里顿,笔下某篇作品的开头就是:“在—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真的是一字不差。

②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作家要让大雨倾盆而下  ①  狂风呼啸而过   ②  教疲惫的旅人在风雨中踽踽独行   ③ 让农舍在风雨中飘摇   ④  

③你可能会说,每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背景,而天气正是背景的一部分。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够完整,依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我是这样想的:天气绝对不只是天气,雨也绝对不只是雨。依此类推,冷不只是冷,热不只是热,雪不只是雪,太阳不只是太阳……

④问题来了:雨水有什么特别的吗?自从我们的老祖宗上陆以来,水在我们眼里就一直是感化的力量。洪水定期会发生,摧毁我们的文明,将我们拉回水中。你知道诺亚的故事吧?大雨、洪水、方舟、鸽子、橄榄枝、彩虹。我认为在古人的心中,这则圣经故事最有安定人心的效果,因为上帝在故事的结尾以彩虹跟诺亚立约,保证再也不会让洪水覆灭大地,这听在古人耳里,多么令人欣慰呀。

⑤身为陆生动物,溺死是我们最大的恐惧,水淹万物更是放大我们对溺死的恐惧;因此,雨水会勾起我们古老的回忆,撩拨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基本上,洪水的故事就是人类生存的故事。在劳伦斯的《少女与吉普赛人》中,有一段描写大水冲垮家园的段落,劳伦斯当年下笔时,心里想的一定是诺亚的故事;创世纪那场洪水既是毁灭的凶手,也是新生的源头。

⑥不过,雨水的功用不仅于此。据我推测,在路灯和霓虹灯普及之前,狂风暴雨的夜晚很可能伸手不见五指,在那样的时空下,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可以创造出迥然不同的氛围。哈代是另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而且是布沃里顿望尘莫及的作家。他写过一篇轻松诙谐的短篇叫《三个陌生人》,内容讲述一名死刑犯(在逃中)、一位刽子手和死刑犯的哥哥,三个人在一位牧羊人家中撞见,引发一连串爆笑的捉拿行动,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

⑦哈代为什么要写这场雨呢?一来是因为情节需要,二来是因为气氛使然,三来则讲求人人平等。首先,如果不是这场大雨,这三个陌生人也不会在这么尴尬的情况下相遇。第二,相对于其他天气状况,雨天显得神秘、朦胧、孤寂。如果觉得下雨不好,起雾当然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凄惨”是很重要的,在下雨和起雾之间,哈代当然会选择让角色愈凄惨愈好.在这方面,雨水傲视群雄。只要飘点雨刮点风,就足以让人冷死在温暖的七月中。第三,下雨使人人平等。不管你代表的是公平正义还是不公不义,雨水总是大公无私地落在所有人的身上。因为下雨,刽子手和死刑犯不得不找地方避雨,两人因此在无形间缔结友谊。

⑧雨水还有什么功能呢?雨水有洁净的功能:雨水矛盾就矛盾在落地之前明明很干净,落地之后却变成满地泥泞。所以,如果你想(象征性地)净化某个角色,就让他从甲处穿过雨中走到乙处。淋了一场雨,他火气也消了,头脑也清醒了,甚至幡然悔悟也不是不可能,你希望他变成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身上的污点也可借此涤除。相反地,如果他在雨中跌倒了。就会沾得满身泥泞,污点会变得更多。雨水还有复原的功能,主要原因是因为雨水让人联想到春天,次要原因则和诺亚方舟的故事不无关联。雨水可以让大地恢复生机,让万物复苏,让世界回春。

⑨雪呢?雪跟雨一样意涵丰富,但是两者的意象又有不同:雪是荒凉的、沉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同时又好像在招手邀你去玩耍,雪既洁白又污秽(落地隔一阵子之后),既严寒又温暖,随你怎么写就怎么写。史蒂文斯在诗作《雪人》中利用雪来表现抽象、疏离的思想,特别是用来象征“虚无”的概念,正如诗尾所述:“永远无我/不为虚无所动/始能洞见虚无的处所”,这真是严寒彻骨的意象。在《死者》的结尾,乔伊斯让主角贾柏瑞顿悟;他在整篇小说中自以为高人一等,然而,他的自信却在情节推演中一点一点瓦解,最后,他看着窗外“大雪纷飞,铺满整个爱尔兰岛”,这幅景象宛如当头棒喝。他顿时明白:原来雪和死亡一样,不分贵贱彼此。正如小说美丽的结语所言:“落在所有的生者与死者身上。”

