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小题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B.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到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D.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越僵化。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8:44: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岭南文化
冯立鳌
①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其实,只有将岭南文化放置在中华文化的广大视域中来认识,才能对它的特质及价值作出全面的评判。
②从自然生态及其文化衍生特征上作最基本的属性归类,可以将自古以来的中华文化分为草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大类型。其中,草原文化在中华疆域的北部和西部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承载主体早期的迁徙多变,承传不足,致使这一起步不迟的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以黄河、长江萌发的中华江河文化因为起步早,延续性强,积累充分,浇灌生成了延绵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标志。
③中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岭南是其最重要的所属地。岭南与其他临海地区不同,它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中原较为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密。因而岭南文化是相对充分发展了的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
④毗邻大海的岭南处在江河的下游,但海纳百川,汇集众流。在传统文化的低洼之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域外文化,如流水般涓涓汇入其本土,既改变了地区文化的特征,又形成了文化的兼容性。由于经久积累,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和谐性与开放性。
⑤在辽阔的中华疆域内,岭南之地的商业文化可以说是根深叶茂。由于商业文化的普及与积累,岭南社会的个体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拓新意识、冒险意识,以及制作物化产品的精致意识、装饰意识等,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⑥古代先民由于所获剩余产品不多,他们时刻要顾及自己与家庭的生存问题。特定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岭南人务实性的思维方式。面对一项事情,人们习惯于从主体实用的价值评判上去选择。重现实、重生活、重消费、重娱乐,是岭南文化价值体系的自然延伸。
⑦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岭南文化是受鄙薄的文化。因为从农耕文明的角度看,荒远的岭南之地缺乏威严的皇权、纲常的教化。中国历史上,只有犯罪受贬者才来到五岭之南,居处岭南被视作一种贬斥惩罚,这正体现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地理歧视。
⑧然而,中国的历史并没有永久地停滞在以农耕文明为支撑的古代社会。19世纪40年代,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就自外汹涌登陆中国,并立刻显示了它们的先进性。岭南由于其文化本有的兼容性、商业性和务实性等品质,自然成了新式文明的感应地和生长地。在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新的过渡时代,岭南文化就由中华先进文化的下游立刻转变为上游,由中国主体文化的末端移到了首端。这不是岭南文化的特质有了突变,而是时代的突变在转化中国古老的社会结构,打破了千年一系的文化价值评判系统,颠覆了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使近代岭南文化成为民族的时尚文化。
⑨岭南文化对外来的文化因子兼收并蓄,并能以为我所用的创新方式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在近代中国,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康梁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毫无例外地生成于岭南之地,这绝非偶然。它是岭南文化兼容性创新性的必然产物,是中国海洋文化开始超越江河文化的重要标志。
⑩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海洋文化无疑处在江河文化的上游,由此,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中显示出了它的高度优越。中国近代资本产业首先萌发于岭南,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形成于岭南,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最精彩活剧上演于岭南,这些均是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圣殿中跃居上游、品质优越的明证。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中华海洋文化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而岭南文化属于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
B.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它相对于中原文化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
C.中华草原文化由于迁徙多变,承传不足,最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江河文化因兼容性强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D.由于岭南之地的商业文化根深叶茂,因而岭南人重现实、重生活、重消费、重娱乐。
