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0多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展正在各地巡展,行草隶篆、水墨油画,将这些知名艺术家的情趣和修养,从一个侧面传递给观众,确实值得一看。但是,算一算他们的岁数,你也会心存遗憾,他们大都年过花甲,乃至耄耋之年,而年轻一代寥寥无几,尤其那些当下正红的年轻表演明星们基本阙如。或许他们没有时间参加这一盛会,或许书画艺术需要岁月的积淀,可是,他们的文化情趣平时又体现在哪里呢?

无论创作还是表演,文化情趣很关键,一代代艺术家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是许多老一代电影、音乐、戏剧名流的基本功,学贯中西更是他们知识储备的特征。去年辞世的于是之就是戏剧演出的大家,但他的散文功底、书法功力和深厚学养也是公认的,正因为这种底蕴,让于是之的表演充满魅力,有口皆碑。可以说,具备了多种文化情趣,拥有了广博的知识,不但有助于领悟把握艺术,还可以为人生带来丰富的意蕴,不至于老在那里空虚烦躁,尤其是压力和烦闷难以排解时,在文化情趣的滋润下,就有可能顺利地疏通。

其实,当下很多明星的学历并不比老一代艺术家弱,读完大学本科的很普遍,读过研究生甚至出洋留学的也不少见,但不知为什么,一说起文化情趣,好像大多不如前辈。写字,除了经过精心设计的那个谁也认不出来的签名外,很多人只要拿起笔,往往都是蛇首豸行;绘画,大约许多人还从来没有走进过美术馆和博物馆呢;而且,更有不少唱歌的却不了解戏剧,也有身在戏剧行当的却又不懂歌剧和交响乐,还有演影视的居然不明白文学为何物。另外,将艺术仅仅当做技术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技术只适合在公众场合炫耀,而不可能转化为修养与情趣。

今天身在演艺界的人们,其国际交流的环境、掌握现代技术的水准、生活样式的多姿多彩,都远超过老一代人,只是他们的文化视野实际并不比前辈宽广,对人生的认知也十分狭窄,这恐怕与轻视文化情趣有直接的关系。尽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特点,知识储备当然也不必强求一致,文化情趣或许可能各有所长,当今也有很多传递手段过去连想都没有想过,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涵养方式,都是为了多一点情趣、多一些润泽、多几种品鉴渠道,这些,对人生对艺术专业总会有所裨益。

现在年轻一代,网络知识很丰富,玩游戏的水平相当高,在虚拟空间可以畅行无阻,但如果身在演艺界,现实生活的体验、多方面的文化培育,依然不可或缺。否则,戏路就会单一,演艺生命就会速朽,还有可能在不该栽倒的地方栽个大跟头。

正当红的明星,虽说具有宽阔的商业前途,拥有大量的网络粉丝,可以占据收入排行榜的前列,然而,他们的生活却可能很无趣,闲时兴许还很无聊,底线又相当的模糊,于是,触碰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文化情趣并不能保证人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但起码可以让生活充实,让闲暇丰富,让趣味不那么低下。

丰富的文化情趣,对演艺界不可或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关于“文化情趣”,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情趣就是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是许多老一代电影、音乐、戏剧名流的基本功,去年辞世的戏剧表演大师于是之就是具有丰厚文化情趣的艺术家的代表。
B.演员具备了多种文化情趣,拥有了广博的知识,不但有助于领悟把握艺术,还有助于他们疏通排解压力和烦闷。
C.文化情趣和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明星学历很高,但是文化视野实际并不比前辈宽广,这一定与他们轻视文化情趣有关。
D.文化情趣既可以让明星生活充实,闲暇丰富,让趣味不那么低下,又可以防止他们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20多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展正在各地巡展,但这些人大都年过花甲,乃至耄耋之年,年轻一代寥寥无几,当红年轻明星基本阙如。
B.于是之是戏剧表演大师,为人处世有口皆碑,在散文创作和书法方面造诣很深,使得他的表演充满魅力,堪为演员楷模。
C.年轻一代演员在不该栽倒的地方栽个大跟头,是因为他们沉溺网络游戏,在虚拟空间可以畅行无阻,缺少现实生活体验和多方面的文化培育。
D.当红的明星,商业前途宽阔,拥有大量的网络粉丝,可以占据收入排行榜的前列,生活样式丰富多彩,可是他们经常感觉生活无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演艺界不断曝出吸毒和艳照丑闻,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事者缺乏健康的文化情趣,丰富的文化情趣对演艺界来说是必须的。
B.当下很多明星的学历比老一代艺术家高,但文化情趣却似大多不如前辈,他们将艺术当做在公众场合炫耀技术,这不可能转化为修养与情趣。
C.已故著名作家闫肃不但会写诗词、唱戏曲,而且他的书法造诣也很高,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他具有丰富的文化情趣关系很大。
D.网络的普及对于年轻一代的明星演员来说并非全是弊端,这既能保证他们生活的多姿多彩,又能避免他们的戏路过于单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5 04:1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1)丝路学是一门20世纪才问世的新学问,它来自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性的文化概念的提出,并且最终得到了国际社会与学术界人士的共同认可。