⑩往后探讨季节时,一定还会再提到天气?天气的意象太多了,就算写一本书也写不完。现在你只要记住一点就好:下次读诗或看小说时,别忘了看一看天气。

【小题1】第①段“□词□调”一词,应填入的两字依次为    
【小题2】在第②段画线处,依序填入标点符号“  ”“  ”“  ”“  ”。
【小题3】第④段“将我们拉回水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布沃里顿之所以成为畅销作家,在于其作品的开头善于制造悬念。
B.诺亚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洪水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哈代在《三个陌生人》中,着重用“雨”来推进凄惨的故事情节。
D.史蒂文斯用荒莽、沉闷的“雪人”意象,来隐喻严寒彻骨的冬天。
【小题5】“雨”,和“雪”这两个意象,有着相同的内涵,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小题6】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如《在烈日与暴风雨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一片叶子》等),举例说明“雨非雨,雪非雪”。(举出一例,具体说明一个方面即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还需要深入地解读并提炼出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制。长期以来,无论是中西文化还是中西文学研究,学界一直盛行两种理论路径:一种是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借鉴或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与文学的有益资源;另一种是主张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和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有益养分,而就在这两种理论路径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第三条融合路径。

所谓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它必须建立在中西文学乃至文化的立体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因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中西视域融合,才能借助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力量,有效地整合其价值资源,以此激活或者重构中国文学传统,达成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或转化性创造。这一转化机制甚为复杂,这里仅从文体层面粗略言之。

迄今为止,中国文体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艺术实绩。尤其是在小说创作领域,新时期以来,致力于转化性创造中国当代小说新文体的作家难以数计。比如,汪曾祺小说对唐人传奇文体和桐城派古文作法的创造性转化受到普遍激赏,他所引领的当代中国新笔记体小说热潮至今未曾消歇,但只是看到汪氏小说传承中国古代文体资源则未免皮相,实际上西方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对汪曾祺的艺术启示同样不可或缺,还有韩少功小说对魏晋志人志怪小说文体的创造性转化同样好评如潮,其作品的文体资源不仅仅来自西方词典体和随笔体的启发,而且直接脱胎于《世说新语》的文化关键词集束体小说。至于莫言、贾平凹、王安忆、刘震云、苏童等人的小说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国明清话本小说的文体资源,即使是新世纪小说界的后起之秀,同样也不难发现他们在吸纳西方现代派小说技法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体资源所进行的转化性创造。

当代中国作家不再像新时期初那样热衷于直接制造外国文体的中国版本,不再满足于被西方中心赐予“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卡夫卡”之类的所谓桂冠,而是想真正地做回自己,为中国文体与中国文学正名,但这并非说他们回归本土以抗拒西方,而是说他们把西方文体资源“拿来”后必定要加以整合与重构,让西方文体资源与中国文体资源在平等的“创造性对抗”与“创造性对话”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于是我们看到,新时期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开始打破“纯文学”与“新文学”概念,开始大规模地致力于中西古今文体互渗式的跨文体写作,试图重建中国的“大文学”或“杂文学”文体传统。

(摘编自李遇春《重申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之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深层机制虽甚为复杂,但有助于探索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
B.中西文化在立体交流中难免出现碰撞,这对于激活或者重构中国文学传统而言很重要。
C.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成绩斐然,许多作家勇于实践,实现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新形态。
D.新时期作家打破纯文学、新文学的概念,重绝了“大文学”或“杂文学”的文体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阐述其他两种理论路径,再提出本文观点,运用对比分析,有破有立。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内容,在具体阐明第三条路径的同时,又引出后一段的内容。
C.第三段列举多个作家文学创作的实例,用事实论证第三条融合路径的客观存在。
D.第四段分析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实际,进一步论证了第三条路径的存在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界盛行的两种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理论是对立的,所以亟需寻找第三条复兴路径。
B.寻找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新路径,必须要跳出长期以来的那种对立理论路径的窠臼。
C.汪曾祺、韩少功、莫言的小说成功,启示当代作家只有挖掘古代文体资源才能成功。
D.中国文学传统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必须把西方文体资源融入到中国文体资源中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何给地球降温
龙学峰

①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②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死以前曾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 %,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③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④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⑤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小题1】为了给地球降温,除特勒以外的其他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小题2】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小题3】第三段中 “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一句中的“有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4】英国宇宙学家马丁·里预言,地球在未来200年内将面临十大迫在眉睫的灾难,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对此,你有什么良计妙策吗?请写出三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蜗角

作者:蒋央庆 陈春美

(1)我爸常说:“能跟你段叔叔学篆刻,算你上辈子的造化!”

(2)我十岁开始学书法,启蒙老师是我爸。他老人家教书法,刚提笔就得练悬腕,无视我麻颤不已的手臂,我爸斜睨着歪七扭八的线条,边摇头边说道:“基础没打好,写什么都是空的。要知道,你段叔叔小时候吃了多少苦,才能有今天这般局面。”

(3)段叔叔能有什么局面?不就整天穿着一袭深蓝长袍,捻着长髯,笑嘻嘻地在社区里头闲逛吗?不就仗着出身金石世家,上六代祖先是清代乾嘉学派注解《说文解字》的段玉裁吗?