E.近代以来中国海洋文化开始超越江河文化,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跃居上游,既是因为其文化特质优越,也是因为时代突变。
【小题2】下列不属于岭南文化特质成因的一项是(3分)
A.岭南与中原较为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密。
B.岭南地处江河下游,是低洼之地。
C.岭南文化延续性强,积累充分。
D.商业文化普及,根深叶茂。
【小题3】请依据文章内容简述岭南文化的特质及其价值追求。(6分)
【小题4】第⑦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1965年,湖北望山1号墓发现了一柄古剑。考古学家拔剑出鞘,寒光闪闪的剑身即刻震惊了现场所有人。为了验证是否锋利,大家拿来了二十几张纸铺成一层,结果剑锋一过,轻松划开。
宝剑身上有八个鸟篆铭文,“越王”“自作用剑”这几个字,大家是认识的,但“勾践”两个字,由于工地上没有任何参考文献,一时半会儿无法释读出来。经过有关专家一个多月的讨论,宝剑主人的身份最终得以确认。
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两千年前的吴越之地,和今天一样河流密布,水网纵横。由于开阔的平原较少,中原地区流行的车战难以施展,因而吴越两国极为重视步兵,加上那个时代铸剑专家神工鬼斧的技艺,适合近身作战的宝剑也就有了独步天下的机缘。
1977年,湖北省博物馆借助静电加速器对越王剑的合金成分做了无损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越王剑的剑刃上含铜量是80.3%,含锡量是18.8%:而剑身上含铜量是83.1%,含锡量是15.2%。也就是说,越王剑是一柄复合剑,剑刃和剑身是分开铸造的。
曾为勾践和楚昭王铸造多把宝剑的欧冶子等人非常清楚,要铸造一柄合格的青铜剑,在合金配比上,铜要占到75%左右,而锡与铅、铁、锌等元素要占到25%左右。然而,宝剑的各部分合金含量的需求又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刃部得含锡量较高才能锋利。剑身得含铜量较高才能柔韧。这样一来,为了得到比普通宝剑更为优良的产品,剑身、剑刃就必须分开铸造,再合二为一。
在越王剑剑首的位置,有11道同心圆。这些同心圆,相互之间的距离仅有一根头发丝粗细,实在让人惊叹。其实,这是铸剑师们在制陶技术上得到的灵感。他们配制出极细的泥料,制作出相应的模具,在凸棱上刻下绳纹后焙烧,最后再浇注青铜液成型的。
剑身遍布菱形暗格花纹,也是越王剑的一大特征。学者们对这种花纹的形成颇有争议,有的说是“金属膏剂涂层”,有的说是“铸槽填锡”。这种花纹与越王剑同时代的很多宝剑都有,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工艺。
复合剑制作、剑首同心圆制作和菱形暗格花纹制作技术,被人们称为“吴越青铜兵器三绝”,这三种技艺,在越王剑身上都有体现。
越王剑出土以后,剑身在地下沉埋2000多年却毫无锈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专家认为,首先,越王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其次,出土越王剑的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又用白膏泥密封,使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再加上越王剑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再次,越王剑剑身含硫,能防止锈蚀。
这把名震中外的宝剑,如今已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里,勾践一生中从未到过的地方,他的宝剑却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吸引着无数人惊羡的目光。
【小题1】下列有关“越王剑”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王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1965年被发现于湖北望山1号墓,后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B.越王剑上有八个铭文,起初人们不认识“勾践”两个字,专家讨论后才知道这是一把勾践亲自制作的宝剑。
C.越王剑在地下深埋2000多年却锋利如初,剑锋可以轻松地划开铺成一层的二十几张纸,令人惊叹。
D.越王剑的剑刃含锡量高于剑身,剑身含铜量高于剑刃,是一柄复合剑,符合一把宝剑的合金配比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精美的越王剑能出自吴越与地形有关,由于当地开阔的平原较少,车战难以施展,吴越两国就极为重视适合步兵近身作战的宝剑。
B.比普通宝剑更为优良的产品,由于各部分合金含量的需求不同,这就要求剑身、剑刃必须分开铸造,最后再合二为一。
C.一把青铜剑,铜要占到75%左右,锡与铅、铁、锌等元素要占到25%左右,而刃部含锡量较高才能锋利,剑身含铜量较高才能柔韧。
D.吴越时代的铸剑专家拥有神工鬼斧的技艺,因为他们对青铜剑的合金配比有着清晰的了解,这使得吴越的宝剑有了独步天下的机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合剑、剑首同心圆和菱形暗格花纹三种技术同时在越王剑身上具备,使越王剑拥有了“吴越青铜兵器三绝”的技艺。
B.越王剑剑身遍布菱形暗格花纹,学者们对这种花纹的形成颇有争议,这说明越王剑仍然存有今人难以了解之谜。
C.越王剑剑首的11道同心圆,相互之间的距离仅有一根头发丝粗细,实在让人惊叹,这来自铸剑师们在制陶时得到的灵感。
D.深埋在数米的地下,密闭的空间环境,髹漆的木质剑鞘,加上剑身主要成分是铜,这些都是越王剑得以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金观涛先生发表了题为“反思‘人工智能革命’”的文章,文中表达的结论大致是今天面对信息文明高度繁荣的学者们的共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甚至对立,对人类科技进步中社会性因素的忽视,导致了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
这个视角,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来看却似乎不成立。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人们对智能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重视的,也有过多次重大的争议和讨论,不同研究领域具有强弱各不相同的立场,从而反映出它们在智能基础问题上的重大差异。