(2)1868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令后世赞叹和瞻仰的遗迹和文物。

(3)李希霍芬的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4)平心而论,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 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腓尼基人航抵山东”、“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中国青铜工艺西来”的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样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5)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走的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的文物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6)这样的研究,是在中国学术界取得自主权的同时才开始的。一旦启动,在当时便具有了国际合作的特点,迎来了丝路学研究的高潮。1927年,在北京由中国和瑞典双方合作组成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综合考察。考察团搜集到大批的资料、标本、简牍、石刻、壁画和各种古文字的文书以及丝织品,第一次实现了在中方监管下对丝绸之路沿线埋藏的珍贵文物进行发掘、搜集并善加保管,为中国学术界建立丝路学,给今后以中国为主体进行国际合作,构筑了中外科学家相互交流的平台。

(7)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

(二)

(1)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2)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3)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4)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各种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小题1】第(3)段中“浩劫”指的是
【小题2】第(4)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B.并且C.然而D.由于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丝路学是一门汇聚了众多学科、综合研究多元文化的学问。
B.1868年发现了丝绸之路,直到1910年才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认证。
C.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
D.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的发现,这足以证明了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小题4】结合选文(一),简要概括丝路学研究的意义
【小题5】从选文(二)看,复兴丝绸之路的条件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9月下旬,我不仅在佛蒙特州有时会发现前面讲到的植物开花的现象,而且在缅因州树林中的营地附近,至少发现了另一种植物,即御膳橘也有开花的现象。御膳橘开着闪亮的白花,每年5月会在两周内开遍整个北方的树林。而在整个夏季,都不会看到它们开花。如今在落下的红色、棕色和黄色的树叶之中,在鲜红色的浆果旁再看到这些花,不免令人感到非常好奇。
但是这些御膳橘不会结果,很多花朵出现了畸形。这让我想起这段时间鸟类发出的“不完美的”含糊歌声。我怀疑是与秋季这个季节不符的温度(全球变暖?)导致了更多的花在秋季开放,但温度本身并不足以导致开花,因为在夏季的前几个月,温度比现在高很多,但却没有看到开花的反应。
是不是夏季的结束包含着春季的种子?夏季和冬季在平均温度和每日光照时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初夏与夏末这两个时段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它们均为一年中较凉爽的时段。而在秋分和春分——分别是9月22 日和3月20日左右——光周期是相同的:12个小时对12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夜晚也是12个小时)。
有些花在春季开放,有些花在仲夏开放,还有一些花在秋季开放。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地缩短白天的方法来诱导植物开花,也有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光照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同样地,实验室内稳定的光周期能够诱导鸟儿产卵或停止产卵。在北方繁殖的野生鸟类在光周期的影响下,也会按顺序开始自己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在自然光周期平均至少为白天13个小时、夜晚11个小时的夏季,我们养的鸡会产卵。但如果要想让鸡在隆冬时节产卵,我们只须每天将鸡舍中的灯多开几个小时即可。在春分之时,即近3月末,光周期迅速接近13个小时比11个小时,这也是很多生物开始为夏季作准备的时候。既然它们使用光周期来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那么对于同样的光周期,即在9月下旬的秋分和在3月下旬的春分,它们如何区分春季与秋季呢?
温度的变化太过无常,不能作为可靠的方法来区分夏季的开始与结束。植物和动物不仅需要知道夏季什么时候出现或到来,还需要预测它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因此,任何特定的光周期都不是唯一的依据。所有生物都能够测量光周期,并几乎都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样的表现看上去已经很出色了.但它们仍需要一种附加机制来确定光周期变化的方向。这个要求似乎是过高了。当植物在不恰当的时间开花时,这样的效应常被归因于“压力”或不正常的高温。压力可能的确是一个影响因素,而秋季出现春季的光周期便是一个压力因素。
错误或不完美为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提了所需的多样性,进而实现进化。如果没有多样性,便不可能有进化。如果物种是神灵创造的,那么所有的物种便只是其祖先的克隆体。正是一次可遗传的突变,导致中欧的黑顶林莺弄错方向,在秋季向西飞,而不是向南飞往非洲。这些鸟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目前在英国兴旺地繁衍。某些原因可能误导长尾霸鹟放弃悬崖,而在房子上筑巢,因为这里更安全。鲑鱼在产卵洄游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回家的路,而意外地进入其他河流,最终在新的河流中安家并繁衍生息。也许一时迷糊的啄木鸟在秋季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啄开了一个假巢穴,但却发现在非常寒冷的天气中用来过夜非常不错;相比于那些看起来没有受到误导的啄木鸟,它们拥有多一线的生存机会。同样地,蓝堇菜很罕见地在秋季开花,也让我想起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但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得以进化并最终长期存在。
(节选自贝恩德·海因里希《夏日的世界·恩赐的季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御膳橘花朵出现畸形以及鸟类的含糊歌声为例子,引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光周期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B.作者先是怀疑全球变暖导致了更多的花在秋季开放,但随后推翻了这个猜想。
C.人们可以通过实验室内稳定的光周期影响鸟类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
D.若只是克隆祖先,中欧的黑顶林莺可能就不会有在英国兴旺繁衍的一个新群体。
E.本文作为科普读物,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多处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拟人的手法。
【小题2】生物如何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4分)
【小题3】请结合本文的例子,探析大自然“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意义。(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人们的回答常常没有点明学习音乐的必要性,以及音乐教育的本质。学习音乐,其实不只为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

