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

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我国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客观地说,当前我国“走出去”的更多是传统文化,其结果是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记住了熊猫、中国结、舞狮子、武术等中国符号,却依然对中国社会存有偏见和误解。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

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在路径方面,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梯度扩展。亚洲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与我们血脉相连、文化相近,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非洲、拉美国家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级目的地。我国与欧美国家文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展示、沟通理解、求同存异上。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选自201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为什么说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小题3】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有何现实意义?应该如何“走出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7 02:2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发现镍的时间不长,使用镍的时间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我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含镍成分的兵器及合金器皿。镍的名字“Nickel”带有迷信色彩,解作“小妖精”。镍矿看似铜矿,却无法冶炼出铜来,从前被看作是魔鬼搞的恶作剧。
镍这种银白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耐高温性和磁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镍被广泛地用于制造飞机、坦克、舰艇、雷达、导弹、宇宙飞船、原子反应堆等多个领域的国防工业中;在民用工业中的机器制造、陶瓷颜料、防腐镀层、永磁材料、电子遥控等领域,镍也是不可或缺的。镍的最主要用途是生产不锈钢,其次是生产合金。全世界不锈钢生产所用的镍占到镍产量的60%以上。随着全球不锈钢需求的稳定增长,镍的需求量仍在不断提高。
1889年,詹姆斯·莱利向大不列颠钢铁协会提交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对生产镍钢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评述。在这之前,先是法国,之后是意大利和英国,用镍钢生产出了装甲板。测试表明,含镍3%的钢具有极佳的抗炮弹炸毁性能,再加上极强的韧性,这种钢最适合做装甲板。莱利宣称,这类钢经过硬化和回火,强度几乎可以达到每平方毫米1500牛顿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进一步证实,富镍钢实际上是不可腐蚀的。
莱利的报告震惊了全球军械界和工程界。从那以后,镍钢即开始被应用于制造车辆和飞机的部件以及大量高强度齿轮和轴系部件。
在不锈钢中加入镍,可以提高其强度和韧性,并改善不锈钢的机械加工性能;但不锈钢性能的差异并非只由镍元素含量决定,而是与其他几种主要元素如铬、碳、锰、氮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合金中添加入镍,可增强合金的抗腐蚀性。不同种类的镍合金具有不同的性能。如镍铬合金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可用来做热电体电阻丝;镍钴合金是一种永磁材料,广泛用于电子遥控、原子能工业和超声工艺等领域;镍铜锰铁合金强度高,塑性好,耐腐蚀,是制造电器、海轮和医疗器械的重要材料;镍铁合金因其在弱磁场中具有良好的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信、计算机、控制系统等领域;镍钛合金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骨科、口腔科和其他临床科室;镍铜锌合金用于制造家具等。
(摘编自杜星星《镍——从“小妖精”到合金“好队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现了镍,并开始使用含镍成分的兵器及合金器皿。
B.因为镍最主要的用途是生产不锈钢,所以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物资。
C.不锈钢性能的差异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只由其中的镍元素含量决定。
D.全球不锈钢需求增长会提高镍的需求量,我国镍的需求量会占到世界60%以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小妖精”和“好队友”两个维度阐释镍的特性,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者。
B.文章用大量篇幅介绍詹姆斯·莱利的研究,旨在论述他对军械界和工程界的贡献。
C.文章论述镍铬合金、镍钴合金等的性能,为镍是合金“好队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对于镍,文章先介绍它的使用、发现,接着论述它的性能,最后介绍它的广泛应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魔鬼搞恶作剧,那么人们就有可能从看着像铜矿的镍矿中提取出铜。
B.镍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C.如果用含镍3%的钢做装甲板,那么这种装甲车便具有极佳的抗炮弹炸毁性能。
D.镍之所以成为非常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是因其具有许多良好的金属特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亮了。因此,古人称“鸡能啼晨”为“司晨”。
B.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上至国君,下至百姓。
C.古人常以鸡鸣励志。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让不少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健身。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这与中华人文始祖禹舜有关。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专设“鸡人”掌管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
B.《易传》中说:“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可见古人视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
C.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这在《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
D.《拾遗记》中记载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能博逐猛兽,震慑妖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可见鸡文化由来已久。
B.“鸡文化”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今人受其影响就相对小了。
C.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也与鸡有关,因为“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就是鸭鸡。
D.古人称“鸡”为“德禽”,并赋予鸡“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所以在古人心目中鸡的地位高于凤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   圾