人工智能具有工程和科学两种不同的维度,前者并不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数据等资源通过算法加工来完成人类实践生活中的任务;后者则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来实现人工智能。例如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是放弃传统的计算机,改为从结构上模仿人脑来开发芯片,从而希望从结构仿真的功能涌现中来产生智能。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是科学家当今面临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原理的不了解,不得不在工程上进行简化,即不对智能做任何明确的定义,而是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的过程中来逐步了解和解释智能的本性,这是任何具有工程和科学双重性质的技术性科学中不得不采取的务实态度,没有这种务实态度,简单地将工程实践和原理在认识论上对立起来,可能会对知识的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人工智能虽不是理论物理学那样高度成熟和形式化的科学,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是其经验性定律及其使用的概念框架、假设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因此当这些定律和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中的表述不一致时,往往会形成冲突,但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对其定律、理论假设和模型的科学解释,来弥补表达日常经验的常识语言与其定律解释之间的差距,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理论的成熟。问题是对于经验定律或理论模型的科学解释是依赖于语境和具体实践的,这种语境反映了解释者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金先生就是从传统控制论的背景出发,将当前人工智能和社会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还原到了错误的概念辨析中,而忽视了在人工智能历史的实证研究中,智能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维度和演化过程。
从早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对“智能”概念的朴素性认识开始,经过长期的争论以及工程实践后,科学家已经对“智能”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不仅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智能的重大影响,而且也意识到当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重大困难,认为实现人工智能的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现在我们对“智能”的认识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可能比历史上更加成熟和完整。
(摘编自陈自富《我们对“智能”的认识退步了吗?——与金观涛先生商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有学者认为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使得科学与人文隔阂甚至对立。
B.人工智能的工程观以完成人类生活中的任务为前提,其科学观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
C.对人类智能的认识至今是个难题,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中必须务实。
D.在研究中由于对人工智能的科学原理的不了解,对智能无法做出任何明确的定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的多次争论,以及人们对智能基础问题的不同认识,来质疑金先生的观点。
B.文章用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为例,论证了人工智能科学维度的实现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
C.文章分析了科学界对“智能”概念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批评了金观涛先生依赖具体实践的研究方法。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以立为主,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脑计算研究,从结构上模仿人脑开发芯片,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因此,传统计算机终将被取代。
B.人工智能现在虽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实证研究中.终将获得成熟的学科理论。
C.人工智能的经验性定律及其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有时会形成冲突,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科学解释来解决。
D.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对人类智能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的目标实现也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严格说来,社会科学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但如果没有古希腊的理性的探讨精神,也就不会有今日的社会科学。在中世纪的神学里就有根据人类和社会这两方面的观念塑造出来的综合物;这些观念其实就是政治、社会、经济、地理和人类学的概念。在整个中世纪,甚至进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教会对学者们关于人类思想和社会行为的想法,十分注意,并竭力加以控制。而当经院哲学式微之时,希腊古典文献的魔力和笛卡儿学派的推论方法,以及18世纪把社会改革与社会科学视为一事,也阻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随著17.18世纪社会科学理想的传播,人们对世界上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社会和文化状态的认识,在逐步扩大。