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25分)
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
——韩美林①2006年1月10日在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文化,我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所以今天来讲文化,讲这么一个重要的大事,觉得自己还挺勇敢的,有什么就讲什么吧。
21世纪中国应有一个怎样的形象?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
中华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王国、古印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都消失了,唯独一个中华民族灭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如果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美德的民族,我们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我们的一位体操队员李月久,团体比赛的第一个项目单杠,一上场抓杠的时候,就磕掉了四颗牙齿,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整套动作,落地时纹丝不动,9.9分,满嘴鲜血啊。我们国家的教练都跑过来安慰这个孩子,美国的医生过来急救。伤口刚清理一下,第二轮双杠又开始了,一位运动员受伤,五个人少了一个,冠军肯定是没了,领队急得不得了。受了伤的李月久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示意让自己上场。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又上了双杠,动作干净、漂亮,落地又是纹丝不动。底下的观众拼命鼓掌,鼓着鼓着掌声没了,大家都哭了,原来,看到这个孩子的脸都让血给糊住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具体的中华民族!
这样一个1.50米的孩子,就这么带着一股冲劲上场。这时候,你看着他不再是1.50米的孩子,他就是个1.80米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可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们大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查字典,就是这些字典,教孩子的是什么?我来给大家念两段:
“老虎,野兽名,毛黄褐色,有条纹,性凶猛,能吃人和兽类。”把人和兽类对比起来了啊。
还有一个字典里这么写:“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以吃,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入药。”就知道吃!
大家想想,这就是我们的字典,这怎么教育孩子?他们能有文化吗?
有一个词,我们现在常常提到---全球化。在全球化下,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把孩子们整得都不认识中国漫画是什么了,都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哪里了。
这次我们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人给我提意见了,说韩美林不时尚。不时尚就是不“日本动漫”,不“美国动漫”,因为我们天天在看他们的动漫。
中国的布老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都到哪里去了?中国的大片,怎么出洋相,怎么给外国人看,在外面还得大奖,回来还成了英雄。文化都到这个程度了,难道我们还不反思吗?今天说了很多,也许大家会笑,可我觉得很沉重,我说的这些就是没有文化的现象呀!
学术界也这样。上了美术学院一年级,就留着长头发,留着小胡子,那个丑就甭提了!难怪有人说我们搞美术的,“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
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魅力,艺术素养的魅力是相当大的。大家都知道卡拉扬②,他双手一举起来,一头银白头发抖动,美啊,都能让人鼻子冒汗。为什么?那真是一位大家,是逼人的气质!
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盲也不一定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绝对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思想,就应该对我们世界有点责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本文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注】①韩美林:国家一级美术师。本文是2006年1月10日在上海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辞。②卡拉扬:奥地利人,20世纪世界著名指挥大师。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演讲者在开场白中自爆“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这种入题方式虽然真诚、直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演讲的说服力。
B.演讲者并没有引经据典的阐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凭借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结合当今的文化现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C.本篇演讲运用例证法来证明观点,阐发道理。如李月久在开赛即受伤的情况下,坚持比完团体赛,以及著名指挥家卡拉扬逼人的气质等。
D.演讲者针对当今的不良文化现象,发出的“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的振臂呐喊,可谓振聋发聩。
E.演讲者以国家体操队李月久为例,目的是用生动的事实来激发听众的爱国之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小题2】演讲要有清晰严谨的思路,请概括出本篇演讲词的基本思路。(6分)
【小题3】演讲者列举了哪些反面例子,各揭示了哪些不良文化现象?(6分)
【小题4】一个只“上了三个月初中”的美术大师,他的演讲却能妙趣横生,魅力十足,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他演讲成功的秘诀。(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7 12:5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祁连山是我国六大天然牧场之一,可利用草场九成在甘肃。过去,甘青两省许多牧民家庭收入主要靠放牧。上世纪 80 年代后,草原承包到户,人口增多,牛羊越多,钱包越鼓,牲畜超载比较普遍。