刘国芳

六楼又下楼了,倒垃圾。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也不计较这些。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

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

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

女人说:“好好的呀。”

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说着,消失在楼道里。

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

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六楼扔的?”

女人说:“是。”

两人说话的时候,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

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

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

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女人数钱的时候,瘦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

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

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装满一箱子钱。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表现了六楼女人的傲慢与世俗,同时也对小说主旨起到了一定的突出作用。
B.小说开头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初显了人物性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六楼又下来了”,表明了六楼偶尔会把刚过期的东西丢掉,暗示了六楼的奢侈腐化。
D.从艺术效果看,小说结尾的安排与六楼之前的傲慢形成反差,具有正能量,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以“垃圾”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女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可能误解乡愁

王鼎钧

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流亡也有它的哲学。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词。

“是否是一种悲凉?”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叶落了还无法归根”,这是常态。你观察过没有,一棵树,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落叶粘在根部的泥土里。你观察过没有,树根能杀死杂草,裸露一小圈土壤,吸收水分,就是这一小块圆形的湿地粘住了一些落叶,让落叶化为春泥。

“故乡”这个词对您意味着什么?我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如果见过中国人的家谱,你可以发现家谱就是家族的流浪史。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东来说”“西来说”,都说明曾辗转迁徙。你可以说,人类根本没有家,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人类都在地上漂流。你也可以说,天空是一个大屋顶,人从这间房子到那间房子,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可谁也没离开这个大家庭。

这里有一个南美洲来的人,他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相信他的祖先从蒙古迁到阿拉斯加,生儿育女,某一代迁到北美腹地,某一代迁到南美,经过与异族通婚生下他这样棕色皮肤的子孙,他又移民回到美国,现在他的孩子到荷兰去发展,可能在那里永久定居。“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烈。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选择自己的哲学。

那么,乡愁?是的,乡愁。我觉得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名词。当初,青年人接受了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奋勇出走,本来义无反顾。后来反省了,怀乡是反省的一种方式,对当初鲁莽的论断、轻率的决绝、盲目的追逐,隐隐有忏悔之意。许多美好的东西流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他用“故乡”当做符号来代表。

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的伏脉。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人情之常: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同样一项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地方,隔得越久,越远,越觉得可爱。

请恕直言,非常遗憾,有人把乡愁当做我们的弱点。游子还乡,乍见亲人,互相拥抱痛哭,上了电视镜头,街谈巷议,都说这人在外面落魄了,如果混得好,何致如此伤心?富贵还乡,哪一个不是高视阔步?同胞,我朝思暮想的同胞,怎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中间到底隔着什么,彼此相视有如异类?

今日何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流亡者懂得割舍,凡是不能保有的,都是你不需要的。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自己的八字属“伤官格”,然后写自己的家毁于两次战争,只能流亡,是为了说明算命先生的预言准确。
B.作者并不认为“丁公化鹤”“王子求仙”“穆王南征”是神话,而是发他人之所未发,将其视作对流亡生活的理解。
C.文章通过“南美洲来的人”讲述祖先的迁徙和孩子的人生规划,说明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不一定意味着悲伤。
D.作者认为将乡愁理解为我们的弱点,理解为游子在他乡的落魄,固然是误解;理解成“一种反省的方式”也是误解。
【小题2】请简要概括作者对故乡和家的理解。
【小题3】本文语言典雅齐整,请以最后四段为例加以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