(4)段叔叔蛮会讲故事的。有阵子我正在读《小人国历险记》,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蜗牛角上各有一个国家,左边的叫触氏,右边的叫蛮氏,两国经常为了争地而大动干戈。我听得人神,段叔叔话锋一转,说道:“学篆刻,也要能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才行。”

(5)和别人不同,他写日记是用刻印载事,比如说当天心情愉快,他就刻一方“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某些时日涌起乡愁,就刻几枚“旧江山浑是新愁”“春愁如雪不能消”。当然,更多印是谈刻锲心得的,比如说“笔圆如锥”“夺造化灵气”等。不过这些印后来都被段婶拿去换钱了。

(6)他刻印极快,左右开弓,右手写书法,左手刻印,起笔收势,转折勾画,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各自恰到好处。那刻好的石头好似苏醒过来一般,睁起水汪汪的眼睛径在石脸上好奇地探望,颦笑之间逐渐有了千姿百态。

(7)我爸后来得知我同段叔叔学刻印一年多,居然没刻过半颗印,大为光火。我把这件事说给段叔叔听,他笑我爸性子太躁,欲益反损。于是他又给我讲了个故事:南帝名倏,北帝叫忽。中央帝王叫浑沌,无七窍。为感谢浑沌的盛情招待,于是每天帮浑沌凿通一窍,谁知七窍凿成,浑沌竟一命呜呼。段叔叔见我没领悟过来,接着又说:“篆刻过程不也像为浑沌凿窍吗?好的篆刻,必须就浑沌而浑沌,顺石性而保其情,看似已凿而实未凿,锲出的印文只是把石性石情显扬出来而已,而不是断伤。”段叔叔说完后,便从身旁拿起一枚圆石,径自刻起来,刻完后交给我,说:“送你!回去交差。”我喜滋滋地端详着上头的印文,小篆白笔,写着“篆愁君”,大概是说我为篆刻而愁的心事。

(8)我爸把印握在手心来回摩挲,笑得合不拢嘴,直说:“傻人傻福,傻人傻福啊。”

(9)我真正刻第一枚印已是三年后的事。开刻当天,我瞪大眼盯着一颗浑身温润透明、匀布血丝的鸡血石猛瞧,段叔叔看出我的心思,说道:“石头与人一般,并无贵贱之分,只有刚柔之别。刚石如狂者,宜用尖刀使之含柔;软石如狷者,宜取钝刀使之能坚。”但我下刀时光想反书便迟疑许久,刻成的印文粗细不一,还有好几处崩笔。段叔叔又说:“石情神气最重要,崩就崩,山崩乱云,原是石头本色,犯不着介意。”

(10)我同段叔叔学印第五年,他眼力渐退,终至全盲。段婶见他不济事,便离家出走,还是我爸雇了个菲佣才照料好他的日常起居。

(11)不过我知道,段叔叔还能刻,他吩咐我不要张扬,说:“这样反倒省事。”如今他刻印不似往常神速,显得淡泊许多。还是左手持刀,右手握印,只是食指需不断抚摸印面,确定锲刻位置后,才一刀刀刻。就在这个时候他又给我讲了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他说:“神遇而不以目视,所有感官退居其次,全让精神展现。所以,你段叔叔我啊,目盲心明。”又说:“印有阴阳,朱文为阳,白笔为阴;目也有阴阳,明为阳,盲为阴。当然,生命也是有阴阳的。”

(12)后来有一天,菲佣焦急地跑来找我爸,说段叔叔唤不醒了。那时我正在当兵。

(13)一天,我意外翻到一本清朝善本《清异录》:“李善宁之子《贫家壁》诗末云:‘拖涎来藻饰,唯有篆愁君。’”我才恍悟“篆愁君”,指的是“蜗牛”,而这蜗牛不就是他给我讲的蛮触两国故事中的蜗牛吗?我忽然联想起白居易的《对酒》诗来:“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然后,段叔叔仿佛又活过来似的,拿着一把刀、一枚印章在我身旁开怀地笑出声来。

 (选自2015年第11期《读者》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篇写“我爸”和“我”对段叔叔印象的巨大反差的作用分析,最恰当项是(  )(  )
A.开篇反差对比,设里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似贬实褒,为下文写“我”对段叔叔看法的改变理下伏笔,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C.开篇点题,段叔叔是文章主人公,以“蜗角”为题,突出主人公淡泊名利的形象特点。
D.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我”不觉得段叔叔“有什么局面”,表现了段叔叔的率性和平易近人;父亲的看法,基于对段叔叔的深刻认识,表现了段叔叔的技艺精湛、学识渊博。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理解“生命也是有阴阳的?”
【小题3】文中说“段叔叔蛮会讲故事的”,叙述段叔叔讲了三个故事,其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