根据环保部卫星定位,记者从甘肃肃南县康乐镇进入康乐草原,找到可疑人为活动点——神麒矿业公司烧柳沟煤矿。这片废弃矿区约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地面只剩两间破旧红砖房,山坡上还有两个地窝子。扒开积雪,地上仍有黑色岩片,稀稀拉拉散布几棵枯草。封闭的井口旁边,竖着一块字迹模糊的水泥碑。类似的废弃矿点在这里有 116 处。
还有一些企业在黑河等河流建水电站,一些水电站不按规定下泄生态流量。肃南县环保和林业局副局长顾永生说:“每年检查都会发现一些电站违规,2016年查处了四五家。”张掖市水务局负责人说,2002 年至 2012 年,保护区内一共建设了 25 座水电站。“一到枯水期,就有电站违规用水发电,下泄生态水量不达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去年底,环保部根据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和约谈情况,对祁连山地区生态进行号脉:目前,该区域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矿产、水电资源开发导致地下冻土层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较为明显;违法无序低水平的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摘编自《祁连山,在生态之痛中苏醒》 2017 年 1 月 22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西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祁连山,正在经历近半个世纪来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整治。
此前的两年多时间,新华社记者曾七访祁连山,目睹了冻土剥离、碎石嶙峋、植被稀疏等多年累积的过度开发恶果。近期,当记者第八次来到祁连山时,处处看到的是关停整改的场景,听到的是坚决关停退出的声音。限制天然放牧,推广舍饲养殖,搬迁牧民定居,都是在退出,都是在纠偏已过度失衡、负重的祁连山生态链。记者所到之处,矿山探采项目已全面关停,水电站新安装摄像头 24 小时监控生态水下泄情况,各类旅游项目都已停业整顿,在建项目全部停工。
退出之后靠什么生存,关停之后靠什么发展,当地政府和群众正在探索中寻找解决答案。这既需当地以新动能提升传统产业结构,更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关停退出保护区内各类违规建设项目之后,祁连山沿线市县正在努力摆脱既有发展惯性,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融入未来规划。记者沿路看到,在张掖市一些已经实施封禁或休牧的牧场,草场如覆着一层厚重的绿毯。生态脆弱、缺水的武威市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发展方向。在“镍都”金昌,马鞭草、薰衣草、万寿菊等花卉竞相开放,资源依赖型的老工业城市正在向环境友好的“花城”转型。
祁连山生态问题教训深刻,其由乱到治,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样本。要实现“绿色革命”,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运用治理智慧,梳理矛盾、化解顽症,完善绿色制度,树立绿色导向,寻找绿色出路,实现绿色发展。
(综合 2017 年 2 月、6 月《新华网》消息)
【小题1】下列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承包到户,人口增多,牲畜超载比较普遍,导致祁连山草场退化。
B.一些大面积矿产开发导致地下冻土层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较为明显。
C.一些水电站不按规定下泄生态流量,下泄生态水量不达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D.保护区内的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祁连山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并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材料二说明了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的现状并提出了难题破解之道。
B.当地政府和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是生态保护的制约因素,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C.地方政府运用治理智慧,梳理矛盾、化解顽症,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当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D.无法可依是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内煤矿、发电站等关停整改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因此环保立法、建立问责机制迫在眉睫。
E. 既敢于聚焦问题,又能如实报道地方政府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融入未来规划,这充分体现了新闻调查的客观性、前瞻性。
【小题3】怎样有效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
徐百柯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
2003年11月25日,巴金老人百岁诞辰,文坛学界隆重纪念,盛誉曰“见证文学史的世纪老人”。此前6天,11月19日,小巴金一岁、同在上海华东医院的施蛰存寂寞辞世,中国现代文学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随之凋零。
当时有人写下“巴金的热闹与施蛰存的孤寂”之语,伴以长长一声叹息。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拜访施蛰存,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出口说道:“Vanity Fair(名利场)”,于是李欧梵返美后寄了几本给他。问他看了没有,施蛰存摇摇头,淡淡地说:“看了,大不如前了!”李欧梵恍然,当年―――上世纪30年代―――施先生爱看的这本文化杂志,品位比现在“高出许多”。
后来又见施蛰存,李欧梵又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说:“寄几份看过的《纽约时报》书评和星期日特刊吧。”这次,李欧梵迟迟没有寄出,“原因无他,怕施先生较前次更失望”。
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法文译名意为“当代人”,指能够和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人。李欧梵称:“现在再翻开这个杂志的内容,特别是内中介绍的西方文学,仍然令我咋舌,惊异不止,在当时的环境下,竟然如此‘识货’,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都介绍了。”