②欧美国家在实行两个多世纪的现代音乐教育基础上,将音乐普及活动深入到不同年龄段的广大受众。他们将音乐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音乐聆听和社会参与中加强交流与沟通。

③人们常说,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事实上,人们能够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比较有限,人类思维的复杂度往往使我们同时在多条思想路径上奔跑。人们用语言表达高度选择的情感,而把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留给音乐。正因如此,我们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音乐的抽象性和非语义性也恰由抽象、复杂的精神意识所决定。

④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音乐呢?它和语言同样重要,需要从娃娃“学”起。幼童时代的音乐学习主要以聆听为主。丰富多彩的儿歌童谣、清新可人的经典名作都是儿童侧耳聆听的对象。待到四五岁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喜好,让他们初步接触音乐识读和表演。对于大多数儿童,放声歌唱就是最好的音乐学习。听音乐如同读书,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并将它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尽管音乐教育样式繁多,专业细密,可音乐教育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聆听。

⑤聆听音乐,究竟能够给人带来什么?

⑥首先,它能令人变得情感细腻,思绪敏锐。音乐对于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影响较之语言更为直接。它虽不能明确表意,却能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音乐力度、速度、节律、音高、音色的综合运动同人类细腻而丰富的情感紧密联系、高度吻合。聆听音乐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自我捕捉和印证内心的情感细节。

⑦其二,有助于学会判断。事实上,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行走在喧闹街市,我们对扑面而来的各种音乐充耳不闻。可是,某种音响又会在不经意间引起我们注意。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向来是对人的考验,而音乐聆听却有助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

⑧其三,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如果一个人经常听音乐,他对别人的言谈话语更易捕捉。善于聆听他人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才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恰恰是从聆听彼此开始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找到分歧与共识。

⑨其四,有助于反思自我。我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很难找到纾解精神、凝思自我的闲暇。如果把聆听音乐当成每日习惯,就可为自身开辟一个专属的思考空间,借着音乐体会心意、捕捉灵感。