反映在理论上,则有结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这些创新思想,大部分存在于某些著作之中,目的在于抨击当时西欧政治和社会制度。就社会科学而言,19世纪一些决定性的思想,在前两个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双重打击下,西欧旧制度开始瓦解,这使地位、权威、财富等因素已发生变化,而19世纪的社会思想史就是把这些因素在理论上赋予新义而已。当时社会思想的重大主题几乎都与两大革命有关,如人口激增、劳动条件恶劣、财产的变化、都市化、技术和机械化、工厂制度、参政群众人数的发展等。这些都几乎立刻成为新意识形态的基础。此外实证哲学、博爱精神和进化观点三种思想倾向也影响了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初建之时,是想建立一门总体社会科学,而有些人则追求单科的专门化。结果是后者取得胜利。经济学和政治学首先达到独立的科学地步;其次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也开始于19世纪,但轮廓不如其他各科清晰。最後出现的是社会统计学和社会地理学。民主和工业革命引起的各种进程,在20世纪散布到了世界的其他地区。西方与非西方的各种关系即西方同全部“新国家”现象之间的关系,正是社会科学极其重要的各个方面。马克思的思想对于今天数以亿计的人类来说,有著深刻的道德甚至宗教意义;即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首先提出了社会可以通过计划来引导。由于对中央计划的兴趣,才使得凯因斯的思想获得了历史性的意义。在人格、意识和性格的一般领域里,弗洛伊德的著作对20世纪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并不在马克思之下。他的基本理论已进入多门社会科学。
【小题1】对“社会科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古希腊的理性的探讨精神,社会科学将不会出现。
B.希腊古典文献和笛卡儿学派以及18世纪把社会改革与社会科学视为一事,阻碍了社会科学发展。
C.人们对世界上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社会和文化状态的认识,在19世纪的社会思想史中,在理论上被赋予了新义。
D.实证哲学、博爱精神和进化观点对社会科学也产生了影响。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科学初建之时,想建立一门总体社会科学的目的并没有实现。
B.经济学和政治学最先成为独立的科学。
C.西方与非西方的各种关系,正是社会科学极其重要的各个方面。
D.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社会可以通过计划来引导,使得其思想获得了历史性的意义。
【小题3】(小题3)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家在对载脂蛋白E(ApoE)基因的研究中发现,载脂蛋白E在调节胆固醇方面有重要作用。它的基因分为三种形态:E2、E3、E4。每个人都有两种形态的ApoE基因,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其中E3为正常形态,最为常见。携带E2形态基因的人通常胆固醇水平比一般人要低。携带E4形态基因的人(据估计15%至30%的人至少携带一个E4基因),患糖尿病的风险增高,胆固醇总量升高,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增加两倍。
“吸烟对每个人都有害,”遗传学专家奥多瓦斯说,“但在携带E4基因的人这里,吸烟就是一个十足的杀人恶魔,我们不是在讨论某种可能性,而是这种人因为吸烟几乎肯定会患心脏疾病。”
人们可以接受一次检查,以查明自己的APOE基因的形态,但人们并没有这么做,原因在于这牵扯到伦理、隐私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再者目前的医学研究还没有办法很好地预防携带E4基因的人患上述疾病,因此即使查明基因形态,医生们一般也不愿意将此结果告诉患者,患者也宁愿被“蒙在鼓里”,保险公司也会因此歧视这些存在患病基因的人。
研究营养基因组学的鲁斯·德巴斯克博士却认为,人们的这种担心有些夸大。从总体来看,有基因患病风险的人是普遍存在的。她说:“我们每个人都对某种疾病存在易感性,容易感染某种疾病,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患上这种病,比如我们可以研究携带E4基因的人应该如何饮食,先发制人地阻断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的发病源头。”
奥多瓦斯补充说,E4基因非常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虽说携带E4基因的人患糖尿病风险增高,但如果体重保持正常水平,患病风险就与正常人相当。如果戒烟戒酒、增加运动,饮食中饱和脂肪含量较低,那么E4基因带来的心脏病易发性就会完全被抵消掉——不是部分,而是全部。
【小题1】对文中有关载脂蛋白E(ApoE)基因的叙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体中都含有载脂蛋白E,它们在人体中呈两种基因形态。
B.载脂蛋白E能够将人体中胆固醇的含量调节到最佳水平。
C.携带载脂蛋白E2形态基因的人通常胆固醇水平较低。
D.吸烟会导致载脂蛋白E4升高,从而使人患上心脏病。
【小题2】对鲁斯·德巴斯克博士的“人们的这种担心有些夸大”的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担心”指的是对载脂蛋白E4基因对人体危害的担心。
B.因为基因患病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C.携带某种有患病风险的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某种疾病。
D.即便携带载脂蛋白E4基因,也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小题3】对文章所提供信息的理解和根据文章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1—3段表明载脂蛋白E基因在人体中的形态是遗传的结果,带有某种基因形态的人身体状况是无法改变的。
B.预先查明在人体中载脂蛋白E基因形态的方法会触犯伦理道德,会引发新的社会歧视,所以无法实施。
C.携带载脂蛋白E4基因的人数不多,所以人们完全可以有效地抵消它对人体带来的危害。
D.本文的作者只是客观地阐述了有关载脂蛋白E(ApoE)对人体影响的两种不同观点,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结论。