在《现代》上亮相的,包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有当时只是美国“文坛新秀”的海明威、福克纳等人。文学史家评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中国当代作家才通过汉语译本“重新发现”了这批作家,并从中找到灵感和自己的文学偶像。“当人们在80年代手捧艾略特的《荒原》为其深刻地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而感慨万千时,殊不知,早在50年前,《现代》杂志早已介绍过这位诗人的这部作品,只不过,以自己长着一个希腊式的鼻子而自傲的邵洵美把这部大著的名字译成了貌不惊人的《荒土》而已。”
施蛰存早年就读于教会大学,故英语、法语皆佳,加上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开放的文化风气,使他能轻易快捷地看到各国最新出版的文艺杂志和书籍,从中建立自己的文学创作、批评以及编辑的标准,“实际上,他所建立的标准,正与当时世界文学潮流的标准相接轨”。
他的小说,《将军的头》、《石秀》、《梅雨之夕》、《魔道》、《夜叉》……几乎每一篇都是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与李欧梵谈论西方现代文学,他对任何“冷门”问题,都如数家珍,对答如流,以至于李欧梵自愧:“我多年身在美国,购书和借书都甚方便,为什么施先生说的书名和作者大多对我仍然陌生?”李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这一大堆学者,集全部精力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恐怕还比不上30年代的一个年轻人——施蛰存先生。”
施蛰存去世后,有杂志刊文:拥有“中国现代派鼻祖”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称誉的施蛰存,以冷眼笑看着发生在21世纪新新人类身上的一切,“今天的一些女作家,爱用‘身体’写作,施老说,这些不新鲜,30年代的左翼都玩过……”
早年专注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后来长期担任大学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金石碑帖,施蛰存堪称传奇的经历表现在个人魅力上,形成一种奇妙的混合体,被赞叹为“包含着中国古典温雅气息与西方文化绅士情调”。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作家李劼回忆起与施先生的交往:“我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登门拜访你。我一直误以为,你像其他前辈一样,被几十年的思想改造弄得面目全非。再说,我所在的那个中文系,你是被人谈论得最少、少到了几乎要被人遗忘的老前辈。”
后来,李劼无意中听到在系资料室做了几十年的老资料员偶尔说起施先生:当年挨批斗时被打翻在地,镇定自若站起来,理理衣衫,拾起被打飞的帽子,掸去尘土,戴在头上,重新站直了继续听凭折腾。老资料员感慨:“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
于是,李劼立即前去拜望,因为那种“清清淡淡的悠远,不是皎皎者易污,也非峣峣者易折”。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巴金老人百岁诞辰的隆重与施蛰存的寂寞辞世形成对比,意在说明施蛰存作为一个中国短篇小说大家却遭长期冷遇。
B.作为一名学者,施蜇存的文化品位是很高的,这从他对《名利场》的批评可以看出。
C.施蛰存的鉴别力很强,他主编的《现代》早已介绍了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中国当代作家能得以“重新发现“乔伊斯、艾略特等作家,都得益于他。
D.施蛰存还是一位富有个性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他去世后被誉为“中国现代派鼻祖”。
E.本文用倒叙的手法,打破时空顺序,增加了历史纵深感,向我们展现了施蛰存虽孤寂一生却始终默守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尊严。
【小题2】文中说“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这句话对叙写传主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小题3】本文为“一个百年孤独的灵魂”施蛰存立传,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深海呼吸
研究发现,具有深海潜水本领的动物们,首先具有一个神奇的肺。即使是被压扁变形收缩至原来体积的15%,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而人类的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分析海豹的肺组织时发现,因为它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活性剂,所以海豹的肺才如此坚韧有力,在轻松对付高压的同时,还能自如地舒展恢复。
摄取和储存氧气的能力是决定生物能否长时间深潜的主要标志。与陆地动物的区别是,潜水动物在屏住呼吸时主要依赖储存在肌肉中的氧气,而陆地动物却是依靠停留于肺部的氧气。实验数据显示,王企鹅在下潜至510米深时,可将体内全部氧气的47%储存在肌肉中。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平时在我们肌肉中只能储存体内15%的氧气。
在海豹和抹香鲸等深潜高手的肌肉中,肌红蛋白的含量都格处高。肌红蛋白是一种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并储存起来的蛋白质,它为肌内提供以后可使用的能量。因此,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此外,为了节约能量,在下潜时它们还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本领。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两组科研人员得出的结论颇为接近。7头小海象在陆地上的平均心跳为每分钟107次,当它们在海水中下潜时,心跳下降到每分钟39次,下降了64%。在它们潜水的初期,心率一般急剧降低,随着它们下潜的深度不断加大,心率随之缓慢下降,极限记录是每分钟3次。
人在深潜过程中,容易发生减压病。造成减压病的原因是,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肺中的氮气压迫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当他快速返回水面时,氮就会骤然间从溶液中冒出来,这对于所有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包括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所以,潜水者在从水下上升时,除必须遵守潜水表或计算机数据要求外,每上升5米作几秒钟的安全停留,便可以避免减压病的发生。
深潜动物们为什么不得减压病呢?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家吉米·卡瑞恩,不久前揭示了这一谜底。卡瑞恩发现生活在南极洲附近的海豹,它们可以下潜到七八百米的深度。但不论它们下潜多么深,体内的氮的浓度基本不变。原因是它们的肺被强大的水压迅速地压扁了,一开始就阻止了大量的氮气进行血液。所以深潜动物们免去了减压病的烦恼。