⑩音乐教育是一个学习“聆听”的过程。它同语言学习一样重要,对个体的心智培养、心理维护、交流沟通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音乐,为我们的生命营造起有声的风景,乐思纷呈,光华永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2日07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音乐除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B.音乐具有抽象性和非语义性,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
C.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
D.音乐能使人情感细腻,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它同语言一样也能明确表情达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学习音乐的原因、学习的时间以及带来的收获三个问题领起全文,逐层推进。
B.文章以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活动为例,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学会聆听音乐的重要性。
C.文章举出几个年龄段孩子学习音乐的侧重点,论述了音乐教育核心的不断变化。
D.文章从情感细腻、学会判断、提升沟通和反思自我等四个方面论述聆听音乐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之后就是音乐,音乐比语言高级,与语言相比,音乐能表达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
B.如果没有从娃娃开始学习音乐,就不可能把音乐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
C.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
D.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因而有助于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写意的困境与突围
林木
大写意的困境与突围林木目前中国画界有个悖论让人十分好奇。一方面,对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的倡导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写意画早已陷入困境。
20世纪以来对中国画的历次批判,其实矛头主要是冲着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去的。不论康有为、鲁迅还是徐悲鸿们,批评的都是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鲁迅曾说:“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竟尚高简,变成空虚。”而对工笔画不仅没有批评,评价还很高。
正因为写意画目前的窘境,所以倡导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呼声不绝于耳。尤其是一些强势人物对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倡导,更使这个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焦点现象。
写意画的窘境其实是与对写意画的认识直接相关的。如写意画就是“写”,而“写”就是“以书入画”,“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线条入画,尤其是以行草书入画。不仅当以如此线条入画,还当以水墨为之。这样,大写意画语言的套路就定型了:急速的行草书法中锋式线条加水墨入画,这是写意画的笔墨套路。写意尤其是大写意当然还不能画得太实,必须简。岂不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么?八大山人已是榜样之榜样,你还敢画实画繁么?于是简笔造型是又一套路,一些大写意画家画得儿童画一般,技巧全无。写意画还有题材套路,其中又以传统文人画之“四君子”梅兰竹菊为千年不易之“母题”。就算是龙虾珍贵。天天吃顿顿吃也会吃倒味!今天的水墨大写意就好像是我们国画界的“龙虾”!
画界吃腻了“龙虾”时,当代工笔画横空出世:你用急速的行草用笔,我用严正的楷书用笔;你儿童似的简笔造型,我则严谨的写生写实;你天天画千年不变的传统母题,我画天天看到的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你用单纯至极的水墨,我用千变万化的色彩;你总是老气横秋的古典意趣,我幅幅生气勃勃的现代情感……倡导写意画的人总把写意或大写意当成中国画的本质,所以他们的倡导总是义正词严。对中国绘画来说,通过主观表达的需要主观化地改造对象以应表达的“意象”才是中国绘画体系的核心。这样,宫廷表达的富贵意象成为院体画工笔画,宗教表达的神圣意象成为宗教画,民间表达的吉祥意象成为民间画,文人表达的超然意象成为文人画……各路数的传统绘画中还可再分一些绘画类型,如此看来,把大写意标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绘画,把大写意精神标榜为中国绘画核心精神,既不合情理,亦不合史实。“写意”之前中国就没有艺术精神?
然而当代画坛仍有不少突破常格以写意或大写意名世的优秀画家。笔者在贾浩义的画册中还能看到他早年用过、今天还在流行甚至倡导的水墨大写意人物画,形很准,笔墨也很好,但如果没有对中国意象本质的哲理探索、对写意内在精神的深入把握、对写意语言的自由转换,一如今天画坛绝大多数写意画家那样,能有今天风格独特而备受称赞的老甲吗?
(选自2015年8月9日《中国文化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年以来,包括徐悲鸿在内的大家对中国画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写意画上,而对工笔画却持不仅不批评且赞赏有加的态度。
B.大部分画家均存在一种观点,写意或大写意应当成为中国画的本质,所以这部分画家总是义正词严地为之呐喊与欢呼。
C.“急速的行草书法中锋式线条加水墨入画”,这是写意画的笔墨套路,言下之意是写意画还是要画得简一些。
D.用严谨的写生写实,画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采用千变万化的色彩,体现生气勃勃的现代情感,这是当代工笔画的一些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笔题材等方面的套路,是使写意画陷入绘画困境之中的主要原因。
B.八大山人的写意画是榜样中的榜样,主张画得不能太实,必须简,所以其写意画画得儿童一般,技巧全无。
C.作者列出“工笔画”“宗教画”“民间画”“文入画”等例子,表明作者并不认同大写意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绘画,大写意精神为中国绘画核心精神的观点。
D.作者认为,要实现大写意绘画困境的突围,我们应当拓宽套路,突破常格,不断加强对写意本质的探索,把握写意的内在精神,将写意语言自由转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意画的窘境其实是与对写意画的认识直接相关的”,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如何看待这种窘境与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关联。
B.著名文学大师鲁迅曾说过“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的话,这话是针对写意画来说的,并且是在批评写意画。
C.文中的老甲,即贾浩义,当代著名大写意水墨画家,有着对写意内在精神的深入把握,风格独特而备受称赞,有别于一般的写意画家。
D.一些强势人物对大写意画的大力倡导,致使这一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个焦点,客观上也就造成了目前写意画的窘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小题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B.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到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D.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越僵化。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