【小题1】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肺的特性和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可在保留极少氧气的情况下不受损伤。
B.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在水压下变形后可迅速恢复。
C.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缩展自如,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功效。
D.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坚韧有力,具有抗击高压的神奇功效。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陆地动物。
B.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是使其肌肉储存氧气的决定性物质。
C.深海潜水动物在不需要呼吸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便持续工作。
D.深海潜水动物在从水下上升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避免减压病。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不得快速从水下上升,否则将会危及生命安全。
B.深海潜水动物具有深潜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肌肉能够摄取储存大量氧气。
C.人与深海潜水动物存在潜水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不能利用肺来进行深海呼吸。
D.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在下潜的过程中,肺部的氮浓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徐特立:风范长存励后人
刘金兰
1877年,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出生于长沙县五美乡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懋恂。年轻时,为表示自己志向不凡,改名为“特立”,取“特立独行”之意。
1906年,他就教于周南女校,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一生不断闪烁着进步思想的光芒。
1909年12月8日,身为长沙修业学校校董兼教师的徐特立在学校操场给学生讲演时事,痛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讲到悲愤激昂处,他跑到厨房拿来一把菜刀,当场砍掉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血书“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
辛亥革命爆发,徐特立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他意识到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政权改变不了中国积弱积贫的现状,毅然辞去俸薪丰厚的副议长之职。
徐特立学识渊博,各校竞相聘请,收入不菲。但为了办学,他勤俭节约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在创办长沙师范时,没有校舍,他就利用原善化学堂破庙;教师不够,他找朋友帮忙,只吃饭不给钱;没有校工,他就自己兼;没有教材,他自己编;没有经费,他将兼课教学所得,悉数投入。身为长沙师范校长,教员坐轿子,他步行;教员吃小灶,他和学生一样吃大灶;教员穿皮鞋,他穿草鞋。曾经因为穿着过于粗朴被周南女校的门房误认为是下人。教师们丢弃的剩残粉笔头,徐特立捡起来装在口袋里自己上课再用。私下里,徐特立被取了一个外号叫“徐大叫化”。
正是这个“徐大叫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为长沙培养了大批教师。
徐特立任师范校长时,田汉入学买不起蚊帐,他便买了一顶相送。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
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时,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
1919年,徐特立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正在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法勤工俭学的三年多时间里,他与年轻同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做工,还利用一切机会调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并将感想文章寄回国内发表,以期引起国内有识之士的注意,推进社会的改革。
作为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身教理念。他加入***就是其中的一个典例。1927年大革命失败,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的白色恐怖形势下,有些动摇分子脱离了共产党,脱离了革命,甚至还投降了敌人。此时,这位年过半百的湖南知名教育家挺身而出,毅然主动地加入***,这给在革命低潮中彷徨的人们以莫大的鼓舞。陆定一同志曾这样评价:“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徐特立同志入党后,立即参加了中国革命史上影响深远的八一南昌起义。时年51岁的徐特立,可称得上是起义军将士中年龄最长者。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徐特立利用旧友关系,成功争取了国民政府江西省代省长姜济寰支持起义,为南昌起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徐特立同志以58岁的高龄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中,徐特立同志有一匹马,但他的马经常用来驮东西,或给伤病体弱的同志骑,他自己主要是走路。徐特立同志在《六十自传》中写道:“我忘记了我的年纪,在二万五千里行程中,我徒步两万里上下。”
新中国建立后,徐特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他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他制定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以古稀之龄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968年11月28日,深受全党全国人民敬重和爱戴的徐特立因病与世长辞,他崇高的风范永远激励着后世之人。
(节选自2014年11月18日《湖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徐特立1906年就教于周南女校,有幸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这些革命刊物对他影响极大,甚至影响到他的改名。
B.徐特立砍指血书之举极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省内外多家报纸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回忆说,这给了他对革命的首次感性认识。
C.徐特立于1919年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正在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果断地报名参加;留法期间,与年轻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和做工。
D.徐特立曾得到陆定一的高度评价,陆定一把他比喻为无字教科书,认为他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主动入党,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的教育。
E.徐特立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他表示要在古稀之年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小题2】文章开头写到徐特立的名字蕴含“特立独行”之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徐特立“特立独行”的具体表现。(6分)
【小题3】本文写到了徐特立的哪些“进步思想”?请简要分析和概括。(6分)
【小题4】徐特立的“崇高风范”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性的网络爆发(节选)
随着网民队伍的日益壮大,网民的成分和结构日益复杂化,相应地,网络中的 “网络哄客”,甚至带有点歧视性的“网络暴民”也在增加。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那种推波助澜与幸灾乐祸式的“网络哄客”。它特指网络中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积极参与推动网络事件进展的网民群体。“哄客”们亲身参与网络事件,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有时起哄会使主流文化所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受到威胁,有时一些事件甚至被恶作剧的“哄客”们引向歧路。在网络中,起哄精神被“哄客”们极大或最大限度地张扬,他们自身不用为自己的推波助澜的行为负任何责任,事件的发展结局也与自身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芙蓉姐姐”成为网络红人就要归功于“哄客”们的起哄。这些起哄的网民正话反说,名为赞扬实为讽刺,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在爱看热闹的中国网民中,这种自发的起哄竟起到了明星包装的作用,其包装效应之显著,恐怕连最擅长明星包装的港台娱乐界都自叹弗如。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那种或者无事生非、或者自任卫道者的“网络暴民”。最近一段时间里,“网络哄客”中的一部分人突现出来,被《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冠以“网络暴民”的“美称”。这些所谓的“网络暴民”们思想更激进,行为更激烈,对事件结局的操纵欲望更强烈,其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
我们不用过分地紧张于网络中负面人性的爆发。应该注意的是,一方面,网络人性的爆发可以发挥监督现实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执行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的力度正在迅速增强;另一方面,这种人性的网络表达可能会使人们形成一种巨大的思想错觉,以为那就是全体人民的发声。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轻视人性的网络爆发的影响力,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这种网络中人性的爆发有可能是衡量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耐受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社会危机的预警器。因此,管理者要有所作为,要积极管理。
当务之急是,应当倡导和发展“网络民主”,以此推动网络舆论步上理性的、法治的轨道。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言论平台。通过论坛、博客等载体,让公众自由地发表观点。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提倡网民道德自律等手段,推动网络法治化进程。让所有的网民都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国度,仍然(也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扬善抑恶,使网络成为体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的天堂,从而使得网络社会的明天更加美好。
【小题1】下列对“网络哄客”的解释,最准确的一句是 (  )
A.网络哄客是比“网络暴民”的思想、行为较为温和的社会群体。
B.网络哄客特指网络中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进展的网民群体。
C.网络哄客是指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进展、喜欢制造恶作剧的社会群体。
D.网络哄客是指那些起哄精神极强、不用为自己的推波助澜的行为负责任的网民群体。
【小题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哄客”亲身参与网络总是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B.“网络暴民”由一些无事生非者组成,他们人性中恶的一面表现特别突出。
C.网络中人性的爆发具有两重性,对此不必过分紧张,而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使之步入理性的、法治的轨道。
D.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让“网络哄客”“网络暴民”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国度,仍然(也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小题3】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芙蓉姐姐”成为网络红人就要归功于“哄客”们的起哄,那么今后“网络哄客”也能推出其他网络红人。
B.“网络暴民”们思想更激进,行为更激烈,那么他们推出的网络红人的知名度会更高。
C.网络人性的爆发可以发挥监督实现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执行的作用,那么它就应受到普遍赞扬。
D.我们应该重视网络人性的爆发,从中可以了解人们对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